佛教认为杀了一个即将伤害很多性命的恶人也要承受因果报应,甚至很可能会因此下地狱。对此不能理解,也知道用是否"功利主义"…等等思想概念来辩析佛教教义,或任何人生道理的正误都是不妥当的,完全要在实际人生中体会。佛教业果法则怎么看善良正义的行为,杀那大恶人可救很多人命那,这行为却是属杀生业?

非学佛学道自己不能有谦朴平等心,学佛让人减少了贪嗔慢等内心恶浊的东西,但学佛也总让我个人减少了(甚至没有了)爱父母的心,爱亲人外他人的心倒是多了。感恩是重要的。学佛也让我个人头脑思考力减退。以上两点学佛给我带来的坏处,数年挥之不去。

题和问描匆匆写,见谅。


你好,朋友。

首先,你需要确定自己是否如法理解「善」义。

经论中,从第一义谛角度去解释「善」: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

法相唯识中解释「善」: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与一切善法相应,名为善;一切善心所(百法中十一善心所)起的善根,皆为善;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此句意为:仅为今生的人天果报而显的顺益,如果来生所显不顺,那也不属于善。

佛法与人道中对「善」的定义有著本质的区别,首先在于是否如法。而佛法中的如法,总说指的是于修行人本身及他人乃至一切众生是否有助益,而这个益指的,只能是向著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方向精进,实现解脱,也就是自利利他、圆满成就的目的地。而这条成佛的道路,终将破除人道对「善」与「恶」的相待定义(善、恶并无实性),而显现中道的究竟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其次,杀的行为必定与戒及发心相关。瑜伽师地论及诸菩萨戒律中对此等(开、遮)有著详细的开示,之所以说凡夫在杀戒上需非常谨慎,是因为凡夫尚不具慧眼观照众生及自己的因缘,也就是佛法中常说的「缘起甚深」四字。譬如凡夫因为救助其余人等而杀害作恶之人,认此为善,但如果此恶人有儿有女有父母,因为恶人的死去而导致全家性命攸关,或导致恶人的亲友来寻凡夫的仇而导致凡夫死亡等无常之事,对此一切,凡夫并不能知晓。退一步讲,如果凡夫只凭眼前一境和一念而杀害,或许此举可以为凡夫带来今生甚至来生的人天果报,但于更为深远的因缘,凡夫不具备足够的慧力应对。凡夫也不能确保能够承受自己所行带来的业报,譬如下地狱、譬如受生为畜生,想想三世佛冤便知。所以经论中我们常看到的那些佛菩萨昔日为无量众生所作的与杀相关的行为,凡夫的心意识,不能思议诸圣的心意识,因为定慧及福报皆未到那种境界。对于「无我」状态下的杀行,凡夫智不可及。

最后,请珍惜时间、深入经藏,重视对基本法义的学习。「学佛让人减少了贪嗔慢、但学佛也让我个人头脑思考力减退、不爱自己的父母、学佛给我带来了坏处」——这类认知其实是基于对佛法的误解,譬如贪嗔痴等不善心法在百法中的定义、孝敬父母在净土宗及一切戒律中的定义、慧的定义、善根的定义,乃至佛法的定义。

愿能为你解惑。


1.佛教认为杀了一个即将伤害很多性命的恶人也要承受因果报应,甚至很可能会因此下地狱。对此不能理解,也知道用是否"功利主义"…等等思想概念来辩析佛教教义,或任何人生道理的正误都是不妥当的,完全要在实际人生中体会。佛教业果法则怎么看善良正义的行为,杀那大恶人可救很多人命那,这行为却是属杀生业?

→这个问题很简单。自业自受,自因自果,功过不能两抵。救了很多人,自然要享受救了人的善果。杀了人,也一样要享受杀人的果报啊。这两个并非相互抵消的关系。仔细想一下就知道了,一个人对很多人好,就会收获这些人的善缘;而他如果同时对另一群人不好,那么就会收获这群人的恶意;同时得到一些人的善意和另一些人的恶意,不是很常见的情况吗?那么因果中,因为某些不够圆满的境遇,得到一些善果的同时,也收获一些恶果,不一样是很常见吗?

另外纠正一点就是,在佛教里,是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的。某些行为,对某些人来说,是善;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是恶。任何行为都是要放在具体因缘里去分析的,就如世尊宣说的各种法门,对于不应机的人来说,可能就会起些不恰当的念头。所以明辨正误,在合适的情况做合适的举动,在佛经里称为善。这种善也并非是人人能拥有和达到的。

2.非学佛学道自己不能有谦朴平等心,学佛让人减少了贪嗔慢等内心恶浊的东西,但学佛也总让我个人减少了(甚至没有了)爱父母的心,爱亲人外他人的心倒是多了。感恩是重要的。学佛也让我个人头脑思考力减退。以上两点学佛给我带来的坏处,数年挥之不去。

→这个问题因为你描述的不太具体,所以我很难确定我的经验是否符合你的情况。所以姑且这么一说,你且这么一听,看看是否有点用处吧。

一项是对父母的爱心减少了,记得之前我提过,有时候爱心减少,只是一种情绪减少了的错觉,而不是真的爱心减少了。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所谓的爱意是建立在自身的欢愉之上的,换句话说,对父母的付出,必须是因为自我的肯定以及快乐,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侍疾的痛苦大过自我的肯定,很多人就孝顺不起来了。

而为何对其他人反而能爱起来了呢?然而很多情况是,这并非是爱,事实上,要他们去和陌生人彼此迁就,去对陌生人嘘寒问暖,去如何如何,他们一样做不出来,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了对陌生人举手之劳的善意而已。比如无伤大雅地放个生,比如许个愿,比如做个回向。这不是真的爱了其他人,只是头脑里简单地表示善意,要他们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一样是做不到的。

然而陌生人远在天边,你不必考虑这个问题,只需简单地一个祝愿,而父母就在你的眼前,时刻提醒著你做不到对他们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关怀备至这件事,所以你的自我反省就是为什么我可以对陌生人抱著善意,而对父母则不能?这不是真的事实。真的事实是,如果你只需要对父母一个祝愿,那么你绝对不会觉得自己无法爱父母,反而觉得自己挺上心的;如果陌生人需要你去如何如何照料,说不定你会觉得他得寸进尺。你的爱与不爱,付出与不付出,并非建立在对方需要的角度,而是自我需求的考量。

这不是学佛。《优婆塞戒经》里讲得很清楚:

」善男子,出家菩萨若有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至心受戒,不妄毁犯。受寄不抵。见恚能忍。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怜愍众生,于诸国王、长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调伏妻子、眷属。分别怨亲,不轻众生。除去骄慢,不亲恶友。节食除贪,少欲知足。斗诤之处,身不往中。乃至戏笑,不说恶语。是则名为不放逸法。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有复教令信向三宝,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对,无求卑下。教以如来五部经典。见离坏者,能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一切出家、内外诸道,随意供养,终不选择。何以故?先以施摄,后当调故,以六和敬而教诏之。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常当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见他作时,心生欢喜。是则名为不放逸法。」

这是在家人学习佛法的第一步,供养父母、师长、兄弟、妻子、亲友眷属,使之安乐。然而很多人却跳过这一步,直接去观空,结果就掉进了各种坑里而不自知。为何供养父母、师长、兄弟、妻子,被称为不放逸行呢?原因很简单,对于大部分凡夫而言,是没能力心地六根清净,放下家庭直接就能精进修行,弘法利生的,对于当时和现在的很多凡夫而言,放下家庭只意味著自我松懈和放逸,每天什么也不干也没有进益罢了。就好比有人自以为工作时烦扰太多无法修行,等放了假有了时间反而吃喝玩乐更不肯修行——别怀疑,这样的坑我自己都踩了不止一回了,可见对于真正修行的人来说,什么都不是事儿,而对于心里自我假想过多的人,什么什么都只是借口。

如果一个人连父母、亲友、妻子都不知如何去爱的话,我们怎么相信他是正确地关爱陌生人呢?说这句话的时候,或许有人会用那些抛家舍业的出家人来反驳我,而我要说的是,是否每一个不爱父母家人的人,都是一心修行,把身心献给众生,乃至身命俱损也不惜?还是抱持著自我不放?

不要以为必须感恩,才能如何如何。这本身就是一种桎梏。人是可以突破情绪的限制而活动的,就如你不刻意感恩也一样正常呼吸一样,去供养父母需要什么情绪先导才能做吗?而做了之后,自我有什么损失吗?如果没有,那么是什么限制了你不去做这样的事呢?仔细反省一下,或许这跟佛法,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你的内心限制了你自己而已。

另一项是头脑思考力减退。这个不清楚具体情况,无法回答。然而我个人的经验是,头脑思考力未必一定会减退。就我自己的体验,虚空藏菩萨咒,或许有增加记忆力的效果。至于思考力,虽然日常功课和各种觉知的尝试,会占据一点时间,但是未曾感觉有思考力的退步。而古来大德的例子里,只有修行开智慧,没有修行更愚钝的指示。所以对此只能说不知情况,无法置评。


题主说:「佛教认为杀了一个即将伤害很多性命的恶人也要承受因果报应,甚至很可能会因此下地狱。」

这个是不对的,见《五戒表解》杀戒的开缘(就是无罪的)情况:

也可以百度「释迦佛与五百商主的故事」:https://www.sohu.com/a/229177054_351209

不知道你是如何「减少了(甚至没有了)爱父母的心,爱亲人外他人的心倒是多了」,但是冤亲平等的心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报恩的心,那是学岔路了。佛门极重孝道,强调对佛菩萨的恩德、对父母的恩德、对国家的恩德、对一切众生的恩德,都要去报答。

另外题主说学佛让你思考能力减退,可以去学习一些基本的善恶因果规律,你就会发现因果极其难以抉择。实际上对善恶的抉择是智慧的体现,没有智慧就无法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此学佛对思考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会越学越需要思考能力,越学思考能力越好,也越不够用。


道友在这些问题的理解上有偏差。所以倍感困惑。杀恶人非有大悲心,大菩提心者不能为之,非普通凡夫可以效仿。引用经典如下: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四》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复次智上。我念过去世。时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宝。是时别有一商人。其性刚强猛利暴恶。于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恶心欲谋珍宝彼自思惟。我今宜应设其方便悉断彼诸商人命已。当取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是时五百商人众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于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时止息而卧。忽于梦中见大海神出现其相。谓商主言。汝今当知诸商众外。别有一人其性暴恶。如是色相如是名字。彼人起贼害心欲谋珍宝。彼作是念应当速断诸商人命。取其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是故我今如彼所念而先语汝。汝可思惟作何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又复商众得全其命。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转。而彼恶人于如是住菩萨法者。若造杀业永堕地狱无有出期。是故汝今宜设方便善为救度。尔时善御商主。从梦觉已即作是念。我于今时有何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得诸商人各全其命。于一日中如是思惟。求善方便而未能得。乃至七日审谛思惟亦不能得。过七日已即作是念。我今无复方便可得。但当于彼兴杀心者先与断命。彼断命故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又令余众得全其命。如是念已而复筹量。我若与此五百商人共断其命。而五百人皆堕地狱。我今宜应起大悲心为救护故。自手当杀。此杀因者。设于百千劫中获地狱报亦当忍受。但能今时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当免地狱无量劫苦。又令住菩萨法者。诸商人众安隐无难。尔时商主作是念已。即设方便乃断其命。时彼恶人既此命终得生天界。智上。彼五百商人者。当知即是此贤劫中五百如来。是时众中为商主者。即我身是。我于百千劫在轮回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种种救度众生。

此外,学佛修行是报恩不是忘恩。回向偈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首先,先贴为敬,不然答一会,我题目就会忘了。

其次,咱们先把「题目中这个算不算学佛?」这样的问题搁一边,

那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题中「让我个人头脑思考能力减退」——先不说金刚经的「是,非,名」了,你去读读楞严经,要么你读不下来,要读下来,每一段都是头脑风暴。

自始至终,我理解的佛都是激发人去思考,小到对一草一木一虫一山一水,大到对平行宇宙相对时间,中到对众生皆苦人间诸事。

有的当时我不明白,之后我还是没明白,突然今天我上厕所时候明白了!

题中「让我个人减少了甚至没有了爱父母的心,爱亲人外他人的心倒是多了」——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从历史上来说,佛教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为什么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又开始壮大呢,它必须与当时的普世价值观相契合,类似入乡随俗吧,中国人在佛教进来之前就十分讲究孝道,那佛教就顺水推舟,借势传播当时我们没有的东西,那样才能招徕信徒,代代相传,逐渐壮大。

那我要问,从古至今,是佛教偷偷把孝撇出去了?还是那些自诩学佛的人把孝从佛教剔除了——这不是典型的自己考试成绩不及格,还要指责老师教的什么玩意儿吗?

因为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孝,始终是佛教得以在中国传播文化里最最基础的一个元素。

我相信有很多贴经文的大哥大嫂们会自动佐证以上观点。

最后,爱一个人,是要替那个人分担喜怒哀乐的,你说你不爱父母,只不过你无法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罢了,这个点来说,不算不孝,算无法能够罢了。

题中「杀那大恶人可以救很多人命那,这行为却是属杀生业」——怎么体会呢?我又不擅长贴经文,那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你看过吗?蝙蝠侠与各类大恶斗法。

第二部里,你看恶贯满盈的小丑都把他最爱的女朋友都炸死了,他还是他有自己的原则,没有被小丑利用自己的原则,去亲手杀人。

在第一部里,还没变身蝙蝠侠的阔少布鲁斯带著小手枪怒冲冲地告诉瑞秋——洒家要去毙了那个杀俺双亲的泼皮!

瑞秋听完,啪,啪,啪,啪连续扇了阔少几个十分响亮的巴掌,扇得连我都心惊肉跳——意思是我没想到你和他们一样,用杀人来解决问题!

因此,阔少布鲁斯也反思了——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杀人是里面最低端的手段,而且杀戮只能导致更多的杀戮。

所以他寻求更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自己!

恶人杀不了我,我也能捉住恶人。

练的就是降龙伏虎的功夫,而不是屠龙斩虎。

蝙蝠侠由此崛起。

杀是一道门,你只要打开了,就关不上了,你和那些杀其他人的恶人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这是蝙蝠侠至死坚持的一个原则,一个做为人的底线。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一个社会基础建设不健全,包括法制不健全的时候,是被歌颂的,甚至是必要的,这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有它的时代背景,那就有它的局限性,就像小说里那些腥风血雨冤冤相报的江湖传说。

但如果在我们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下,法律法规日趋完善的今天,还有人搞个人英雄主义,玩杀富济贫,自信快意恩仇,只能带来更多的社会的混乱与不安定,是要接受法律制裁的。

如果你还在渴望快意恩仇来去如风的武侠生活,放不下刀剑如梦侠骨柔肠的江湖情怀,或者羡慕欧美那些超级英雄技能炫酷,名声如雷贯耳般的洗脑,那完全可以去写小说拍电影做游戏,那还学佛干嘛嘛!

最后,佛的眼光比较长远,比较广大,远到有人不接受,广到有人不理解,佛从不强迫你去接受与理解,那谁强迫?

佛提倡多承担,多布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很多事情上,我们能力有限,思维有限,甚至财富有限,怎么承担又如何布施?

佛看到了,看清了,是他跳出来,告诉我们,其实有更好的方法强化自我,造福众生,还问我们想不想知道?

——且慢,待洒家去拔掉仇人门前的垂杨柳先!

最最最后,我认为,

学佛是让一个人听闻佛法变得更好,

能够主动去承载很多那些不闻佛法者不能承载的东西,

而不是让他不像一个人,

更不会毁掉一个人。

综上,

从题目来看,

此人不像在学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