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以后,还有天吗?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谓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此三有漏。欲尽无余。名有漏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法。

何缘故有有。我应答言。缘取故有有。能招当来有触生是名有。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这是苦集圣谛:欲爱,有爱,无有爱是带来后有的原因。这些渴爱和喜贪连在一起,使人对各种事物产生爱喜。

受缘爱的"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爱缘取的"取"。四取。

取缘有的"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对四圣谛的无知是无明。

所以"无明缘行"。?"无明,爱,取,有"缘无明。

那么"无明缘行",缘何为行?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身口意三业。

那么"无明,爱,取,有"?欲有。

那么"无明缘行"?业有。

那么"缘取故有有"?后有。

所以此有故彼有。欲有?业有?后有。

八正道是熄灭无明,爱,取,有,生,苦的道迹,道理,道路,管道。


无明就是不觉,迷而不觉。众生无明皆是无始无明。何为无始?从来未曾觉。

佛是觉,无明众生,从来未曾觉。


无明怎样产生的?我去…………根本原因就是「根与尘相对以后,必然产生认知」,这是铁打的律!!!!!

来做个实验吧:看著你现在正在用的电脑(手机?),你能一念(注意这个字!)知电脑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吗?如果不能,这就叫无明……无明就是不知道(不明真相),哪来的「有什么因而形成无明」的???如果非要做一个归因,那勉强可以栽赃到「根与尘相对以后,必然产生认知」这个铁打的律上…………故曰: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无明,是因为自己累世累劫造成的昏魅。

亦即:在不断的死生,生死之间,迷失了自性。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不自觉」了。忘了自己的本性了。

那么,自己的本性是什么呢?

根据佛经所述,我们最早,都是自身会发光,透明的灵体,就叫做「众生」。援引之处请参考以下经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517093


以我目前证量,未见诸法有来去,故而不存在始终,故说无始,所以无明即是即在,没有过去或之前的问题,当然也没有以后的问题。

我既然了解无明无始即在,那么自然发现无明本即佛性,佛性本即无明,未有来去,如如不动。我分别佛性与无明,则陷入迷乱,不立分别则宛然澄净,如镜湖倒映一轮明月,纤尘不染。


在无明之前不是佛。无明是缺少了知识智慧真理。不能圆融。导致了错误的判断。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明 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 若常若无常。

何以故。无明 无明自性空。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行 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自性空。

是无明自性 即非自性。是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自性 亦非自性。

若非自性 即是布施波罗蜜多。

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明不可得。彼常无常 亦不可得。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 皆不可得。彼常无常 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明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

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

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明 若乐若苦。不应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 若乐若苦。

何以故。无明 无明自性空。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行 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自性空。

是无明自性 即非自性。是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自性 亦非自性。

若非自性 即是布施波罗蜜多。

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明不可得。彼乐与苦 亦不可得。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 皆不可得。彼乐与苦 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明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

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

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明 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 若我若无我。

何以故。无明 无明自性空。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行 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自性空。

是无明自性 即非自性。是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自性 亦非自性。

若非自性 即是布施波罗蜜多。

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明不可得。彼我无我 亦不可得。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 皆不可得。彼我无我 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明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

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

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明 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 若净若不净。

何以故。无明 无明自性空。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行 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自性空。

是无明自性 即非自性。是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自性 亦非自性。

若非自性 即是布施波罗蜜多。

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明不可得。彼净不净 亦不可得。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 皆不可得。彼净不净 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明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

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能认识到,并学习,终究会明

没认识到,不觉得,迷在其中,就是无明


无明,是不懂,不明,稀里糊涂的状态,

你不知道什么是修行,不知道修行的方向目标,不知道行事为人修心性的标准,不知道如何行好人生,这就是无明,正因无明,胡乱理解,才这么乱问。

一定不能自以为是,虚心学习,能出无明

修行是通过学习善知正见,懂事起来,用正知善见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知道做人了,学会怎么样得体地言行了,人生生活中逐渐明白真相了,这是破无明。

无明破的越多,心灵越是趋于觉悟,觉悟在梵语发音为佛,说自己本来就是个觉悟的人,荒唐不呢。


无明是一种状态。

破无明有两条路:

一是靠先天根性,即生而具备慧根,通透,如六祖慧能,不识字却生而能知佛法智慧,无师自通。也如《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中的芮小丹,生而通透,随性而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是靠开悟,先天慧根不足者,芸芸众生,大多无明,无碍「慌慌张张,为些散碎银两」,但是,「八岁死了八十岁埋」,说的就是终生无明者的一生。

不可靠修行求开悟,

《遥远的救世主》中有段台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

修,为成佛,在求。

悟,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

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求开悟,须知修行是抚慰众生与自身的手段与善巧,以行制性,终究是天人交战,即便不输也无赢。

求开悟,是睁眼看世界,看人心,看自己的心,知因果而不昧因果,观察自己的言行欲念,知何言何念会有何果,不惧因果,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靠修行求果报,靠修行抵恶果,都是痴人说梦一场空。

圣人畏因,凡人畏果。

有心开悟者,知因,所以无妄念,不妄言,无妄为。

无明修行者,惧果,所以求福报,抵恶报,盲信盲行。

盲信盲行,即是无明。

至于无明之前是佛是魔,只能靠根性残存的多少窥见一斑,又无真迹可寻,何必计较啦。


就像人从出生就注定了死亡,你要问人就这样年轻多好呀,为什么要衰老呢?因为这是命定的,这就是人的命运,人这种生命就是这样的,这是人无法超越的规则。到了一定的时候,促使人衰老的因素就出现发挥作用,让人衰老。除非修行的超脱了人这个境界,就不受这个规律束缚了,到时候还会有更大的规则。

宇宙也是这样,只是过程极其漫长。一个宇宙从生成就注定了毁灭,佛法称为成、住、坏、灭,无明就好比一个生命衰老的表象,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它是为了让宇宙入灭而来的。在佛的境界,是无所谓主观和客观,无所谓内在或外在的,反正就那样出现了。

人要想延缓衰老,可以经常运动健身啊多思考让心思通透啊,可以延缓衰老。

要想不老,那就只有真正的修命,古代传说修道可以长生不老,那就是修命的功夫,让身体保持年轻。可是这个不老也只是人认知的不老,因为人的生命太短暂了,就只能看到这么几十年。

到了佛的境界,那个成住坏灭的过程之漫长,人是无法想像的,对于人来说那就是永恒。

至于你的由来,可能是佛,可能是道,也可能是其他的什么神,也有可能是魔。不过既然到了这里,那都不重要了,已经是末法时代,如果不能修行超脱,你的由来你是回不去了。


无始无明嘛,无明没有开始。所以没有【产生】这个概念。

如果有一个开始,而且开始之前是佛。那佛还会产生无明,还有轮回在等著佛。——这是不可能的。

本来是佛,这个本来,不是【原来】的意思。

原来,是时间的先后关系。

本来,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众生无始以来都是众生,无始以来都处在无明中。如果有人认为众生是佛退化而成的,那无疑是邪见。


师兄如果问无明是如何产生的或许还有答案。

如果问无明以前我曾经是佛吗?这我想佛陀也不会回答。佛不是无所不知吗?确实无所不知,问题在于我们这一方。

师兄想想啊,末学用自认为比较有可能性的答案回答的话便是:「你从来不曾是佛,因为成佛了便圆满了,如果还会颠倒成为苦难众生的话还圆满吗?」 你就会问:「既然不是佛,那是谁?」 这样的问题佛是不会回答的,因为对你修行一点帮助都没有。还没给你解释清楚,搞不好就轮回去了。

所以师兄与其思考自己以前是谁,不如花精力找找怎么解脱轮回成佛,那时候一切事情自然水落石出。


这样打个比喻吧,你就像块矿石,虽然里面真金具足,但依然是块矿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