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那些说修行的人,你怎么保证你已知的经典和你认为的「高僧」是按照佛陀的正确方式?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看了好多回答,无外乎都是说学者不实修;佛法需要修证云云。

麻烦各位先把题目审好,我请问你,你实修依照什么?依照经书吗?依照某位高僧吗?依照自己或其他人对于佛经的理解吗?你必然要依照一个内容。这个问题问的是,你如何保证你依照的内容是佛陀所要教授的?

你如何保证你依照的东西是正确的佛法?

你如何保证依照的高僧是按照佛陀的方式去修行的?

你如何保证依照的经书是正确的佛陀思想?

很明显,你并不能保证。

佛法之所以叫法,就如同法律一样,他是有一个标准的,当你去践行时,才能依照这个标准去衡量。法是依法不依人的,不是说你用你以为的方法修出来你认为是的东西,你就要回来串改法的。这就好像我们的法律,也是依法不依情的。

说白了,2500多年过去了,佛陀最原始的法是什么?不是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的,学者们靠的是科学的手段,考古、发掘、研究来寻找最原始的法。科学是客观的,有理有据的。

学者为什么要修证啊?学者修不修都不影响研究的成果啊?学者只是要找出评判标准啊。

这就好比说,现在茅台酒的配方失传了,一群人自己酿茅台,各按自己得到的方法酿,谁也不知道自己酿出来的是不是茅台,因为谁也没见过茅台啊,没有评判标准啊。你不能说我不研究方法,就酿出来,谁酿出来谁就是正确的方法吧?你知道你酿出来那是啥啊?

那学者只是通过考古一类的科学手段,找到最接近茅台酿制的正确方法,然后大家才能知道茅台究竟是什么样的吧?那学者为啥必须要酿酒啊?学者只需要找到方法啊。

佛陀时期六师外道各个修行,耆那教与佛教修行方式和教义都极为相近。更不要说佛陀圆寂之后吸纳佛教思想发展出的更多新教派。你怎么保证你自己修行的不是外道?你怎么保证你依照的经典不是外道混入佛教的经典?

所以你凭什么不信学者的?难道你手上现有的那些经典不是学者们考古发现并校对的?过去科学家认可地心说,后来科学进步被翻牌成日心说,再后来发现日心说也是错误的,进而越来越接近真相;现在学者们发现曾经发现的某些佛经是伪经,现在要翻牌,有什么问题吗?


补充一下,我并不反对实修,相反我认为佛法是只能去实践的一套方法。前提是你用的是真实的,佛陀所想要教导的方法,而不是自己读了几本诸如《心经》一类的经书就意淫出的方法。


评论区看到好几位思维混乱的反驳,麻烦你们在提出反驳之后,先想清楚自己的评判标准是哪来的?自己的评判标准的来源是否可靠无争议,以及你如何保证自己的评判标准来源是可靠无争议的?佛陀显灵授记过你?

或者你听某位高僧说的?那你又如何保证那个高僧是正确的?他觉悟了?你如何保证他觉悟了?你判断觉悟的标准由何而来?你对于觉悟的判断标准来源是否可靠?

亦或是你的评判标准来源于你读了几本经书之后自己的感悟和人生经验?那你怎么知道你的感悟和人生经验就是佛陀所教导的?你又如何证明这些经书的来源是可靠的?

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我可以将你视为佛陀所说的外道,因为你与外道并没有区别,并不依照佛的标准,而是依照自认为的标准或者别人仿照佛教制定的标准。最多只能算是相似法。(外道也实修,外道的思想大多也是包含空性等多数与佛教所拥有的理论类似的理论。)

友善的说,我建议你们不要反驳,这个问题本来就是越反驳越证明自己是错误的。因为这个问题指出的是在根源上的错误。这个问题的根源只有佛陀本人、已成就阿罗汉和科学客观研究才能证明。评判标准是佛陀独有的,且不包含其他人主观意识的。你认为佛法是怎么样的,这是你的标准而不是佛陀的标准。一切带有主观倾向的都不能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好像说,你如何证明你与克隆出来的你有不同?两者在实践和实体上可以无限相似。但是你拥有你特有的经历所产生的观念,而克隆的你虽然与你思维可能非常相近,却无法拥有你的记忆和经历所产生的东西。只要通过你特有的经历和记忆就可以区分你和克隆的你,那么哪段记忆和经历是真实的就至关重要了。对于佛教思想的去伪求真也是这样,你不但不应该反对学者,而是更应该寄希望于学者,让他们尽早找出最接近佛陀的原始思想,这样才叫对自己的「慧命」负责。


1. 如果把学者和实修的人分为两种,前者只做学术研究,后者纯粹修行。纯粹研究学术的人,当然不能指导需要体证实践的修行。题主问的是:纯粹修行的人,不懂方法和理论,岂不是盲修瞎练,浪费时间?理论和方法都是渡河之筏,理解错了会不会渡成外道,比如把神通异象当解脱证量?

2. 不论学界教界,其实都是良莠不齐,跨度极大,不可一概而论。

学界里面低的有那种混饭吃,乱批评,制造争议,逻辑混乱的;但是厉害的学者博古通今,经文倒背如流,通梵文藏文。

教界的「大师」,低的很像神棍,中的拿一部经老实的依文解义,厉害的信手拈来各种方法教弟子破执证空。

学者的水平,学界有一套客观评量的准则。治学不严谨,可能会被拿出来辨证批评。

大师的证量怎么评断?佛法修行核心是破执,真的厉害的大师低调谦虚无我, 不会到处打广告。更多的是拿著佛法证量炫耀敛财造势成名的那一类。后者虚伪一点会装一点,我们真的分辨得出来?穿著僧衣的我们更不敢批评,生怕诽谤三宝。

3. 学界和教界无法完全切割。有的是修行的学者,也有的是研读经论的行者。

义学和修行本应并重并行,如何可以斩断切割?

玄奘取经的那烂陀寺就是义学研究和修证结合的最佳例证。如果研读佛经学习梵文精通因明不重要,以玄奘的天资背景,留在唐朝弘法当个大唐第一禅师不就好了,何必九死一生留学印度?

学习梵文、研读原典、翻译经论、辨正法义,在义学和修行切割的今天,学者从事的就是玄奘大师和过往无数学僧当年工作。

佛法浩瀚博杂艰涩,如果没有历代学僧和现代许多优秀学者的客观考证、总结、编撰,一个普通人如何掌握如此高度专业复杂的知识?

所有前人今人付出的心血,都是为我们的闻和思建立不可或缺的基础,让修行人正确并且深入理解佛教法义、抉择真伪。

谦虚的行者,对待学界整理的资料证据,应该斟酌参考,去芜存菁,用来检验所学,深入理解经论要义,避免错会误读。

佛法被当成学术研究的时候,无可避免被无信仰或者劣质学者提出责难、批评、研究,但是学界贡献不可被视为毫无价值。互相尊重补足才是正道。

重要的是观念正确、懂得分辨,不是把学界教界一刀切。

4. 学者的定义是什么?广义来说,研究经论、将佛法系统化理论化都可以称为学术。龙树、无著、世亲三位菩萨,都曾经造论,都是半个学者。从那个世代的眼光来看,他们在论中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和专有名词,后人沿用至今。

《中论》和《成唯识论》分别是佛法中观系和唯识系的巅峰之作。菩萨造论,建立高度慎密、严谨、完备、无逻辑悖论的佛法理论体系,目的不但是为了指出一些常见的错谬(外道见、相似佛法),让学人能得到闻思正见依之修行外,同时也是为了向「世间智者」举示佛法的合理性,避免被外道用逻辑攻击佛法理论。

六祖慧能大师的证量,人所称道,但是我们毕竟无法拿著《六祖坛经》去理解哲思抽象的中观和理论复杂的唯识。

5. 佛学界是一个小圈子,与我们离得很远,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力远远不及佛教界。一个学者皓首穷经,案牍劳形对勘经论,顶多能著书立论,在学界的小圈子受人景仰。想发大财出大名有几个会选择这条学术之路?

相反,越是世俗化的宗教,号召力越大。比如台湾著名的慈济功德会,光台面的资产就接近一千亿台币。拿著信众的钱壮大势力,可以买通政界商界,连政府都难以立法监管。这种独大,导致许多真正迫切需要捐助在基层奋斗的小团体无法生存。

教界有如此庞大的吸金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难道分辨宗教团体和佛门大师的真伪难道不是更迫切的事?

6. 证量是主观个人的体证,到底应该如何分辨一个自称大师的人,是否真的有符合佛法的证量?

是自己说了就算吗?是不是他/她打个马虎眼,拿著禅宗祖师的话重复一下就是了?如果我们自己不读经不看论,只听一家之言,凭什么分辨真伪?

一个优秀的学者虽然无法教我们实修实证,但是可以

1. 厘清闻、思、修的理论内容,

2. 指出教内教外渗透正法的伪经伪论,

3. 分辨真假大师。

比如佛教大小乘见道的证境,经论各有不同程度的详细说明。

学者整理的资料可以告诉我们,某大师对证境的描述是否吻合经论所说。

对证境的描述没有破绽,可以只是理论上的通达。下一步就要听其言观其行,而且必须是长期的。

证量证境是一件不容易客观判断的事情,最终需要当事人对自己高度诚实。

7. 其实修行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高度低估佛法的难度。

我曾经也是一个轻视佛学的信徒。我们的师父和团体秉承的是,佛经说要信、要不疑,所以当师父说的唯识法义听起来很有道理,大家从此只读师父的书,对学者嗤之以鼻。

直到很久之后,我发现自己学的佛法知识错漏百出的时候,才开始明白佛法复杂专业到什么程度。

举几个例子,因为不懂梵文,我们的师父公开说「诸行无常」的「行」指的是行蕴,不知这里的「行」指一切有为法。

还公开教大家《心经》的"心"和《金刚经》的"金刚"指的是有一个第八识实相心(此心又等于如来藏、真如、诸法实性)。

《心经》的"心"在梵文为hrdaya,其意思绝不是指心法(心citta,意manas,识vijnana),而是"总纲要义"的意思。

《金刚经》的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倘若指的是一个「实相心」,意思不就是此心能断?

我们自己望文生义,却到处说别的大师不懂。

几万徒众对师父深信不疑,从来都不自己查证也不读其他人的著作,对学者更是鄙视。

焉知学者若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早已被同行指正名誉扫地,哪里还可以身披缦衣,坐在佛像下以「自己的证量」随意解读经论,被人膜拜,收受捐款?

如果没有亲身走过这一条似是而非的岔路,我可能不会重新检视修正自己的观点。

9. 做为一个学佛人,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俱生我执」遍一切行,这轻信大师背后的心理与「我见」何干?

专业佛学书籍浩瀚博杂、哲理抽象、文字艰涩,还牵涉梵文巴利文。读师父的书简单易懂,碰见冗长的经文直接跳过,读佛经里面的神异故事像读小说,对「我」而言自然舍难求易。

作为一个信徒,学者把佛教与其他宗教平等对待,把超验性内容当作神话,让「我」反感。

不喜欢别人拿著经典否定「我」的团体和师父,虽然很多时候其实看不懂也不曾仔细了解辩论的内容。

团体和师父给与「我」个人的肯定,让「我」累积福报和功德、承诺「我」学佛受戒可以灭罪消业、赋予「我」使命感和目标,建立一套明确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提供温暖和支持。

做学问枯燥乏味耗时费心,「我」心中渴望找到的是最权威最神通广大的大师,从他/她身上获得最速成最正确的答案和救赎,从此可以拿著别人给的答案不再思考。

还有,对「我」来说,学者头上的光环如何与佛经佛像僧衣的威德相比?学者怎么与有证量有定力有异能的师父相比?

9. 当我终于跳出那个抗拒学者崇拜大师的两极化思维后,反思良久当初如何走进这个误区, 至今为止找到两个问题:

1. 过度低估佛法的难度和自己的无知

2. 读了很多经,上了很多课,拜了很多佛,但是完全不了解「我见」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一切事物的感受和判断

佛陀在经中,常说要依循善知识学法。依循信奉之前,必须谨慎分辨。学者可以是很好的分辨工具,善加利用,也可以是善知识。


某些逻辑的奇葩在于,学者研究和实际修证一定是对立的,有研究就没实修,有实修就没研究。

难道不可以,既有研究,又有实修吗?

人,是被各种感情驱动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学者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大乘非佛说」,伤了大乘信徒的感情。

同样的,研究表明,现在的南传上座部,也是经过流变的部派佛教。

假设,学者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大乘是佛说」,这些信徒还会怼学者吗?


这个问题要客观来看。不是不能研究经典,而是不能「只」研究经典,把佛法当成学问来读。解悟固然重要,但证悟才是硬道理,何况许多佛说的义理光看经典体会不了,必须有一定的实证基础才行。

如果走顿教的路线,看经书对你帮助也不大。禅宗不以文字示人,从前都靠禅师见机点拨,教学人当下开悟,后来因时代更迭这个方法变得不好使,所以改参话头公案等等。虽然也标榜以楞伽金刚印心,但除非上根上智,一般人很少光看经典就能明心见性的。

话说白了,倘若已经明心见性,那你研究什么经典都是多余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明心见性,明白做主的那个是什么,你研究一辈子经典也是然并卵。

佛经作为悟后起修的参考很有用,但请别忘了,释尊自谓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就是让你不要拘泥于文字,把指头当月亮,死死抱著经典不放。

所以回答你的问题:学佛的确需要正确的方法才能走入正道,但正确的方法不是你所说的「把经文和理论研究明白」而已。古代德山禅师悟道以后,把自己写的研究佛经的理论书籍全部一把火烧了,原因正是「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喜欢看书当然可以,看完也不妨把腿盘起来打打坐吧。


当然要有正确的方法,即所谓「正见指航」,佛法的实修实践中,在入手方法,所求结果上,有很多不同的路子,走哪条路,就依哪条路的理论来修,这需要依经典,依真正过来人的指导。同时,站在希望通过实修达到一定成就的修行人的本位上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是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也不是,以下是转自微博上一位师兄的发言,我觉得挺好,供参考:

学界与教界是两个平等的体系,应该是对等和尊重的,而不是一个把另一个当作研究对象;佛学学术界与宗教性佛教即是如此。学界与教界是有共同语言的,就是合理性的地方。而学界要尊重教界,尊重教界作为宗教的超验性,这是目前比较匮乏的地方,比如:不能见经典中有超常处,就说是假;不能看到经典中有预言就认为是后期编纂;这就很不尊重,要是没有这些就不是宗教了。当然教界也不是没问题,过于追求玄虚妄语与愚痴的习惯,这也是教界要去改的地方。对于学界著作中语言学、词源学、历史学的知识,而在论证过程,则应专注于逻辑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佛法实践本身角度上的合理性。对于教界,开口闭口就是教棍,显然,这是一种缺乏尊重的状态,这样的人,也不会明白学术学者的真正价值!学术学者的著作是要去重视其学术考证的价值,参考其对经论依据的逻辑推论和总结,作为对实修传承经典的辅助印证。以这种态度,教学都能健康的纳收。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