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生死,往生极乐,最后还是乐?


人本出母胎 随行染五趣
善恶追人形 如影随其身
若能灭五阴 神识还归空
不复生老死 是处实快乐


学佛目的: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引用下面一篇文章希望能够帮助您: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的究竟,希求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话是两条,而仍是一事。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

什么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这一切都叫做迷。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别: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嗔、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身见,是执著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边见,谓我死后,或执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邪见,是谤无因果;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苦行;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

贪、嗔、痴三者:种种的物欲恋念不舍,得了还想得,就叫贪;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发怒气,就叫嗔;没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说的道理、圣贤的经书皆不听从,更不相信因果,就叫痴。慢者,持己凌他,谓人皆劣于己、己独胜于人之意;疑者,是于实理实事犹豫不决之谓。

以上身、边、邪、戒取、见取诸见,和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学佛者欲转迷成悟,先要断惑。断惑才能证真,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著,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

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业。有了业,就要因业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关于苦,有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内苦、外苦等,难以尽述。总之,「诸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说是苦。

苦是与生俱来的,无以避免。要想离苦,先要消业,使身口意三业戒恶向善。要想消业,先要断惑。断惑是转迷成悟,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归根结底说起来,也只是在求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达到成佛的目的。

选自于凌波居士《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一书


唉……这同那个佛陀说人生是苦的问题一样。

dukkha是烦恼,那么学佛就是没有烦恼。

关于学佛

2014-03-09 09:46:58

世尊的教示,其目的并非为宇宙人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解说,而是欲使闻者得以摆脱本能驱力以及成见的束缚,臻于心灵完全自由自在的境况。所以世尊的教法,都是由认知的本身切入的,借由深思熟虑以及实践力行,方得以契入。

这种「深思熟虑」,不单只是日常口语中思考的意思,而是以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就极微小的问题开始,反复盘索,层层深入展开,以致于认知本身的解构。这种「实践力行」,并非单纯的服膺教条,展开对于本能的彻底逆反,而是对于本能驱力的反复导引及检视。

那么,契入佛法后到底能获得什么呢?

Just be a Happy guy!http://www.douban.com/note/334975775/


不是为了追求快乐 是为了灭苦

学佛是为了实现自我,每个人都有非常大的潜能,也即是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学佛的目标应该是人格的完善。


佛说正果,无所谓快不快乐,追求的是知道万物的本质是空,苦、乐都是空,四大皆空。学佛修佛都是为了最后成佛而了却一切。无我、无法!
常乐我净所言乐,如来说即非乐,是名乐。
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书《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题目就已经回答了楼主。推荐给你。
首先我觉得佛学不是用来学的,除非你是要去研究它的历史。上学期因为论文原因有看一些关于佛学的书籍,其实内容要比我想像的丰富。比如南怀瑾,季羡林等人对佛学的研究都是从不同方面来书写的。回到正题,我想很多信佛的人,不是为了追求快乐才去信佛,而是因为相信了而快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