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殺了一個即將傷害很多性命的惡人也要承受因果報應,甚至很可能會因此下地獄。對此不能理解,也知道用是否"功利主義"…等等思想概念來辯析佛教教義,或任何人生道理的正誤都是不妥當的,完全要在實際人生中體會。佛教業果法則怎麼看善良正義的行為,殺那大惡人可救很多人命那,這行為卻是屬殺生業?

非學佛學道自己不能有謙樸平等心,學佛讓人減少了貪嗔慢等內心惡濁的東西,但學佛也總讓我個人減少了(甚至沒有了)愛父母的心,愛親人外他人的心倒是多了。感恩是重要的。學佛也讓我個人頭腦思考力減退。以上兩點學佛給我帶來的壞處,數年揮之不去。

題和問描匆匆寫,見諒。


你好,朋友。

首先,你需要確定自己是否如法理解「善」義。

經論中,從第一義諦角度去解釋「善」: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

法相唯識中解釋「善」: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與一切善法相應,名為善;一切善心所(百法中十一善心所)起的善根,皆為善;能為此世他世順益,名為善——此句意為:僅為今生的人天果報而顯的順益,如果來生所顯不順,那也不屬於善。

佛法與人道中對「善」的定義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在於是否如法。而佛法中的如法,總說指的是於修行人本身及他人乃至一切眾生是否有助益,而這個益指的,只能是向著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方向精進,實現解脫,也就是自利利他、圓滿成就的目的地。而這條成佛的道路,終將破除人道對「善」與「惡」的相待定義(善、惡並無實性),而顯現中道的究竟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其次,殺的行為必定與戒及發心相關。瑜伽師地論及諸菩薩戒律中對此等(開、遮)有著詳細的開示,之所以說凡夫在殺戒上需非常謹慎,是因為凡夫尚不具慧眼觀照眾生及自己的因緣,也就是佛法中常說的「緣起甚深」四字。譬如凡夫因為救助其餘人等而殺害作惡之人,認此為善,但如果此惡人有兒有女有父母,因為惡人的死去而導致全家性命攸關,或導致惡人的親友來尋凡夫的仇而導致凡夫死亡等無常之事,對此一切,凡夫並不能知曉。退一步講,如果凡夫只憑眼前一境和一念而殺害,或許此舉可以為凡夫帶來今生甚至來生的人天果報,但於更為深遠的因緣,凡夫不具備足夠的慧力應對。凡夫也不能確保能夠承受自己所行帶來的業報,譬如下地獄、譬如受生為畜生,想想三世佛冤便知。所以經論中我們常看到的那些佛菩薩昔日為無量眾生所作的與殺相關的行為,凡夫的心意識,不能思議諸聖的心意識,因為定慧及福報皆未到那種境界。對於「無我」狀態下的殺行,凡夫智不可及。

最後,請珍惜時間、深入經藏,重視對基本法義的學習。「學佛讓人減少了貪嗔慢、但學佛也讓我個人頭腦思考力減退、不愛自己的父母、學佛給我帶來了壞處」——這類認知其實是基於對佛法的誤解,譬如貪嗔癡等不善心法在百法中的定義、孝敬父母在凈土宗及一切戒律中的定義、慧的定義、善根的定義,乃至佛法的定義。

願能為你解惑。


1.佛教認為殺了一個即將傷害很多性命的惡人也要承受因果報應,甚至很可能會因此下地獄。對此不能理解,也知道用是否"功利主義"…等等思想概念來辯析佛教教義,或任何人生道理的正誤都是不妥當的,完全要在實際人生中體會。佛教業果法則怎麼看善良正義的行為,殺那大惡人可救很多人命那,這行為卻是屬殺生業?

→這個問題很簡單。自業自受,自因自果,功過不能兩抵。救了很多人,自然要享受救了人的善果。殺了人,也一樣要享受殺人的果報啊。這兩個並非相互抵消的關係。仔細想一下就知道了,一個人對很多人好,就會收穫這些人的善緣;而他如果同時對另一羣人不好,那麼就會收穫這羣人的惡意;同時得到一些人的善意和另一些人的惡意,不是很常見的情況嗎?那麼因果中,因為某些不夠圓滿的境遇,得到一些善果的同時,也收穫一些惡果,不一樣是很常見嗎?

另外糾正一點就是,在佛教裏,是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的。某些行為,對某些人來說,是善;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就是惡。任何行為都是要放在具體因緣裏去分析的,就如世尊宣說的各種法門,對於不應機的人來說,可能就會起些不恰當的念頭。所以明辨正誤,在合適的情況做合適的舉動,在佛經裏稱為善。這種善也並非是人人能擁有和達到的。

2.非學佛學道自己不能有謙樸平等心,學佛讓人減少了貪嗔慢等內心惡濁的東西,但學佛也總讓我個人減少了(甚至沒有了)愛父母的心,愛親人外他人的心倒是多了。感恩是重要的。學佛也讓我個人頭腦思考力減退。以上兩點學佛給我帶來的壞處,數年揮之不去。

→這個問題因為你描述的不太具體,所以我很難確定我的經驗是否符合你的情況。所以姑且這麼一說,你且這麼一聽,看看是否有點用處吧。

一項是對父母的愛心減少了,記得之前我提過,有時候愛心減少,只是一種情緒減少了的錯覺,而不是真的愛心減少了。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所謂的愛意是建立在自身的歡愉之上的,換句話說,對父母的付出,必須是因為自我的肯定以及快樂,比如久病牀前無孝子,因為侍疾的痛苦大過自我的肯定,很多人就孝順不起來了。

而為何對其他人反而能愛起來了呢?然而很多情況是,這並非是愛,事實上,要他們去和陌生人彼此遷就,去對陌生人噓寒問暖,去如何如何,他們一樣做不出來,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了對陌生人舉手之勞的善意而已。比如無傷大雅地放個生,比如許個願,比如做個迴向。這不是真的愛了其他人,只是頭腦裏簡單地表示善意,要他們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一樣是做不到的。

然而陌生人遠在天邊,你不必考慮這個問題,只需簡單地一個祝願,而父母就在你的眼前,時刻提醒著你做不到對他們解衣衣之推食食之關懷備至這件事,所以你的自我反省就是為什麼我可以對陌生人抱著善意,而對父母則不能?這不是真的事實。真的事實是,如果你只需要對父母一個祝願,那麼你絕對不會覺得自己無法愛父母,反而覺得自己挺上心的;如果陌生人需要你去如何如何照料,說不定你會覺得他得寸進尺。你的愛與不愛,付出與不付出,並非建立在對方需要的角度,而是自我需求的考量。

這不是學佛。《優婆塞戒經》裏講得很清楚:

」善男子,出家菩薩若有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養父母、諸師、和上、耆舊、有德,施於安樂。至心受戒,不妄毀犯。受寄不抵。見恚能忍。惡口、惡語及無義語,終不為之。憐愍眾生,於諸國王、長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調伏妻子、眷屬。分別怨親,不輕眾生。除去驕慢,不親惡友。節食除貪,少欲知足。鬥諍之處,身不往中。乃至戲笑,不說惡語。是則名為不放逸法。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復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欲行之人及遠至者。所有僮僕、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有復教令信向三寶,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饑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諭教詔。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無求卑下。教以如來五部經典。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

這是在家人學習佛法的第一步,供養父母、師長、兄弟、妻子、親友眷屬,使之安樂。然而很多人卻跳過這一步,直接去觀空,結果就掉進了各種坑裡而不自知。為何供養父母、師長、兄弟、妻子,被稱為不放逸行呢?原因很簡單,對於大部分凡夫而言,是沒能力心地六根清凈,放下家庭直接就能精進修行,弘法利生的,對於當時和現在的很多凡夫而言,放下家庭只意味著自我鬆懈和放逸,每天什麼也不幹也沒有進益罷了。就好比有人自以為工作時煩擾太多無法修行,等放了假有了時間反而喫喝玩樂更不肯修行——別懷疑,這樣的坑我自己都踩了不止一回了,可見對於真正修行的人來說,什麼都不是事兒,而對於心裡自我假想過多的人,什麼什麼都只是藉口。

如果一個人連父母、親友、妻子都不知如何去愛的話,我們怎麼相信他是正確地關愛陌生人呢?說這句話的時候,或許有人會用那些拋家舍業的出家人來反駁我,而我要說的是,是否每一個不愛父母家人的人,都是一心修行,把身心獻給眾生,乃至身命俱損也不惜?還是抱持著自我不放?

不要以為必須感恩,才能如何如何。這本身就是一種桎梏。人是可以突破情緒的限制而活動的,就如你不刻意感恩也一樣正常呼吸一樣,去供養父母需要什麼情緒先導才能做嗎?而做了之後,自我有什麼損失嗎?如果沒有,那麼是什麼限制了你不去做這樣的事呢?仔細反省一下,或許這跟佛法,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只是你的內心限制了你自己而已。

另一項是頭腦思考力減退。這個不清楚具體情況,無法回答。然而我個人的經驗是,頭腦思考力未必一定會減退。就我自己的體驗,虛空藏菩薩咒,或許有增加記憶力的效果。至於思考力,雖然日常功課和各種覺知的嘗試,會佔據一點時間,但是未曾感覺有思考力的退步。而古來大德的例子裏,只有修行開智慧,沒有修行更愚鈍的指示。所以對此只能說不知情況,無法置評。


題主說:「佛教認為殺了一個即將傷害很多性命的惡人也要承受因果報應,甚至很可能會因此下地獄。」

這個是不對的,見《五戒表解》殺戒的開緣(就是無罪的)情況:

也可以百度「釋迦佛與五百商主的故事」:https://www.sohu.com/a/229177054_351209

不知道你是如何「減少了(甚至沒有了)愛父母的心,愛親人外他人的心倒是多了」,但是冤親平等的心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報恩的心,那是學岔路了。佛門極重孝道,強調對佛菩薩的恩德、對父母的恩德、對國家的恩德、對一切眾生的恩德,都要去報答。

另外題主說學佛讓你思考能力減退,可以去學習一些基本的善惡因果規律,你就會發現因果極其難以抉擇。實際上對善惡的抉擇是智慧的體現,沒有智慧就無法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因此學佛對思考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會越學越需要思考能力,越學思考能力越好,也越不夠用。


道友在這些問題的理解上有偏差。所以倍感困惑。殺惡人非有大悲心,大菩提心者不能為之,非普通凡夫可以效仿。引用經典如下: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複次智上。我念過去世。時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寶。是時別有一商人。其性剛強猛利暴惡。於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噁心欲謀珍寶彼自思惟。我今宜應設其方便悉斷彼諸商人命已。當取珍寶還閻浮洲自受快樂。是時五百商人眾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於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時止息而臥。忽於夢中見大海神出現其相。謂商主言。汝今當知諸商眾外。別有一人其性暴惡。如是色相如是名字。彼人起賊害心欲謀珍寶。彼作是念應當速斷諸商人命。取其珍寶還閻浮洲自受快樂。是故我今如彼所念而先語汝。汝可思惟作何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又復商眾得全其命。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轉。而彼惡人於如是住菩薩法者。若造殺業永墮地獄無有出期。是故汝今宜設方便善為救度。爾時善御商主。從夢覺已即作是念。我於今時有何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得諸商人各全其命。於一日中如是思惟。求善方便而未能得。乃至七日審諦思惟亦不能得。過七日已即作是念。我今無復方便可得。但當於彼興殺心者先與斷命。彼斷命故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又令餘眾得全其命。如是念已而復籌量。我若與此五百商人共斷其命。而五百人皆墮地獄。我今宜應起大悲心為救護故。自手當殺。此殺因者。設於百千劫中獲地獄報亦當忍受。但能今時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當免地獄無量劫苦。又令住菩薩法者。諸商人眾安隱無難。爾時商主作是念已。即設方便乃斷其命。時彼惡人既此命終得生天界。智上。彼五百商人者。當知即是此賢劫中五百如來。是時眾中為商主者。即我身是。我於百千劫在輪迴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種種救度眾生。

此外,學佛修行是報恩不是忘恩。迴向偈雲:「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首先,先貼為敬,不然答一會,我題目就會忘了。

其次,咱們先把「題目中這個算不算學佛?」這樣的問題擱一邊,

那剩下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題中「讓我個人頭腦思考能力減退」——先不說金剛經的「是,非,名」了,你去讀讀楞嚴經,要麼你讀不下來,要讀下來,每一段都是頭腦風暴。

自始至終,我理解的佛都是激發人去思考,小到對一草一木一蟲一山一水,大到對平行宇宙相對時間,中到對眾生皆苦人間諸事。

有的當時我不明白,之後我還是沒明白,突然今天我上廁所時候明白了!

題中「讓我個人減少了甚至沒有了愛父母的心,愛親人外他人的心倒是多了」——俗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從歷史上來說,佛教畢竟不是中國人自己的東西,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但它為什麼會在中國生根發芽又開始壯大呢,它必須與當時的普世價值觀相契合,類似入鄉隨俗吧,中國人在佛教進來之前就十分講究孝道,那佛教就順水推舟,借勢傳播當時我們沒有的東西,那樣才能招徠信徒,代代相傳,逐漸壯大。

那我要問,從古至今,是佛教偷偷把孝撇出去了?還是那些自詡學佛的人把孝從佛教剔除了——這不是典型的自己考試成績不及格,還要指責老師教的什麼玩意兒嗎?

因為無論從歷史淵源還是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孝,始終是佛教得以在中國傳播文化裏最最基礎的一個元素。

我相信有很多貼經文的大哥大嫂們會自動佐證以上觀點。

最後,愛一個人,是要替那個人分擔喜怒哀樂的,你說你不愛父母,只不過你無法分擔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罷了,這個點來說,不算不孝,算無法能夠罷了。

題中「殺那大惡人可以救很多人命那,這行為卻是屬殺生業」——怎麼體會呢?我又不擅長貼經文,那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你看過嗎?蝙蝠俠與各類大惡鬥法。

第二部裏,你看惡貫滿盈的小丑都把他最愛的女朋友都炸死了,他還是他有自己的原則,沒有被小丑利用自己的原則,去親手殺人。

在第一部裏,還沒變身蝙蝠俠的闊少布魯斯帶著小手槍怒沖沖地告訴瑞秋——灑家要去斃了那個殺俺雙親的潑皮!

瑞秋聽完,啪,啪,啪,啪連續扇了闊少幾個十分響亮的巴掌,扇得連我都心驚肉跳——意思是我沒想到你和他們一樣,用殺人來解決問題!

因此,闊少布魯斯也反思了——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殺人是裡面最低端的手段,而且殺戮只能導致更多的殺戮。

所以他尋求更高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強化自己!

惡人殺不了我,我也能捉住惡人。

練的就是降龍伏虎的功夫,而不是屠龍斬虎。

蝙蝠俠由此崛起。

殺是一道門,你只要打開了,就關不上了,你和那些殺其他人的惡人是一樣的,沒有區別——這是蝙蝠俠至死堅持的一個原則,一個做為人的底線。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樣的個人英雄主義在一個社會基礎建設不健全,包括法制不健全的時候,是被歌頌的,甚至是必要的,這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有它的時代背景,那就有它的侷限性,就像小說裏那些腥風血雨冤冤相報的江湖傳說。

但如果在我們相對穩定社會環境下,法律法規日趨完善的今天,還有人搞個人英雄主義,玩殺富濟貧,自信快意恩仇,只能帶來更多的社會的混亂與不安定,是要接受法律制裁的。

如果你還在渴望快意恩仇來去如風的武俠生活,放不下刀劍如夢俠骨柔腸的江湖情懷,或者羨慕歐美那些超級英雄技能炫酷,名聲如雷貫耳般的洗腦,那完全可以去寫小說拍電影做遊戲,那還學佛幹嘛嘛!

最後,佛的眼光比較長遠,比較廣大,遠到有人不接受,廣到有人不理解,佛從不強迫你去接受與理解,那誰強迫?

佛提倡多承擔,多佈施。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在很多事情上,我們能力有限,思維有限,甚至財富有限,怎麼承擔又如何佈施?

佛看到了,看清了,是他跳出來,告訴我們,其實有更好的方法強化自我,造福眾生,還問我們想不想知道?

——且慢,待灑家去拔掉仇人門前的垂楊柳先!

最最最後,我認為,

學佛是讓一個人聽聞佛法變得更好,

能夠主動去承載很多那些不聞佛法者不能承載的東西,

而不是讓他不像一個人,

更不會毀掉一個人。

綜上,

從題目來看,

此人不像在學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