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做「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试分析一下为什么弘忍大师认为慧能做的偈更好。


善用搜索,针对发问,可以减少细胞浪费。

有人参透了这两段话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www.zhihu.com图标

因为慧能的偈答对了佛法的般若核心思想:一切法空,五蕴皆空。

而神秀的偈中还看不到有理解了一切法空的意思。

所以,一个理解答对了。

一个还没有理解。


神秀的偈著于有,惠能的偈著于空,都不到位,相对来说,空比较好,所以选择惠能。如果按照修行次第来说,神秀的更踏实,循序渐进,更符合佛说,我法渐次第成就,渐渐习学趣迹,是正确说法。神秀的偈并没有错,一概否定才是错误的。佛教正法主张行真实空不颠倒,偏执空有都不对。所以最后才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对了。


因为坛经是慧能弟子神会写的,神会得势后,为了正自己的名,于是写了坛经,他顺理成章,得一个七祖名头


惠能大师是开悟见性的偈子。神秀大师的偈子尚没见性。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然选惠能接棒。弘扬禅门心法。


从般若角度看,心性,空性是连无所有的概念都不能执著的,只有当下的空明,才有相应。

所以惠能的偈表达的更彻底些。


从境界上来说,慧能大师的这个偈子 更高一些;

比方说 神秀大师的偈子 说的是 修定,反复的把自己从 杂念妄想拉回来,住心一处,渐行渐深;

而慧能大师的偈子,说的是 过了定的阶段,而到慧的阶段,照见到 杂念妄想 本身无常、空。


五祖大师怎么认为不重要

神秀大师偈子好不好也不重要

六祖慧能大师偈子好不好也不重要

您没烦恼,一切解妙

您若烦恼,万物皆吵

妙者自妙,吵者无吵

会与不会,无好不好

如五祖云: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如六祖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问:如何是本心,如何是自性?

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问:这里却会不得

答:好去,不送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一个是表面 一个是内在

南无阿弥陀佛


这题目…是高中作文么?

咱不给你试分析。


母音老人对此有过相关的开示,个人觉得是讲的最好的,可以搜一下。


这个问题之前知乎上就出现过,当时我懒得回答,现在我先说两点:

  • 用 顿悟 和 渐悟 来解答,那纯粹是胡扯
  • 用 神秀 后来的事业成就来洗地,属于逻辑错误

正式作答:

佛教 追求的是 正道

什么是「道」?「道」必须是永恒的、不灭的,一切可以变易者都不是「道」,比如 种田知识、医学知识、编程知识 等等,都不是「道」,既然不是「道」,那也就不存在「正道」和「邪道」之分。

顺便说一下,佛陀他老人家从来没批判过这些不是「道」的知识,而是称它们为「外明」。佛陀只是说 为求道而出家的僧人 不该浪费太多时间在「外明」上,就像美术课上美术老师让学生不要总想著奥数题,要专心听课一样。

什么是「正道」?这简单,就是「正确的道」;「邪道」呢,就是歪路,就是「志向虽好,但纯属意淫」的道,比如曾有「时时顶礼膜拜火焰,然后自身就能成就永恒」的道,在佛眼中是外道;比如曾有「此生吃尽无限苦,来生就能永享幸福」的道,在佛眼中是外道。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连「邪道」都算不上,根本就不是道。

一个不能做到「勤拂拭」,就会「惹尘埃」的事物,根本就不是「道」呀,不是一切 正道/外道 所追求的事物。要想把 神秀偈 提升到 外道 的高度,得这么改:「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坚持一百年,就能不拂拭时也不会落尘埃」。当然,身、心 都不是永恒的,追求永恒的身心属于外道。


我个人的理解:神秀和尚的偈子是「身如菩提树(之静),心似明镜台(之虚)」,括弧中的字是我补充的。「虚静」二字,是所有身心修炼的宗旨。神秀的这个偈子是讲身心性命修炼的。而惠能和尚那个偈子,是讲的世界的本源是有还是无的问题,应该属于哲学层次。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惠能和尚的偈子显得层次更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