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做「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做「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試分析一下為什麼弘忍大師認為慧能做的偈更好。


善用搜索,針對發問,可以減少細胞浪費。

有人參透了這兩段話嗎: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www.zhihu.com圖標

因為慧能的偈答對了佛法的般若核心思想:一切法空,五蘊皆空。

而神秀的偈中還看不到有理解了一切法空的意思。

所以,一個理解答對了。

一個還沒有理解。


神秀的偈著於有,惠能的偈著於空,都不到位,相對來說,空比較好,所以選擇惠能。如果按照修行次第來說,神秀的更踏實,循序漸進,更符合佛說,我法漸次第成就,漸漸習學趣跡,是正確說法。神秀的偈並沒有錯,一概否定纔是錯誤的。佛教正法主張行真實空不顛倒,偏執空有都不對。所以最後纔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對了。


因為壇經是慧能弟子神會寫的,神會得勢後,為了正自己的名,於是寫了壇經,他順理成章,得一個七祖名頭


惠能大師是開悟見性的偈子。神秀大師的偈子尚沒見性。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然選惠能接棒。弘揚禪門心法。


從般若角度看,心性,空性是連無所有的概念都不能執著的,只有當下的空明,纔有相應。

所以惠能的偈表達的更徹底些。


從境界上來說,慧能大師的這個偈子 更高一些;

比方說 神秀大師的偈子 說的是 修定,反覆的把自己從 雜念妄想拉回來,住心一處,漸行漸深;

而慧能大師的偈子,說的是 過了定的階段,而到慧的階段,照見到 雜念妄想 本身無常、空。


五祖大師怎麼認為不重要

神秀大師偈子好不好也不重要

六祖慧能大師偈子好不好也不重要

您沒煩惱,一切解妙

您若煩惱,萬物皆吵

妙者自妙,吵者無吵

會與不會,無好不好

如五祖雲: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如六祖雲:菩提自性,本來清凈

問:如何是本心,如何是自性?

答:山外青山樓外樓

問:這裡卻會不得

答:好去,不送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

一個是表面 一個是內在

南無阿彌陀佛


這題目…是高中作文麼?

咱不給你試分析。


母音老人對此有過相關的開示,個人覺得是講的最好的,可以搜一下。


這個問題之前知乎上就出現過,當時我懶得回答,現在我先說兩點:

  • 用 頓悟 和 漸悟 來解答,那純粹是胡扯
  • 用 神秀 後來的事業成就來洗地,屬於邏輯錯誤

正式作答:

佛教 追求的是 正道

什麼是「道」?「道」必須是永恆的、不滅的,一切可以變易者都不是「道」,比如 種田知識、醫學知識、編程知識 等等,都不是「道」,既然不是「道」,那也就不存在「正道」和「邪道」之分。

順便說一下,佛陀他老人家從來沒批判過這些不是「道」的知識,而是稱它們為「外明」。佛陀只是說 為求道而出家的僧人 不該浪費太多時間在「外明」上,就像美術課上美術老師讓學生不要總想著奧數題,要專心聽課一樣。

什麼是「正道」?這簡單,就是「正確的道」;「邪道」呢,就是歪路,就是「志向雖好,但純屬意淫」的道,比如曾有「時時頂禮膜拜火焰,然後自身就能成就永恆」的道,在佛眼中是外道;比如曾有「此生喫盡無限苦,來生就能永享幸福」的道,在佛眼中是外道。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連「邪道」都算不上,根本就不是道。

一個不能做到「勤拂拭」,就會「惹塵埃」的事物,根本就不是「道」呀,不是一切 正道/外道 所追求的事物。要想把 神秀偈 提升到 外道 的高度,得這麼改:「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堅持一百年,就能不拂拭時也不會落塵埃」。當然,身、心 都不是永恆的,追求永恆的身心屬於外道。


我個人的理解:神秀和尚的偈子是「身如菩提樹(之靜),心似明鏡臺(之虛)」,括弧中的字是我補充的。「虛靜」二字,是所有身心修鍊的宗旨。神秀的這個偈子是講身心性命修鍊的。而惠能和尚那個偈子,是講的世界的本源是有還是無的問題,應該屬於哲學層次。兩者不在一個層次上,惠能和尚的偈子顯得層次更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