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悉达多的慈言善语(四)ˍ无我

2015-06-11_14.09.59.jpg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浩瀚经海八千卷,如果要他以一句话来总结的话,他会毫不迟疑地说是「无我」。无独有偶地越南籍的释一行禅师更是认为;「整个佛教皆发轫于【无我】这个观念」。

        这两位一位是中国近代学养最为丰厚的学者,一位是近代禅宗最有成就的禅师之一。既然他们同指佛教的重心在于此,看来要了解佛陀所说的「法」,由「无我」这个角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

2015-06-09_11.59.17.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2015-06-09_12.16.08.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佛陀初转法轮、首度传法是在鹿野苑,为乔陈如等五比丘讲「四圣谛」ˍ苦、集、灭、道。 五天后又在相同地方为同样的人讲「无我」的观念。我们之所以会知道这些,那是因为这件事被保留在南传巴利经典的《无我相经》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佛陀第一次在这里把「无我」跟「无常」与「苦」一起相提并论。所以后代弟子把它们合称为「三法印」ˍ三个印证是否为佛陀所说之法的依据,也就是「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与「诸法无我」(汉传佛教的「三法印」乃根据《杂阿含经》里所述,以【涅槃寂静】取代【诸受皆苦】)。

2015-06-08_15.31.22.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2015-06-09_12.05.44.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只是我们要知道「世事无常」与「人生是苦」的观念,在当时印度的外道经典里面早已存在。但是佛陀的「无我」观念,倒真的是祂老人家的创举。也就是这个缘故;所以这段经文才被称为《无我相经》,而不是《三法印经》。

        经书的一开始由佛陀透过问答,引导五比丘去思考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无常与瞬息万变。因为它们是无常且无法随愿的变异,所以它们往往都是难顺人意、都是苦的。也因为它们是苦的并无法控制,所以不能把它们视为「我」甚至「我所有」。因为这经文是由五蕴的空性开始叙述,所以汉传佛教的经典称之为《佛说五蕴皆空经》。

2015-06-08_15.34.32.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2015-06-09_11.35.19.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虽说「无我」这个观念是佛陀思想的重心,但它也最难为常人所接受。因为「我」就是如此活蹦乱跳地存在你面前,你打了「我」会痛,你骂了「我」会伤心,所以你怎么能说服我说「无我」的存在呢?又如果真的「无我」,那你现在是在对谁说话呢?

        事实上佛陀的「无我」,并不是要否认任何一个个体存在,而是说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我」存在。 我们在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属于悉达多的慈言善语一ˍ佛法」里曾经表示;希望尝试用现代的语言,来演说佛陀的法。所以现在让我们轻轻合上《无我相经》或《佛说五蕴皆空经》,然后给我一个机会尝试用现代的语言与知识,为您解说这段佛陀的中心思想。

2015-06-09_11.42.01.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2015-06-09_11.48.45.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现代医学让我们了解,人体器官的细胞是不断地在灭亡与持续地更生。我们的白血球大概13~20天会全部更新一次,红血球是约四个月,肝脏五个月。连我们身上最硬的骨骼也要每间隔十年就得全部转换一次。至于我们外在最大面积的器官ˍ皮肤,它仅需28天就要换新一次。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身体的所有器官是持续在更换中。只是这种变化是那么地细腻,因此我们才难以察觉。

        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观察这种色身的变化。如果有一个小孩他的父母从他呱呱落地开始,每隔一个月就为他拍一张相片,直到他垂垂老矣为止。现在把所有照片全部摊在眼前,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每一张照片都有著些许的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到底哪一张照片里的人,才是真正的他呢?………

        事实上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因为这些都是「不同时期的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身理现象,都处在分分秒秒不断变化著。

2015-06-09_11.54.48.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2015-06-09_11.56.54.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依照佛陀的观察每个「我」的存在,除了上述外在色身的物理变化之外,还有内在的感受(受)、想法(想)、冲动(行)、意识(识)这些心理活动。只是这些心理活动比起色身的变化,更是瞬息万变且无常住的。

        《仁王经》上说我们脑海中的念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也就是说当我们拇指与中指一弹之间,脑袋瓜子里已经不自觉地闪过五万四千个念头了。  

        有关脑袋瓜子里面念头的运作,我最好不要太「假会」。所以请容许我摘录几段美国神经心理学家ˍ瑞克 韩森,他对这方面有关的叙述。

        「每个人的脑子里面大约有1.1兆细胞,这里面包含一千亿个神经元。平均每一个神经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五千个鉴连,称为突触(synapses)。………」

        「当神经元接受突触时,就是从其他神经元接到讯号,它通常是一股被称为神经传导物质的化学物质。讯号告诉神经元是否要激发,而激发与否端视每一次接受到的讯号组合。………」

        「典型的神经元每秒激发五到五十次,所以当我们在读这里任何一个括号里的说明时,脑袋内便有千兆个讯号在游走。………」

        「每一个神经讯号都是一则讯息,………而大部分的讯息都永远留在觉知之外。」

        「大脑很忙!虽仅占身体重量的百分之二,但却消耗百分之廿到廿五的氧气与葡萄糖。………无论我们在深度睡眠或努力思考,都在消耗著相同的能量。」

 

2015-06-09_12.11.10.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好了!我们最好适可而止,以免越深入让人越看越迷糊。不过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是用现代医学来证明,一弹指之间真的有无数多的讯息在脑海里出现,然后又在无意之中消失。尤其这一切都是在我们觉知之外,更是无法控制的。而我们能「思想」就是靠神经元一再地「同步激发并同步串联」,以保存想要的讯息。也就是说某一区块的神经元,一起持续地同时放电,并接收其他神经元散发出的讯息因而形成念头。再由念头刺激脑部,发出讯号指挥身体行动。所以我们的内心里面,没有一个「我」在指挥身体行动,完全是靠脑袋里神经元散发出的讯号组合刺激。

        由此可知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刻,都是一个内心与外在都在不断持续变化的个体。因此当我们主张这是我的妻子(丈夫)、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我的银子、我的车子、我的位子、我的事业…………时,那就像是一个变化不已的过程,对另外一个变化过程主张其所有权般;迟早会有所变化。

2015-06-09_12.46.46.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现在我们知道每一个「我」,都是一段内心与外在都在持续不停变化的个体。你或许会认为知道了又如何?「我」还不是一样要上班工作?还不是一样要养家活口?

        佛陀会把「无我」拿来当祂第二次说法的主旨,不是没有原因的。祂老人家曾说「苦生与苦灭是我一生说法的主题,离开这个主题就不是我说的法。」而佛陀在这里提出的「无我」观念,便是离苦的关键。

        佛陀告诉世人;人们会感到伤痛,都是来自于心中对事物的渴求、执著与情感的连结。如果没有这些渴求与执著,那么便不会有痛苦。

        而苦痛之所以生成,那是因为有一个无明的「我」在感受痛苦。人若能「无我」;苦便无从可生成,也无处可附著。所有的痛苦都是「我」愿意以心去感受、去承接,苦才会成立。那情况就像似;张开双手拥抱飞奔而来的炭火。

        当然!「我」也可以拒绝接受这一切,那就是佛陀所说的「有业报而无作者」,或《金刚经》中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本意。也就是当事件来临时只有参与行为的「我」,而不要执著于任何的立场,去区别感受当下的好恶、喜怒。正如我们提及的白隐禅师那样子~「喔!是这样子的吗?」,然后全力去从事该做的回应而古井不波。

        所以停止对「我」的认同,就是停止对痛苦的认可。现在我们了解人类的痛苦,全都来自于「我」在渴望掌握无法掌握的事了。所以放下吧!放下那些我们无法掌握的人事物(无我所),这就是对自己慈悲!就是抵达寂静智慧彼岸!

        所以「无我」就是载运我们抵达宁静彼岸的筏!

2015-06-09_11.58.33.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由我,何有子与财。ˍ南传《法句经》 第五 愚人品

 

(「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财产。」愚蠢的人总是如此声明,也经常为这些自认是自己所属的东西苦恼。事实上我们不管自己内心或外表的变化都无法掌控,那又怎么可以将孩子与财、物认为是自己所拥有的呢?)

2015-06-11_15.32.11.jpg

2015/06/09摄于川西 石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