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悉達多的慈言善語(四)ˍ無我

2015-06-11_14.09.59.jpg

        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浩瀚經海八千卷,如果要他以一句話來總結的話,他會毫不遲疑地說是「無我」。無獨有偶地越南籍的釋一行禪師更是認為;「整個佛教皆發軔於【無我】這個觀念」。

        這兩位一位是中國近代學養最為豐厚的學者,一位是近代禪宗最有成就的禪師之一。既然他們同指佛教的重心在於此,看來要了解佛陀所說的「法」,由「無我」這個角度,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

2015-06-09_11.59.17.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2015-06-09_12.16.08.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佛陀初轉法輪、首度傳法是在鹿野苑,為喬陳如等五比丘講「四聖諦」ˍ苦、集、滅、道。 五天後又在相同地方為同樣的人講「無我」的觀念。我們之所以會知道這些,那是因為這件事被保留在南傳巴利經典的《無我相經》裡面。值得注意的是;佛陀第一次在這裡把「無我」跟「無常」與「苦」一起相提並論。所以後代弟子把它們合稱為「三法印」ˍ三個印證是否為佛陀所說之法的依據,也就是「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與「諸法無我」(漢傳佛教的「三法印」乃根據《雜阿含經》裡所述,以【涅槃寂靜】取代【諸受皆苦】)。

2015-06-08_15.31.22.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2015-06-09_12.05.44.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只是我們要知道「世事無常」與「人生是苦」的觀念,在當時印度的外道經典裡面早已存在。但是佛陀的「無我」觀念,倒真的是祂老人家的創舉。也就是這個緣故;所以這段經文才被稱為《無我相經》,而不是《三法印經》。

        經書的一開始由佛陀透過問答,引導五比丘去思考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無常與瞬息萬變。因為它們是無常且無法隨願的變異,所以它們往往都是難順人意、都是苦的。也因為它們是苦的並無法控制,所以不能把它們視為「我」甚至「我所有」。因為這經文是由五蘊的空性開始敘述,所以漢傳佛教的經典稱之為《佛說五蘊皆空經》。

2015-06-08_15.34.32.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2015-06-09_11.35.19.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雖說「無我」這個觀念是佛陀思想的重心,但它也最難為常人所接受。因為「我」就是如此活蹦亂跳地存在你面前,你打了「我」會痛,你罵了「我」會傷心,所以你怎麼能說服我說「無我」的存在呢?又如果真的「無我」,那你現在是在對誰說話呢?

        事實上佛陀的「無我」,並不是要否認任何一個個體存在,而是說沒有一個恆定不變的「我」存在。 我們在這個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屬於悉達多的慈言善語一ˍ佛法」裡曾經表示;希望嘗試用現代的語言,來演說佛陀的法。所以現在讓我們輕輕合上《無我相經》或《佛說五蘊皆空經》,然後給我一個機會嘗試用現代的語言與知識,為您解說這段佛陀的中心思想。

2015-06-09_11.42.01.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2015-06-09_11.48.45.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現代醫學讓我們瞭解,人體器官的細胞是不斷地在滅亡與持續地更生。我們的白血球大概13~20天會全部更新一次,紅血球是約四個月,肝臟五個月。連我們身上最硬的骨骼也要每間隔十年就得全部轉換一次。至於我們外在最大面積的器官ˍ皮膚,它僅需28天就要換新一次。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身體的所有器官是持續在更換中。只是這種變化是那麼地細膩,因此我們才難以察覺。

        現在讓我們換個角度,來觀察這種色身的變化。如果有一個小孩他的父母從他呱呱落地開始,每隔一個月就為他拍一張相片,直到他垂垂老矣為止。現在把所有照片全部攤在眼前,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每一張照片都有著些許的不同。現在的問題是;到底哪一張照片裡的人,纔是真正的他呢?………

        事實上每一張照片都是他,因為這些都是「不同時期的他」。從這裡可以看出;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存在的身理現象,都處在分分秒秒不斷變化著。

2015-06-09_11.54.48.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2015-06-09_11.56.54.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依照佛陀的觀察每個「我」的存在,除了上述外在色身的物理變化之外,還有內在的感受(受)、想法(想)、衝動(行)、意識(識)這些心理活動。只是這些心理活動比起色身的變化,更是瞬息萬變且無常住的。

        《仁王經》上說我們腦海中的念頭~「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也就是說當我們拇指與中指一彈之間,腦袋瓜子裡已經不自覺地閃過五萬四千個念頭了。  

        有關腦袋瓜子裡面念頭的運作,我最好不要太「假會」。所以請容許我摘錄幾段美國神經心理學家ˍ瑞克 韓森,他對這方面有關的敘述。

        「每個人的腦子裡面大約有1.1兆細胞,這裡麪包含一千億個神經元。平均每一個神經元從其他神經元接收五千個鑑連,稱為突觸(synapses)。………」

        「當神經元接受突觸時,就是從其他神經元接到訊號,它通常是一股被稱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化學物質。訊號告訴神經元是否要激發,而激發與否端視每一次接受到的訊號組合。………」

        「典型的神經元每秒激發五到五十次,所以當我們在讀這裡任何一個括號裡的說明時,腦袋內便有千兆個訊號在遊走。………」

        「每一個神經訊號都是一則訊息,………而大部分的訊息都永遠留在覺知之外。」

        「大腦很忙!雖僅佔身體重量的百分之二,但卻消耗百分之廿到廿五的氧氣與葡萄糖。………無論我們在深度睡眠或努力思考,都在消耗著相同的能量。」

 

2015-06-09_12.11.10.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好了!我們最好適可而止,以免越深入讓人越看越迷糊。不過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那就是用現代醫學來證明,一彈指之間真的有無數多的訊息在腦海裡出現,然後又在無意之中消失。尤其這一切都是在我們覺知之外,更是無法控制的。而我們能「思想」就是靠神經元一再地「同步激發並同步串聯」,以保存想要的訊息。也就是說某一區塊的神經元,一起持續地同時放電,並接收其他神經元散發出的訊息因而形成念頭。再由念頭刺激腦部,發出訊號指揮身體行動。所以我們的內心裡面,沒有一個「我」在指揮身體行動,完全是靠腦袋裡神經元散發出的訊號組合刺激。

        由此可知我們任何一個人在任何時刻,都是一個內心與外在都在不斷持續變化的個體。因此當我們主張這是我的妻子(丈夫)、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我的銀子、我的車子、我的位子、我的事業…………時,那就像是一個變化不已的過程,對另外一個變化過程主張其所有權般;遲早會有所變化。

2015-06-09_12.46.46.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現在我們知道每一個「我」,都是一段內心與外在都在持續不停變化的個體。你或許會認為知道了又如何?「我」還不是一樣要上班工作?還不是一樣要養家活口?

        佛陀會把「無我」拿來當祂第二次說法的主旨,不是沒有原因的。祂老人家曾說「苦生與苦滅是我一生說法的主題,離開這個主題就不是我說的法。」而佛陀在這裡提出的「無我」觀念,便是離苦的關鍵。

        佛陀告訴世人;人們會感到傷痛,都是來自於心中對事物的渴求、執著與情感的連結。如果沒有這些渴求與執著,那麼便不會有痛苦。

        而苦痛之所以生成,那是因為有一個無明的「我」在感受痛苦。人若能「無我」;苦便無從可生成,也無處可附著。所有的痛苦都是「我」願意以心去感受、去承接,苦才會成立。那情況就像似;張開雙手擁抱飛奔而來的炭火。

        當然!「我」也可以拒絕接受這一切,那就是佛陀所說的「有業報而無作者」,或《金剛經》中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本意。也就是當事件來臨時只有參與行為的「我」,而不要執著於任何的立場,去區別感受當下的好惡、喜怒。正如我們提及的白隱禪師那樣子~「喔!是這樣子的嗎?」,然後全力去從事該做的回應而古井不波。

        所以停止對「我」的認同,就是停止對痛苦的認可。現在我們瞭解人類的痛苦,全都來自於「我」在渴望掌握無法掌握的事了。所以放下吧!放下那些我們無法掌握的人事物(無我所),這就是對自己慈悲!就是抵達寂靜智慧彼岸!

        所以「無我」就是載運我們抵達寧靜彼岸的筏!

2015-06-09_11.58.33.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此我子、我財」,愚人常為憂。我且無由我,何有子與財。ˍ南傳《法句經》 第五 愚人品

 

(「這是我的孩子、這是我的財產。」愚蠢的人總是如此聲明,也經常為這些自認是自己所屬的東西苦惱。事實上我們不管自己內心或外表的變化都無法掌控,那又怎麼可以將孩子與財、物認為是自己所擁有的呢?)

2015-06-11_15.32.11.jpg

2015/06/09攝於川西 石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