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我等外行看来,佛家的证悟与人格解体的外在表现确实非常像。如何确认这两者并非一回事?

用佛经上的文字,故事自作证的不算。

最好是佛家修行中,某些过程,特质,感受等,绝对不会出现在人格解体者的身上。

哪怕这些过程,感受的出现,并非完全可以在现实中确实确认,但如果有确切的非佛经的记载,比如历史上某高僧确实实证过,至少可以作为线索存在。

关于神通之类的太玄乎的,就不用说了。

在有人确实拿出这些神通以前,如果一个结论要靠天眼通天耳通之类的神通作为证据,那这个结论也不必讨论了。


「自发燃烧」

有一次,我在夜里大约十一点后经行。离我所在的森林寺半里路远的村子里,人们在庆祝某个节日。我从白天开始,感觉就有些异常。我感觉特别宁静,没有在想什么特别的事。经行累了之后,去我那间小草棚里坐下。我正坐下时,发现来不及把腿盘起,心就进入了深度宁静。它是自动自发的。等到我盘腿坐好,已经进入深定,我感觉坚固稳妥。倒不是我听不见村里人唱歌跳舞的声音; 我还是能听见的。但同时,我又可以把注意力指向内心,那样就听不见声音了。这真奇怪。如果我不注意声音,就安静。但如果我想听,就可以听见,也不觉得受干扰。好像心里有两个不同的客体并列在一起,又不相互连接。我意识到,心与客体是分开、不同的,好比水壶与痰盂。结果我理解了,心在奢摩他里达到宁静时,你注意听,就可以听,但如果你守著心,守著空性,那里就会安静。声音进入意识,你看著它的产生,就会了解,觉知与客体是两码事。 因此我就想: 「如果这不是它,又是什么呢? 真相是这样的吗? 这两个现象相互根本不连接。」 我继续观想,直到我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当事物的连贯性 (santati)切断时,结果就是心的宁静 (santi)。本来是连续的,现在宁静从中出现了。这个经历给了我继续禅定的能量。我加紧努力禅定,对其它一概不闻不问,心没有一刹那离开念住。不过我想停止禅定,也很容易。一旦停下了正式禅定,有任何懒惰、疲倦、恼火吗? 一点没有。心完全没有这些杂染。剩下的是那种完全的平衡感,或者说「恰到好处」感。要是我想停下来,不为别的,只为了让色身休息一下。 我确实休息了一下。我只是停下了正式坐禅,心却不曾停下。它保持同样状态,继续和先前一样禅定。我把枕头拉过来准备休息。躺下时,心仍然平静。就在把头靠上枕时,心往内走去。我不知道它要去哪里,但它不停地往内越走越深。好像谁打开了开关,一股电流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身体从内部爆炸了。心的内在觉知在那一刻最精细。过了某一关,似乎心就放松了,已经穿透到内在最深、最静的地方。它停在一个绝对空性的境界。外面什么也穿透不进、什么也达不到这里。停留一阵,心退回了。我意思是,自己并没有令它退回,我只在观看、目睹发生的一切。心在经历了这些之后,逐渐退回常态。 一旦回到常态,问题来了: 「发生了什么? 」 升起的答案是: 「这些是根据因缘与条件产生的自然现象; 不需要担心。」 我只这样稍作观想,心就接受了。停了一阵,它又朝内走去。我并不曾有意引导心,它是在自发行动。在它继续往内越走越深时,又碰上前面那个开关。这次身体粉碎成极其精细的颗粒。心再一次放松,滑向深处。安静。有一种比过去更深度的宁静。没有什么可以穿透到达这里。心按著自己的动力,停留一阵,又自行退回了。一切自发进行。没有人在影响、引导它; 我没有作意要使事件发生、或以某种方式进退。我只是守著觉知观看。后来,心退回常态,没有升起疑问。我继续观察,心又朝内走去。第三次时,我经历了整个世界的彻底崩溃。大地、植被、林木、山峦、实际上整个地球看上去成了空间元素(asaka-dhatu, 空界)。不再有任何人、任何东西存留。在这个最后阶段,只有彻底的空性。 心继续在里面平静地停留著,不受外力影响。我不知怎样解释,怎么会这样发生、为什么发生。很难用别人能听懂的方式描述这个经历、谈论这个经历。没有什么可与它相比。最后一次,心在那个状态停留要长久得多,时间到时,它又自己退回了。我说心退回,意思并不是我在控制它让它退回,它是自发的。我只是看著它回转常态。谁能说那三次发生了什么呢? 谁知道呢? 你用什么名词描述呢?奢摩他的力量 我在这里一直同你讲的是心在纯净状态下经历现实的情形。并没有对心与心所作什么理论分析。没有那个必要。真正需要的是对世尊教导的信心和深入修持的诚意。你得搭上性命。到时候,整个世界会颠倒过来。你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会彻底改变。如果其他人在那个时候见到你,可能以为你发疯了。如果发生在一个不能保持念住的人身上,他们真可能会疯癫起来,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一切都与过去不同了。你看世人的方式也不再相同,可你是唯一这样见过真相的人。你的整个现实感改变了。你考虑事物的方法也改变了。其他人这样想,你却那样想。他们这样谈论事情,你那样谈。他们朝那里往上走,你这里往下走。你不再与其他人一样了。那以后,你经常会有这个经历,而且会持续很久。你自己去试试看吧。如果你在禅修中有过这样的经验,就不会到远处找任何东西,只要不停地观察心就可以了。在这个层次,心最大胆也最自信。这就是心的力量与能量。它比你想像的要有力得多。这就是奢摩他的力量。

在这个阶段,仍然是心单独从奢摩他获得力量。奢摩他达到这个地步,是最深、最强的。它不仅仅是刹那定。它达到了顶峰。你用这样的定力作为修持维巴沙那的基础,就可以流畅地观。从这里继续下去,也可以用于其它途径,例如培养神通或者奇迹。不同的苦行者与宗教修道者以不同方式使用这种定力,比如符咒、圣水、护身符、避邪物。达到这个地步时,心可以用许多方式加以发展,每种方式也许有自己的好处,但是它的好处象一杯好饮料: 你一旦有了,会陶醉其中。那种好处最后没有什么用。

宁静(指奢摩他)的心是禅修者的休息地。佛陀在这里休息,它构成了维巴沙那、观照真相的基础。在这时,你只需保持有限的一些奢摩他,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周围的世界,连续观照因果过程。用清明的心,观照一切色、声、香、味、触,观照它们怎样产生各种心情: 好、坏、愉快、不愉快。这就好像有人爬上芒果树,把果子摇下来,你就等在下面,收集落下的所有果实。你扔掉烂的,保留好的。那样你不需要花太多能量,因为你没有自己爬树,只是等在下面收集果子。 这个意思是,心在宁静时,你经历的一切心理客体都会给你带来知识与理解。因为你有觉知,不再围绕这些东西进行造作与繁殖了。成败、毁誉、臧否、苦乐,一切自行来去。有了清净静止的心,又赋予了洞见,把那些念头筛选、清理起来,是很有趣的。你经历的这一切心智客体,不管是毁是誉,都会对你有益。因为别人爬上芒果树摇动,让果子朝你落下。你轻松地把它们收集起来,不必怕什么。别人爬上树,为你摇下芒果来,你怕什么? 一切得失、毁誉、臧否、苦乐,好比朝你落下的芒果。你把它们收集起来时,宁静的心构成了观照的基础。有了念住,你知道哪些果子是好的,哪些是烂的。修行的步伐 这样在禅定中培养了宁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对这些事物进行观照,就能生起智慧。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维巴沙那。那不是什么需要创造出来、虚构出来的东西。如果有真正的洞见,维巴沙那的修持自然会跟上来,你不用发明那些名称与标记。有一点明辨,称为一点维巴沙那; 洞见加深了,那是 「中等维巴沙那」; 对真相有彻底的知识与洞见,那是圆满的维巴沙那。维巴沙那的修持,是在培养智慧。它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不能那样去做。需要达到一定的静止,从那里出发去修。一旦确立了(静止),维巴沙那自然而然会培养起来,升起智慧。这个不是强迫心智可以做到的。 佛陀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导我们,修行必须根据客观条件自然进行。达到这个层次后,你就让事情根据自己积累的善业与波罗蜜(完美)自然发展。这个意思,并不是让你停止修持的努力,而是你继续修,同时要理解不管你进步是慢是快,不是可以强迫的。好比种树,它自己知道生长的合适进度。你执意要速成,那是幻想。好比种树,你只有做了工,才会有结果。比如种辣椒苗,你的责任是挖坑、种苗、浇水、施肥、防虫。这是你的工作、你的那部分作用。接下来你要有信心。对辣椒来说,怎么长是它的事、不是你的事。你不能拔苗助长。自然规律不是那样的。你的工作就是浇水、施肥。 你用同样道理进行修持,心里就自在。无论你此生、来生证悟,并不重要。如果你对修持的成效有信心,那么无论进步快慢,取决于你的善业、慧根(直译为灵性素质)、波罗蜜。你这样看,就对修持感到自在。好比你驾一辆马车,不要把车放在马前面。又好比你耕地,却走到了水牛的前头,换句话说,你的心焦躁不耐,想赶快有结果。一旦你能这样理解、这样修持,就不会走到水牛前头,而是走在它后头。 因此种辣椒时,你浇水施肥,赶走来犯的蚂蚁白蚁。那样足以让它茁壮成长了。一旦它成长起来,你不能强迫它马上开花。不要那样做。那样是无端地造苦。辣椒按自然天性生长。一旦开花,你不要强迫它马上结籽。那样你做不到,只有苦。那样实在苦。你理解了,就说明你了解自己在修持中的作用,了解心智客体与杂染的作用了。它们各司其职。只要心不理解它的作用,总要强迫辣椒苗在同一天里长大、开花、结籽。 那样的做法不是别的,正是samudaya,四圣谛中的苦因,执取生起了苦。如果你对这点有洞见,就说明你在心智迷失时会有觉知。你一旦了解正确修持的方法,就能放下,让事情按照你积累的善业、慧根与波罗蜜自然发展。你只要继续修,不去担心花多久。你不去担心要一百次重生、一千次重生才得证悟。无论多少世无关紧要,你要以自在的步子不停地修。 一旦心智入流之后(初果),就不会回转了。它已经超越了哪怕是最小的恶业。佛陀说,证得入流果者(sotapanna)已进入法流,不再回转了。修到这个地步的人,不会再落下来,重生于低等域界(apaya)或者地狱。他们已经清楚地看见了危险与害处,切断了一切恶业的根源,怎么可能回头呢? 他们已经不可能有不善言行了。一旦言行上不再作恶,怎么可能再落入低等域界或者地狱呢? 他们的心已经进入了法流。

心一旦进入法流,你就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必须担当的工作了。你了解修持的道路,它怎样进步。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努力、什么时候该放松。你了解了身体与心智、物质与精神。哪些应当放下抛弃,你就放下抛弃,不会犹豫不决。

——阿姜查《解脱之钥》原文版权所有 ? 2002 美国无畏山寺。免费发行。中译版权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对比一下:

人格解体障碍的患者主要症状是感到精神过程、身体的分离与疏远,患者感到自己像一架自动机或仿佛生活在梦中、或者电影里。

患者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自己精神过程、自己身体或部分身体的外部观察者,可出现各种感觉缺失,缺乏情感反应、以及感到自己的行为,包括言语缺乏控制。人格解体的症状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人格解体的症状还存在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无助、无用、无望感、失眠等。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空虚(躯体解体)。

我们回到刚才引文的最后一段:

心一旦进入法流,你就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必须担当的工作了。你了解修持的道路,它怎样进步。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努力、什么时候该放松。你了解了身体与心智、物质与精神。哪些应当放下抛弃,你就放下抛弃,不会犹豫不决。

如果这还比较不出来,那再送上这本书: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Ej6rk_LDd_-cm9CXRL5lQ 提取码:5217

我不否认可能有人在学佛的过程中生了病,从很多古代禅师的著作中都能看到「禅病」的对治方法,说明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并且有危险的,但如果因此而将佛教的修行证悟看作致病的原因,实在有失偏颇。

首先,人格解体的人中也有不从事修行的普通人;其次,并非所有从事修行的人都发生了人格解体,且证果的修行人都没有出现人格解体的症状,这种症状都发生在未证果的修行人身上。如果读了我用百度网盘分享的那本书,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证阿罗汉果和人格解体完全不相干。

若以修行为病因,则常人不应得此病;

若以证悟为病果,则圣贤皆应有此症。

但现实却与此相违背。


你认为佛教的证悟就是人格解体,那么应该由你来证明这一点,而不是让佛教徒来证明佛教的证悟不是人格解体。


中国政府支持佛法的传承


如果说开悟不是人格解体,那修习佛法会不会出现人格解体的症状呢?会。

佛法中的开悟的确是"人格解体",但并不是你认为那种,或者说要比普通的人格解体还要彻底。为什么普通的人格解体十分痛苦,是一种疾病呢?就是因为解体的不够彻底。人格解体的定义,

百度百科: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 维基百科:人格解体障碍·通常患者会感到持续或反复的消失自我感或者失去现实感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感到自己从物质躯体、心理活动中脱离;感到自己并未占有身体的全部;失去对自己语言、动作的控制感;觉得和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断开;有一种「自动化感」——经历著生活改变,但却没有任何体验或参与感,仿佛生活是在电影里的场景;失去对身份的确定感;感到和自己的身体失去连接;觉得自己的反应不是自己故意做出的;很难把自己和现实、环境关联起来;就像是做梦一样,有灵魂出窍的体验。 人格解体·人格解体障碍的核心症状是主观上有「自己的感受不真实」的感觉。患者在感受到人格解体同时还会几乎无法控制地、急切地想要考问或思考「真实」与「存在」的本质以及其他深层次哲学问题。

这些人的状态很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不真实,想要获得一种真实感但是不行,所以痛苦,很明显这种情况属于「求不得苦」。既然有追求的行为自然说明这个追求者还存在,所以在百科中进行了加粗标注,这些人有「我」这个概念和「我的感受」,而只要有「我」就说明有我执,而我的这些感受就是「我所执」。

他们的「虚无感」只停留于我所执的层面,也就是外界的事物,而并没有把虚无感作用于我执上,没有把能感受外界的这个观察者也加进来,那你说了,这些患者不是有「自我并非真实」的感受吗?这不就是把观者加进来了吗?

人在思维或想像时,脑海中的自己有两种视角,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就是像看电影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看自己,能够看到全身。第一人称是日常生活的视角,看不见自己后背和头部。

当这些患者脑海里有「自己不真实」的想法时,是在潜意识下把当前这个自己放在了第三人称,然后又下意识在心里建立了一个新的观察者,然后将「我」附著在新观者身上去观察旧者,继而由一些观念的影响下认为这个人不真。为何他们说「仿佛生活是在电影里的场景」,就是因为他们切换到了第三人称观察自己。

从始至终,都没有脱离我执我所执。而如果用第一人称去思维观察的话,更是直接性的属于我执我所执,只是没有新建观察者移动视角而已。而佛法中说的开悟,是离于我执我所执的。

换句话说,开悟是不再新建观察者,让一切观察者消失,当观察者消失时,这些所观察出的种种结论和感受,也会随之消失,所以佛法中的开悟之人,不可能有苦受,因为能感受事物的人都已经消失,又何谈此人有什么感受呢?

就像求不得苦是因为有所求,当这个求索人消失时,求不得苦自然也会消失。而所有的苦都可以归为求不得苦,所以开悟之人到达无所求的境界,自可解脱一切苦,也就是《心经》说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以不贪著,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等,远离诸怖畏。 《华严经》卷第五十六:菩萨远离我我所故,不见诸法有少性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坚固勇猛,不可沮坏,是为菩萨第三无畏。

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不也是一种追求吗?不求和无所求不是一回事,不求和求这是互相存在的二元法,二元法的双方可以互换位置,所以不求也是一种求,小也可以是大,左可以是右。而无所求是超离二元法层面的,也就是空性,既然已经脱离二元法层面,就不能形容是求不求了。

《佛说华手经》卷第六: 又舍利弗。空是菩提。何谓为空。无一切法故名为空。舍利弗。若于法中乃至决定有毫末相。即是著相著我著人著众生相著诸法相。是空法中无此诸相。故名为空。空即菩提。 《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三: 无我我所者是名诸佛如来境界。何以故?一切诸法离我我所故。 《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七: 比丘复重思惟。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我无我所有。佛语阿难。是比丘作是思惟时。不受一切法。得尽诸漏。心得解脱

所谓开悟就是超离二元法境界契入空性,既然已经超离二元法,那也就没有去和来这种二元法概念,所以契入空性实际也无所入,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说契合空性。

《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大般若经》卷第五百四十九: 「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都无所得于法真如亦无所得于诸菩萨亦无所得于诸如来亦无所得当知是为真实菩萨。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闻说真如无差别相,不惊、不怖、不沉、不没,是菩萨摩诃萨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于其中间定无退转。」 《大般若经》卷第五百七十四: 舍利子,不可思议与五无间皆住实际,性无差别,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七: 若人不分别是有所得是无所得,入诸法实相毕竟空中,是亦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人格解体患者一直都在二元生灭法中,而开悟者已超离此境界入于空性,而又无所入,有出有入那就又是二元法境界了。所以说开悟要比那些人格解体患者彻底,当然实际是解无所解,故名解脱。

如果说开悟不是人格解体,那修习佛法会不会出现人格解体的症状呢?

会,但只有在过度用力的情况下出现。佛法中的各类修行法门,都相当于一种心药,对治的各类心病。如果你没有此类心病,却乱服药物,肯定会让药变成毒。比如你本来就是悲观厌世的人,却选择用空性观如幻观去观察这个世界,又不能把这个观察者带入反照自身,那肯定会发展成重度抑郁患者,有人格解体症状和自杀倾向。

如果你是一个想超出轮回却贪恋世间的人,选择空性观如幻观去思维看待这个世界,才是对症下药。但是用药虽然对路,可也有一个剂量问题,如果过量服药,依然会有反作用。就像当年为断淫欲而修不净观的僧人,断淫欲后继续修不净观,又不察觉背后的我执,最后厌世自杀。

所以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计划能力胡乱修习佛法,是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其中就包括人格解体。

行了,人格解体患者和开悟者的区别应该解释的很清楚了吧?继续下一话题,是不是感觉佛教反人类让你最后一无所得?

然而,就算你不去按佛法修行开悟,实际也是一无所得。你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虚空」一般,只不过是有没有察觉和愿不愿接受这个事实而已。

为什么是事实?诸法性空故,因缘所生故。一架飞机由众多的零件拼凑而成,没有一个「核心」可以单拿出来称之为飞机,引擎机翼机身黑匣子都不能单拿出来称为飞机,而且它们本身也都是零件构成,没有一样不是拼出来的,所以说这架飞机性空,因缘所生。

所以当你坐在飞机上时,实际是坐在空性上,而空性本身也不能用空性去形容它,如果可被描述那就成了不空了,它就坍缩具象化了。所以你实际没有坐在任何东西上,或者说你只是坐在自己心里定义的那个飞机上。

下了飞机去做的事得到的东西,比如去买衣服,同一件衣服,有人觉得好看有人觉得丑,衣服本身没有美相丑相的区别,差别相是观察者自己建立的,而在这些表相之下,皆为空性。所以这个人买到一件觉得很漂亮很爱不释手的衣服时,实际了无所得。

而这个坐飞机和购物的人也一样,因缘生体性空。身体是由各种物质组合构成,属于因缘生体性空自不必多说。而意识是由感官接触外境而生,也是因缘所生,比如要让你发表一下对某书的评价,你得先看过这本书,或者没看过这书靠组织谎言,才能发表出评价,这段评价就是你思维的具象化体现。思维如此情感亦然,如果你要高兴,得有值得高兴的事发生,或者靠想像或靠回忆高兴的场景,才能生起高兴的情绪,喜怒哀乐都是如此。所以由思维和情感组成的意识,是因缘生体性空。

人为了追求快乐而活,但快乐的定义却一人一个标准,虽然有些标准在大部分人身上是一样的,但也总有例外,所以苦乐皆是自心所现。若世间五欲是真实乐,则不可能出现放弃享乐的修道人,同样的如果修道是真实苦,则修道者不可能有安乐感。

所以说无论你是开悟者还是普通人,实际都是一无所得,诸法本空故。用人格解体这种概念和开悟混为一谈,不是不懂佛法的偏见之论就是刻意抹黑佛法的行为。


纵观佛教经论著作与学术研究论文,双方并没有实际有力证据相互证实。

本著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

佛学界没有办法拿出符合现代科学界认同的「科学体系论据」。所以无法举证,也就没人主张。毕竟心里都有数。

同理,科学界也不会有人无聊到用科学工具论证涉及形上领域的问题。科学家们没有那么无聊,没那个功夫。有空去刷刷sci它不香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