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禅波罗蜜满足。何等为十。

一者 福德佐助

二者 多厌离想

三者 勇猛精进

四者 多闻具足

五者 心不颠倒

六者 如训相应

七者 如法修行

八者 自性利根

九者 善解心地

十者 善解奢摩他毗婆舍那 无止息意

善男子。云何菩萨福德佐助。

菩萨摩诃萨于大乘法宿植德本。在在处处流转生死。为善知识之所摄受。随愿受生。若富贵大姓。若居士大家信乐之家。既意欲得往彼受生。即便造作彼业因缘令得往生。生生世世值遇亲近真善知识。

何者名为真善知识。所谓诸佛菩萨。

如是增长宿世修集善业因缘。常作是念。苦哉世间痛哉世间。无安立哉一切世间。久遭重病痴暗无明。何以故。欲因缘故。

是故我今不当于如是等困厄世间求受五欲夫淫欲者。唯是妄想颠倒而已。于三苦中谬生乐想

是故如来处处经中种种因缘。具说淫欲多诸过失殊可患厌。

所谓淫欲 如炙肉法。肉[(夕/火)*束]俱燋。

如舐刀刃贪味伪舌。

如毒蛇头具四种毒。

如猪在厕臭秽不净。

如彼痴狗而啮枯骨。其口出血谓之为乐。

亦如猕猴黏著黐胶。

是故菩萨当生厌离。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于正法中如法出家。往无家地而慕精进。未得令得未证令证未至令至。以是因缘而取三慧。世谛所说第一义谛所说。善解二谛深妙之理。

如所教训即为随顺。离诸颠倒如法修行。

何者名为如法修行。所谓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以能通达于道谛故。成就利根 了知诸根。

即乐寂静 究竟远离。一切徒众混杂諠闹。匆遽多言淫怒痴等一切恶觉。亲里知识利养名誉 毕竟远离。身心快乐 柔软调和。

复更思惟观察是心。何法处行于善不善无记法耶。

若行于善即生欢喜。若生欲觉名为不善

欲有三种 谓上中下。

何者为上。以欲遍身深入心住。迷乱倡狂不能修于远离因缘。以深著故。

云何深著。以其不能究竟生于惭愧心故。独居空闲而随忆念不曾暂忘。生恶觉观 决云淫欲。定是精妙讽咏歌叹。妄想颠倒谓言好物。如痴猕猴见水中月便欲捉取。不见其恶无惭耻心。

以欲因缘。亦能与其父母尊长而共争竞。乃至相杀不避亲疏。

凡夫痴顽耽著爱染。不能舍离欲因缘故。死堕地狱畜生饿鬼受诸苦报。

是名上欲。

何者中欲。若人习行亲近淫欲。未交会前方便求觅。设遂其事便生厌离而有惭心。知欲不善呵责自悔。

是名中欲。

何者下欲。脱遇欲缘止申捉手共相磨触。或共言话 或眼瞻视。

是名下欲。

夫名淫欲。若庄严身 若爱寿命及诸资生。但能生贪 悉名淫欲

何者名嗔。嗔亦三种。谓上中下。

其上嗔者。生于忿毒 怨憾 恚怒 恶赖 憎嫉。于五无间重罪之中。皆能备造或谤正法。由谤正法所得重罪。于前五逆不及一分。乃至算数譬喻悉不能及。以是因缘。死后入于大地狱中受诸苦毒。久久之后无量劫中脱得生人。其眼光赤 无赖恶性 暴虐咆哮。生旃陀罗下贱之家。以是因缘展转生死无有出期。

是名上嗔。

何者中嗔。其虽发嗔造诸恶业。即生悔心发露忏谢嗔所生罪。速疾修其对治方法。

是名中嗔。

何者下嗔。当嗔发时 而作恶口不爱之语。或恶眼视。虽作不善亦非恒嗔。一念之顷速疾修集对治方法

是名下嗔。

痴亦三种。谓上中下。

何者上痴。于前所说如是之处 痴所迷惑。而无忧愁不知改悔

是名上痴。

何者中痴。若痴暂发 造作恶业速疾改悔。于同学边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于所犯罪 知非利益。

是名中痴。

何者下痴。于所持戒若二若三。脱有毁犯皆是制罪。终不敢犯性重禁戒。

是名下痴。

是中菩萨善巧方便。制伏其心令不作罪。如是制心絓是淫欲缚著因缘。悉不复生。何以故。如是善巧制伏心故

心若无记。是时忆念一向观察。令其心性与善相应。

何者名为无记心耶。若有是心。不散于外 不住于内。不住于善 不住不善。不在奢摩他 不在毗婆舍那。不能收摄令得寂静。睡眠所逼 沉没而住。如人眠觉睡势未除 心不明了。菩萨尔时以巧方便制御其心。令得起发欢喜 安住于禅定中。如是菩萨善解于心。

菩萨如是解于心已。观见诸法如幻如梦。

是法不善 是法是善。是法出离 是法不出离。

作如是知。是等诸法皆依于心。由心而生 心为上首。若能摄心调伏制止。若达心性则能摄得一切诸法。则能调伏一切诸法。则能通达一切诸法。

若如是见一切诸法。则能修心令得寂静 以心系心。若心不静而制令静 安心于心。

若心如是寂静相应。是名一心

得一心已则入于定。得入定已寂静所生一向欢喜。

心欢喜已灭于贪欲。

贪欲灭已一切不善亦皆寂灭。

有觉有观 寂静所生。

得欢喜乐 入于初禅

是时菩萨。为灭觉观勤行精进。于欢喜乐不著其味。何以故。谓无常故。

行于初禅而移其心。离于觉观心不复著。

无觉无观三昧所生。

得欢喜乐 入第二禅

是时菩萨则见此乐决定是苦。何以故。三苦摄故。

是时菩萨住于舍心。

住舍心已唯正忆念。而有了知以身受乐。如是之乐一切圣人说名为舍。

忆念乐住 入第三禅

是时菩萨谓第三禅决定是空。故求四禅而使其心入于四禅。

絓诸我见悉皆回转。乐亦随灭 诸苦亦灭

苦乐灭故。从初以来忧喜灭故 不苦不乐。

舍念清净 入第四禅

复作观行则自见身。与虚空界以为一相。

如是见已。絓是色想究竟超越。是隔碍想 悉不复生。

何以故。已得超越过色想故。无复絓碍。

于一切想唯见无碍。无边虚空故 入无边虚空而住

是时复见识与无边虚空相应。

自谓此识无有边故。入识无边

过此识已 是中但有无相之心。

一切行灭无心功用。是名为

如是心灭

菩萨应知复更入定。是中进修而不休息。

是处其心与慈相应。具如前说。乃至修得六通自在

是中亦复不息精进。当求修满菩提法行

善男子。如是菩萨具是十法。禅波罗蜜具足。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修禅定一定要先从持戒开始。如果戒律不清净,众生心不会安稳的,无从入定。不知道你有没有受戒,先第一步开始吧,严谨持戒。等你戒行清净了,再进行第二步修禅定。一步一步来。


可以看看法师的讲解,跟著网上学就行了。

禅定?

www.huidengzhiguang.com图标
毗卢七法

还有《童蒙止观》也是修禅定的方法,灯云法师讲解的也很好。

《童蒙止观》-001(灯云法师启讲于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_土豆视频?

video.tudou.com图标

《定慧之路》

《定慧之路》(广超法师)-禅修网|文字资料?

www.chanxiu.com.cn图标

自己看,认真去学习,一定有收获。


不请自来,我告诉你个简单方法。晚上睡觉躺床上全身放松舌顶上颚注意呼吸,随著呼吸可以想像在水面上荡漾,这时身体有麻痒或手想动,忍著。如果脑里容易想到别的事,这里教你一个办法,谷道微微收紧会阴保持一点点紧张感。呼吸可以重点急促点,好像感觉下体要硬的感觉。注意力主要还在呼吸,下面出现任何感觉甚至你的心可以看见下面异动或银色线条都不要管它,你只是个旁观者,你会发现神奇的事情。注意一次性生活要2—3个月才能恢复。


把楞严经读懂再去修禅定,不然容易走火入魔。


学世间禅定没有用,要学就学佛禅。


可以参考《科学禅定》一书。


多读多学习楞严经,楞严经上有持戒修行还有辨别魔境的方法,可以学习。


佛陀时期的《定慧之路》禅修法门,是普世法门,应该能让师兄证得禅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