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白佛言。

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极肥大故。惭耻厌苦。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人当自系念 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 安消而保寿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云何为四。谓

粗抟食

细触食

意思食

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

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崄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

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答曰。

不也世尊。

复问。

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崄道与不。

答言。

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凡食抟食。当如是观。

如是观者。抟食断知。

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

五欲功德贪爱断者 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

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

譬如有牛生剥其皮 在在处处。诸虫唼食沙土坌尘。草木针刺。

若依于地。地虫所食。 若依于水。水虫所食。 若依空中。飞虫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

如是比丘。于彼触食。当如是观。

如是观者。触食断知。

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

三受断者 多闻圣弟子。于上无所复作 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

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远而去。

观意思食。亦复如是。

如是观者。意思食断。

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

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

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广说。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

观察识食。亦复如是。

如是观者。识食断知。

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

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谢朋友邀请。

根据楞伽经的白话文:佛说:不可因幻相有种种,诸法有种种,而说一切法如幻,而应以一切法当体不实,速起速灭,如电如光,所以说一切法如幻。大慧,譬如电光,一闪即逝,世间所见一切诸法,也是这样,本都是自心虚分别所见,而愚夫起自、共相执著,虚妄计著各种色相。  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诸法如幻并非一无所有,也并不是实有诸法;  诸法如电如光无自体性,所以说一切法如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的虚幻,不是因为虚幻是绝对的,而是一切法就像虚幻一样。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通过佛法通过实证层面发现:任何一种观察到的现象(身,意识和环境)在细微层面上只是出现的那刻就已经消失(即生即灭),被其他现象所代替,而这个所谓的其他现象也是出现的那刻就已经消失。这恰恰和所谓现代物理的粒子不确定性很符合。

以此类推,所以,细微层面上,没有任何一种现象可以延续片刻(因为出现那刻就已经消失)所以,楞伽经说了以上这句话:法有种种,而说一切法如幻,而应以一切法当体不实,速起速灭(即上面所说的出现即消失),如电如光。而同时禅宗后期推崇的金刚经,也有类似的话,即那句著名的一切有为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这两句依然在说我说的那个一切现象从自身上来说,出现那刻就已经消失),应作如是观。

也因为如此,所以,人所谓的各种现象的稳定或延续性,只是建立在一种很想当然的的粗糙判断(把各种即生即灭的现象群的痕迹当成一个现象去判断),人所谓的各种现象的相同或不同,也是建立在一种很想当然的粗糙判断,因为从细微处或更说更严谨的判断,没有一刻现象会是相同或延续的。而这种想当然的粗糙判断,在楞伽经中就是这种评价:而愚夫起自、共相执著,虚妄计著各种色相。

而你所说的重量感觉就是这样一种粗糙判断,不然,从细微的层面,你会觉知到你感觉到的所谓重量其实是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进行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你的心念波动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如果你的心念波动和通常状态下不一致,那么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几乎没有重量,这是在修定中会有的一种体验。

而且从粗糙层面全面分析,也会发现这种现象片刻不稳定,只是在细微层面一起消失和出现的表现:所谓的时空环境本身是无法让自身特定具体化的,所以,具体化的时空环境和具体化的感知系统总是联系在一起,如果其中一个完全消失了,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个什么都无法具体描述的抽象物,也就再也无法再次具体化了。比如:不同的生命感知到的世界可是不同的。不同的生命的时空感也是不同的。你觉得乌龟是会觉得自己活得年纪很长吗?还是细菌会觉得自己活得很短?那都是把人的寿命作为参照物的,没有参照物,何来长短?所以,不同的生命视角,时空感会一样吗?具体的时间长短,具体的世界样子,都是在具体形式的感知系统下才能成立,不然根本就不成立,剩下的只有一个抽象体而已,也就是一个具体了,其他的才能具体,不然都只是抽象的存在罢了。

而之所以生命的感知系统和时空感在粗糙层面会有这种变化性,根本上就是因为在细微层面上,现象从来就不稳定没有任何自身的延续性可言。也就是佛法所说的那样。

以上这些可以自己现在开始去印证:

请去细细体会你认知到的各种事物的变化,和你的感觉器官,和此时的思维波动(或说神经波动)直接的内部联系。比如在你看到这堆文字时,是否去体会过这堆文字其实在随著你的视神经的波动,在微妙的各种变化呢?这种波动,也是思维波动,是深层次的,如果能将这种微妙变化体会的越来越清楚,那么就会越来越能接近那个每一缕神经波动的间隙,也就可以从间隙里窥见到那个神经波动未产生时当下本身。而要做到这点需要讲自己的注意力足够集中,也就是不受那些浅层思维的影响,让浅层思维暂时平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到,这就是所谓的入定。而体会这种变化,就是修习观照。

这里说的只是视觉,还有其他四种感觉,都是属于同样的,气味的微妙变化,触感的微妙变化,味道的微妙变化,声音的微妙变化,细细的集中注意力体会,就会明白所谓认知到那个事物,毕竟那个事物的呈现都是和你的各种神经波动相连的,所以当然从来都不稳定,只是自己没有去细细体会,误以为那是稳定不变的。而说到这些事物,如果体会的对象是所谓的身体和样貌呢?比如,通过触感体会身体的各种触感,包括皮肤的各种变化,包括内脏器官的各种变化,体会的更细,甚至可以体会到血液的流动,呼吸的变化,比如怎样从身外进入的身体内,又是在怎样在身体中游走,出了体外的。

再比如,他人的样貌,犹如这堆文字那样是怎样在微妙变化的,体会的越来越清楚,自己和他人就会越来越有波动感,变的像像素那样,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散各种变化的信息,就会越来越明白什么叫如梦如幻,如露如电。这也就是看山不是山,因为眼前的山已经是分散波动著的一堆信息,自然不再是自己没有注意前的所谓一座整体的山。也就是红尘的确可以看「破」,而且这里的看就是看这种感觉,而不是什么形容某种思想境界而已。而此时此刻,你还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是需要保护的吗?毕竟这个身体无时无刻都在这样随著一缕缕思维波动而变化啊,是离散的,需要保护什么呢?你就会发现一切(包括你认为的那个自己在内)不过是感知到的各种信息,并没有任何坚定的实体在那。


我做过那种很清楚清晰的梦,而且梦里也知道我这是在梦里。

我在一个亭子里,摸著灰色的硬硬的石头柱子,柱子上面还刻了字(对联),字是凹刻的,涂了红色的漆,

然后我梦中就很感慨:我知道这是做梦,可是我手按在石柱子上,就是按不动!(手穿不过柱子)使劲拍一下,手掌还有点痛,不敢再使劲了。在这个梦中,石柱子就是那么真实的存在的。

然后还起了些风,脸感觉到风刮过,亭子旁边的树叶还摇晃著,感觉太真实了。

醒了,真的什么也没有! 梦里的空间、时间,景物,我,我的手,原来全是不存在的。

现在的地球人生,是更结实的梦。

为何有重量感,空间感,色彩感,得问那做梦的心。


个人观点:

佛教定义的真实存在,是必须不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绝对存在。如果在某些条件下才能存在或者是某种属性,则属于缘起的存在不能称为「真实存在」。

我们所谓的「重量感觉」,是质量在不同重力环境下受到的重力被身体感受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同样的质量在地球、在月球、在黑洞,其受到的重力是不同的,重量感觉也是不同的。可见「重量感觉」是依存一定条件才能存在,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重量感觉」不是真实存在。

其他的事物可以类推。


跳出六道轮回就知道是一场梦。置身其中的时候都感觉无比真实。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和电子都极度极度小,所以原子的大部分空间是空心的。然后原子核由夸克、再由量子组成,所有的物质本身是能量(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只有能控制这些能量的,才能控制物质,才能打破这些物质虚伪的面纱。当这些能量消散,所有物质都恢复到量子的本来面貌。

再从轮回的角度,当我死后,这一生的所有东西都带不走。新投胎后,什么都不记得。所以前世都是梦一样,生生世世轮回不息。那么每一世都是梦一场: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学佛的目标除了灭生死断轮回、永远解脱以外;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届时才能将自身的量子信息场和宇宙量子信息场联通,没有障碍,能知万法,所有宇宙一切信息都能知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那是宇宙最高的生命形态。而不仅仅是阿罗汉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物质是可以改变的,神通也是存在的。证悟空性,明心见性后才能得大神通大自在。但是现在的娑婆世界的人面临物质诱惑太多、烦恼太多、妄念太多、执著太多、业障太多,很难靠自身修行成就。

以下是《心经》白话文解释,希望对诸位能了悟空性、明心见性有所启发。(何其自性,不生不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舍利子啊! 那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则就是色。(色指色身、形貌;亦或指物质、表象。)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进而可以说,五蕴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同那作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这种关系。正所谓「五蕴皆空」啊。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

【是故,空中无色,】

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

【无受、想、行、识;】

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感官,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

【无色、声、香、味、触、法;】

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感官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这便是从眼界开始数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空」中不仅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圣谛,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

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据此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诃。

宇宙的起源,和「我」的起源

自性本有,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本来就有,给他起名叫第八识阿赖耶识。在这个第八识当中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叫佛,也是给他这么起名的,名相本空,不是要说的重点。这个第八识里突然 出现了一个妄想,对于第一个产生的妄想,得先说明两点,第一, 原因,这是为什么呢?没有原因,《楞严经》里说了,就那么忽然出 现了。第二,这个妄想可数不可数?这个问题很重要,延伸到后 面的渐悟顿悟。答案是,这个妄想是可以数的。我们看佛经,凡是可数的但数量太多无法计算的叫无量,凡是不可数的就是一种存在状态的,叫无尽。佛经里唯有虚空用无尽形容,叫无尽虚空。 虚空就是一种空间的存在方式,没有一个虚空两个虚空,其他一 切统统称为无量,都是可数的。当第八识里产生第一个妄想的时 候叫菩萨,这一个妄想消失了,那就是佛。一个妄想变两个妄想, 两个变三个,三个变四个,越来越多,菩萨有十一种妄想。发展 出十一种妄想后,又出现了新的认识,发现这个妄想和那个妄想不同啊,这叫分别心,叫第七识末那识。有了这个分别心就变成 阿罗汉了。妄想继续变多,分别心越来越重,阿罗汉有 9 种分别 心,我就讲其中几个。9 种分别心中有一个分别心叫先后分别, 认为先打了这个妄想,再打了那个妄想,如此分出先后,就出现了时间先后观念,时间就是从先后分别来的。还有一种叫你 我分别,认为这个妄想是我的,那个妄想不是我的,就出现了对别人的认识。还有一种叫众生分别,把不是我的妄想再分成很多 个,个个都不一样,从此有了无量众生。其他 6 种分别心说了也不好理解,这里不提。那分别心发展到 9 种之后又开始出现新的 认识,就是第六识执著心了,这一执著就变成凡夫进入轮回了。 那总结一下,第八识中什么都没有叫佛,第八识中有妄想叫菩萨, 菩萨又有了第七识分别心叫罗汉,罗汉又有了第六识执著叫凡 夫。咱们重点就讲凡夫的执著都是什么。 第一个出现的执著叫对妄想本身的执著。这个执著没有具体 内容,就是打妄想,一个接著一个打,这一个一个妄想被分别心 分成一段一段,叫分段。从此有了分段生死。还有,对妄想本身 的执著怎么理解好呢?我们打妄想都有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妄 想,妄想就是内容,可对妄想本身的执著是没有内容的,就是打 妄想。举例子,我有奶奶 86 岁去世。她喜欢看电视,电视一直 开著,她看著看著睡著了。别人一关电视,她就醒,说她在看, 拿过遥控器开电视,过一会儿又睡觉。等去世前 3 年起,她都分 不出各个频道了,电视不管演什么都行,只要开著就行,看著睡,关电视又醒,说自己看,又开电视。对奶奶来说,电视的内容不重要,只要开著就行,这叫对电视本身的执著,不是看什么内容。 这么解释应该好理解吧。有了这个对妄想本身的执著,这一段一 段的妄想所形成的就是天界 28 天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顾名思义,不是想,又不是不想。怎么理解?不想, 因为这个想是没有内容的,所以叫不想。不是不想,想还在继续, 所以是想,叫不是不想。话有些绕口,但 IQ 一百以上肯定能明 白。在这没有内容的执著中产生了内容,最初的具体内容就是无, 认为啥都没有啊,没有自己,没有认识的客观对象,对无的执著 形成了无所有处天。接著出现了对自己的执著,认为有我啊,我的意识无边大啊,这叫识无边处天。接著出现了认识的客观对象, 第一个认识的客观对象就是虚空,我在哪里啊,我在虚空里啊, 虚空无边大,我的意识也无边大,我无边大的意识覆盖了无边大 的虚空啊,这叫空无边处天。到这里叫无色界 4 天,为什么叫无色界,色指的是物质,这四天里没有认识的客观对象,只有虚空。 接著在这虚空里开始出现可以认识的各种东东了。先产生名字, 接著出现东西。这个东西得靠器官来认识,第一个出现的器官就 是眼睛,眼球不能自己飘在虚空吧,那个东西也不能用眼球直接 碰吧,碰坏了眼球咋办啊,得有个保护眼球和可以用来碰东西的 躯壳吧,所以有了身体。这个东西它动啊,有震动我得感觉啊, 就有了耳朵,看了摸了听了,还得分别的更细致啊,要不然你不 知道这是屎还是大酱啊,所以有了鼻子。你还得把他装自己身体里面去啊,这样才是你的嘛,所以就有嘴了,放进嘴了得有感觉 啊,不能吃屎和吃大酱都是一个感觉吧,所以有了舌头了。以上 形成了色界 18 天,有物质,有肉身,称之为色。 色界十八天的执著对象是死物,没有生命的。那欲界六天的 执著对象便是活物,就是另一个众生,我们美其名曰爱情。这个 爱情最初在色界十八天就有了,但只在想和看的层面上。你开始 想别人了,一个人好无聊嘛,有别人一起玩耍多好啊;单是脑子 里想不够啊,最好能看见;光是看见了,还不够,最好手牵手, 皮肤摩擦,表达一下爱意。接下来出大事了,单是皮肤摩擦,耳 鬓厮磨,还不够表达爱意,真希望两个人的身体融为一体,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有一部分众生出现了可以进入其他众生体内的 凶器,带有凶器者起名为男人。有一部分众生出现了可以接受这 个凶器进入自己体内而不死的器官,起名为女人。有了男女便形 成了欲界六天。男女之爱愈演愈烈,形成新的执著,就是淫欲。 欲界六天的各天就是根据淫欲强弱程度来分的,越往下淫欲越 重。淫欲是越来越重了,男找女,女找男,可喜欢的对方不理你 啊,这个可恨啊,这叫爱生恨,恨极生杀。我爱你,可你不爱我, 可恶,宰了你再说;宰了还不解恨,我吃你的肉,喝你的血,这 样我俩在一起了。这叫吾爱汝,故食汝。这是佛经里的原话。这 些杀人凶徒们形成了人间。吃来吃去,也忘记了当初是因为爱才 恨,才杀才吃的。开始执著于味道了,任何东西经常吃都会变成 习气,杀人者为了方便被自己杀害者报复,就变成畜生了。人要杀畜生,畜生还能有什么办法。畜生之间也有了天敌,互相吃来 吃去。下三途咱就不解释了。到此宇宙的时间空间,生命的开始, 业力的产生,全部演绎完毕。这就是终极佛法,一切佛理都从这 里可以得到解释。 所以佛经解释这个世界的起源不是某个神创造,是众生的共业一起创造的,对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感觉也是由上述所生成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