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这人不喜欢骂人,连滚字我几乎从没说过。我现在一听到别人骂人,我就心想,你这是在造口业。我甚至想跟他说,你能不能少造口业

2:看到有的人各种坏习惯,坏行为,就想你这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报。

3:听到人家说佛教,佛法,说出家师傅父(我指的是真修行人,不是邪师)不好,我就想跟他们辩解,气就来了

4:爱炫耀。经常自大,心想:我学佛了,比你们智慧高,比你们懂得多(实际上,皮毛中的皮毛)

5:给逝者烧纸钱,我心想,还不如请法师超度。还不如念佛给逝者超度。

6:心想:以后绝不杀鸡,杀鹅,杀鸭,绝不吃狗肉!


1:我这人不喜欢骂人,连滚字我几乎从没说过。我现在一听到别人骂人,我就心想,你这是在造口业。我甚至想跟他说,你能不能少造口业

2:看到有的人各种坏习惯,坏行为,就你这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报。

3:听到人家说佛教,佛法,说出家师傅父(我指的是真修行人,不是邪师)不好,我就跟他们辩解,气就来了。

4:爱炫耀。经常自大,心想:我学佛了,比你们智慧高,比你们懂得多(实际上,皮毛中的皮毛)

5:给逝者烧纸钱,我心想,还不如请法师超度。还不如念佛给逝者超度。

6:心想:以后绝不杀鸡,杀鹅,杀鸭,绝不吃狗肉!

《楞严经》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感官接触搜索相关记忆(想阴)得出感受。

记忆分为善,不善,无记。

如果追悔过去做过的事,来不及做的事,这是不善,毕竟覆水难收。

触景生情,升起贪嗔痴慢疑是不善。

认错人,感觉熟悉陌生环境,然后迷信地认为上辈子来过,曼德拉效应,这是不善的记忆。

看到数学题,根据记忆得出答案,或者背诵乘法口诀,这是善的记忆(想蕴)。

三思而后行是善。

胡思乱想,痴心妄想是不善。


你这不是学佛学歪了,是你的贪嗔痴在学佛过程中体现出来了。

不过说实话,你的这些心理活动谁没有?反正我都有。不过装作清高和谦逊的样子,平日里都掩藏的好好的。

没办法,我们的贪嗔痴都还在啊。只能说修行当更加精进吧。


诸比丘。

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如是诸所有。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 若外。若粗 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 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如病 如痈 如刺 如杀。无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 若外。若粗 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 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如病 如痈 如刺 如杀。无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 若外。若粗 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 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如病 如痈 如刺 如杀。无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月+庸]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 若外。若粗 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 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如病 如痈 如刺 如杀。无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

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 马兵 车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 若外。若粗 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 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 无牢 无实 无有坚固。如病 如痈 如刺 如杀。无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 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 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 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 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 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 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 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 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 永得清凉处


这种情况我也有过,希望师兄能够受持佛经《佛说净业障经》。看完自然能明白。

将关键内容摘录如下:

佛告文殊师利。夫障碍者。贪欲是障碍。嗔恚是障碍。愚痴是障碍。布施是障碍。持戒是障碍。忍辱是障碍。精进是障碍。禅定是障碍。智慧是障碍。佛想是障碍。法想是障碍。僧想是障碍。空想是障碍。无相想是障碍。无作想是障碍。无行想是障碍。不生想是障碍。

文殊师利。取要言之。若于诸法有缚有解。当知如是皆是障碍。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障碍法。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一切诸法性无障碍。而诸凡夫愚小无智自生分别。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作障碍。所以者何。文殊师利。

凡愚之人行布施时。于悭众生不生恭敬。以不恭敬便生嗔心。以嗔心故堕大地狱。身自持戒。见犯戒者而生轻慢。说其过恶令他闻之生不恭敬。以不恭敬故堕于恶趣。自修忍辱。以忍辱故而生高心。我是忍辱余人粗恶。以是忍故而生放逸。当知即是众罪之本。自行精进。于懈怠者生如是念。如此愚人不应食他信施供养。乃至不应受一饮水。常于己身而起贡高卑下他人。当知是辈愚小无智。自行禅定。见乱想者发如是念。我常修定。其余比丘多诸乱心说于邪论。如此之人去道尚远。何能得佛。作是念时随所起念一念一劫还受生死。受生死已甫当更修菩提之道。自恃多闻。于无名法以不真智妄生分别。见有所得起大憍慢。我说是辈是大愚痴无智之人。诸觉所覆非是大人。虽复志求大乘之道。作如是言。我当于世为最为胜。而于声闻小乘之人不生恭敬。轻慢恶贱说其过罪。以其恶心说粗语故而堕恶趣。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应于佛法中妄宣人恶。佛言。如是如是。文殊师利。于意云何。菩萨岂不于诸众生常起慈心怜愍爱念。不以恶眼而视之耶。文殊师利言。如是世尊。复次文殊师利。于意云何。菩萨岂当于一众生不以声闻缘觉大乘而度脱耶。不也世尊。菩萨未曾舍一众生而不度脱。常于一切起平等心。佛告文殊师利。譬如良医等疗众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贫民。常作是念。云何能令众生免苦得离诸病。文殊师利菩萨亦尔。常于众生起大悲心发平等意。云何当令一切众生受行佛法使不断绝。又如良医所有医方经书咒术不断绝时。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文殊师利。菩萨亦尔。诸佛种性不断绝时。心生欢喜亦复如是。文殊师利。一切众生不尽如医能治众病。设有能者是亦难得。文殊师利。菩萨亦尔。不尽如佛起菩提心而自庄严。设有能者是亦难得。又如良医于诸医方经书秘术不应懈怠以修医法。文殊师利。菩萨亦尔。不应懈怠如羸病人发菩提心。文殊师利。自然无师是为难得。不从他知是亦难得。妙胜之心是亦难得。修行佛法是亦难得。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于一切法心无障碍逮得清净。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有菩萨观于贪欲是一切法嗔恚愚痴是一切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于诸五欲不生爱乐亦不放舍。观欲实性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而于五盖以求菩提。如是观时不得五盖及与菩提。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九恼法即是慈心。思惟观察九恼法时。不得他人及与己身。名最上慈。以于诸法无所得故。菩萨观忍亦复如是。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于犯戒即是不犯。观非毗尼即是毗尼。观于系缚即是解脱。观于生死即涅槃界。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贪欲界即涅槃界。嗔恚愚痴亦复如是。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一切法无有体相亦无根本。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想。持戒毁戒不作二想。嗔恚忍辱不作二想。懈怠精进不作二想。乱心禅定不作二想。愚痴智慧不作二想。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佛告文殊师利。于意云何。汝颇见法能还与法作系缚不。答言。不也世尊。文殊师利。于意云何。颇见有法能为诸法作解脱不。不也世尊。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无生忍。文殊师利言。一切烦恼即无生忍。所以者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以是义故。我观诸法无智无断无证无修。而诸凡夫障碍所蔽。无有佛法见有断结。修佛法故。


建议改信共产主义,把矛盾转移到阶级敌人身上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