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出现可以解释为印度、中亚文明的影响,但是在已有了阿弥陀佛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观世音的形象呢?


这个问题同样也可以换成「为什么会出现阿弥陀佛呢?」「为什么出现奥特曼佛和加特林菩萨呢?」之类。

答案本质上只有一个:

即:需求

宗教市场传播这块儿业务,某些层面上与其他商业产业领域并无二致。主体都是满足市场需求,不过,其目的不太相同。

当前大多数人所需求的那种「观世音」,挺不错的「产品」啊,功能也比较全乎,上到消灾保佑,下到生孩子考试,啥啥都管,业务广泛。

对于老百姓来说呢,「观世音」可太好了啊,大慈大悲啊!遇到事儿了,随便烧烧香拜一拜,心里舒坦…嗯……舒坦!再花个三五百块钱,整个佛龛扛回家,找个「佛教小卖铺」买个观世音造像,往上面一摆,嚯!气派啊!这回可妥了,再遇到事儿,都不用去寺院,在家拜拜就解决了,顺便儿附带镇宅驱鬼辟邪等等各种功能,多好啊,多妙啊!

咱也不知道观世音累不累,这一天到晚的……得满足多少人的各种「需求」啊。


「护法」们也请别在评论区和我臭犟!用不著现实里装瞎,到了知乎秒变护法喷子。

这样儿的「多功能观世音」,也不是我整出来的!有能耐啊,管管你们所在地的「民间小寺院」,隔壁王大爷李大妈,卖佛像顺带帮人算命的小商铺啥的………就先去大慈大悲整起来呀!把他们都度了去,你们家的观世音才能恢复荣光!

有需求,就有产品。

我没这需求,护法们别来我评论区现眼。


民间信仰层面来讲,当然是为了生存需要。谁的生存?是被压迫的无产的流民、逃犯、走投无路的贫民和落魄的书生,最终逃入寺庙的伪装的佛徒。他们「遁入空门」后却发现了不事生产同样可以富贵荣华,锦衣玉食,其成功的秘诀就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当牛做马劳役苦力穷病饥寒的实际生活的矛盾。「几文香火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买个心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的地推广告一出,随即风靡天下。智商税收的妥妥的。想不到市场如此广大,于是聪明的国人不仅细分了市场做差异化竞争,也把市场做大做强联合三大教,调和内部派系,搞合作淡化竞争,深耕文化内涵,提高了企业品牌,提升了用户粘性。

你看现在,生子婚姻找观音事业部,超度亡魂找地藏事业部,求医治病找药师事业部,生意兴荣找伽蓝(关公)事业部,升学高考找文殊事业部,功德福报找普贤事业部,不堪世间求生极乐找阿弥陀佛事业部,人文观光找释迦牟尼事业部。来都来了,不留点纪念吗?佛珠,符咒,佛像,应有尽有。

风头弱了,怎么办?儒家强,没事,儒佛本是一家。什么,你说佛门无孝。造本地藏经,你看看孝不孝?道教兴,没事,道佛本一家,你有超度,我也有,你有水陆法会,我也有。好么,儒释道本是一家。

佛教走出国门了,遇到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教那么多,大师们还是说,没事,本是一家。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在愚弱百姓方面,确实是一家。

后来,科学来了,批驳宗教相当犀利,这次大师们不仅要蹭科学的热度,还要踏上一脚,说「科学家爬到山顶的时候,佛学家已经在哪里喝茶」。

你看看就这些弘法人做的叫什么事,把佛法都歪曲成什么样了。出个有求必应的产品,有什么难理解的。

佛法层面讲,与佛法无关。


观音菩萨示现万千,普度众生,意味著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观音菩萨,是大善知识,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不谋而合,很容易被汉地人所接受。

人并不缺乏对他人的抵触,反感,仇视,以及过度执爱,缺的是发现别人有智慧和道德的一面,也就是「菩萨的一面」。这是佛教中观音菩萨存在的真正涵义。


其实需要区分的是民间信仰的观世音菩萨和汉传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

在民间信仰里的观世音菩萨,是一种神的存在,她救苦救难,满足大众对神的期许。

但汉传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是谁?就是你自己,和佛一样,就是你的一心,不在外,只在内。

佛教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和民间信仰难解难分,所以如果不是真正修学佛法的人,难以区分哪部分民间信仰,哪部分是佛教。

然而,如果观世音菩萨以神祇的形象出现,给普罗大众,不论是不是佛教徒带来慰藉,这符合大乘的精神吗?我认为完全符合。

这么多年了,到底什么是大乘佛教的本来面目?

知乎里面那些每天张口闭口讽刺大乘佛教的人,又真的知道大乘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


怎么是只有中国呢,几乎全世界的信仰中都会有这种信仰的玛利亚之类,这是对小时候妈妈温暖的安全港湾的记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