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一下,大致有三种可能

1.萨迦耶是音译,身见与我见是两种并行不悖的意译。

2.我见是能见,身见是所见。

3.我见的范围比身见更大…

希望大家不吝赐教(最好能引述经论证明)


这个话题开得好。

其实这个题目可以拓展为:怎么区别 我、萨迦耶见、身见、有身见、我见、我执、分别我见、分别我执、分别萨迦耶见、俱生萨迦耶见

1、萨迦耶见的定义

先举经典

《杂阿含经》卷3:

云何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见我系著,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说我系著,使心结缚而生贪欲。」

《杂阿含经》中,对于「萨迦耶见」的描述是「(见五蕴)是我、异我、相在」,关于这个句式在《杂阿含经》中出现的地方非常之多,举目皆是。

在上文中出现的「相在」是什么意思呢?

《杂阿含经》第4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以不舍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相在,就是原文中说的「我在色,色在我」,这个是早期的翻译,没办法只能将就了看。

在这里,阿含经主要描述的是二十句萨迦耶见具体相貌。(五蕴×是我、异我、我在蕴中、蕴在我种=20种)后期的论著中所以有的地方把萨迦耶见叫做二十句萨迦耶见,并且做了一些阐述,这个在第二部分一并引用解释。(二十句萨迦耶见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考《杂阿含经》第109经

如世尊言「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见我系著,使心结缚……」,诸如《瑜伽师地论》对于萨迦耶见的定义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瑜伽师地论》:

萨迦耶见者:于五取蕴,心执增益,见我我所,名萨迦耶见。此复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起。俱生者:一切愚夫异生、乃至禽兽,并皆现行。

分别起者:诸外道等、计度而起。

由《瑜伽师地论》可知,萨迦耶见的定义就是以五蕴为所缘,因为遍计所执实我于诸蕴起增益想而引生的我见和我所见。并且,这个萨迦耶见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俱生萨迦耶见,一类是分别所起。

《俱舍论》:执我及我所是萨迦耶见

《俱舍论》的定义就更简单:但凡是执取为我和我所的这一切见,都是萨迦耶见。

2、萨迦耶见=我见+我所见?

从上面的引用也看出来了,萨迦耶见,可以分为我见和我所见。这一点大小二乘并无异议。

先举说一切有部的《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1:

(问:)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耶?答:五我见。谓等随观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十五我所见。谓等随观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识中。

大乘论中,对于二十句萨迦耶见的论述如下:

《阿毗达磨杂集论》卷1:

问: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等属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我所见?

答: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谓计色是我,计受想行识是我,此五是我见。余十五是我所见。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相应我所者:谓我有色,乃至我有识。所以者何?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随转我所者:谓色属我,乃至识属我。所以者何?若彼由此自在力转,或舍或役,世间说彼是我所故。不离我所者:谓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识中。所以者何?彼计实我处在蕴中,遍体随行故。

略微解释一下这里的我见和我所见。

比如说伸手去摸水温,此时感受到的是色(手指头,身所对色)是我,受(水温,身相应受)是我所。当我出现的时候,我所一定同时伴随出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我和我所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分开的。但是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能和所这种对立结构(暂时)消失的时候。比如说修习禅定,因为定力润身而突然出现融入到所缘的情况,能所合一。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我见,没有我所见。又比如说修十遍,当发起了白遍的时候,举目四望一切皆是白,没有寻伺,此时也会出现能缘融入到所缘的情况,会觉得我就是白,白就是我,没有能所的对立,此时只有我见没有我所见。

由如上论述可以知道:

萨迦耶见,一般情况下,等于我见以及(伴随的不能单独存在的)我所见,在特殊情况下,就是我见。

3、关于我见的探讨

「我见」,目前为止定义得最精准和完备的是弥勒菩萨的《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

云何于蕴等起十我见耶?颂曰: 于蕴等我见,执一因受者。 作者自在转,增上义及常, 杂染清净依,观缚解者性。论曰:于蕴等十法,起十种我见。一、执一性,二、执因性,三、执受者性,四、执作者性,五、执自在转性,六、执增上义性,七、执常性,八、执染净所依性,九、执观行者性,十、执缚解者性。为除此见,修十善巧。

关于什么是「我」,我学佛最初几年总是没有办法给别人解释,直到我学会了五蕴观,并且在那个背景下看到了《辩中边论》,才明白了我见相貌。

这一段其实是在说「什么是我?」。什么是我?就是说「我」等价于什么?可以用什么来替代表达、等价表达呢?这里有十种等价表达:一、因、常、受者……就好比普通人开口闭口说「我」,皇帝老儿说的是「朕」,有人说「哀家」,有人自称「老娘」、「老子」,不一而足。(更多的例子,还可以查询《大智度论》中关于「十六神我」的部分

就什么是凡夫体验的「我」举点栗子:

譬如某甲跨门槛,他体会到的「我」,就是「一」。一,解释为「整体」。

你想伸胳膊就可以伸胳膊,想伸腿就可以伸腿,这里「我」等价于「自在转」

凡夫领会的「我」,有几个特点:

1、我有多样性,正如上面描述是那样

2、刹那间转移性。上一秒领会的我是一、下一刹那就转移到常上去了。

3、一刹那间有多种我见同时并起,无先无后。

4、普通凡夫但凡起我见,必然伴随我所见,这种能所结构是普通凡夫最常见的状态。

5、修行的凡夫和外道,会体验到只有我见独存的境界,会有人在这里(把能所合一)误以为是证果。

6、普通人无法体验到我见相貌,因为当他想要去体验我见的时候,我见立即就变成了我所见。唯有通过五蕴观等毗婆舍那观,才能体验到。这是佛教观行殊胜的地方。

对于凡夫外道来说,我见,或者说生起我见的原因是最重要的,所以诸如《梵网经》以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在探讨萨迦耶见、邪见以及诸外道六十二见的时候,多是围绕「我见」来展开的。这一类萨迦耶见多由分别而起,需待邪教和邪分别,所以在这些地方多说「我见」,而我所见从属于我见,故略而不说。也或者说「我见」是在萨迦耶见之上围绕我而引生的一切颠倒见的集合,故说「我见」而不说「萨迦耶见」。所以,在这些地方看见「我见」的时候,应该清楚这个背景。

《瑜伽师地论》:

谓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间种种异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 所生一切颠倒见趣,如是一切,总称我见。

如上所示,《瑜伽师地论》在解释《杂阿含经》第109经的时候,对于「我见」的定义就是因为萨迦耶见而引发的围绕我而产生的一切颠倒见趣。在这些地方「我见」和「萨迦耶见」的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就不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

3、我见、我执、萨迦耶见(俱生萨迦耶见、分别萨迦耶见)的区别和联系

下面列举一些经论来对比理解如上的一些法相。先举护法菩萨的《广百论释》中关于我见的定义: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2〈破我品 2〉:

「又诸我见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见。由无始来。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起。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即执为我。名为我见。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五取蕴。或总或别起自心相。即执为我。名为我见。

如是二种。俱生我见微细难断。数数修习胜无我观。方能除灭。

分别我见。由现在世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为我。名为我见。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为我。名为我见如是二种分别我见。麁重易断圣谛现观。初现行时即便除灭。如是所说一切我见。心外蕴境或有或无。心内蕴境一切皆有。是故我见皆缘无常。诸蕴行相妄执为我。诸蕴行相从缘生故。是虚幻有妄所执我。非缘生故决定非有。故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然后对比一下《成唯识论》中有关我执的定义

《成唯识论》卷1:

「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

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麁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故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通过对比阅读不难看出来,上述二论,对于「我见」和「我执」的定义几乎一摸一样,所以有理由相信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相同的。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6〈破见品 4〉:

彼谓世间诸劣慧者,我执即是萨迦耶见。其我所见亦带我执,故「我执」言亦摄彼见。

如上所示,在《广百论释论》里,我见、我执几乎是混著用的,在《成唯识论》里,也是这样。当然,玄奘菩萨给出了解释:

《成唯识论》卷4:「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

所以,在大乘唯识的范畴内,我执我见很多时候表述的意义是一样的。

在前文第一部分中,引用了《瑜伽师地论》关于萨迦耶见的定义。在那里,弥勒菩萨说萨迦耶见有两种,一种是分别所起萨迦耶见,是见所断;一种是俱生萨迦耶见,修所断。在此论的卷58对于此俱生萨迦耶见有一点补充说明:

《瑜伽师地论》卷58:「复次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数现行故,非极损恼自他处故。」

无记的意思是非善非恶,或者可以理解为是遍行意相应烦恼色无色界诸烦恼,结合前后语境,这里的俱生萨迦耶见应该是指的修所断。

关于此俱生萨迦耶见,摘录一点经论供大家参详: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7〈谛品 1〉:

如是见道所断烦恼众,总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所断有六烦恼。谓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及贪、瞋、慢、无明。何等名为修所断俱生萨迦耶见?谓圣弟子虽见道已生,而依止此(俱生萨迦耶见)故,我慢现行。如经言:「长老駄索迦当知。我于五取蕴不见我我所。然于五取蕴有我慢我欲我随眠。未永断未遍知未灭未吐。」犹如乳母有垢腻衣。虽以卤土等水浣濯极令离垢。若未香熏臭气随转。复以种种香物熏坌臭气方尽。如是佛圣弟子。虽以见道永断分别身见之垢。若未以修道熏习相续。无始串习虚妄执著习气所引不分别事我见随转。复以随道熏习相续彼方永灭。」

「长老駄索迦当知」,这段经文南北阿含皆有,引用南传相应部经典原文如下:

相应部22相应89经/差摩经

友等!世尊说五取蕴,谓:色取蕴……乃至……识取蕴。友等!我于此五取蕴不观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而非漏尽之阿罗汉。友等!我虽证于五取蕴有我,而非观此为我有。……「友等!如是,我非说色是我,非说离色有我,非说受……想……行……识有我,非说离识有我。友等!我虽证于五取蕴有我,而非观此为我有。 友等!圣弟子虽已断五下分结,但随伴五取蕴之我慢、我欲、我随眠未断。彼于后时,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 彼若于此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者,随伴五取蕴之我慢、我欲、我随眠之未断者,达永断。

这里有「我慢、我欲、我随眠」的描述。

同样的经典,庄春江的翻译是这样的:

「学友!这五取蕴为世尊所说,即:色取蕴、……(中略)识取蕴,我确实不认为在这五取蕴中,哪一个是我,或是我所,但我不是烦恼已尽的阿罗汉。虽然,学友!我在五取蕴中到达我是』,但我不认为『我是这个』。」

……学友们!即使圣弟子的五下分结已被舍断了,但确实在那五取蕴上仍有残留的『我是』之慢、『我是』之欲、『我是』之烦恼潜在趋势未根绝。过些时候,他在五取蕴上住于随观生灭:『像这样是色,像这样是色的,像这样是色的灭没;像这样是受……像这样是想……像这样是行……像这样是识,像这样是识的集,这样是识的灭没。』当他在这五取蕴上住于随观生灭时,那在五取蕴上仍有残留的『我是』之慢、『我是』之欲、『我是』之烦恼潜在趋势未根绝者,也就走到根绝。

对于「我慢、我欲、我随眠」,庄翻译为「『我是』之慢、『我是』之欲、『我是』之烦恼潜在趋势」。对于此「我是」,其解释为:

「我是」(Asm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我是」(I am)。按:《显扬真义》以「不离被称为渴爱、慢、见的妄想(ta?hāmānadi??hisa?khāta? papa?cattaya?, SN.22.47)」解说「我是」;以「常见」(sassatadi??hivasena)解说肯定形态的「我将是;我当有(MA)」;以「断见」(ucchedadi??hivasena)解说否定形态的「我将不是」。长老认为一般都将此归于慢,《显扬真义》的解说,或依《相应部607经》(SN.22.89)之「『我是』之慢、『我是』之欲、『我是』之烦恼潜在趋势」而说。

(2)「我是这个」(ayamahamasm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我是这个」(I am this)。按:《显扬真义》以「我见」

4、有身见、身见

萨迦耶见,在《杂阿含经》里翻译为「身见」,后期玄奘菩萨根据梵文愿意翻译为「有身见」,并一直沿用。但是玄奘菩萨在一些经论里还是保持「萨迦耶见」的翻译。

5、关于萨迦耶见的开合

《瑜伽师地论》中把萨迦耶见开为分别和俱生

有些经论开为我见和我所见

在《大毗婆沙论》里,萨迦耶见被开合成成千上万种,最后汇为二十句。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在卷8,那里面对于萨迦耶见有非常丰富的探讨。

6、一些关于萨迦耶见的零星收集

《增壹阿含经》: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问曰:「云何名之为戒?」阿那律曰:「不作众恶,不犯非法。」梵志报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阿那律曰:「汝今,梵志!当持禁戒,无失毫厘,亦当除去憍慢之结,莫计吾我染著之想。」时,梵志复问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结?」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憍慢结也。是故,梵志!当求方便,除此诸结。如是,梵志!当作是学。」梵志即从座起,礼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于中道思惟此义,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对于萨迦耶见,阿那律对梵志的解释是:「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憍慢结也。」。这一句对我的启发很大,不敢藏私,拿出来供养大家。希望有缘者能够领会,早日断除三结。

最后还供养大伙一段禅宗公案: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1:

「师与密师伯过木桥。师先过了拈起木桥曰。过来。伯云:价阇黎。师便放下木桥。」

翻译:

洞山良价禅师和密师伯一起过独木桥。

洞山和上先过去,然后抬起独木桥说:你过来!密师伯说:良价阿阇梨!洞山禅师就放下了独木桥。

问问学子:假如是你,面对悬崖峭壁又没有桥,怎么过去?是不是一个大大的「身」把你拦在桥这边,过不不得?

若要「师便放下木桥」,需真实悟入无我。


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翻著梵语词典回答的,可能会有错漏,抛砖引玉。

我见,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能所。梵语里很多词被翻译为了我见,其中有一些词可以翻译成身见。

梵语aha?kāra-mamakāra 是我见,我把它勉强理解成现象中显示有我从而产生的我见。pudgala-d???i也是我见,我理解成因人我对立观产生的我见,实际上,这个词经常被翻译为人见。ātma-d???i也是我见,我把它理解成对自我认识的见,这个词同时也经常被翻译为恶见、身见。ātma-grāha和ātmasad-grāha也是我见,由执取产生的我见。

身见,是个相对没那么复杂的概念。

梵语里的svakāya-d???i 是身见,sva表示自己,kaya是身,drsti是见,合起来就是身见、有身见,没有我见的意思。它和atma-drsti的微妙区别在于,atma-drsti强调自我,svakaya-drsti重点在身体。

satkāya-d???i就是题主提到的萨迦耶见,kaya译为「」,satkāya音译萨迦耶,意译为「伪身」,也就是身见 (sat是六,所以我把萨迦耶理解为「六身」,也就是我们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产生的身相),drsti是见,合起来就是萨迦耶见,也翻译为执著我见、坏见。

satkāya-dar?ana 也是身见,dar?ana和drsti也有微妙的区别,我理解drsti更多指长久形成的观念,dar?ana是短期的观见。所以这个词更多是指当下对身体的觉知与意识见,并没有我见的意思。


Khandha,【阳】 1.体积。 2.树干,(人或动物的)躯干。 3.质量,集合堆。4.区,段,章。 5.蕴,形成任何生命的身心状态的知觉集合体。

khandha。翻译后 蕴 (色蕴)。阴(色阴)。身(色身)。

我见,身见都是邪见,区别如下。

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执取有我,我见。取缘有。无色有。有缘生。生缘忧。悲。恼苦。

执取我有身,身见。取缘有。色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苦。


有些词,在使用过程中含义会出现变异。或者不同宗派用法不一样。

大乘义章六曰:言身见者,亦名我见。

可见也有把身见称为我见的。

但唯识学里,就有所不同:

瑜伽八十六卷五页云:复次有四种我见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有分别我见。谓诸外道所起。二、俱生我见。谓下至禽兽等,亦能生起。三、缘自依止我见。谓于各别内身所起。四、缘他依止我见。谓于他身所起。分别我见为所依止生我慢者:谓由此见。观自他身,计有实我。由此二种我见为依,发生我慢。

唯识论四曰: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成唯识论述记:此中不言我见言萨迦耶见者。若言我见不摄我所。梵云没曳达利瑟致。此云我见。梵云萨迦耶。此云不实移转身见。即摄我所。为显此中摄我所故言萨迦耶。

萨迦耶见包括我见、我所见。我见的范围要窄一点。

很多词的含义,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


其实准确的说并不是「身见」,而是「有身见」。在巴利经藏中一般不用「我见」,基本上都用「有身见」。

有身见和我见是一样的,就是未洞察到缘起现象时,会认为五蕴现象,或五蕴现象之一是我。而那个被认为是我的那个玩意,就是我的身。这就是有身见。

有身见:

比丘!这里,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训练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训练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比丘!这样是有身见 —— SN.22.82

我见:

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认为种种我的认为时,一切都在五取蕴上认为,或是其中之一,哪五个呢?

  比丘们!这里,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训练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训练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他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   像这样,这种认为与他的『我是』[之观念]是不离的,又,比丘们!当『我是』[之观念]不离时,则有五根的下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 SN.22.47

五下分结:

比丘们!有这五下分结,哪五种呢?有身见、疑、戒禁取、欲的意欲、恶意 —— SN.45.180


早上起来照镜子,觉得真帅气,迷倒一大片。这是身见。信赖自己肉眼的辩识能力,但肉眼看事物,是囫囵吞枣型的,以佛教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无法突破「色的密集」。

怎么突破?用法眼看。镜子里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一堆名色法而已。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类似于《黑客帝国》,尼奥开了另一只眼,看人都是代码。你不会说,这堆代码真好看。

所以去身见,得用法眼。

那去我见呢?得用慧眼。因为身体只是一个存在的状态,而「我」涉及到存在本身。几乎所有对存在的探究,都是用本体论。包括科学,也包括哲学和宗教。

佛教比较例外,认为一切事物只是条件的和合而已,没有本体,换句话说,其中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一个意思,除了身和我的文字区别,内容毫无区别,都是萨迦耶见的不同翻译而已


【身见】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萨伽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出种种谬误的见解。【百度】

比如,现代心理学中把人当成是肉体,大脑产生了意识,这就是身见。这里需要解释实有,不精确。应该叫执著身体为自己。例如,一个玩电脑游戏的人,会把电脑游戏里的人物当自己吗?不会。因为知道那个人物是自己操控的。但是,人体由谁操控?这就是关键所在。

身见,就是把肉体、大脑当成了自己。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意识可以操控手臂,可以蹲下站起。可以控制大脑里的幻想。也就是说大脑,肉体,都是机械。并不是我们的本体。

【我见】执著有一个我,当成是主人。身见,是把肉体当自己。而我见,是不承认肉体是自己,但是,会承认有一个灵魂是自己。灵魂操控著身体。

我见,是初果圣人第一个要断除的内容。是一切问题所在的关键点。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没有任何训练下,自然的眼耳口鼻舌身的感知觉都会自动触发一个连接:这是我的.......

这个连接并不是空话,也不是没有任何实际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有人骂你,就会连接到:骂的是我。我就生气了。

如果骂身边的人,没感觉。不会产生连接。


我见和身见互为观待。就像爸爸和儿子,爸爸是对儿子说,儿子对爸爸说,这人没儿子就不能称为爸爸。

但没有身见,有思维也能引起我见。这个光用言语表达是不容易明白的。

如果修止观,在一个寂静处先修止,慢慢平静下来,只有身受,比如呼吸,心跳,腿疼等等,细细观察,因身受而有念头,因念头而有我,身受是因缘有,慢慢的身受也没有了,这时很清明,但还有念头,因念头而有我。细细的观,就明白我是因缘有的,随念头生灭,念头又是因缘有,这时就到了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地步。明明白白的。

身不可得好观,我不可得不好观。如果能做的观身不可得,观我不可得,遇事经常能保持这个觉受不失去,常修止观,终有一天得无生法忍。这不是言语能说明白的,要自己努力。


主观感受与经验判断。

比如第一次触摸火焰感到疼痛就是身见,火焰会让你疼痛这种经验判断就是我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