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天然通透敞明,为什么还需一悟才能成佛

下面是我最开始的思路,现在我已经发现此思路的错误。但为了使问题更明朗,现在写出来。

神秀说: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正因为有诸尘遮蔽,因此佛性不显,而有凡夫和佛的差别,因此要不断修行向佛回归。

而惠能说: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人人皆有自性(佛性),而且这个自性是无所遮染的,是无蔽、朗现的。人人佛性朗现,为何现实中人人不都是佛,而绝大多数人是凡夫。

我觉得问题可以扩展一下,神秀和惠能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诸菩萨观择法性。

无性是法性。法性无自性。自性不可得。

无决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 不可得故。决定事 亦不可得故。但为起颠倒众生 虚妄结缚。有所知故。

说言法性。欲令众生入无性故。故说是法性。

何以故。法性中无法性相。是法性从众缘生。众缘生法 即无自性。诸因缘中 无有自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 相续而生。如来于此欲教化众生 说是法性。以世俗语言 示无性法。

是法性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间。但令众生知见善不善法。以法性说 离一切法相。知见毕竟空相故。

毕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无所有是法性。法性中无决定有相。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而数名虚空。法性亦如是 无决定相。

破法相故 说名法性。法性即是无性

何以故。是法性不在过去 不在未来 不在现在。但属众缘 与缘合故。数名法性 说名法性。如众生所知故。智者证知无性是法性

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 无多无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若行者实通达是法性相。即知见无性。

是三界法性中 无分别相。众因缘和合故。分别诸法故。说是法性。示无决定性是法性。

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见法性。法性是无生相

何以故。法性中无有相。智者通达无相是法性法性中无分别相无相无分别故。说名法性

法性中无有住处。无处 无起 无住 无依止。是法性从本已来不生故是法性无有生者

何以故。法性中无性故

法性不以合故有。无合无散。无作无决定。名为法性

菩萨摩诃萨观择法性如是。所谓无性是法性。


请注意电影院的屏幕,当放电影的时候,比如镜头显示是大海或者火灾的画面,屏幕会沾湿水或者会著火吗?

如果住于凡夫地,就像放电影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剧情而不是屏幕上,如果他们说只看到剧情,我们能够说屏幕此时消失了吗?

很明显,无论电影放映的是什么,也无论人们注意到的是什么,屏幕都不受沾染。任何电影剧情需要屏幕来展现,但屏幕却丝毫不受电影剧情的影响。

以上回答,我借鉴了印度修道者拉玛那的思想,在此声明。


这里有个误区。明明说自性清净,你为什么非得认为自性就是我呢?

自性清净,就是我清净,所以我是佛,你的问题基本是这样的。

自性里,没有那个你,你是染污的,是错觉。人人有此自性,说的是色受想行识,没有我。没我就是清净,有我就是染污,就是凡夫了。


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你有一张银行卡,里面有几千亿的存款,但你一直不知道你有这张卡。某一天,你听一个人说:「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张卡的,你回去找找看。」你找到了这张卡,但是不知道密码。

有人告诉你,这个密码可以用某一系列公式算出来,于是你开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计算、验算、再计算……最后果然算出来了。

最后发现,初始密码是自己身份证后六位。

禅宗比较特殊,禅宗的想法是:先把身份证找到。

禅宗顿、渐的区别就是:

渐:我把自己收拾得清清楚楚、整整齐齐,那身份证肯定能找到啊,它又不会飞。等我找到了身份证,密码也有了,拿著身份证我想改成什么密码就改成什么密码。

顿:身份证?我根本没必要找那玩意儿。

身份证的作用就是证明我真实存在,而我本来就在这里,我要那玩意儿干嘛?我需要去找吗?我直接照手续补办一张就完事了。

由渐修到顿悟,就是从「找身份证」到「我找那玩意儿干嘛」的转变,悟后起修,就是「按手续补办一张身份证」。

从这个比喻往下说,密宗就是给了你一套设备,让你暴力破解,要是破解成功了,别说银行卡的钱能取出来,就是身份证也能自己做,破解不成功,你卡就废了,下你的金刚地狱去吧。

净土宗更特殊,相当于凭这张银行卡认识了一群「净土俱乐部」的大佬,大佬们给你发了名片,承诺凭这张名片,送你一套海景别墅,在那里,衣食住行费用全包,还开培训班教你怎么解密码,你需要做的只是走到海边,凭名片和银行卡办理入住就行了。身份证找不到了?没事,你先入住,身份证肯定能给你找著,等你能取得出钱了,再出去创业,但你要答应,等你创业成功了,加入了「净土俱乐部」,也要这样帮助其他人。


自性不是一个「东西」,而是性质。

好比你上了小学,那你就是个小学生;上了高中,就是高中生;上了大学,就是大学生。

随著每进一层,你的学历性质就发生一次改变。

那不上学呢?并不意味著你就不具有上小学、高中、大学甚至读博的能力,只是因为你没有选择读书,这些性质就不显现出来而已。

大乘佛教认为,一个人虽然看起来是凡夫,但具足了人性、天人性、阿拉汉性、菩萨性和佛性。

这也是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就具足。

但是,这些性质得通过修行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再打个比方,就像那种切换亮度的灯,最亮有几百瓦,最暗只有几瓦,那作为凡夫,就大概是十几瓦的程度。不是只有这么亮,而是你选择了这么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