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得上是「面目全非」吗?


首先要回答原始佛教是什么?原始佛教也被称为根本佛教,初期佛教。各种说法背后都有它的学术见解,暂不论。大致是指佛陀在世时期以及去世后的一定时期。这个一定时期不能准确,有说100多年,有说200多年。也就是我们并不确定部派分裂的具体年代。因为记录部派分裂的有北传的《异部宗轮论》和南传斯里兰卡的《岛史》,各自说法不一。

原始佛教其实只是一个方便研究而假想出来的词。我们所知,经典编纂都是从部派分裂以后开始。那么如何知道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情形呢?于是原始佛教这个词出现了。

原始佛教的面貌是怎么推测出来的?

首先要参考各部派的见解,去掉其中矛盾分歧的,保留其中重合的。这一部分重合的,就很可能是同一来源,也就是从原始佛教时期来的。

其次是要看原文是由韵文而写成,还是由散文而写成。口头相传为了记诵方便而采用韵文。韵文为韵律所限,不容易变动篡改。相对而言散文出现的年代较后。

原始佛教不等于小乘佛教也不等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任何答上座部佛教与大乘区别或是小乘与大乘区别的,都属于偏题。

关于大乘佛教的起源说法更多了。有说是从大众部来的,也有说是当时的在家信众发起的运动。总之这个问题学界还处于讨论之中。任何说法都还不是定论。

定论了的是什么呢?大乘佛教的起点就是批判小乘佛教,尤其针对的是当时势力最盛的说一切有部。

至于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差异究竟如何,这个非常难答。两者年代差距过大,牛头不对马嘴。

大乘佛教后来传到中亚地区,中国,韩国,日本,又有了不一的发展,谈到大乘的时间空间范围太大。而原始佛教的范围很局限,我们所知的更局限。

现在被认为是年代最早的经典有Sutta NipātaDhammapada。即使是最古老的经典作品,其中的章节也被细分了最古老的部分,和稍后成立的部分。

从这些最古层内容里我们可以得知的,比如说地狱一说在最古层里的内容并没有出现过。轮回也没有出现过。与轮回类似的词被翻译为轮回还是强差人意些。还有佛这一词,最早是普通名词,指开悟的人,早期也被用来指开悟了的佛弟子。在佛教之外也被使用过,后来逐渐成为释迦摩尼的专有名词。

并川孝义『ゴータマ?ブッダ考』里面讲到,我们在谈论释迦摩尼时都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谈论的其实只是后来佛弟子理想中的佛陀,或者说佛弟子眼中的佛陀,而不是真正的佛陀。


大乘佛教的来源是什么?不光是大众部,还有上座部的雪山派。

我的读书笔记

任天涯:异部宗轮论读书笔记?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按异部宗轮论,雪山派才是上座部正宗。。。。

当然,雪山派对大乘的影响不像大众部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那么直接,但就像大乘佛教有时候被称作北传佛教一样,雪山派就是北传佛教。

哪怕是在密教时期,雪山派对密教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现在的所谓上座部,正式名称应该称作南传上座部,虽然自号是上座部正宗,但其实不符,你和阿难尊者的雪山派比正宗,你拿什么比?

但即便是现在南传上座部的根基所在的斯里兰卡,当年义净法师和玄奘法师都有记录过,当时的斯里兰卡还是有大乘上座部的,注意额,是大乘·上座部,和上座部其他行者在一个寺院里一起修行,平安无事,彼此也有宗门关系,哪里像现在某些南传爱好者敢狂妄的宣称大乘非佛说的?后来斯里兰卡大乘不存,并非是因为大乘教法不行,而是因为政权的暴力力量。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补一句,原始佛教是指佛陀在世到部派分裂以前这段时期的佛教,佛教分裂成大众部和上座部后,两部称作根本二部,不存在谁比谁强的问题,这以后到大乘产生以前的阶段的佛教称作部派佛教。

好,历史和传承就说到这里,再来说教法。

我之前有个回答

进入初禅是证得了初果入流果吗??

www.zhihu.com图标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有些南传爱好者混淆是非的后果,但我的回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乘小乘佛教证果的要点,就是戒定慧。

如果你想证初果,那么你需要去完成的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禅定,而是戒行圆满。戒行圆满+少少定+少少慧,就是证得初果的条件,证得初果就是圣人了,必定解脱的。

定有没有那么重要呢?实际即便在南传,有时候也把戒定慧讲成是戒心慧三学的,即定要解决的是心的问题,定本身的重要级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说,大方向上大乘佛教和南传佛教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合理的猜测,和佛陀原本宣讲的佛法也没有什么方向性的问题。

方向性的问题没有了那么技术性的问题呢?

大乘的技术性问题和南传确有不同,但南传的技术解决手段也并非就是佛陀直接的说法呃,有人说南传佛教是阿教(阿毗达摩)或者觉音佛教(清净道论),(多说一句,现在网路南传佛教还多了一个庄春江派,庄子功德无量,喷子难以入流,可一笑),南传的技术手段大部分都是各个时代论师发展佛法得来的,虽然南传号称阿毗达摩论藏是佛陀在三十三天所说,但实际不过是各代论师在佛陀教法基础上做的发展而已,这个号称论藏是佛陀所说和大乘那些了义不了义经文有区别吗?

所以技术性问题上大家不过都是在原有佛陀教导上的阐述和发展,互有差异是正常的。

但大乘的确还多了一些东西,那就是佛陀悲不入涅槃返身施教众生的大乘菩萨道。

我就看过有某南传爱好者号称佛陀对教化众生的菩萨道从来没有兴趣,这等人,我也缺乏说他的兴趣。

大乘菩萨道实际上是把帮助众生解脱放在了先让自己解脱之前,也就是说在大乘佛教中菩萨道的优先顺序的确是高于解脱道的,这的确是区别。

佛陀教化的解脱道和佛陀身体力行的大乘菩萨道本来就是佛陀的两个面,学一个或者俩都学,都是正确的选择。

至于四圣谛/三法印/三十七道品之类的东西,南北传本来共许(三法印南传虽然没有经文明确,但是原则是许可的),这里也就不讲什么了。

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有区别吗?当然有,有发展自然有区别。

况且传播图中需要适应实际情况,当然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比如在印度,佛陀在时,僧团一年之中一般分为雨居和游行两个阶段。因为印度是有雨季的

不下雨的时候佛陀就带著弟子在印度各地传播佛法,下雨的时候,佛陀就带著弟子定居在某处,如果有居士捐赠的精院就住在精院里,没有就在野外居住。

但别忘了,印度是个高温地区,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哪怕居住在野外,僧人们也能活下去。

但佛教传播到北方以后还能如印度一样雨居或者游行吗?

北方要么不下雨,要么冬天的时候冷到死,这样还要坚持在野外露宿,那是不要命。

所以你看雪山派后来游行吗?人进了雪山以后就在寺院里修行了。

佛教传播到中国也一样,人无法靠单衣过完一年,否则冷死,没有雨季和非雨季之分,二汉地的传统并不十分接受乞食,所以马祖百丈开创的农禅制度丛林制度,是保证佛教在中国传播,保证僧人修行的必要改革,当然是好的。这种改革不过是洗掉了原有风俗习惯,保留了佛法精髓,对于现在某些爱好者而言,这就是背离佛陀教诲了——实际不过贻笑大方而已。多说一句,这种印度风俗习惯,禅宗洗的最干净,留下来的就是佛陀正法,不过没有眼力的人是看不到重点的。

如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佛法还分原始于现在,那跟有为法有什么区别? 搞笑。

如果根本佛教是原始,那么大乘就是未来佛教。

问题来了,你是喜欢过去还是未来?


原始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也是所有凡夫了解佛教,学习佛的开始。你要想从佛教有所得。必须从「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开始,从言行举止开始。否则满口仁义道德,尽说大话。

心经讲「无苦集灭道」那是菩萨境界。凡夫俗子一个,道理可以讲,实际修行还是要从基础开始,从小乘开始,心可以大,事还需要从小处做。否则「空谈误国」。


原始佛教不可考。南传佛教和部派佛教不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是经过系统编撰的佛教,不是佛教原始面貌。可以推测,佛陀在世的时候的风貌和部派佛教就已经大相径庭了。即便是部派佛教,有的部派之间的差异就不小了。部派佛教和大乘那根本就不是一个宗教,具体的理论差异就不展开说了,就好比基督教,新约和旧约,二者之间可以说是毫无联系。部派佛教和成熟期的大乘佛教,也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原始佛教是佛陀是主要角色,大乘佛教开始开始淡化佛陀角色,般若时期已经开启互动模式,但佛还是属于逗哏的,后期开始变成菩萨是说法主体,佛陀变成捧哏的,有的大乘佛经,佛陀仅仅是出现而已,存在感极低。密宗时期佛陀直接被开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