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写在开篇:任何对事物玄幻化、神秘化、权威化会造成一个后果:迷信和邪见。众生皆有佛性,八万四千法门一定是众生能学能做的。适合为佳。

一、忆念佛陀

为什么通过忆念可以契入佛陀的愿境?

忆念之情是人人自性都具有的能力。

作为成年男女,一定在青春期体验过相思的感情,在成年后也许更有几段如泣如诉,令人回味的情缘。思念一个人感觉,心心念念的都是对方,心底更是可能时时呼唤念著对方的名字。这种男女间的相思之情人皆有之,千古传唱的相思之句更是不胜枚举: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 《卜运算元》再比如: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蒋士铨《岁暮到家》

相思的感情不分种族、性别,更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也不单单是痴男怨女的专利,更有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孩子对亲人的思念、粉丝对明星的思念、生者对逝者的思念等等。

佛陀、菩萨是觉有情,心含众生,无量慈悲,所以这种普遍的人类感情,也是契入佛、菩萨愿境(例如西方极乐世界)途径之一:

佛陀在入灭前,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曾问佛陀:您灭度后,不会再回来,弟子们再也看不到您,该怎么办呢?佛陀做了如下开示,这也是在佛经中第一次提及「忆念」的法门。

佛灭度后。彼不复来。无所瞻对。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长阿含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特别是当两个人发生心理互鸣时,会发现双方都想著对方,更有很多心照不宣的奇特体验发生。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第五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翻译成白话文:譬如有二个人,。有一个人特别关心另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在想念著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却不放在心上。有时他们两人相逢,有时他们两人相见,但由于另一个人没有思念的心,所以即使碰到了,也同没碰到一样,擦肩而过;即使对面看见了,也同陌生人一样,转脸就走。

第二个譬喻是:十方一切如来,怜悯和思念众生,就如同慈母思念自己亲生的子女一样,这是最伟大的母爱,其中丝毫不掺杂任何私心。但是由于子女的愚昧、任性,只想放荡游戏,不想归家同受母子亲情的欢乐,跑得远远地,连个音信也不通,害得老母亲想煞也是枉然。

看完这段经文,特别是天下间学佛的痴男怨女更应该信心大增,只要以时时刻刻、朝思暮想回忆对方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行住坐卧,甚至忍不住的去模仿,思念心中的那个他/她的那种感情,去忆念恋慕佛陀,即可契入佛陀的愿境。

为什么忆念佛陀可以得生天上,或者契入佛菩萨的愿境呢?

一是自性的力量,佛陀、菩萨是清净、离相的梵行,作为凡夫的我们,时时刻刻以此为榜样,传承这种精神。好比我们去瞻仰参观先烈的陵园,去了解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感人事迹。去回顾伟人披荆斩棘,衣衫褴褛的奋斗历程;看到一段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视频....如果我们真正饱含虔诚、尊重、信任,心底一定会升起愿同此行,愿同此心的愿力和感动!

二是佛陀、菩萨不可思议的大愿力。

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也。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王言:不没。那先 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 经,死后便入泥犁。王言:善哉 ! 善哉 !

----《那先比丘经》

此经文以「小石」喻「杀一生」,以「小石置水 上沉没」喻「杀一生,死即入犁泥」;以一百枚大石」喻 「作恶至百岁」,以「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不沉 」喻「作恶百岁临死念佛 而生天上」。那 么为何 有此 不 同呢?

那先解释说 :「人虽有本恶 ,一时念佛 ,是不入 泥犁中,便生天上」,得生天上,此全藉弥陀不思议之大愿力也」

这就是忆念佛陀的真正奥秘!

佛陀是榜样,作为佛子应该学习的是佛陀的慈、悲、喜、舍。忆念佛陀是让我们生起无上的信心和勇气,以此来面对自己生活中烦恼痛苦。降服自心的贪婪、嗔恨、愚痴。

附索引:

关于念佛是忆念,有大量例证:

一、《阿弥陀经》中的念佛

公元402年,著名译经家鸠摩罗什译出了《佛说阿弥陀经》,经中的「执持名号」,成为了持名念佛的有力依据。 公元650年,高僧玄奘重译了该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罗什译本中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被玄奘大师译为「闻已思惟……系念不乱」,玄奘大师译本里,明显是心念的意思。 罗什的翻译属于意译,特点是文辞优美;玄奘的翻译属于直译,特点是措辞精准。 根据近代在尼泊尔等地重新出土的梵文本,可以看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对应的梵语原文是:「avik?iptacitto manasikari?yanti」(翻译成汉语意思是:一心思维)(1) 这点学术界其实早有论证:今以梵本为中心对比诸本,罗什译的「执持名号」则相当于「思念……名号」,这点很明显。(2) 所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净业行人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后,思维弥陀本愿和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过闻思而生起往生的信愿心。 所以,「执持名号」百分之百是心念的意思。 二、《无量寿经》中的念佛 《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现存五种,康僧铠译本文辞详瞻、义理圆足,故古来高僧大德多以此译本为准,其他译本为参考。 在康译本中,持名念佛在十八愿,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里的「乃至十念」,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解释为「称我名字,下至十声」;在《往生礼赞》解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也就是持名念佛的意思,至此以后,历代都沿用了大师的解释。 可以明确的是,善导大师非常清楚,「念」有心念和口念两种意思,不然他就没必要把「念」改为「声」了。

再次对照梵语原本,「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对应的梵语原文,直译为汉语是:「为了往生投心于那个佛国,甚至只发起十个念头」(3)是心念的意思。

从「心心回向愿生我国」,可以看出是心念而非口念,因此,十八愿里的「乃至十念」,也是心念的意思。 在《无量寿经》中,还有一个地方非常重要,那就是三辈往生中的「专念无量寿佛」,这里念佛的动词,梵语是「manaskāra」(思维、忆念)(4),同样也是心念的意思。 所以,《无量寿经》里的念佛,也是心念。 本文注释引用的三个期刊,《佛学研究》和《法音》都是国家宗教局主管,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够权威了!如果某些人依然认为净土三经的「念佛」重点是在口念,大可写篇论文投稿,看看人家认不认可,给不给你刊登! 注释: 1、3、4黄国清、《无量寿经》的念佛方法——梵汉对勘的解读、《佛教文化研究》、2016年2期。 2、《阿弥陀经》——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高桥弘次著、杨笑天译、《佛学研究》2004年13期。 朱亚仲、《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法音》、2015年7期。 ---------朱亚仲、《正本清源,「念佛」到底是心念还是口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