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发现心有执著应当如何对待/修行?

曾试过对自身情绪 想法进行观察,体会其生灭,但发现长此以往其生灭仍然无穷无尽,一个接著一个,又对观察本身起了执著,而无法一心一意对待生活了。而后作罢,陷入情绪感到痛苦,请善知识指点,谢谢。


舍利弗言。

不可思议。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钝根众生难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

佛言。

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偈中。

舍利弗言。

云何一四句偈。愿为说之。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因缘所生义 是义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 是义生非灭

尔时大众。闻说是偈。佥大欢喜。皆得灭生灭。生般若性空智海。


真的观察到还是书面上的理解?

您练习到能观察情绪的生灭,还能观察到对观察本身起了执著。

就已经得(大自在)了。

能察觉了为何还会陷入情绪感到痛苦?不跟随不排斥如实了知。


能发现已经很厉害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如理思维,精进修行来破我执。


观察比较详细,仅此而已,不要刻意而为。


谢邀。

我不是大德,没法直接回答问题,只能间接回答。

大家都曾经做过初高中生,班上有前十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

老师总是不停地说:

你们要努力学习,学习成绩才能提高,中等生差等生听了无数遍这样的话成绩却丝毫不动。

你们要多记多背多做题,中差等生听了无数遍这样的话却不为所动,成绩还是一般般。

佛陀就像老师一样,总是说,你们要如何如何,你们要怎样怎样,但是我们却改变不了自己,就像中差等生顽固不化,成绩提不上去。

只是我有幸初中时做过优等生,并没有什么诀窍,纯粹就是多记多背多练习熟练多细心理解思维归纳多复习。所以,做初中生时,对老师讲的东西并没有压力,甚至举一反三,考试也总是做到几乎满分,做到这样对初中的优等生而言只是平平无奇。

后来高中后,虽然是省重点高中,老师不再关心穷学生,对富学生溜须拍马,课上教学不再仔细,而是开补习班,自身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加上时间不够用,也不再太能做到多背多记得多练习多思考归纳多复习,感觉哪门课都学不到精髓,从优等生变成了中等生。但是并不是一直都是中等生,期间也爆发过,但是只是昙花一现,外界环境太重要了,也许对别人不是,但是对自己一定是,自己爆发优秀的那次,学习前后整个人是非常轻松愉悦的,但是也只爆发了一次。

后来大学,毕业后,一直是崩溃迷茫状态,不再能学习了,并不是自身不能学习,而是穷人学不了了,也许穷对天才没有影响,但是对自己影响很大。富人不论学习成绩好坏,保送的保送,出国的出国,优秀生成绩一直保持优秀,保持著作为高手。自己沦为了差等生。 听老师再多遍要努力,要如何努力,也难以改变。

如今大学毕业已经10多年了,整个人已经高下翻来覆去五味成杂。只是在佛法上,在修持上,如何成为一个高手,成为一个优等生,多操作多练习多思考,对佛说的了如指掌甚至举一反三,学到精髓,取得优异成绩开花结果。 差等生和优生的学习到底有多少区别,哎,一言难尽。

只是一生平平无奇,但有幸体会过优秀,稍微能将这种优秀嫁接贯通在学佛上。

佛曾经对一马夫开示,作为马夫你知道马有上等马,中等马,愚马的区别,人也有这种区别。上等人如同上等马,看到主人手里的马鞭就开跑了,中等马要等到主人假意挥打在身上,愚马要等到主人真的把它打到皮开肉裂疼了才跑。道德经云,上士问道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消除执著心,取得四果,三明六通,可能 就是同初中生一样,多心无杂念,多练习,多归纳总结,多复习。而取得好成绩,卷纸都会做,四禅八定八身解脱,心解脱,三明,六通,涅槃等果一一具得。而差等生卷纸一片空白,考试哪题也不会,交白卷的滋味最懂。

佛说,一切成就来源于不放逸,所有法中不放逸是第一,优等生之所以是优等生,就是因为心无杂念,多练习,归纳总结,复习,这样不放逸的学习。

而绝等优秀生,就是那种总是班上的第一名的那些人是怎样的体会,我不理解,中差等生都不能理解。感觉差生很难体会中高等生的体会,人总是被他的境界局限,不能体会他能体会范围之外,就像差生不能体会优生,优生不能体会绝等优生。但是却能走向范围之外,每个人都有成为优生,绝等优生的可能性。但是难度就像让班一个差中生考第一名,生生世世谁见过这样的事情。稀有啊。 阿罗汉都是这样极其稀有的。

佛说,不放逸是根本。


痴源于迷,迷源于困,困源于痴——恶性循环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自在生于慧——良性循环

其中能够把握的是觉和迷,而其他两处则是自然结果。

戒生定,定生观,观生慧——这就是修行的具体方法与路径

有本事观生慧,就从观开始;

观不行,就从定开始;

定不行,就从戒开始;

戒也不行,就该去哪去哪吧……(这里是只能顺著习气自然走了)

以上都来自一位先生的话,十分受益于我,知乎名悟道人R


发现心有执著怎么办?

你问这问题不就是对「不执著」起执著?

金刚经中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发现心有执著应当如何对待/修行?

不修行!有执著再别(biè)著执著修行,那你修的还是执著。

曾试过对自身情绪 想法进行观察,体会其生灭,但发现长此以往其生灭仍然无穷无尽,一个接著一个,又对观察本身起了执著,而无法一心一意对待生活了。而后作罢,陷入情绪感到痛苦,请善知识指点,谢谢。

享受痛苦的情绪,你以为你的痛苦情绪是那么容易来的?呵呵,有的天界众生想要都没有呢!


选择虚构声明。是因为有对提问者的主观臆测,不一定符合提问者的客观现实。也因为包含自身对般若波罗蜜的主观狭隘认知,不一定代表般若波罗蜜的全面客观的思想内涵。

大家都有执著的,正是心有执著,才明白要不断正精进,尽量不执著。你若用观照的方法修心,那常常观照,不是精进的过程吗?但是仅仅观可不够,应该观五蕴,实现照见五蕴皆空(心得来自心经)。

金刚经也好,心经也好,都是般若波罗蜜——以智慧证道的过程。智慧不仅是知识,更是慧悟。智慧可以很轻松领悟,比如惠能大师,智慧也可以很困难才能领悟。

是因为你并不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你做不到,而不是你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心」,但你还做不到。当你观察情绪的生灭,你似乎开了第三视角,你似乎轻而易举地超越于情绪。当你不去观察,你又回归以自身出发点感受问题,你又受限于情绪。你并没有从这一过程中获得智慧的成长,也没有思辨和统一两种对立思维的智慧。如果你常这么做,你很可能会产生认知分裂,甚至精神分裂。所以你或许需要找一些专业的僧人,来交流一下。当然你智慧很强大,靠自己也不是不可行,毕竟反正我觉得找僧人也许能少概率走些弯路,因为佛陀说皈依佛法僧,而且佛法是中道。当然最好找修行般若波罗蜜的僧人,或者博学多识的圆融各派的僧人。

还有金刚经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弱弱问一句,你真的立此志愿了吗——立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有情众生,立志愿于未来世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有情众生。(我不是指你不要拿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是指你不用去精进自己、使自己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是想说,我个人觉得,金刚经是对「高阶」人士来说也许是无价之宝,对其它人士来说也许会变得不解其意、不知所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