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更想得知在孔子的童年阶段,是什么力量能支撑著他?使得他长大后心中的仁爱像一泓永不干涸的清泉,滋润后来者数千年。


朋友,你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粹是因为你对于乱世的理解太肤浅了。

什么是乱世?你以为就是学校里两个同学好勇斗狠用拳头打架比谁的团体更人多始终,谁更高大有力吗?

不是!

当然不是!

什么是春秋乱世?

是礼崩乐坏,父子、夫妻、手足相残,子弑父,臣弑君。

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这个时候他就跟你在学校争勇斗狠不一样了!

你以为你人多势众,身材高大就很厉害?

不好意思,在乱世里,可能你的仆人随手在你喝的水里面下点毒就把你弄死了,还顺便勾搭你的老婆继承了你的家产!

你活在这种的世界里,你还会满心想著仗著自己身材高大弟子众多就肆意妄为吗?

不好意思!

大人时代变啦!

管你多么英雄了得,你都可能跟赵武灵王、齐桓公一样被几个小人亦极屈辱的手段弄死。

这个时候,你会期盼些什么?

当然是社会秩序的重建啊!

所以当时的孔子只是开了个头而以。

你以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吵得是啥?

就是怎么终结这么个曹丹的世道!

只有蠢笨的蛮夷才会在昏暗的中世纪中沉沦千年而不求解脱。


只有武力强大,才能讲以德服人。一个弱鸡,讲以德服人,人家都能笑死。

武力强大,讲以德服人,是给自己贴金——你们都看看,我是以德服人,不是以力服人。

这样说,也能让被服者从此中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而容易屈服——你们都看看,我是服他的德,不是服他的力,我不丢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真是靠德服的孟获?如果诸葛亮没有两下子,就是品德再好,孟获能服他?

刘伯承在彝族区讲民族政策,感化了彝族人,这看起来是以德服人,可是如果刘伯承没有枪当后盾,就一个文弱书生到那里去,再怎么讲民族政策,彝族人能服他?

大炮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

千万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要看清本质,不要以为单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降服一个国家。不要看到别人能以德服人,就觉得你也能以德服人,结果让人给拍扁了。

人类就是动物,永远崇拜屈服的都是力,而不是德。

牛猪羊给人类的德最大,老虎整天吃人,可是人类崇拜的是老虎,赞美的是老虎,挂的是老虎像,不是牛猪羊,起名字用虎不用猪。人类吃著猪的肉,喝著猪的血,还骂猪蠢笨。

记住: 有力才有德,没有力就没有德。

你如果弱小贫困,就是比雷锋还好,也没有人理睬你。


顺序说反了,正是因为他和身边一种弟子都是武力超群的,所以才有资格说以德服人。

弱不禁风还搞以德服人的都死了。

匈奴求和亲,群臣议前,博士狄山曰:"和亲便。"上问其便,山曰:"兵,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结和亲。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天下寒心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兴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大困贫。由是观之,不如和亲。"上问汤,汤曰:"此愚儒无知。"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籓臣不自安,臣固知汤之诈忠。"于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山曰:"不能。"曰:"居一县?"曰:"不能。"复曰:"居一鄣间?"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乃谴山乘鄣。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是后群臣震詟。


谢邀!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从智力层面讲,三个臭皮匠可以顶一个诸葛亮;从体力层面讲,两个拳头很难打得过四只手,所以朋友是多多益善的。

对人有好处才能交到朋友,对人有坏处只会为自己树敌。

「德」是让人有得,对人有好处。「以德服人」是通过利人来利己,「以力服人」是通过损人来利己。如果孔子不以德服人,他就不会有众多的弟子。


首先我认为孔子强调自我修养,并不追求服人,所以「天天强调以德服人」的描述并不合适。

而仁德是孔子的追求,单纯因为孔子是一个善良的人,有博爱之心,想推行大道以造福社会,这和孔子长啥样有多少弟子无关。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对于好勇斗狠,孔子的评价是: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好勇斗狠,这是孔子鄙夷的行为,孔子自然不会以武力服人。

所以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我发现很多人非常多疑,觉得孔子这么想一定是有原因的,背后必有天大的阴谋,这真是令人笑掉大牙。


反对 @哲学考研UP君 的回答

「孔子好礼,讲究武德,可能和后天环境有关,虽然家道中落,但好歹是个士族,亲戚朋友里也都是士族出身,古代士族都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儒业』。

可见当时孔子所学的内容,都是谋求进身到贵族阶层,而不是耕种务农,所以天天强调『以德配天』与西周时期『明德慎罚』的思想源流是一致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他为何会向往三代和周公治下的时代。」

太夸张了吧?请问孔子谋求进身到贵族阶层的依据在哪?士族确实有学习六艺的传统,但因为学习六艺就所以想成为贵族太武断了吧?「以德配天」又和孔子有什么关系?周公就算了,孔子向往三代?excuse me?这都哪跟哪?

以下再说孔子学习的经过。

孔子幼年没有系统性学习六艺的记录,只有史记的一句记载。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这里的礼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只能说孔子有对礼的爱好,并没有来往贵族学习礼的依据。

孔子是私生子,而且父亲很早就死了(此时孔子三岁)。孔母颜征在离开叔梁纥家,带年幼孔子,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孔子幼年丧父,与生母背井离乡,很难讲往来有什么亲戚朋友。一个庶母带著两个庶子,说往来都是士人,更是不令人信服的。

孔子自称志于学是十五岁,此时他父亲至少死了十年了。

年轻时孔子有没有学过务农呢?推测是有的。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子贡对太宰吹了把牛,但是孔子自己对此做出了解释,说自己的「多艺」是因为年少贫贱,所以懂得的事情很多。合理推测其中包含了务农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孔子不懂务农,那这里「多」与「鄙事」难以成立。

孔子在讲学时称「吾不如老农」是因为孔子认为,学习某项技艺应该向该领域技艺高超的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显然认为自己务农能力不如农艺熟练的农夫,如果宰予想学习农事应该请教老农而不是浪费课堂时间来请教相关领域并不专业的他,而这不能作为孔子不学农艺不懂农事的依据。

孔子十九岁时,以学闻名。一直到这里,孔子都没有系统学习的正式记载。六艺既是贵族之学,平民又如何精通呢?孔子生平中,孔子本人第一次据信史记载系统性的学习,是在孔子二十七岁,在这之前,孔子的学习应该多为自学(无常师)。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秋,郯子来朝。孔子向郯子学习古代职官制度。入太庙,每事问。此时孔子已经二十七岁了。

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孔子年二十九岁。闻师襄善琴,遂适晋学之。熟习六艺。

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年三十四岁。访乐于苌弘。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孔子年三十五岁。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孔子也在此年到齐,在齐闻韶乐,与齐太师语乐(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鲁定公二年(前508年),孔子年四十四岁。在鲁。孔子到雒邑问礼于老聃。

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的故事,因为《劝学》的普及而非常闻名了。实际上,孔子向几位达人系统性学习六艺学习的时候,孔子早就以学闻名,被社会大众认可。齐鲁等多国国君也多次公开问政于孔子,但这和孔子求学六艺并无关联。孔子四十四岁访老子学礼,难道也是因为想做官?学了就能提升做官能力?老子任守藏室史,也并不是高官显贵,孔子真想削尖脑袋做贵族,为什么不向各路显贵求学权术?为什么向一个早就被排挤罢免了的清心寡欲的图书馆长问礼?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于礼乐,孔子是单纯的好学啊。说孔子学习是为了晋升为贵族,很显然与事实不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