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更想得知在孔子的童年階段,是什麼力量能支撐著他?使得他長大後心中的仁愛像一泓永不幹涸的清泉,滋潤後來者數千年。


朋友,你會提出這個問題,純粹是因為你對於亂世的理解太膚淺了。

什麼是亂世?你以為就是學校裏兩個同學好勇鬥狠用拳頭打架比誰的團體更人多始終,誰更高大有力嗎?

不是!

當然不是!

什麼是春秋亂世?

是禮崩樂壞,父子、夫妻、手足相殘,子弒父,臣弒君。

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這個時候他就跟你在學校爭勇鬥狠不一樣了!

你以為你人多勢眾,身材高大就很厲害?

不好意思,在亂世裏,可能你的僕人隨手在你喝的水裡面下點毒就把你弄死了,還順便勾搭你的老婆繼承了你的家產!

你活在這種的世界裡,你還會滿心想著仗著自己身材高大弟子眾多就肆意妄為嗎?

不好意思!

大人時代變啦!

管你多麼英雄了得,你都可能跟趙武靈王、齊桓公一樣被幾個小人亦極屈辱的手段弄死。

這個時候,你會期盼些什麼?

當然是社會秩序的重建啊!

所以當時的孔子只是開了個頭而以。

你以為後來的百家爭鳴吵得是啥?

就是怎麼終結這麼個曹丹的世道!

只有蠢笨的蠻夷才會在昏暗的中世紀中沉淪千年而不求解脫。


只有武力強大,才能講以德服人。一個弱雞,講以德服人,人家都能笑死。

武力強大,講以德服人,是給自己貼金——你們都看看,我是以德服人,不是以力服人。

這樣說,也能讓被服者從此中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而容易屈服——你們都看看,我是服他的德,不是服他的力,我不丟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是靠德服的孟獲?如果諸葛亮沒有兩下子,就是品德再好,孟獲能服他?

劉伯承在彝族區講民族政策,感化了彝族人,這看起來是以德服人,可是如果劉伯承沒有槍當後盾,就一個文弱書生到那裡去,再怎麼講民族政策,彝族人能服他?

大炮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得不到。

千萬不能生搬硬套,邯鄲學步,要看清本質,不要以為單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能降服一個國家。不要看到別人能以德服人,就覺得你也能以德服人,結果讓人給拍扁了。

人類就是動物,永遠崇拜屈服的都是力,而不是德。

牛豬羊給人類的德最大,老虎整天喫人,可是人類崇拜的是老虎,讚美的是老虎,掛的是老虎像,不是牛豬羊,起名字用虎不用豬。人類喫著豬的肉,喝著豬的血,還罵豬蠢笨。

記住: 有力纔有德,沒有力就沒有德。

你如果弱小貧困,就是比雷鋒還好,也沒有人理睬你。


順序說反了,正是因為他和身邊一種弟子都是武力超羣的,所以纔有資格說以德服人。

弱不禁風還搞以德服人的都死了。

匈奴求和親,羣臣議前,博士狄山曰:"和親便。"上問其便,山曰:"兵,兇器,未易數動。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結和親。孝惠、高後時,天下安樂,及文帝欲事匈奴,北邊蕭然苦兵。孝景時,吳、楚七國反,景帝往來東宮間,天下寒心數月。吳、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實。今自陛下興兵擊匈奴,中國以空虛,邊大困貧。由是觀之,不如和親。"上問湯,湯曰:"此愚儒無知。"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湯,乃詐忠。湯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詆諸侯,別疏骨肉,使籓臣不自安,臣固知湯之詐忠。"於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無使虜入盜乎?"山曰:"不能。"曰:"居一縣?"曰:"不能。"復曰:"居一鄣間?"山自度辯窮且下吏,曰:"能。"乃譴山乘鄣。至月餘,匈奴斬山頭而去。是後羣臣震讋。


謝邀!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從智力層面講,三個臭皮匠可以頂一個諸葛亮;從體力層面講,兩個拳頭很難打得過四隻手,所以朋友是多多益善的。

對人有好處才能交到朋友,對人有壞處只會為自己樹敵。

「德」是讓人有得,對人有好處。「以德服人」是通過利人來利己,「以力服人」是通過損人來利己。如果孔子不以德服人,他就不會有眾多的弟子。


首先我認為孔子強調自我修養,並不追求服人,所以「天天強調以德服人」的描述並不合適。

而仁德是孔子的追求,單純因為孔子是一個善良的人,有博愛之心,想推行大道以造福社會,這和孔子長啥樣有多少弟子無關。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對於好勇鬥狠,孔子的評價是: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好勇鬥狠,這是孔子鄙夷的行為,孔子自然不會以武力服人。

所以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我發現很多人非常多疑,覺得孔子這麼想一定是有原因的,背後必有天大的陰謀,這真是令人笑掉大牙。


反對 @哲學考研UP君 的回答

「孔子好禮,講究武德,可能和後天環境有關,雖然家道中落,但好歹是個士族,親戚朋友裏也都是士族出身,古代士族都要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儒業』。

可見當時孔子所學的內容,都是謀求進身到貴族階層,而不是耕種務農,所以天天強調『以德配天』與西周時期『明德慎罰』的思想源流是一致的,這也就不難解釋他為何會嚮往三代和周公治下的時代。」

太誇張了吧?請問孔子謀求進身到貴族階層的依據在哪?士族確實有學習六藝的傳統,但因為學習六藝就所以想成為貴族太武斷了吧?「以德配天」又和孔子有什麼關係?周公就算了,孔子嚮往三代?excuse me?這都哪跟哪?

以下再說孔子學習的經過。

孔子幼年沒有系統性學習六藝的記錄,只有史記的一句記載。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這裡的禮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鬧,只能說孔子有對禮的愛好,並沒有來往貴族學習禮的依據。

孔子是私生子,而且父親很早就死了(此時孔子三歲)。孔母顏徵在離開叔梁紇家,帶年幼孔子,遷居到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裏。孔子幼年喪父,與生母背井離鄉,很難講往來有什麼親戚朋友。一個庶母帶著兩個庶子,說往來都是士人,更是不令人信服的。

孔子自稱志於學是十五歲,此時他父親至少死了十年了。

年輕時孔子有沒有學過務農呢?推測是有的。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論語·子罕》)

子貢對太宰吹了把牛,但是孔子自己對此做出瞭解釋,說自己的「多藝」是因為年少貧賤,所以懂得的事情很多。合理推測其中包含了務農應該沒有問題,如果孔子不懂務農,那這裡「多」與「鄙事」難以成立。

孔子在講學時稱「吾不如老農」是因為孔子認為,學習某項技藝應該向該領域技藝高超的人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孔子顯然認為自己務農能力不如農藝熟練的農夫,如果宰予想學習農事應該請教老農而不是浪費課堂時間來請教相關領域並不專業的他,而這不能作為孔子不學農藝不懂農事的依據。

孔子十九歲時,以學聞名。一直到這裡,孔子都沒有系統學習的正式記載。六藝既是貴族之學,平民又如何精通呢?孔子生平中,孔子本人第一次據信史記載系統性的學習,是在孔子二十七歲,在這之前,孔子的學習應該多為自學(無常師)。

魯昭公十七年(前525年)秋,郯子來朝。孔子向郯子學習古代職官制度。入太廟,每事問。此時孔子已經二十七歲了。

魯昭公十九年(前523年),孔子年二十九歲。聞師襄善琴,遂適晉學之。熟習六藝。

魯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年三十四歲。訪樂於萇弘。

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孔子年三十五歲。魯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於齊,孔子也在此年到齊,在齊聞韶樂,與齊太師語樂(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魯定公二年(前508年),孔子年四十四歲。在魯。孔子到雒邑問禮於老聃。

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的故事,因為《勸學》的普及而非常聞名了。實際上,孔子向幾位達人系統性學習六藝學習的時候,孔子早就以學聞名,被社會大眾認可。齊魯等多國國君也多次公開問政於孔子,但這和孔子求學六藝並無關聯。孔子四十四歲訪老子學禮,難道也是因為想做官?學了就能提升做官能力?老子任守藏室史,也並不是高官顯貴,孔子真想削尖腦袋做貴族,為什麼不向各路顯貴求學權術?為什麼向一個早就被排擠罷免了的清心寡慾的圖書館長問禮?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對於禮樂,孔子是單純的好學啊。說孔子學習是為了晉陞為貴族,很顯然與事實不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