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政治,仅仅讨论对人们公共观念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举个很小的例子。

中国人喊自己的爸爸妈妈基本上不直呼其名吧?中国人的名字基本上跟长辈不同字吧?

国外直呼父母姓名的情形是不是很普遍?父子同名,就加个jr. 以示区分的例子是不是很多?

这个细微的差别其实就是儒家几千年来的影响。

日用而不知,是要举出例子的。


孔子:学而优则仕。

现在:大学毕业报考公务员。

孔子:慎终追远。

现在:清明放假。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现在:别谈钱,谈钱就远了!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

现在:一道好菜不仅要色香味俱全,刀工也要讲究。

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孟子: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现在:把旅游照片发到朋友圈。

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现在: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您看到老、幼、弱、孕妇及抱小孩的乘客,情主动把座位让给他们,在此衷心地表示感谢!


说话要算话

尊老爱幼

以德服人

呐,出来混,就要讲义气

孝敬父母

谦虚谨慎

不做出头鸟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

很多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谢邀。

一、礼仪影响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祭祖时要烧纸钱,要跪拜等。

这点几乎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历史的滚滚长河已经把这些礼仪深深地刻入了国人的骨子里。

这就好比,你弄丢了500元钱,你爹可以一大巴掌糊过来,这叫责爱。你爹弄丢5000元钱,你却不可一巴掌打过去,不然就是不孝。

看见没有,同一件事,甚至后者比之前者还要严重。但是由于发生人物身份的不同,导致了结果不同。

其实这也是阶级性

在中国,某种意义上礼仪=阶级。

发现没有,只有阶级不对等时才特别强调礼仪。

倘若夫妻二人是门当户对的,那么不会过去强调什么聘礼嫁妆,你来我往都要做足礼数。但假如阶级不对等,无论男女任意一方,去娶亲(嫁人)时必定会战战兢兢,做足礼数,不会忤逆对方长辈。

关于这一点,至今影响著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儒家理想化人格影响

关于这一点,很普遍。

长辈喜欢的孩子一般是:知书达礼、尊老爱幼……

发现没有,这与儒家提倡的「君子」品质基本相同。

古往今来,帝王的榜样也是「尧舜禹汤」,注意,这里的尧舜禹汤不是历史人物,而是同君子一样的由儒家捏造出来的理想人格。

终究是人无完人,历史上的实际人物不可能完全符合于此,所以人们的期望值就越大。

不然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苦?就是因为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理想化的人。

总之,儒家扎根中国文化几千年,影响力大且在于方方面面。上述只是目前最突出的两点。


只要看看疫情下各国的表现,就能清晰地看到儒家的影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