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周天子的土地等被分散,诸侯卿大夫士的土地等同样被分散,为什么西周衰落而诸侯反而崛起,从而形成春秋战国,但汉武帝的推恩令却使分封的诸侯越来越弱小。


作为一个西周史、金文爱好者,这个问题不回答一下心里就会很慌。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过,西周的灭亡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是一系列结构性危机导向的结果。

周王朝灭亡前的局势是怎样的?具体灭亡的过程是怎样的??

www.zhihu.com图标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西周作为中国历史上原始国家向成熟国家迈进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体制无法超出历史局限,最终导致多领域的结构化失衡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灭亡。

1.地缘的结构性失衡

周王朝发轫于关中,在两次东征彻底消灭殷商和亲商诸侯之后,建立起幅员辽阔、多元复杂的全新国家,巨大的版图让新生的周王朝面临了前代无法想像的复杂局面。

从地理上看,西周版图可大致分为两个主要地理单元:三门峡以西的关中平原称为西土,三门峡以东是广阔的东国。西土是周的基本盘,公亶父、季历、西伯昌、武王的多代经营整合让周王朝在这里拥有强大的支配力和动员力,共同灭商的历史记忆也促使关中平原内的诸多文化加速融合;而在东国地区,殷商的遗民、面貌迥异的各类土著文化让这里的局势异常复杂,周采用了和关中地区不同的分封策略镇抚东国。

从西周早中期的历史发展来看,由周公召公开始的「分陕之策」不得不说异常成功,东国诸侯的周化进程迅速,胡萝卜加大棒的统治术和方国间的政治平衡让曾经令殷商走上末路的东国震荡始终可控。向南方的扩展也多次打击淮夷,让强大一时淮夷集团始终分裂。

但是在这其中就蕴藏著周王朝的地缘性危机:东方扩张政策+东方分封政策的结果是,在周王朝的扩张中收取实利(土地+人口)的往往是东方诸侯,周天子除了获得一些战利品和诸侯的忠诚之外,关中大本营并不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

在西周中期的扩张减速之后,西周的统治者才意识到,周王朝在东国的扩张并无法实质上增强自身的实力,而在这个时期,西周西部边境对于犬戎的防御陡然加大,周王朝必须独自面对越发强悍的敌人,而在西周前期的扩张中毫无收获的西部诸侯则开始和敌人互通款曲,试图两头获利

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1]

对于此时的周王朝来说,补救似乎为时未晚,厉王、宣王两代消灭了南方强大的噩国,试图在噩国旧土上封建南申分化西方强邻申国,并重新将南部建设为天子的基地。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三门峡地区对于西周王朝的重要性,令忠于王室的虢伯在此地建立了新的虢。

然而,垂垂老矣的西周终于在一次战略误判中遭受了对戎作战以来最大的失败——太子、申侯和犬戎里应外合,杀死了幽王,令关中沦陷。而西周脆弱的地缘结构也让关中沦陷之后,周王朝无法再收复家乡,或者建立新的根据地,不得不蜗居于成周等待死亡的最终来临。

总之,东西分陕的地缘结构让周王朝负担过重,在只能充分控制关中基地的同时,又必须在东西单元都负担天子专征专伐的义务。这样的矛盾导致天子不得不过度汲取关中地区的资源,导致关中的社会矛盾激化。

2.政治和财政的失衡

在成王二次东征获得成功后,远古以来华夏大地上万邦并立的历史结束,大量古来有之的东方氏族在军事征服和移民潮水的冲击下解体,传统的血缘-地域结合的政治模式被冲涤殆尽。

为了实现新形势下对广阔领土和参差百姓的统治,同时削弱殷商遗民的反抗力量,以周天子、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等为代表的西周早期统治者采取封地授民的分封策略。新的封国中,不同血缘的属民杂处,自然形成了以君臣关系为纽带的全新政治结构,影响至今的官僚政治拉开序幕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www.zhihu.com图标

掌握文字案牍的殷商贵族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依附于西周军事贵族,形成世袭官僚,通过文书系统协助周王朝进行高效统治,促使西周政治体制向成熟国家转型:

青幽高祖,才微灵处。于武王既践殷,微史烈祖迺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围于周,卑处角。惟乙祖弼匹厥辟,远猷腹心,兹纳璘明,亚祖辛,敏毓子孙 。繁福多厘,齐禄炽光,宜其禋祀。胡迟文考乙公竞爽,得纯无谏,农啬越历。帷辟孝友,史墙夙夜不坠[2]

在史墙盘的铭文中,史墙的高祖可能就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从武王时,史氏氏族就担任周王朝的史馆职事,在周王朝的扩张中,史氏族也不断获利。可见,西周政治的官僚化对于周人和商人来说无疑是双赢的。

与官僚化这样早熟政治进程同时产生的,是西周政治和财政的结构性失衡:由于商周时期经济仍然处于非常原始的发展阶段,商品市场和货币支付要么极度落后,要么根本没有出现。

同时,虽然原始氏族集团已经解体,但是生产的基本单位——邑依然由血缘家族主导,零散的自耕农生产方式即便已经出现,也依然不够普遍,赋税这样先进的国家财政政策显然是无法建立的。

而西周的政治体制需要供养空前庞大的统治机构, 和氏族时代相比,这样的统治结构产生了财政需求。没有商品市场,没有零散自耕农,政府就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

空前的财政需求和落后的财政环境向周王朝的统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更加先进的秩禄制度也因此至少要在战国时期才能建立起来。西周统治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向官僚提供采邑,官僚通过控制采邑获得收入,而周王朝则通过采邑的分配控制官僚。

隹十又三月。庚寅王才寒次。王令大史兄?土。王曰。中。兹?人入事。赐于武王乍臣。今贶畀女?土。乍乃采。中对王休令。?父乙尊[3]

通过赐予可回收的采邑,周王朝建立起了高效的官僚政治,而这样的财政系统也潜藏著许多危机。

首先,是王朝官僚的腐败。缺乏监督、还保有采邑的官僚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取利益,对西周赖以生存的国人基础造成了破坏。

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才师汓父宫。各大室。即立。公族?入右牧。立中廷。王乎内史吴册令牧。王若曰。牧昔先王既令女乍司士。今余唯或 改。令女辟百寮。有冋事包廼多乱。不用先王乍井。亦多虐庶民。厥讯庶右邻。不井不中廼侯之耤。以今 司服厥罪厥辜。王曰。)牧。女母敢〔弗帅〕先王乍明井用。于乃讯庶右邻。母敢不明不中不井。乃毌政事。母敢不尹人不中不井。[4]

牧簋铭文出名地古奥难训,但是学界基本的共识是,在周天子(可能是孝王)对这位叫牧的贵族的册命中,周天子痛陈官僚们的腐败,不遵循贤王的美德(不用先王乍井),暴虐百姓,刑罚泛滥(亦多虐庶民。厥讯庶右邻),以至于天子任命专门管理贵族官僚的司士,可见天子对于腐败的官僚系统已经管理无力。这样的官僚系统,是无法让周王朝长治久安的。

第二,分封出去的采邑可能很难收回,建立在采邑封赐基础上的王朝财政基础在西周中后期名存实亡

唯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夷宫,道入右吴虎。王命膳夫丰生、司工雍毅 ,申厉王命 :取吴艿旧疆付吴虎。厥北疆客人暴疆,厥东疆官人众疆,厥南疆毕人众疆,厥西疆棻姜众疆。[5]

在吴虎鼎铭文中,在宣王十八年,宣王重申了厉王时代的一次采邑转封,假设厉王的命令是在执政的最后一年的颁布,宣王的18年加上共和行政的14年,在至少共计32年时间里这次转封都未能实现。32年就是一代半人,这样长的时间里原本应当属于天子支配的土地都无法正常流转。

这桩土地公案应当也不是孤立的:

隹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周康宫遟大室。鬲比以攸卫牧告于王曰。女觅我田。牧弗能许鬲比。王令省史南以即虢旅。虢旅廼事攸卫牧誓曰。我弗具付鬲比。其且射分田邑。[6]

在这篇宣王三十二年的铭文中,鬲比报告宣王,您许诺让牧转付给我的田地,牧却不给我。天子命令官员到虢公的军队中找到虢公的臣属牧,在虢公的调解下,牧才发誓将田地交付于鬲比,由此可知,在西周晚期天子想让占有采邑的贵族按照命令交出采邑非常吃力。

可见在西周后期天子对于采邑的支配已经逐渐淡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官僚系统在私吞土地之后获得经济独立之后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政治独立性,磨刀霍霍的官僚官族为肢解西周做好了准备。

第三,周王室获取新土地的能力下降。

在西周中后期,西周王朝的扩张已经达到极限,新扩张的土地往往被赠予王畿外部的诸侯,天子的地盘始终局限于关中地区,原有的王畿被官僚们不断吞食,而天子又没有新的土地补充。在不断扩大的官僚集团面前,天子的财富已经捉襟见肘,采邑财政最终彻底破产。

厉王试图通过山泽专利获得新的财政来源,这样的努力在「国人暴动」中失败,厉王也被赶出王畿,称为后代万世的笑柄。

在席卷关中的犬戎之乱中,官僚大夫们只关注自己的财富和家族,不再团结在周王朝周围,甚至助纣为虐,分食了西周最后的基本盘。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7]

3.统治集团内部的势力失衡

在西周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斗争也在不断掏空周王朝这只巨兽。

共王崩,子懿王畑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8]

西周中期,懿王死后并没有遵循西周嫡长子继承的传统继承方式,其弟孝王即天子位,而孝王死后,在诸侯的帮助下,本该继懿王位的太子夷王即位。

这次继承危机不禁让人想起动摇商王朝统治根基的中商「九世之乱」,在《史记》中记载的「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无疑在向我们昭示西周中期这次继承风波中地方诸侯对于天子继承的干涉。

在2008年发现的《清华简》中,一篇颇为古奥的古文可能反映了这次继承危机的一个侧面:

唯九月既望壬申王在镐京 ,各于大室 ,即位 ,咸。士疌右伯摄立在中延 ,北 乡。王乎作册任册命伯摄 。

王日:摄 ,乃克悉用朕命 ,越朕毖朕教 ,民朋 X兴从 显女 ,从 恭女与女 。日:穆穆不显,兹允非常人 ,王子则克悉用王教王学 ,亦义若时 ,我小人唯 由,民有日之??所 弗克职 用朕命朕教 ,民朋 亦则兴仇 怨(简 27)女 .仇X女 。亦则唯肇不咨逆所朕命 ,获羞毓子。…… :余一人曷假 ,不则职知之闻之 言 ;余曷假,不则高奉乃身,亦余一人 永安在 位

这位「伯摄」被天子称为「王子」,而天子则反常地对王子伯摄恭敬异常,以至于「高奉乃身」。「摄」和「燮」上古读音相似,故此专家认为伯摄就是太子燮,也就是懿王之子夷王。[9]《摄命》的内容间接告诉我们,在西周中期孝王时代,周王朝上层内部可能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分裂,孝王虽然成功获得了天子之位,却无法真正战胜太子燮和支持太子的贵族集团。

而在此之后,诸侯们支持太子燮复位,使得诸侯权势膨胀,天子权威下降,以至于「夷王即位,诸侯来朝,王降与抗礼[10]

可能是出于报复,也可能是为了重新获得权威,周夷王对东部最重要的诸侯齐侯下手了:

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11]

这次齐人的逆反似乎并未受到周天子的惩罚,或者周天子的惩戒并未获得成功,以至于齐献侯可以在位九年并传位于其子。这更加象征周天子权威的下降,甚至可能暗示西周赖以发家的姬姜联盟关系破裂。

在宣王时,宣王对于周王朝最重要的同姓封国鲁国的继承干涉,更是摧毁了诸侯们对天子的信任: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12]

上层集团的政治失衡(包括王室内部的政治失衡和中央-地方的政治失衡)加速了西周的贵族的离心化,导致周天子依靠亲族和上层设计建立起来的集权逐渐解体,为后来的二王并立埋下了祸根。

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周王畿在幽王时期又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13]

在天灾人祸的推动下,西周走向了自己的末路。在执政第十一年,幽王召集军队征讨西方窝藏废太子宜臼的申国,当他指挥著大军离开宗周的时候他绝不会想到,他将无法再回到祖先的宗庙中向烈烈祖先报告自己的胜利,而传奇的西周也将在这次出征后突然暴毙。

参考

  1. ^《史记·秦本纪》
  2. ^史墙盘,10175,殷周金文集成
  3. ^中方鼎,2785,殷周金文集成
  4. ^牧簋,4343,殷周金文集成
  5. ^吴虎鼎,《吴虎鼎铭文反映的土地制度》,《农业考古》2013年第四期,贾海生
  6. ^鬲比鼎,2818,殷周金文集成
  7.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8. ^《史记·周本纪》
  9. ^马楠,《清华简摄命初读》,《文物》2018年第9期
  10. ^《世本》
  11. ^《史记·周本纪》
  12. ^《史记·鲁周公世家》
  13.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西周的衰落这个问题确实十分复杂,西周创造了堪称完美的青铜文明、礼乐文明,但却在200多年后被迫东迁。这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思考。

我觉得西周的衰落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空间失衡

这个视角李峰在其著作《西周的灭亡》里也论证了,我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众所周知周人起家在殷商的西土,周人伐商的八个与国里大多也在西土的周边。在西周建立之初东方的许多诸侯、部族实际是观望态度,且多次叛乱。表现在周成王时期的武庚、三叔之乱、淮夷、奄国叛乱;周穆王时楚国的离心。周穆王时的徐国、淮夷的叛变。

概而言之西周的东半部并不安宁,所以分封诸侯时出现了莱夷首领和太公望争夺地盘的事情。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从《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这段史料里我们可以读出西周建立之初东国地区的不稳定。类似的争国、夺地的故事应该并不罕见,燕、鲁、晋、卫都有。

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也正因为如此西周王室需要经营成周洛邑,在这里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成周八师」。从一些青铜器的铭文来看这支军队就是周昭王、周穆王等南征、东征的主力军。用来对付淮夷、南夷。

  • 更乃祖考作冢司徒于成周八师。(曶鼎)
  • 伯懋父(即康叔的儿子康伯懋)以殷八师伐东夷。(小臣速簋)
  • 惟伯迟父以成师即东,命戍南夷。(兢卣)
  • 王命或曰:"淮夷敢伐内国,汝其以成周师戍于叶师。"(录卣)
  • 王乃命西六师、殷八师曰:"扑伐噩侯御方,勿遗寿幼!"(禹鼎)

到了周昭王、穆王之后,对南土、东土的控制力已经有衰退趋势。出现了所谓徐人叛乱、楚地称王等大事件,这些发生在东部、南部的战事消耗了周人在西北的开拓能力。

今天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地区发现的西周中早期的诸侯、贵族墓葬并不是很多。故此必然失彼,到了西周晚期,周宣王丧师于千亩,西戎势力不断增大,可能就与这种态势有关系。

2、分封制消耗王室的财富和控制力

西周王室的畿内分布著很多卿大夫贵族的封邑、田产。如周公家族、散氏家族、毛伯家族、召公家族等等,王室需要不断地裂土分封,授予贵族奴隶、车马、土地以褒奖他们的战功和治绩。在分封制的指数效应下,贵族后裔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消耗王室的财富,分化王室对畿内及周边的控制权。到了西周中后期有些贵族之间发生了摩擦,记录在《散氏盘铭》里。一些距离周王室不远地区的国家也自称为王,这一点王国维先生就曾指出,先秦称王似乎并不严格。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陟,。以西,奉于敝城。楮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奉诸、陵、刚。奉於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录贞、师氏右眚、小门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我们可以从《左传》里也发现东周时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

3、礼制的衰退、气候的转冷

西周礼制的衰退我们从周夷王时期,周王听信纪侯的谗言,烹杀齐哀侯一事就可窥一斑。至周厉王则道路以目,最终酿成了国人暴动。周宣王时期干预鲁国的国君继承问题,直接废嫡子而立庶子,正是反映了西周王室及诸侯内部礼乐秩序的逐步崩溃。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周宣王干涉鲁国废立这件事看似小,但意义巨大,西周时期的鲁国是东方诸侯的表率。周公本人又是礼乐制度的开创者,西周的奠基人之一。宣王以自己的好误而废长立少,开了不好的先河。后来果然周幽王时期出了废嫡长子宜臼而立少子伯服的事情来。礼制的衰退也可以从出土的青铜礼器的僭越中一窥。

西周中晚期北方的气候逐渐变冷,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食物、草场变少而逐步南下内迁,和西周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周朝的气候,虽然最初温暖,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一个大支流汉水,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903和897年。《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紧接著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时期的寒冷。《诗经》也可证实这点。

如果我们把《豳风》里的物候和《诗经》其他国风的物候如《召南》或《卫风》里的物候比较一下,就会觉得邠地的严寒。《国风· 召南》诗云,「 摽有梅,顷筐塈之。」 《卫风》诗云,「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 梅和竹均是亚热带植物,足证当时气候之和暖,与《豳风》物候大不相同。这个冷暖差别一部分是由于邠地海拔高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于周初时期,如《竹书纪年》所记载过有一个时期的寒冷,而《豳风》所记正值这寒冷时期的物候。在此连带说一下,周初的阴历是以现今阳历的十二月为岁首的,所以《豳风》的八月等于阳历九月,其余类推(有人以为周正建子应与今日阳历相差两个月。但「 周建子」不过是传统的说法。据《豳风》「七月流火」,大火星的位置加以岁差计算,和春秋时日蚀的推算,可以决定周初到春秋初期的历是建丑,而不是建子。

参考资料:

1、左丘明:《左传》

2、李峰:《西周的灭亡》

3、司马迁:《史记》

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西周的衰落,从制度角度来说,是「权利边界」的划分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决定体制的活力和效率,所以一旦环境改变,它的改变将是无法避免的。但另一方面,任何对它的改变,都是极具风险的,周朝的对诸侯控制力的丧失,和后来王室「权利边界」划分失误密不可分。

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地获取自身的利益,但这个自由并非是无限的,那些你不能逾越的红线,就是你的权利边界。


大到一国,小到一个机构,权利边界的划定,就像是计算机的原始代码,决定它日后的运行模式。而这个边界一旦划定,就不能再轻易更改。


在周武王灭商以后,通过分封制,明晰了周王室以及诸侯之间的权利边界。这个边界很明显,就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看得见的国界。


国界之内,诸侯需要尊奉周礼;需要定时朝敬周天子并且纳贡;一旦周天子要打仗,你还需要出兵,自带干粮跟著老大出去组团打仗。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也不会是义务劳动,战后天子会根据你的表现授予你土地、爵位等奖赏。


除此之外,在诸侯国内部,立法、税收、行政、人事等等,全都是诸侯国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在彼此之间利益明晰之后,很多问题自然就理顺。


诸侯们的获利前景和获利途径都已经明确了,也就不会存在捞一票就走的心态。所以当时诸侯国的君主,虽然时不时也会出个把荒唐的败家子,但整体而言,无论是对国人还是对士人精英,都还是客客气气的,对自身的行为也比较节制,鱼肉乡里、有权任性的现象,在当时并不多见,毕竟,谁也不会没事祸害自己的产业。


可以说,关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力边界划定,周朝做得非常成功。天子赋予了诸侯国足够的自由度,让各诸侯国有理由做大做强,为华夏文明开疆扩土;另一方面,天下共主与对周礼的尊奉,也让诸侯们始终能维持自己行事的底线。


除了天子与诸侯,在精英与平民阶层之间,同样有明晰的利益边界。


有句话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现在我们的理解是,张嘴就提钱的都是小人,正人君子应该讲大义大局,其实它原意根本不是如此。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君子」、「小人」并不是指道德水准的高低,仅仅表示一个人的阶层。「君子」指贵族精英,「小人」指社会底层。


孔子的原意应该是:原本占有了更多资源的社会上层,应该更多的去讲道义,也就是承担更多法律以外的责任;对于社会底层,他们理应先去关注实际利益的得失。可以说,真实的孔子远比后世改造后的那个「人设」更符合人性。


然而,周王室内部,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周王室不但在天下范围内搞分封制,而且在王室内部也搞分封。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41 节内容

盐选专栏

王伟说秦汉史之解读权力密码

围炉Talk 知识付费品牌围炉 Talk 官方账号

41 小节 | 9 小时

¥79.0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19-11-21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青衣丶青衣丶约稿/咨询,欢迎私信,公众号:脑洞趣味历史。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姬发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东出讨伐商纣王。等到诸侯们在盟津会师,打算渡黄河时,周天子与诸侯们一起来了一场战前誓师大会。

周武王左手拿著以黄金为饰的斧钺,右手握著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帜,他凝视著同行的万千将士,神情庄严地说道:「啊!我友好邻邦的君王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族的人民,现在举起你们手中的长戈,拿起你们手中的盾牌,竖好你们的长矛,我要开始宣誓了!

……

现在的商纣王啊,他什么都听从女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也不再上心,商纣王抛弃了自己的家族和国家……现在我姬发要代替上天,对商纣王进行惩罚,勇士们啊,你们要如豺狼虎豹一样英勇,如果有谁作战不努力,我就会严厉地惩罚他。」

由于史料的残缺,大战的具体细节已不可知,透过零星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周武王姬发和姜子牙一起击败了商王帝辛,建立了延续800多年的周朝,《诗经·大雅·大明》记载: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𫘪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周天子依靠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作为分封诸侯王的内在标准,他希望建立一套能够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在周天子的构想中,诸侯王多是宗族姻亲和功臣,他们和周天子之间以情感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周天子相信这种关系可以支撑起由周王室坐镇中央,建立起由诸侯们拱卫周王室助其统治天下的政治结构。

可周天子不会料到,在遥远的未来,随著诸侯们实力的增强、周天子实力的衰弱,这套政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诸侯们会成为周朝的掘墓人。

一、周天子的困窘:没人纳税,欠下高额债务,还留下了「债台高筑」的典故;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名正言顺的「天下共主」,关于周天子权势的衰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申侯作乱引犬戎攻破镐京;第二个阶段是诸侯郑庄公公然和周天子对抗,甚至让手下大将祝聃射伤周天子。

两件事造成的影响对周天子的声望影响极大,前者使得周天子再也没有实际力量去约束诸侯王的行为,后者反映出周天子连名义上对诸侯的管理权力都已经名存实亡。

这两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诸侯们减少纳税的频率,甚至不再给周天子纳税了。

齐桓公想通过扶持周天子制霸诸侯的时候,就遇到了周天子没钱的难题,他还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咨询过管仲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天子的钱不够用了,已经无法维持周王室的开支,而现在诸侯们又不主动纳税,如果让周天子开口去要,那周天子在诸侯们心中将再无威望可言,有什么办法可言解决这个事情吗?」

于是乎,管仲提议让周天子借助自己的威望,召集诸侯们来参加祭祀活动,并且要求诸侯们必须带上一捆青茅才带他们玩。在管仲的提醒下,周天子提前让人把青茅给收集了起来,诸侯们要获得青茅,就必须高价去买,靠著这个办法,「江淮之青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青茅之谋也。」(《管子·轻重丁》)

在齐桓公愿意扶持周天子的时候,周天子可以靠著卖青茅来赚点钱,但这种办法限制太大了。管仲的计划看上去好似立竿见影,可实际上这种方法只是一锤子买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周天子面临的财政危机。

到了战国末期,周天子的日子更加难过。公元前256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和负黍,周赧王担心秦昭王下一个目标是自己,他便派人联合六国,打算组成六国联军一举灭掉秦国。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周赧王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他还向富商借下巨资,才勉强拉扯出一支几千人的部队。

周天子此举,实在有些大胆,秦国当时正是锋芒强盛之时,六国避之不及,怎么可能为了他的利益就联合起来和秦国硬碰硬呢?

他显然高看了自己的影响力,也低估了秦国的实力,秦昭王一怒之下,「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秦昭王没有命人杀害周赧王,他将周赧王放回国后,周赧王生命中又多了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情:给周赧王借钱的商人知道周天子回来后,纷纷前来请求周天子还钱,结果没钱还债、羞愤难当的周天子就跑到了洛阳南宫簃台上避债。

我们现在的人把欠钱不还的人称为老赖,周天子就是那个时代最出名的老赖,当周天子借钱不还的消息传出去后,周人干脆就把周天子所居的地方取了个「逃债台」的外号。

《汉书·诸侯王表》记载:「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然天下谓之共主,强大弗之敢倾。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

周天子在西周时期是天下共主,到春秋时期随著周王室实力的衰退,诸侯们便不再给他交税,而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面临的财政问题更加严峻,周赧王甚至沦为了老赖。

八百多年里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到底是靠什么支撑的,又是什么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弱呢?周王室财政的枯竭,又对周朝的衰亡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二、周天子把领地分封给了诸侯们,八百多年里周王室的财政收入靠什么支撑?

周王室的财政来源,主要分为两大块:诸侯贡赋和工商、农业赋税。

「诸侯贡赋」很好理解,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赋。周天子的设想很美好,但实施起来时,这项制度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诸侯实力和周天子旗鼓相当,甚至比周天子还强的时候,周天子还能要求对方给自己纳贡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的地位,其实从周夷王时期开始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往往某个诸侯的实力一超过周天子,那周天子基本就很难干涉这个诸侯交税的意愿了。

所以,实际上,周天子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是来自于自己私有领地上,子民缴纳的工商、农业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国家(周天子)「所有」,诸侯只是天子任命的负责为国家管理领地的代表而已,但实际上,周天子能够直接管理的土地只有都城附近千里的王畿之地。

为了利用好这部分土地,古人在便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地区,推行方整的「井」田制,一般井田有九百亩地,由八户农户负责耕种,井田中间那块叫做「公田」,里面收获的一切都属于周天子,另外八块田地则是属于农户用来养家糊口的份地。

当然,井田制并不是说都能做到这样理想化的分割,因为地形、土地肥力的问题,有些田地产量高、有些土地产量低,在分配的时候,有可能某家人分了200亩贫田,而他的邻居却分了50亩肥田。

不过也不必担心,这种分配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村社会根据土地的休耕时间、劳动能力的大小定期重新分配耕种的土地。

在井田制下,一夫一妇就符合向国家领土地的前提,男子到了二十岁可以向村社申请一百亩土地的份地去耕种,然后六十岁的时候把田地归还给国家。如果男子到了六十岁,女子到了五十岁,还没有子嗣后裔的,则由国家负责养老,也就是所谓的「官衣食之」。

当时的农户除了需要为周天子耕作公田外,还需要根据自己家住得离国都的远近,交纳粮食、秸秆、木柴等等王室日常所需的东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平原上的土地要拿来种粮食,那么山林、河流自然也不能浪费了,像什么捕鱼、畜牧业、林业、采集业,都是可以发展的行业。事实上,这些依据不同环境发展不同类型农业的「科学发展观」,也确实为周朝的财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西周的奴隶有很多都是为周天子进行手工生产工作的,他们被集中起来,从事冶铜、纺织,制作骨器、玉器和铜器方面的手工劳作。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一部分供周王室使用,一部分就作为礼物赏赐给诸侯王们。

在这类农业资源中,周天子还掌握有一种很特殊的资源:盐。

为了盐,周天子专门设置了名为「盐人」的官员,来管理盐业,周天子还将盐列为国家祭祀活动上使用的重要物品,任何民间私自买卖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

诸侯们定期给周天子带来各地珍贵的特产、农户们每年给周天子上缴大量的粮食物资,我们可以想像,在西周鼎盛时期,周天子享受著全国的供给,那个时候周王室的国库里一定无比充实。

三、周天子身为天下共主,为何诸侯们越来越富有,周王室却遭遇了财政危机,还欠下巨额债务?

成也分封,败也分封,周天子享受了分封制带来的福利,却不在分封制走向崩溃时寻求变革,错失时机的周王室迎来了泡沫崩盘后的大萧条时代。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天子还能一定程度上影响诸侯们的行为,那战国时期的周天子纯粹就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精神象征了。

?周王室的贵族们追求奢侈的生活,浪费了大量资源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念,他认为天子要严格遵守用器物来区分贵族等级的制度:「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其中司马光口中的这个「礼」就是周王室用来治理天下的重要工具,周天子为了维持君王的规格开支,可没少费功夫,这就是一件「烧钱」买面子的事情。

难道人能因为吃一顿牛羊肉,喝一瓶好酒就比常人高人一等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谁觉得通过「物化」自己这样能显得更「高贵」一些,那明显是自卑心、权力欲作祟。

周天子是这方面的老手了,如果他家开宴会,诸侯去参加,那么从座次、用的餐具、吃的食物类型、地上垫的席子数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七鼎六簋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为了凸显出天子和普通人的等级差距,周王室还有一种很特殊的享受:夏天吃冰,享受「空调」。

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周朝,周天子是如何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呢?

不得不感叹,贫穷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在周朝有专门负责藏冰供冰之事的公务员,他们包括「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每年十二月份,凌人就要忙著为天子收集大量的冰块,储存到明年夏天,供周王室使用。

夏天的时候,周朝人会将冰块放入一种叫冰鉴的器物中,起到冰镇食物和给室内降温消暑的作用。

在陪葬品方面,周朝贵族也颇有讲究,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陪葬品的数量往往能达到数千件。

周朝崇尚厚葬的习俗,哪怕在周朝强盛时期,一位周王室贵族的陪葬品的价值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额,更不要说周朝的实力在不断下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为了维持王室的面子,他们通过不断提高民众缴纳的赋税额度的方式,把自己的压力分摊到了民众头上。

但这种方式只会加剧周王室和国民的矛盾,促使国民逃到六国的领地上,进一步降低周天子的实力。

?周王室通过分封的手段拉拢贵族,自身实力日渐衰弱

周天子管理诸侯的手段是「胡萝卜加大棒」,分封制是「胡萝卜」,武力讨伐是「大棒」。土地是周天子拉拢诸侯的砝码,分封制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用赏赐土地的方式换忠诚的手段。一开始,周天子可以拿著从商纣王手中拿过来的国土,分封给宗室和功臣去管理。

但土地是有限的,人的需求却是无限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开国之初,这块蛋糕大部分就已经分割出去了,后来的臣子想要晋升怎么办呢?

周天子的选择面很小,老一辈的蛋糕他不能动,但自己的班底又不能不培植,那他只能从自己的王畿之地分一块出去给大臣们了。

这种不合理的分封方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后世的周天子在继承前代周天子位置的时候会发现:我的领地怎么又减少了?

等到周天子想要挽救这一局势的时候,其实已经为时已晚,毕竟土地这东西,诸侯们拿到手后,哪里还舍得还回去。最让周天子无奈的是,如果对方没有做错事,他还不能让对方交出领地来,一旦他强迫对方交出领地,那他动摇的就是所有诸侯王的利益,这种做法实属不明智。

?战争是拖垮周朝财政的重要原因

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周天子拥有75000人的部队便足以威慑诸侯,这个数量的军队就是当时周王室所能供养的最合理数值了。

因为培养一支军队,需要保障兵器、战马、粮草等等军需物资的持续供应。我们可以想像到,在一个牛耕技术还没出现,农夫只能拿著木质、石制农具纯靠人力耕种田地的时代,到底需要多少人才能提供这么多人的物资保障。

随著周天子直属的土地越来越少,周天子供养军队的能力也越来越弱。周穆王时期,戎狄不纳贡,周穆王有底气「西征犬戎,获其五王」,而到了周厉王时期,戎狄就敢直接到中原劫掠了,因为他们在正面战场根本不怕周厉王了,史书记载「王命伐戎,不克。」

西周后期,气候突变,各地降温严重,北方的戎狄为了生存,大规模南下劫掠周天子的领地。北有戎狄,而南方同样还有楚国虎视眈眈,周天子为了维持自己王的尊严,只能不断迎战,来捍卫自己的权威。

「王道衰微」已成定局,哪怕有周宣王短暂中兴,使得「诸侯复宗周」,但此时的周朝的弊病已经积重难返,乏天无力了。

?诸侯们通过兼并战争越发强盛,强大起来的诸侯不仅没有增加贡赋,反倒掠夺周天子的资源来壮大自身,这进一步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弱

春秋时期的周王室,其实还是有不弱的底子在,但当时周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已经没有了发展空间。

周天子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他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他已经没有实力去和诸侯们争夺领地了。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姬发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东出讨伐商纣王。等到诸侯们在盟津会师,打算渡黄河时,周天子与诸侯们一起来了一场战前誓师大会。

周武王左手拿著以黄金为饰的斧钺,右手握著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帜,他凝视著同行的万千将士,神情庄严地说道:「啊!我友好邻邦的君王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族的人民,现在举起你们手中的长戈,拿起你们手中的盾牌,竖好你们的长矛,我要开始宣誓了!

……

现在的商纣王啊,他什么都听从女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也不再上心,商纣王抛弃了自己的家族和国家……现在我姬发要代替上天,对商纣王进行惩罚,勇士们啊,你们要如豺狼虎豹一样英勇,如果有谁作战不努力,我就会严厉地惩罚他。」

由于史料的残缺,大战的具体细节已不可知,透过零星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周武王姬发和姜子牙一起击败了商王帝辛,建立了延续800多年的周朝,《诗经·大雅·大明》记载: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𫘪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周天子依靠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作为分封诸侯王的内在标准,他希望建立一套能够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在周天子的构想中,诸侯王多是宗族姻亲和功臣,他们和周天子之间以情感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周天子相信这种关系可以支撑起由周王室坐镇中央,建立起由诸侯们拱卫周王室助其统治天下的政治结构。

可周天子不会料到,在遥远的未来,随著诸侯们实力的增强、周天子实力的衰弱,这套政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诸侯们会成为周朝的掘墓人。

一、周天子的困窘:没人纳税,欠下高额债务,还留下了「债台高筑」的典故;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名正言顺的「天下共主」,关于周天子权势的衰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申侯作乱引犬戎攻破镐京;第二个阶段是诸侯郑庄公公然和周天子对抗,甚至让手下大将祝聃射伤周天子。

两件事造成的影响对周天子的声望影响极大,前者使得周天子再也没有实际力量去约束诸侯王的行为,后者反映出周天子连名义上对诸侯的管理权力都已经名存实亡。

这两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诸侯们减少纳税的频率,甚至不再给周天子纳税了。

齐桓公想通过扶持周天子制霸诸侯的时候,就遇到了周天子没钱的难题,他还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咨询过管仲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天子的钱不够用了,已经无法维持周王室的开支,而现在诸侯们又不主动纳税,如果让周天子开口去要,那周天子在诸侯们心中将再无威望可言,有什么办法可言解决这个事情吗?」

于是乎,管仲提议让周天子借助自己的威望,召集诸侯们来参加祭祀活动,并且要求诸侯们必须带上一捆青茅才带他们玩。在管仲的提醒下,周天子提前让人把青茅给收集了起来,诸侯们要获得青茅,就必须高价去买,靠著这个办法,「江淮之青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青茅之谋也。」(《管子·轻重丁》)

在齐桓公愿意扶持周天子的时候,周天子可以靠著卖青茅来赚点钱,但这种办法限制太大了。管仲的计划看上去好似立竿见影,可实际上这种方法只是一锤子买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周天子面临的财政危机。

到了战国末期,周天子的日子更加难过。公元前256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和负黍,周赧王担心秦昭王下一个目标是自己,他便派人联合六国,打算组成六国联军一举灭掉秦国。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周赧王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他还向富商借下巨资,才勉强拉扯出一支几千人的部队。

周天子此举,实在有些大胆,秦国当时正是锋芒强盛之时,六国避之不及,怎么可能为了他的利益就联合起来和秦国硬碰硬呢?

他显然高看了自己的影响力,也低估了秦国的实力,秦昭王一怒之下,「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秦昭王没有命人杀害周赧王,他将周赧王放回国后,周赧王生命中又多了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情:给周赧王借钱的商人知道周天子回来后,纷纷前来请求周天子还钱,结果没钱还债、羞愤难当的周天子就跑到了洛阳南宫簃台上避债。

我们现在的人把欠钱不还的人称为老赖,周天子就是那个时代最出名的老赖,当周天子借钱不还的消息传出去后,周人干脆就把周天子所居的地方取了个「逃债台」的外号。

《汉书·诸侯王表》记载:「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然天下谓之共主,强大弗之敢倾。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

周天子在西周时期是天下共主,到春秋时期随著周王室实力的衰退,诸侯们便不再给他交税,而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面临的财政问题更加严峻,周赧王甚至沦为了老赖。

八百多年里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到底是靠什么支撑的,又是什么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弱呢?周王室财政的枯竭,又对周朝的衰亡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二、周天子把领地分封给了诸侯们,八百多年里周王室的财政收入靠什么支撑?

周王室的财政来源,主要分为两大块:诸侯贡赋和工商、农业赋税。

「诸侯贡赋」很好理解,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赋。周天子的设想很美好,但实施起来时,这项制度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诸侯实力和周天子旗鼓相当,甚至比周天子还强的时候,周天子还能要求对方给自己纳贡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的地位,其实从周夷王时期开始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往往某个诸侯的实力一超过周天子,那周天子基本就很难干涉这个诸侯交税的意愿了。

所以,实际上,周天子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是来自于自己私有领地上,子民缴纳的工商、农业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国家(周天子)「所有」,诸侯只是天子任命的负责为国家管理领地的代表而已,但实际上,周天子能够直接管理的土地只有都城附近千里的王畿之地。

为了利用好这部分土地,古人在便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地区,推行方整的「井」田制,一般井田有九百亩地,由八户农户负责耕种,井田中间那块叫做「公田」,里面收获的一切都属于周天子,另外八块田地则是属于农户用来养家糊口的份地。

当然,井田制并不是说都能做到这样理想化的分割,因为地形、土地肥力的问题,有些田地产量高、有些土地产量低,在分配的时候,有可能某家人分了200亩贫田,而他的邻居却分了50亩肥田。

不过也不必担心,这种分配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村社会根据土地的休耕时间、劳动能力的大小定期重新分配耕种的土地。

在井田制下,一夫一妇就符合向国家领土地的前提,男子到了二十岁可以向村社申请一百亩土地的份地去耕种,然后六十岁的时候把田地归还给国家。如果男子到了六十岁,女子到了五十岁,还没有子嗣后裔的,则由国家负责养老,也就是所谓的「官衣食之」。

当时的农户除了需要为周天子耕作公田外,还需要根据自己家住得离国都的远近,交纳粮食、秸秆、木柴等等王室日常所需的东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平原上的土地要拿来种粮食,那么山林、河流自然也不能浪费了,像什么捕鱼、畜牧业、林业、采集业,都是可以发展的行业。事实上,这些依据不同环境发展不同类型农业的「科学发展观」,也确实为周朝的财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西周的奴隶有很多都是为周天子进行手工生产工作的,他们被集中起来,从事冶铜、纺织,制作骨器、玉器和铜器方面的手工劳作。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一部分供周王室使用,一部分就作为礼物赏赐给诸侯王们。

在这类农业资源中,周天子还掌握有一种很特殊的资源:盐。

为了盐,周天子专门设置了名为「盐人」的官员,来管理盐业,周天子还将盐列为国家祭祀活动上使用的重要物品,任何民间私自买卖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

诸侯们定期给周天子带来各地珍贵的特产、农户们每年给周天子上缴大量的粮食物资,我们可以想像,在西周鼎盛时期,周天子享受著全国的供给,那个时候周王室的国库里一定无比充实。

三、周天子身为天下共主,为何诸侯们越来越富有,周王室却遭遇了财政危机,还欠下巨额债务?

成也分封,败也分封,周天子享受了分封制带来的福利,却不在分封制走向崩溃时寻求变革,错失时机的周王室迎来了泡沫崩盘后的大萧条时代。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天子还能一定程度上影响诸侯们的行为,那战国时期的周天子纯粹就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精神象征了。

?周王室的贵族们追求奢侈的生活,浪费了大量资源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念,他认为天子要严格遵守用器物来区分贵族等级的制度:「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其中司马光口中的这个「礼」就是周王室用来治理天下的重要工具,周天子为了维持君王的规格开支,可没少费功夫,这就是一件「烧钱」买面子的事情。

难道人能因为吃一顿牛羊肉,喝一瓶好酒就比常人高人一等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谁觉得通过「物化」自己这样能显得更「高贵」一些,那明显是自卑心、权力欲作祟。

周天子是这方面的老手了,如果他家开宴会,诸侯去参加,那么从座次、用的餐具、吃的食物类型、地上垫的席子数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七鼎六簋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为了凸显出天子和普通人的等级差距,周王室还有一种很特殊的享受:夏天吃冰,享受「空调」。

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周朝,周天子是如何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呢?

不得不感叹,贫穷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在周朝有专门负责藏冰供冰之事的公务员,他们包括「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每年十二月份,凌人就要忙著为天子收集大量的冰块,储存到明年夏天,供周王室使用。

夏天的时候,周朝人会将冰块放入一种叫冰鉴的器物中,起到冰镇食物和给室内降温消暑的作用。

在陪葬品方面,周朝贵族也颇有讲究,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陪葬品的数量往往能达到数千件。

周朝崇尚厚葬的习俗,哪怕在周朝强盛时期,一位周王室贵族的陪葬品的价值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额,更不要说周朝的实力在不断下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为了维持王室的面子,他们通过不断提高民众缴纳的赋税额度的方式,把自己的压力分摊到了民众头上。

但这种方式只会加剧周王室和国民的矛盾,促使国民逃到六国的领地上,进一步降低周天子的实力。

?周王室通过分封的手段拉拢贵族,自身实力日渐衰弱

周天子管理诸侯的手段是「胡萝卜加大棒」,分封制是「胡萝卜」,武力讨伐是「大棒」。土地是周天子拉拢诸侯的砝码,分封制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用赏赐土地的方式换忠诚的手段。一开始,周天子可以拿著从商纣王手中拿过来的国土,分封给宗室和功臣去管理。

但土地是有限的,人的需求却是无限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开国之初,这块蛋糕大部分就已经分割出去了,后来的臣子想要晋升怎么办呢?

周天子的选择面很小,老一辈的蛋糕他不能动,但自己的班底又不能不培植,那他只能从自己的王畿之地分一块出去给大臣们了。

这种不合理的分封方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后世的周天子在继承前代周天子位置的时候会发现:我的领地怎么又减少了?

等到周天子想要挽救这一局势的时候,其实已经为时已晚,毕竟土地这东西,诸侯们拿到手后,哪里还舍得还回去。最让周天子无奈的是,如果对方没有做错事,他还不能让对方交出领地来,一旦他强迫对方交出领地,那他动摇的就是所有诸侯王的利益,这种做法实属不明智。

?战争是拖垮周朝财政的重要原因

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周天子拥有75000人的部队便足以威慑诸侯,这个数量的军队就是当时周王室所能供养的最合理数值了。

因为培养一支军队,需要保障兵器、战马、粮草等等军需物资的持续供应。我们可以想像到,在一个牛耕技术还没出现,农夫只能拿著木质、石制农具纯靠人力耕种田地的时代,到底需要多少人才能提供这么多人的物资保障。

随著周天子直属的土地越来越少,周天子供养军队的能力也越来越弱。周穆王时期,戎狄不纳贡,周穆王有底气「西征犬戎,获其五王」,而到了周厉王时期,戎狄就敢直接到中原劫掠了,因为他们在正面战场根本不怕周厉王了,史书记载「王命伐戎,不克。」

西周后期,气候突变,各地降温严重,北方的戎狄为了生存,大规模南下劫掠周天子的领地。北有戎狄,而南方同样还有楚国虎视眈眈,周天子为了维持自己王的尊严,只能不断迎战,来捍卫自己的权威。

「王道衰微」已成定局,哪怕有周宣王短暂中兴,使得「诸侯复宗周」,但此时的周朝的弊病已经积重难返,乏天无力了。

?诸侯们通过兼并战争越发强盛,强大起来的诸侯不仅没有增加贡赋,反倒掠夺周天子的资源来壮大自身,这进一步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弱

春秋时期的周王室,其实还是有不弱的底子在,但当时周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已经没有了发展空间。

周天子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他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他已经没有实力去和诸侯们争夺领地了。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这个问题简直是为李峰先生专门提的,在《西周的灭亡》这本书中,李峰先生指出了西周政治体制建立在「以恩惠换忠诚」这一不可持续的原则上,即周王不断赏赐土地给担任王官的贵族,于是:

周王赏赐官员的土地越多,他继续这么做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当时的历史情形是,东部广阔的土地以已经分封殆尽,众多的地方封国广布各处。因此周王可以用来赏赐官员的土地就仅局限于渭河谷地和洛邑附近的一小片地域了。当一块田地被赏赐出去后,它便从王室的财产中消失,成为接受者家族的财产,这样的土地自然也就只对接受者家族有生产力了。换句话说,周王的这种行为是将他自己的资本分发给近在周围的经济竞争者。只要土地继续流向贵族家庭,那么这种土地赏赐政策就会极大地缩减王室财产的规模,从而破坏西周国家的经济基础。

当然李峰先生还综合内外各方面因素描述了西周衰落直至的过程,并且将这一历史过程置于地理环境的视野下进行分析,其实完全足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不过题目描述中的内容正与上面这段文字所说的因素有关,那么就不再多谈书里的其他内容,请自行参阅《西周的灭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一书。

题目描述里提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体系,实际上这只能看作后人描述西周制度的一个静态模型,并不适合直接套用到动态变迁的历史过程中。相比于西周时期王室不断赏赐贵族土地,诸侯国基本没有分封卿大夫土地的行为,尽管学术界对西周时期诸侯国内是否有采邑的问题尚存争议,但仍有一些迹象可以供我们了解:

1、西周时期诸侯国自身的规模并不大,所谓「三代之国,幅员之狭,直今一县耳」,除非诸侯国通过快速的扩张征服新的领土,或者西周晚期一些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总体而言,诸侯国所掌握的领土十分有限,自然也无法拿出很多土地赏赐卿大夫等贵族。

2、一个家族不可能将所有子孙后代永远包括在一个集体之内,因此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大家族自然会分裂为若干小家族,处理贵族家族之间的权力地位关系,这就是宗法分封的由来。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不同家族的分裂速度不可能完全一致,西周金文资料显示王畿之内的贵族家族可能间隔两至三世就会进行分家,而且从初始条件来说,诸侯国国君的家族规模自然比不了畿内已经繁衍许久的贵族家族,因此诸侯国也不像周王一样面临同姓与异姓贵族家族大量分化的压力。

3、西周时期,王畿之内的贵族是以担任王官的形式为周王服务,因此周王赏赐的土地不仅是分封,还具有官员俸禄的性质。相比于庞大的西周王朝,各诸侯国的官制是不可能更加复杂的,这意味著诸侯国也没有封授贵族官员土地的需要,从《左传》一书的资料来看,春秋早期各诸侯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公室成员执政的现象,可以侧面推测大夫阶层参与诸侯国政治事务并不广泛,故贵族官员的封地在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内也不太可能发展出大的规模。

总之,当西周王朝在它的领土上实行分封和在王畿内不断赏赐贵族官员土地时,畿外的诸侯国没有条件也没有需要在它的领地内这样做,赵鼎新将诸侯国进一步划分领地给贵族的行为称作「二级封建化」,他同时指出这一过程很可能是到春秋时代诸侯国普遍扩充了自己的领地以后才出现的。

这样我们已经基本回答了描述中的问题,如果将眼光放长,我们可以看到的并不是西周衰落而诸侯崛起这样的对比,而是东周时期的诸侯国重演了西周王室陷入困境的历史过程,春秋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内都出现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这与西周中晚期贵族势力的壮大如出一辙,并且正是基于「以恩惠换忠诚」的类似原理。当然其中也会有很多的不同点,但最重要的是,当大部分诸侯国的政治权力下移到卿大夫阶层后,这一过程没有继续,无论是诸侯国君及其宗室,还是卿大夫的世族,他们都开始谋求突破旧的政治原理,经过诸侯国内部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不仅是一方最终消灭了另一方,而且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