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北齐神武帝高欢就是这个吃螃蟹的人。他就娶了柔然(蠕蠕)的公主。过程怎么样呢,北史里面就有记载[1]

话说当时柔然强盛,和西魏一起联合打东魏。因为东魏当时的事实执政是高欢,也就是后来北齐的神武帝。于是高欢也想通过联姻来缓解两面受敌的压力。于是派人去柔然为自己的儿子高澄求婚。然后柔然王提议:「你儿子娶不行,但是你自己娶可以」。——我其实一开始也不太理解柔然王这个时候的想法,高欢已经老了,为什么非要把女儿嫁老头呢?想来柔然王觉得自己是和东魏皇帝平级的,自己的女儿应当嫁给一个王爷。而高欢虽然掌握实权,但是说到底也只是渤海王,而高欢的儿子更要低一级只是渤海王世子,感觉有点不门当户对,所以才一定要高欢亲自娶。

高欢也是有点崩溃,手下就劝啊劝啊,于是就答应了。然后柔然王就派自己的弟弟秃突佳——这个似乎按照辈分,高欢应该叫秃叔叔了——来送亲,秃叔叔乐滋滋的说:「等抱了外孙,我就回去!」于是柔然公主就这么嫁给了东魏的齐王高欢做妃子。

公主性严毅,一生不肯华言。

这几句话史官已经挺委婉了,其实就是说这位柔然公主不会说中原话,同时性格「严毅」——直白点说就是无趣,不苟言笑。这样一个又无趣,语言又不通的柔然公主,高欢也是挺为难。毕竟五十多岁的人了,身体也不好。有次生病了,没有去公主的住所造外孙,秃叔叔就不满了:

这是多么有画面感的一个场景了啊,宫殿门外,一个奇装异服的异族怪老头对著殿内骂骂咧咧,殿内五十多岁的高欢有气无力的瘫在椅子上生病,听到怪老头的叫骂,无奈的强撑病体,苦笑了一下,命令手下把自己扶起来躺在担架上,一颤一颤的让人抬著去柔然公主的宫中「侍寝」——成大事,往往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所谓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高欢也算是从剑戟从中拚命拼出来的富贵,终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数人的生杀予夺,都在其一念之间,但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啊!到头来连夫妻生活的自由也没有,不知道高欢心中,是否也曾泛起一阵淡淡的哀伤?

两年后,高欢驾崩。外孙依然没有抱上。按照中原礼法,柔然公主就是太妃了吧?——当然不,不抱外孙怎么行,把中原礼法放一放,按照柔然的规则来!于是即位的高澄「继承」了柔然公主,最后终于生下了一个女儿交差。

这样的体验,还是不要让汉朝皇帝经历了吧!

再说,汉朝和匈奴之间是互相争夺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敌国,其生活习惯和方式都有根本性不同。双方只能有一个胜者和一个从属,无法像清朝那样形成「满蒙一家,共治天下」的理念。

娶敌对国公主和娶从属国公主的意义是不同的。明朝皇帝娶朝鲜妃子也不是一个两个,也并没出什么问题。那是因为朝鲜称藩已久,无论是体量、意愿还是能力上,都不足以动摇明朝的朝廷,朝鲜甚至于对于明朝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而匈奴和汉朝,则是从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和生存空间等全方位对立。所以这样的和亲就有点微妙了。

匈奴公主来了,做什么好呢?做皇后自然不可能,但是匈奴好歹也是一个国家,其公主当个婕妤、夫人什么的总可以?既然有了名分,那么其实就有了母以子贵的可能。汉朝皇帝的谥号,除了开国之外,都一无例外的带一个「孝」字。为什么呢?霍光说的清楚:「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很多皇嗣的,就算是有,也未必每个都能长大。如果正好只有匈奴夫人诞下龙种,那这皇位是传给他呢,还是传给他呢,还是传给他呢?

皇位如果真的传给了汉匈混血的小皇帝,小皇帝或许从小受中原教化,能够有教无类,但是匈奴太后携境外的匈奴大军以自重,这对朝堂的干预能力就不一般了。并且皇帝和大臣因为孝道,对太后政策的干预也不免投鼠忌器。所以,不娶匈奴公主,从源头上杜绝这种可能还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最后,提到匈奴公主,恐怕心目中首先浮现的是这样的有点异域风情的贵族女子:

想像中的匈奴公主一

或者这样的?

想像中的匈奴公主二

然而,考虑到当时匈奴的气候(草原为主,需要经常迁徙,多风沙)、卫生条件(基本不洗澡)、饮食习惯(牛羊肉和乳酪,贵族可以多吃,并且多吃确实能御寒,还有劲射大雁)

体验匈奴的味道!京东¥ 13.90去购买?

和当时的护肤品种类,真实的匈奴公主可能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不是古人,不知道汉朝的元、成、哀、平诸帝听到这个建议会有什么想法。但是我只是本能的觉得,如果这个建议没有被批准便罢;如果批准了,即便是汉匈因此共享太平了,提这个建议的人,在皇帝那儿恐怕不会落下什么好印象。

参考

  1. ^蠕蠕公主者,蠕蠕主郁久闾阿那瑰女也。蠕蠕强盛,与西魏通和,欲连兵东伐。神武病之,令杜弼使蠕蠕,为世子求婚。阿那瑰曰:「高王自娶则可。」神武犹豫,尉景与武明皇后及文襄并劝请,乃从之。武定三年,使慕容俨往娉之,号曰蠕蠕公主。八月,神武迎于下馆,阿那瑰使其弟秃突佳来送女,且报聘,仍戒曰:「待见外孙,然后返国。」公主性严毅,一生不肯华言。神武尝有病,不得往公主所,秃突佳怨恚,神武自射堂舆疾就公主。其见将护如此。神武崩,文襄从蠕蠕国法,蒸公主,产一女焉。


因为大汉天子如果娶了匈奴女子为妃的话,那么大汉天子名义上就成了匈奴单于的女婿,大汉天子就需要像侍奉自己父亲一样侍奉匈奴单于,所以大汉天子为什么要在自己拥有未央宫中三千佳丽的情况下,吃这种形式上的亏呢?因为汉朝和唐朝时期的和亲很多都是在对方承认了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如大唐文成公主和亲),胡人领导者又表示愿意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中原王朝的君主,所以当时的和亲根本不算耻辱,又因为古代游牧民族往往以娶汉族名门之女为荣(参考东汉中郎将蔡邕之女蔡琰,晋惠帝司马衷第二个皇后羊献容、汉国昭武帝刘聪皇后刘娥三位汉族名门女子),所以大汉或者大唐公主嫁过去后一样是很受游牧民族尊重的,如果王昭君这种西汉普通宫女的话,那么她们在游牧民族那边的地位肯定高于在中原的时期,这个跟北宋靖康之乱那样的情况是两码事。

又因为如果大汉天子娶了匈奴女子为妃的话,那么这个匈奴女子也非常有可能成为匈奴单于内应,所以大汉天子更没必要这样做,以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汉朝之前又不是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虽然东周襄王姬郑在位时期(公元前651年到公元前619年)正直齐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慈甫、晋文公姬重耳等当时的霸主争霸时期,但是东周却已经非常衰弱了。因为周襄王姬郑的弟弟王子带打算夺取王位,所以王子带便与自己的母亲周惠王后隗氏商议后,引周惠王后隗氏娘家的部落进入东周首都洛邑,最后如果不是晋文公姬重耳继承了齐桓公姜小白的「尊王攘夷」旗号,成功率领晋国军队击退胡人,并且把周襄王姬郑送回东周首都洛邑的话,那么东周这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可能就要改胡姓了,这里的周惠王后隗氏就是周惠王娶的胡人女子,周惠王的这次联姻,差点把自己的儿子周襄王害死了。

虽然晋文公姬重耳的母亲也是胡人,但是因为晋文公姬重耳的一生中都得到了自己外祖父狐突,以及自己两个舅舅狐偃和狐毛兄弟的帮助,所以我们也不能说胡人就一定都是坏的。不过因为晋文公姬重耳的后母骊姬倒也算是胡女的,晋文公姬重耳也被骊姬陷害过的,所以或许是东周时期的王子带之乱和骊姬之乱两件事让大汉天子对胡人有了更大的戒备心理了也说不定呢!

不过汉唐时期的和亲应该和明朝时期的又不太一样了。虽然明成祖朱棣后宫中有丽妃韩氏这样的朝鲜李氏王朝宗室女子,但是因为这些朝鲜女子应该都算朝鲜国王为了讨好明成祖朱棣而主动送来的,当时的朝鲜王朝也比大明王朝弱小很多,明成祖朱棣当然也不会以娶朝鲜女子为荣,更不会像侍奉自己父亲明太祖朱元璋那样侍奉朝鲜国王,所以这种情况和汉唐时期那种强大政权君主嫁宗室女或者普通宫女给弱小政权君主的情况有所不同。


一部汉朝史,半部外戚史,

汉朝的外戚专权最为典型。

有很多汉朝皇帝非常悲催,

一生都在斗老妈姥爷舅舅。

要么斗不过,自己被换掉,

要么斗赢了,自己也死了。

自己死得早,孩子还太小,

孩子长大了,继续斗外戚。

如果是普通的外戚还好说,

吕后那么牛死后也被清算。

但是万一出了个匈奴太后,

那小皇帝和大臣斗得过吗?

分分钟就引匈奴大军入宫,

把不听话的人通通都砍头。

像杨坚那样夺了外孙江山,

那也不算是件多难的事情。

历朝历代绝嗣的皇帝很多,

只有一个儿子的也不少见。

万一只有匈奴妃子生儿子,

那就少不了跑出匈奴太后。

就算皇帝生了很多个儿子,

匈奴妃子也可以携敌自重。

如果不立她的儿子做皇帝,

娘家就大军南下以打促谈。

欧洲哈布斯堡王朝很奇葩,

人家不靠武力来开疆辟土。

光靠联姻和继承就能奏效,

不费一兵一卒就大吃四方。

如果汉朝皇帝娶匈奴公主,

那麻烦事可就没完没了了。

每当立太子、皇帝去世时,

匈奴大军都要来搅和一下。

内部没搞定,外部又添乱,

还里应外合,谁能搞得定?

从一开始就不娶匈奴公主,

才能避免无穷无尽的麻烦。

下面是汉朝掌权的外戚们,

真是前赴后继,没完没了。

要是再来个匈奴太后掌权,

真不知道复杂到什么程度。

西汉

吕氏(汉高帝妻族、汉惠帝母族):吕雉、吕禄、吕产、吕台

薄氏(汉文帝母族):薄姬、薄昭

窦氏(汉文帝妻族、汉景帝母族):窦漪房、窦长君、窦广国、窦婴

王氏(汉景帝妻族、汉武帝母族)王娡、田蚡

卫氏(汉武帝妻族):卫子夫、卫青、霍去病

史氏(汉宣帝祖母族):史良娣、史高

李氏(汉武帝妻族):李夫人、李广利、李延年

上官氏(汉昭帝妻族):上官皇后、上官桀、上官安

霍氏(汉宣帝妻族):霍成君、霍光、霍显、霍禹

许氏(汉宣帝妻族、汉元帝母族):许平君、许广汉、许延寿、许嘉

王氏(汉元帝妻族、汉成帝母族):王政君、王凤、王根、王莽

傅氏(汉哀帝祖母族):傅太后、傅喜

丁氏(汉哀帝母族):丁姬、丁明

东汉

窦氏(汉章帝妻族):章德窦皇后、窦宪

邓氏(汉和帝妻族):邓绥、邓骘

阎氏(汉安帝妻族):阎姬、阎显

梁氏(汉顺帝妻族):梁妠、梁商、梁冀

董氏(汉灵帝母族):董太后、董重

何氏(汉灵帝妻族):何皇后、何进

这么大领土靠联姻继承得到,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啊。

哈布斯堡王朝的座右铭就是:

「让其他人发动战争,而你们,

快乐的奥地利人,去结婚吧!」


有些人觉得嫁公主不是强国对弱国做的事情,那举一个近现代的例子。

你知道为什么日本人让溥仪胞弟溥杰娶日本贵族女性吗?

因为只要溥杰生了儿子,再把溥仪杀了,按照清末继位传统,这个儿子就成为唯一的皇位继承人。

先不说幼子长大前,皇母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干涉朝政。

但说一个有著日本生母,接受日式教育的皇位继承人,日本这一招绝对仔细研究过中国史书!


这正是汉朝君臣高明的体现。首先在辈分上,嫁公主出去等於单于是皇帝的女婿,皇帝是老丈人,明显是汉朝这边更占便宜。

反面例子是突厥的佗钵可汗,因为突厥实力强大,当时北周和北齐争相和他订立姻亲关系,并缴纳岁贡,周武帝宇文邕娶的就是佗钵可汗的侄女。结果怎么地,他直接管北周和北齐的皇帝叫起了儿子。

时佗钵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周、齐争结姻好,倾府藏以事之。佗钵益骄,每谓其下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娶了匈奴老婆的话名分怎么给。当皇妃的话匈奴丢面子,当皇后的话汉朝丢面子。但是无论当皇后还是当皇妃,她所生下的儿子都会参与皇位竞争,并且会以匈奴当做争位的后盾。

如果争输了,汉匈关系交恶,匈奴公主和亲效果白费。如果争赢了,对汉朝而言比输了还惨,首先是皇帝会带著匈奴血统,还得管单于叫外公,接著匈奴也会深度参与汉朝内政事务,那才真叫一个丧权辱国。

类似的例子如汉赵时期的刘渊,他出身自匈奴屠各部,长子是和南匈奴贵族呼延氏生下的刘和,他还有另一个儿子是和氐族贵族单氏生下的刘乂。这俩儿子一个是屠各和南匈奴联姻的结晶,另一个是匈奴和六夷联姻的结晶。

后来刘渊四子刘聪杀兄自立,为了巩固和南匈奴以及六夷的联盟关系,立了来自呼延氏的皇后,但又立刘乂为皇太弟,承诺自己死后刘乂继位,刘乂死后呼延氏的儿子继位,结果造成呼延氏和刘乂关系敌对。最后匈奴贵族冤杀了刘乂,导致六夷部落叛乱者超过总人口一半,汉赵实力大受打击。

如果汉朝娶了匈奴公主并生下儿子,匈奴也会像上述故事里那样参与汉朝政治,并对朝廷造成割裂,那问题可真就严重了。

最后,用公主和亲其实操作空间很大。说实在的,汉朝根本没什么兴趣参与匈奴政治,所以从来就没用过真公主去和亲。要么找个远房亲戚嫁出去,要么直接认干女儿。既没感情,又没地位,把她们嫁出去对汉朝皇帝半毛钱损失都没有。

因此,娶匈奴公主是万万不行的,相比之下,和亲就很聪明了。

————————————————————————

统一回复评论区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群体,看看匈奴单于自己是怎么说的: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