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听了洪承畴的建议,不杀朱由榔,三藩之乱的时候,迎回前明皇帝,他就有反清复明的大意,到时台湾郑家在水师再游历长江,登录山东直隶,包抄清军后路,而且清朝也对自己的汉族军队也会心存芥蒂,三藩之乱是不是就有很大几率成功?


三藩之乱成不成功,取决于吴三桂头几年反清的决心是否坚定,采取的行动是否果断,他能否拥立朱由榔或者说具备一定的拥明大义,实际上就是个添头。

吴三桂在湖南顿兵不前,不强力改造尚、孙等盟友,用重兵于地形险峻的川东地区,不一上来就倾全力消灭岳乐军团,这些问题与他有没有弑君行为都影响不大(可能对他与盟友间的关系有一定影响,但他在1676年真下决心消灭尚家,也不是件做不到的事)。

况且,就算吴三桂不上三患二难疏,永历在缅甸也很难维持了,永历进入缅甸后自己解除了卫队武装后,生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缅人的态度。而站在新缅王的立场,缅甸方面已经因为咒水之难和明方彻底撕破脸了,把唯一的人质永历送回给晋王的迎驾军可能会导致明军毫无顾忌后进一步地报复,还会得罪清庭,因此缅甸方面大概率还是会选择向清廷交出这个烫手的山芋,而一旦清廷拿到了永历,不管之后是处斩还是软禁,吴三桂基本都不可能直接利用,清廷智商再低也不可能让永历留在昆明,由吴三桂恩养,就是这样。


吴三桂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军阀集团缺乏战略眼光和程序正义、理想抱负。所以他们行动上极其短视,只希望裂土封王。因为缺乏程序正义,军阀集团很难平稳的权力交接,过渡难度远高于正常的封建君主,五代之乱很大程度上就是军阀集团根本对接班人问题束手无策。所以吴三桂自己死了,吴三桂集团就完蛋;军阀集团要么「人亡政息」,要么二五仔再立一个山头。因为吴三桂缺乏理想抱负,因此根本不可能发动人民群众,甚至无法号召官绅。

他没有及时推进战果,在长江流域逗留太久,不知道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只谋求在长江边上吓康熙给他裂土封王,痴人说梦!


肯定大。

蓖子坡用弓弦绞杀永历,导致吴三桂觉得自己无法再立明朝宗室旧人,因而只能自立名号,即使这样,起兵之初也是势如破竹。

政治上:

如果能拥立明室后裔,鼓舞忠义,打出反清复明,汉贼不两立的旗号,加之当时明朝灭亡还不久,人心思旧,大多数心系明朝的士大夫以及降官降将会纷纷参与起兵,而且就当时的老百姓而言,他们也是不甘心接受一个异族来统治的,那么这场战争就不再是原明降将集团和满清统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而会上升到汉族人民拒绝满清统治之斗争的层面,成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斗争,会获得更多的响应和支持,这也将成为明末抗清斗争的继续。

其次,拥立明室后裔,政治上会更加集中,不至于那么分散。可以将福建的耿精忠,台湾的郑经,广东的尚之信,广西的孙延龄以及平凉的王辅臣等大大小小的军事力量纳入这个旗帜周围,形成统一战线,军事上能统一指挥,步调上也能一致,毕竟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国祚影响在那放著呢。

军事上:

由于清廷毫无防备,吴三桂突然起兵,各地一触即溃,望风投降,有些地方甚至传檄而定,迅速占领云南,贵州,湖南,饮马长江。而当时清廷根本来不及在长江完成布防,加之北方不靖,陕西,蒙古各地纷纷造反响应叛乱,清廷被突如其来的各地叛乱搞得手忙脚乱,康熙一度都打算御驾亲征了。

如果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能迅速渡江,独占长江天堑之险,进至黄河流域,切断清廷的东南槽运,号召原明降将倒戈,进而带动广大百姓响应,进逼京畿,迫使满清政权北迁,甚至退回关外老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可惜吴三桂在大好形势下,战略上却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驻军在长江南岸的松滋(今湖北荆州地区),逡巡不进,这令很多人大惑不解,部下将领谋士都很著急,纷纷劝其渡江北上。因为对吴三桂和清廷来说,吴处于弱势,清处于强势,弱与强斗,弱者之利在于速战,而不利于久战。战争打得就是财富,云南一隅的财富不及东南一县,因此吴三桂后劲难免不足。这也是部下不理解为什么停足不进,纷纷劝说的原因。兵法云,有进无退,只有进攻,保持锐气,才能巩固胜利。遗憾的是这一停就停了三个多月,犯了致命的战略错误,给了清廷喘息布防的时间,战争由此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吴三桂之所以兵败,不仅仅是杀了永历,还有其他很多因素。


没什么卵用,先不提永历苟到三藩之乱的可行性,只谈谈吴周集团对明朝宗室的态度,除了刘玄初等少部分人是真的抱有反清复明之愿外,绝大多数人无非是因为削藩无法保住自己的权力和身家性命,才无奈造反的,他们绝大多数又亲身参与了灭明战争,对明朝又有什么感情可言,吴三桂造反就有过立个明朝宗室装装样子的想法,他的女婿夏国相就劝他,「立了,还要再杀,何必麻烦。」吴三桂就放弃了这个想法,综上永历无论如何都得死,对吴三桂而已有没有他一个样。


正相反,杀了永历帝才增加了成功的机率;大明文人、宗室最擅长的事就是扯皮,再把他们供起来,等于在自己头上养一堆苍蝇;

而且说到郑家,郑家后来也是自行称帝,而且三藩时,一直在打击琉球供给尚可喜的商船,等于间接协助了清军打败三藩;

三藩之乱胜利最关键筹码是察哈尔,有没有朱家都不影响这股势力,只不过察部遇到图海,莫名的败了;

再说清军吴三桂方面,在吴死前,清军与大周是僵持状态,吴身体再好些,那鹿死谁手还是末知数


朱由榔这个皇帝,可称为流浪皇帝、逃跑皇帝、乞丐皇帝。在当时的时局,朱由榔逃跑坚持了十六年。

在这期间,没有想到安分守己,还一心复兴明朝,同时他能把逃跑练成一门绝活,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能坚持十六年,更是堪称大神。

虽然朱由榔能力未必有多强,但他的求生欲确实很顽强,这点同样值得钦佩。

不要以为很容易,其实很难。人到了某个程度某种地步,很可能想到的不是坚持,而是放弃。为什么会有人轻生,他们并不是活不下去了,而是坚持不下去了。

某种程度上看,朱由榔也可以说是个勇敢的人。

如果当初,在让活下来,可能会是下一个勾践!


「反清」与「复明」,是两件事,不一定要做成一件事。

不杀朱由榔,并不会有利于「复明」。别说大明有天下三百年,民意尚存什么的。打住。汉晋唐宋能亡,你老朱家也能亡。中国不是日本,大朝代的兴替,大家也是见惯了的。在刚刚亡的那一下可能还有很多人不舍,但亡了很多年了,也没见你有个光武帝中兴汉室。大家想的已经是你怎么不赶紧死透。这个时候再弄出明宗室,反而不如僵尸。

对比一下人对死亡的接受过程

①否定期——什么?我大明亡了?我大明天下无敌怎么会亡?当然,否定并不会改变什么,于是往下发展到第二阶段

②愤怒期——一定是你们逼死先帝,艹尼玛创贼,艹尼玛达清,我们扶保新君破虏平寇不日定光复大萌。然而愤怒也于事无补,就是送头而已,无可挽回地转去第三阶段

③妥协期——认可大明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帝国,学会在新时期的斗争环境中生存,所以永历能存在比弘光隆武长。什么天子守国门?什么我大萌天下无敌?什么祖宗陵寝不可弃?节操值几个钱?去尼玛的,跑吧。朱由榔们这一跑,一跑就跑进第四阶段。

④忧郁期——心里默认到大明已经是过去式,很多人对于复明已经绝望,士人转向著书立说,或遁入空门,或归隐田园。毫无悬念转入第五阶段。

⑤接受期——到这个阶段,天下士庶已经接受大明死亡,不会再看他一眼。谁不怀念大明是没有良心,谁想搬大明回来就是没有脑袋。若此时再推出一个大明代理人,等于诈尸。

但「反清」是另一回事,当时大清并未坐稳天下,大清自己也这样认为。明失其鹿,鹿死谁手也都可以,大清可以,周吴郑王也可以。如果吴三桂只是空有「背主」之名,而无「弑君」之实的话,时人对他的看法会宽松许多。只是背主而已,唐宋二祖,谁又还不背个主了?只要不经手杀朱由榔,反清的成算是会增加的。

当然,成算增加,也不一定代表会成功。


这种以弱敌强,以一域对抗全国的战争,关键就是要快,迅速推进,不能打持久战,只有在强势一方未及反应,弱势一方营造的虚幻强大形象未被戳破时,才有机会,一旦僵持,到了比拼战争潜力的阶段,那就完了

历史上如:朱棣靖难之变,李存勖灭梁,安史之乱,官渡之战等等

凡是弱小一方,冒险速战的,才能赢

吴三桂居然搞老成持重,那就死定了,和杀个人关系不大


有了一个懦夫朱由榔,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照样要失败。因为吴三桂这个人,你让它做一个称霸一方的土霸王它没有问题,但是你让它做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明显的它素质不够,它根本就没有那个治国安邦的才能。

久经戎行的吴三桂,在政治上却稚嫩得到了无知的地步。在三藩刚刚开始起事的时候,形势几乎是呈一边倒的倒向三藩的这一边的。当时的清妖,已经是张惶失措,惊恐万状的准备逃回山海关内了。但是,愚蠢的吴三桂却没有抓住这个绝好的战略机会,率军迅速北上直捣燕京,将清妖再度降为一个地方性的分裂政权。吴三桂以及三藩麾下的强兵猛将,一直踯躅在湘楚大地上停步不前,这就给清妖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缓过劲来的清妖统治者,从容不迫的从清妖统治区调集了它所能够调集的力量,向著三藩发动了各个击破的进攻。而抱残守缺的三藩,却因为彼此之间的互相猜忌和徘徊观望,丧失了极好的战略时机,而最后终于走向了覆灭。在三藩覆灭之际,即便是懦夫永历还在人间,它又能有什么能力挽三藩的狂澜既倒之势呢?如果是懦夫永历能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耐的话,南明就不会灭亡了。

(图片来源于网路,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不可能,你要知道,这帮二五仔还是明军的时候,野战从来都是被吊起来打,怎么投降做了二鬼子反而有buff加成了?总不能真有人指望汪精卫的战斗力吊打明治天皇,这种曲线救国的把戏现在从来都是当笑话看的,不会真有人当真吧?不会吧?

三藩之战的时候,主要问题是绿营兵当时还没有完成统一化,实际上还是继承前明的军阀体制,面对吴三桂可靠性动摇,八旗兵为了弹压也不敢全军压上,又不适应南方战争环境,所以束手束脚。

但是战场上,除了在洞庭湖方向鏖战,其他区域都是绿营兵反水导致失去地方控制。这主要是源于八旗的集中部署策略,他们人太少了,所以不可能分散控制地方,只能集中起来保持猛虎在山之势,所以绿营兵不稳的情况下就出现大片区域丢失,但只要野战打赢收复起来也不难。

三藩之乱中,三藩曾经控制过的区域还是不少,除了江西、浙江外基本涵盖了江南地区。清军分3-4路进攻,很快就平定叛乱。

所以啊,野战打不赢,什么都白搭,绝对的实力摆在那,你就算诸葛亮指挥都没用,历史是不会相信后人的一厢情愿的


吴三桂不杀永历,他还想反清?当时就被弄死了。

我只想说一点,任何抱著朱明这个政治僵尸不放的汉人反清都会失败。原因很简单,将士们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跟著你为的是让你当皇帝,博个从龙之功,不是为了把朱家人当皇帝,你拿从龙之功,那他们还有什么?不要想著什么号召力,与明郑联合啥的。吴三桂最大的本钱就是手下的军队,你的军队打赢了,能打,号召力,盟友才有兑现的机会,你打不赢,再多的人心也然并卵。在争夺天下这条道路上,不要吝啬,不要小气,招揽英雄豪杰替你消灭敌人 ,求实利而去虚名。人民支持啥的都是虚的,军队支持你才是实的


阻碍吴三桂成功的主要因素 年龄 起兵时62岁 5年后病逝 没有足够的时间


不是很懂为什么总有人给吴三桂考虑「如何打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啊:无论如何,吴三桂都赢不了。

请记住,吴三桂五年后就死了。五年之后,他留给朱由榔(是不是留给朱由榔的,也不一定)的,是一个比孙可望北伐时还要四分五裂的政权,更不要说外围盟友了。

然后你们觉得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朱由榔先生,能比吴世蟠做得更好吗?


吴三桂不杀朱由榔,清朝也不会让朱由榔活著。吴三桂反清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年级太大,没有时间了。


前提本来成不成立很难说,如果永历一直在吴三桂手里,清朝廷可能早就要想方设法收拾吴三桂了。吴三桂什么时候反,怎么反,都犹未可知。

另外,吴三桂其实也不是忠于明朝,他要是真的忠臣就不会投降。前半辈子背叛明朝,后半辈子背叛清朝,为什么说感觉他会忠于明朝…永历活著才是吴三桂反叛后的又一大问题。


洪承畴有说过不杀朱由榔?

我以为不论洪承畴还是吴三桂,当时都是极力主张杀朱由榔,以此证明他们对大清主子的忠心。

特别吴三桂主张斩首,反倒是负责监视吴三桂的满洲将领爱星阿说,永历毕竟曾经是皇帝,斩首太惨,还是留个全尸。

他吴三桂当时就没得选择,朱由榔横竖都是死,吴三桂敢赌自己和部下的身家性命吗?


不会。

虽然我不懂历史,但我可以肯定,绝对不会。


当年大西军余部拥立朱由榔,其实最早也是合作的形势,否则的话大西军自己就要被明清两股势力合击了。等到吴三桂镇守西南的时候,朱由榔这种已经过气了,没有多少利用的价值。

吴三桂要是真的想争天下,顺治挂掉的时候就可以反了。当时吴三桂派几千兵到北京吊唁的时候,清廷还疑心这伙人有什么图谋,要其在城外祭奠后就赶紧回去。吴三桂要是有想法的话,直接就是可以在北京搞一波破坏,同时从西南起兵。原来这个时候清廷内部空虚,加上主少国疑,吴三桂的年纪还不算太老,而且没有后来曾国藩时期需要忌惮洋人,天大的机会摆在眼前却错过了。

现在想一下可能是整个吴三桂集团内部都是这种安逸的心态,曾国藩刚平太平天国的时候,底下就有人撺掇其起事了。反之吴三桂集团在遇到更好时机时,内部却没有明显的想法,说明吴三桂集团政治水平不高。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等到吴三桂后来被康熙逼得造反时,不知道是否想到过要是当年就反了,哪里会有康熙这个千古一帝。


三藩之乱注定不会成功,为什么?

一、吴三桂太老了

二、吴三桂太软了

跟其它都没有关系

吴三桂如果不软的话,当之前天下大乱,他年轻的时候,清、张、李、明混乱天下的时候,他早浑水摸鱼了

现在晚了

天下已经安了

吴三桂又老了

等死没救了

除非远遁海外


吴三桂守关都不咋样,还指望他称霸全国啊?

搞得天下大乱倒是可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