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聽了洪承疇的建議,不殺朱由榔,三藩之亂的時候,迎回前明皇帝,他就有反清復明的大意,到時臺灣鄭家在水師再遊歷長江,登錄山東直隸,包抄清軍後路,而且清朝也對自己的漢族軍隊也會心存芥蒂,三藩之亂是不是就有很大幾率成功?


三藩之亂成不成功,取決於吳三桂頭幾年反清的決心是否堅定,採取的行動是否果斷,他能否擁立朱由榔或者說具備一定的擁明大義,實際上就是個添頭。

吳三桂在湖南頓兵不前,不強力改造尚、孫等盟友,用重兵於地形險峻的川東地區,不一上來就傾全力消滅嶽樂軍團,這些問題與他有沒有弒君行為都影響不大(可能對他與盟友間的關係有一定影響,但他在1676年真下決心消滅尚家,也不是件做不到的事)。

況且,就算吳三桂不上三患二難疏,永曆在緬甸也很難維持了,永曆進入緬甸後自己解除了衛隊武裝後,生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緬人的態度。而站在新緬王的立場,緬甸方面已經因為咒水之難和明方徹底撕破臉了,把唯一的人質永曆送回給晉王的迎駕軍可能會導致明軍毫無顧忌後進一步地報復,還會得罪清庭,因此緬甸方面大概率還是會選擇向清廷交出這個燙手的山芋,而一旦清廷拿到了永曆,不管之後是處斬還是軟禁,吳三桂基本都不可能直接利用,清廷智商再低也不可能讓永曆留在昆明,由吳三桂恩養,就是這樣。


吳三桂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軍閥集團缺乏戰略眼光和程序正義、理想抱負。所以他們行動上極其短視,只希望裂土封王。因為缺乏程序正義,軍閥集團很難平穩的權力交接,過渡難度遠高於正常的封建君主,五代之亂很大程度上就是軍閥集團根本對接班人問題束手無策。所以吳三桂自己死了,吳三桂集團就完蛋;軍閥集團要麼「人亡政息」,要麼二五仔再立一個山頭。因為吳三桂缺乏理想抱負,因此根本不可能發動人民羣眾,甚至無法號召官紳。

他沒有及時推進戰果,在長江流域逗留太久,不知道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主力,只謀求在長江邊上嚇康熙給他裂土封王,癡人說夢!


肯定大。

蓖子坡用弓弦絞殺永曆,導致吳三桂覺得自己無法再立明朝宗室舊人,因而只能自立名號,即使這樣,起兵之初也是勢如破竹。

政治上:

如果能擁立明室後裔,鼓舞忠義,打出反清復明,漢賊不兩立的旗號,加之當時明朝滅亡還不久,人心思舊,大多數心繫明朝的士大夫以及降官降將會紛紛參與起兵,而且就當時的老百姓而言,他們也是不甘心接受一個異族來統治的,那麼這場戰爭就不再是原明降將集團和滿清統治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而會上升到漢族人民拒絕滿清統治之鬥爭的層面,成為兩個民族之間的鬥爭,會獲得更多的響應和支持,這也將成為明末抗清鬥爭的繼續。

其次,擁立明室後裔,政治上會更加集中,不至於那麼分散。可以將福建的耿精忠,臺灣的鄭經,廣東的尚之信,廣西的孫延齡以及平涼的王輔臣等大大小小的軍事力量納入這個旗幟周圍,形成統一戰線,軍事上能統一指揮,步調上也能一致,畢竟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國祚影響在那放著呢。

軍事上:

由於清廷毫無防備,吳三桂突然起兵,各地一觸即潰,望風投降,有些地方甚至傳檄而定,迅速佔領雲南,貴州,湖南,飲馬長江。而當時清廷根本來不及在長江完成佈防,加之北方不靖,陝西,蒙古各地紛紛造反響應叛亂,清廷被突如其來的各地叛亂搞得手忙腳亂,康熙一度都打算御駕親徵了。

如果在這個時候,吳三桂能迅速渡江,獨佔長江天塹之險,進至黃河流域,切斷清廷的東南槽運,號召原明降將倒戈,進而帶動廣大百姓響應,進逼京畿,迫使滿清政權北遷,甚至退回關外老家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可惜吳三桂在大好形勢下,戰略上卻犯了保守主義的錯誤,駐軍在長江南岸的松滋(今湖北荊州地區),逡巡不進,這令很多人大惑不解,部下將領謀士都很著急,紛紛勸其渡江北上。因為對吳三桂和清廷來說,吳處於弱勢,清處於強勢,弱與強鬥,弱者之利在於速戰,而不利於久戰。戰爭打得就是財富,雲南一隅的財富不及東南一縣,因此吳三桂後勁難免不足。這也是部下不理解為什麼停足不進,紛紛勸說的原因。兵法雲,有進無退,只有進攻,保持銳氣,才能鞏固勝利。遺憾的是這一停就停了三個多月,犯了致命的戰略錯誤,給了清廷喘息佈防的時間,戰爭由此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吳三桂之所以兵敗,不僅僅是殺了永曆,還有其他很多因素。


沒什麼卵用,先不提永曆苟到三藩之亂的可行性,只談談吳周集團對明朝宗室的態度,除了劉玄初等少部分人是真的抱有反清復明之願外,絕大多數人無非是因為削藩無法保住自己的權力和身家性命,才無奈造反的,他們絕大多數又親身參與了滅明戰爭,對明朝又有什麼感情可言,吳三桂造反就有過立個明朝宗室裝裝樣子的想法,他的女婿夏國相就勸他,「立了,還要再殺,何必麻煩。」吳三桂就放棄了這個想法,綜上永曆無論如何都得死,對吳三桂而已有沒有他一個樣。


正相反,殺了永曆帝才增加了成功的機率;大明文人、宗室最擅長的事就是扯皮,再把他們供起來,等於在自己頭上養一堆蒼蠅;

而且說到鄭家,鄭家後來也是自行稱帝,而且三藩時,一直在打擊琉球供給尚可喜的商船,等於間接協助了清軍打敗三藩;

三藩之亂勝利最關鍵籌碼是察哈爾,有沒有朱家都不影響這股勢力,只不過察部遇到圖海,莫名的敗了;

再說清軍吳三桂方面,在吳死前,清軍與大周是僵持狀態,吳身體再好些,那鹿死誰手還是末知數


朱由榔這個皇帝,可稱為流浪皇帝、逃跑皇帝、乞丐皇帝。在當時的時局,朱由榔逃跑堅持了十六年。

在這期間,沒有想到安分守己,還一心復興明朝,同時他能把逃跑練成一門絕活,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能堅持十六年,更是堪稱大神。

雖然朱由榔能力未必有多強,但他的求生欲確實很頑強,這點同樣值得欽佩。

不要以為很容易,其實很難。人到了某個程度某種地步,很可能想到的不是堅持,而是放棄。為什麼會有人輕生,他們並不是活不下去了,而是堅持不下去了。

某種程度上看,朱由榔也可以說是個勇敢的人。

如果當初,在讓活下來,可能會是下一個勾踐!


「反清」與「復明」,是兩件事,不一定要做成一件事。

不殺朱由榔,並不會有利於「復明」。別說大明有天下三百年,民意尚存什麼的。打住。漢晉唐宋能亡,你老朱家也能亡。中國不是日本,大朝代的興替,大家也是見慣了的。在剛剛亡的那一下可能還有很多人不捨,但亡了很多年了,也沒見你有個光武帝中興漢室。大家想的已經是你怎麼不趕緊死透。這個時候再弄出明宗室,反而不如殭屍。

對比一下人對死亡的接受過程

①否定期——什麼?我大明亡了?我大明天下無敵怎麼會亡?當然,否定並不會改變什麼,於是往下發展到第二階段

②憤怒期——一定是你們逼死先帝,艹尼瑪創賊,艹尼瑪達清,我們扶保新君破虜平寇不日定光復大萌。然而憤怒也於事無補,就是送頭而已,無可挽回地轉去第三階段

③妥協期——認可大明已經不再是一個統一帝國,學會在新時期的鬥爭環境中生存,所以永曆能存在比弘光隆武長。什麼天子守國門?什麼我大萌天下無敵?什麼祖宗陵寢不可棄?節操值幾個錢?去尼瑪的,跑吧。朱由榔們這一跑,一跑就跑進第四階段。

④憂鬱期——心裡默認到大明已經是過去式,很多人對於復明已經絕望,士人轉向著書立說,或遁入空門,或歸隱田園。毫無懸念轉入第五階段。

⑤接受期——到這個階段,天下士庶已經接受大明死亡,不會再看他一眼。誰不懷念大明是沒有良心,誰想搬大明回來就是沒有腦袋。若此時再推出一個大明代理人,等於詐屍。

但「反清」是另一回事,當時大清並未坐穩天下,大清自己也這樣認為。明失其鹿,鹿死誰手也都可以,大清可以,周吳鄭王也可以。如果吳三桂只是空有「背主」之名,而無「弒君」之實的話,時人對他的看法會寬鬆許多。只是背主而已,唐宋二祖,誰又還不背個主了?只要不經手殺朱由榔,反清的成算是會增加的。

當然,成算增加,也不一定代表會成功。


這種以弱敵強,以一域對抗全國的戰爭,關鍵就是要快,迅速推進,不能打持久戰,只有在強勢一方未及反應,弱勢一方營造的虛幻強大形象未被戳破時,纔有機會,一旦僵持,到了比拼戰爭潛力的階段,那就完了

歷史上如:朱棣靖難之變,李存勖滅梁,安史之亂,官渡之戰等等

凡是弱小一方,冒險速戰的,才能贏

吳三桂居然搞老成持重,那就死定了,和殺個人關係不大


有了一個懦夫朱由榔,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照樣要失敗。因為吳三桂這個人,你讓它做一個稱霸一方的土霸王它沒有問題,但是你讓它做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明顯的它素質不夠,它根本就沒有那個治國安邦的才能。

久經戎行的吳三桂,在政治上卻稚嫩得到了無知的地步。在三藩剛剛開始起事的時候,形勢幾乎是呈一邊倒的倒向三藩的這一邊的。當時的清妖,已經是張惶失措,驚恐萬狀的準備逃回山海關內了。但是,愚蠢的吳三桂卻沒有抓住這個絕好的戰略機會,率軍迅速北上直搗燕京,將清妖再度降為一個地方性的分裂政權。吳三桂以及三藩麾下的強兵猛將,一直躑躅在湘楚大地上停步不前,這就給清妖提供了喘息的機會。

緩過勁來的清妖統治者,從容不迫的從清妖統治區調集了它所能夠調集的力量,向著三藩發動了各個擊破的進攻。而抱殘守缺的三藩,卻因為彼此之間的互相猜忌和徘徊觀望,喪失了極好的戰略時機,而最後終於走向了覆滅。在三藩覆滅之際,即便是懦夫永曆還在人間,它又能有什麼能力挽三藩的狂瀾既倒之勢呢?如果是懦夫永曆能有挽狂瀾於既倒的能耐的話,南明就不會滅亡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不可能,你要知道,這幫二五仔還是明軍的時候,野戰從來都是被吊起來打,怎麼投降做了二鬼子反而有buff加成了?總不能真有人指望汪精衛的戰鬥力吊打明治天皇,這種曲線救國的把戲現在從來都是當笑話看的,不會真有人當真吧?不會吧?

三藩之戰的時候,主要問題是綠營兵當時還沒有完成統一化,實際上還是繼承前明的軍閥體制,面對吳三桂可靠性動搖,八旗兵為了彈壓也不敢全軍壓上,又不適應南方戰爭環境,所以束手束腳。

但是戰場上,除了在洞庭湖方向鏖戰,其他區域都是綠營兵反水導致失去地方控制。這主要是源於八旗的集中部署策略,他們人太少了,所以不可能分散控制地方,只能集中起來保持猛虎在山之勢,所以綠營兵不穩的情況下就出現大片區域丟失,但只要野戰打贏收復起來也不難。

三藩之亂中,三藩曾經控制過的區域還是不少,除了江西、浙江外基本涵蓋了江南地區。清軍分3-4路進攻,很快就平定叛亂。

所以啊,野戰打不贏,什麼都白搭,絕對的實力擺在那,你就算諸葛亮指揮都沒用,歷史是不會相信後人的一廂情願的


吳三桂不殺永曆,他還想反清?當時就被弄死了。

我只想說一點,任何抱著朱明這個政治殭屍不放的漢人反清都會失敗。原因很簡單,將士們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跟著你為的是讓你當皇帝,博個從龍之功,不是為了把朱家人當皇帝,你拿從龍之功,那他們還有什麼?不要想著什麼號召力,與明鄭聯合啥的。吳三桂最大的本錢就是手下的軍隊,你的軍隊打贏了,能打,號召力,盟友纔有兌現的機會,你打不贏,再多的人心也然並卵。在爭奪天下這條道路上,不要吝嗇,不要小氣,招攬英雄豪傑替你消滅敵人 ,求實利而去虛名。人民支持啥的都是虛的,軍隊支持你纔是實的


阻礙吳三桂成功的主要因素 年齡 起兵時62歲 5年後病逝 沒有足夠的時間


不是很懂為什麼總有人給吳三桂考慮「如何打贏」……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啊:無論如何,吳三桂都贏不了。

請記住,吳三桂五年後就死了。五年之後,他留給朱由榔(是不是留給朱由榔的,也不一定)的,是一個比孫可望北伐時還要四分五裂的政權,更不要說外圍盟友了。

然後你們覺得前方喫緊後方緊喫的朱由榔先生,能比吳世蟠做得更好嗎?


吳三桂不殺朱由榔,清朝也不會讓朱由榔活著。吳三桂反清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年級太大,沒有時間了。


前提本來成不成立很難說,如果永曆一直在吳三桂手裡,清朝廷可能早就要想方設法收拾吳三桂了。吳三桂什麼時候反,怎麼反,都猶未可知。

另外,吳三桂其實也不是忠於明朝,他要是真的忠臣就不會投降。前半輩子背叛明朝,後半輩子背叛清朝,為什麼說感覺他會忠於明朝…永曆活著纔是吳三桂反叛後的又一大問題。


洪承疇有說過不殺朱由榔?

我以為不論洪承疇還是吳三桂,當時都是極力主張殺朱由榔,以此證明他們對大清主子的忠心。

特別吳三桂主張斬首,反倒是負責監視吳三桂的滿洲將領愛星阿說,永曆畢竟曾經是皇帝,斬首太慘,還是留個全屍。

他吳三桂當時就沒得選擇,朱由榔橫豎都是死,吳三桂敢賭自己和部下的身家性命嗎?


不會。

雖然我不懂歷史,但我可以肯定,絕對不會。


當年大西軍餘部擁立朱由榔,其實最早也是合作的形勢,否則的話大西軍自己就要被明清兩股勢力合擊了。等到吳三桂鎮守西南的時候,朱由榔這種已經過氣了,沒有多少利用的價值。

吳三桂要是真的想爭天下,順治掛掉的時候就可以反了。當時吳三桂派幾千兵到北京弔唁的時候,清廷還疑心這夥人有什麼圖謀,要其在城外祭奠後就趕緊回去。吳三桂要是有想法的話,直接就是可以在北京搞一波破壞,同時從西南起兵。原來這個時候清廷內部空虛,加上主少國疑,吳三桂的年紀還不算太老,而且沒有後來曾國藩時期需要忌憚洋人,天大的機會擺在眼前卻錯過了。

現在想一下可能是整個吳三桂集團內部都是這種安逸的心態,曾國藩剛平太平天國的時候,底下就有人攛掇其起事了。反之吳三桂集團在遇到更好時機時,內部卻沒有明顯的想法,說明吳三桂集團政治水平不高。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等到吳三桂後來被康熙逼得造反時,不知道是否想到過要是當年就反了,哪裡會有康熙這個千古一帝。


三藩之亂註定不會成功,為什麼?

一、吳三桂太老了

二、吳三桂太軟了

跟其它都沒有關係

吳三桂如果不軟的話,當之前天下大亂,他年輕的時候,清、張、李、明混亂天下的時候,他早渾水摸魚了

現在晚了

天下已經安了

吳三桂又老了

等死沒救了

除非遠遁海外


吳三桂守關都不咋樣,還指望他稱霸全國啊?

搞得天下大亂倒是可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