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造反的藩王有寧王,漢王等,明末天下大亂,堪稱造反的最佳時機。藩王募兵而出如唐王朱聿鍵,卻沒有選擇自立門戶,如果南明時能有個實力派藩王號令天下,而不是僅僅只能依靠各路軍閥,是不是結果會不一樣


因為朱棣已經成功過一次了,沒人比他更清楚自己的江山怎麼來的了。朱棣作為叔叔,幫自己的侄子清君側,但他想看到將來自己的兒子幫自己的孫子清君側嗎?

就像生活中兄弟倆為了爭家產,人腦子打出狗腦子,打完回到家跟自己的兒子們說:「你們可別學我啊,你們是親兄弟,要團結,要有愛,家產不家產的不重要,親情纔是最重要的」對他的兒子來說,有說服力嗎?

所以朱棣在靖難之後,繼續建文帝未完成的事業「削藩」,就是為了防止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兒子模仿自己。但是依然沒用,在他死後,他的兒子朱高煦子承父業,毅然決然的造反了,最終兵敗被做成了烤乳朱。這種事就像是一個D飯,靠著fd,帶著家人過上了好日子,結果他死前對自己的兒子說:「fd不是正道啊,老老實實工地搬磚,才能發家致富」他兒子能聽他的?在朱高煦造反被自己的親侄子做了之後,朱瞻基以此為藉口再次削藩,然後就開始養豬了。


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了就能成功的,明末那幫王爺,憑什麼造反成功?憑他百姓熱愛,一呼百應?憑他軍事才能卓越,可以推進中國作戰戰術近代化轉變?


完善您所要了解的信息,在我評論裏,我會及時的補充。——不知道是不是答非所問,但想要獲得大家贊同的寫手。

明朝歷史上前期是朱棣,打著「清君側,靖難役」(他在《皇明祖訓》 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

那如此看來,要是朱棣不管這太祖訓話,肯定會有所在明朝末期造反,但很不幸的是,朱棣畢竟是《永樂大典》的法定授權人(您不想想永樂是年號,是誰的,朱棣的,這不就認可一部分知識產權是他的嗎,再者他不是也進行了提建議雖然有的過於帝王的角度,但也是他一部分的知識產權)

其受賞的人則是在戰役期間不為建文帝效力的30人(百度百科資料,史書追封3人,27人在世接受封的人),再者誅殺前君(即建文帝兩位大臣所招的500+)

實在不好說,這朱棣有無對這一清君側進行強化?!


明朝幹不過女真 幹不過流寇 可要收拾藩王 真的不要太簡單


朱棣因削藩而靖難,上臺後接著削藩,此後的藩王兩手空空,拿什麼反?


emmmmmmm但凡是有點腦子的人,選擇造反都得有點目的啊,比如自己野心爆棚、或者和當朝天子有仇、或者被懷疑要被猜忌開刀等等,總之要有個目的。

再者一說,也得有點基本實力,自己掌控的地盤大小、麾下的人材和兵馬就不用說了,這藩王本身也應該有點勇武和謀略吧。

好了,讓我們來看看明末的114514個藩王都是啥德行,我就先舉舉一個例子吧,說說福王朱常洵,萬曆國本之爭的主角,在就藩前也算是按照帝王的標準培養的,分配的領地還是洛陽,實屬是個寶地了。結果這哥們都幹哈了,窮奢極欲橫徵暴斂,那日子過得舒服啊,仗著自己得萬曆寵愛真是要啥有啥,皇帝當不上就當不上唄,當皇帝還得天天臨朝接受言官的問候,哪有當個富庶藩王自在。這哥們視財如命,直到李自成打到家門口了,還不願意散財消災,最後只能是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所謂的李自成把福王和鹿肉一起煮了,名之福祿宴的故事,大抵上是野史傳聞,不過也足以見得百姓對這位藩王的痛恨,試想若是這種蛀蟲起兵造反,會有幾人望風呼應呢?

分割線

(如果題主喜歡,有時間我還可以接著寫一些明末藩王在亂局中的所作所為~


朱宸濠幾十萬大軍都被王陽明用攻心術打得落花流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