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主要走的轻喜剧的路线,这几天都在写简要的大纲,有没有一些很好参考资料,和大明太祖后期的地图


朱标难度不算0,我总结了一下朱标面对的问题:

1.削藩。这个很坑,大家都觉得应当削藩,但实际上很多藩王都是有用的。秦、晋、燕、宁要防备蒙古,周王等王爷分在北方各大城市是为了加强明政权在当地的影响,北方自靖康开始早就和南方离心离德了,灭金时南宋的军队居然被开封的百姓轰了出来。

你削藩就要面临很多压力,首先就是儒家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藩王制那是进了皇明祖训的,连朱棣都没敢废,宁可养著他们也不敢过线。其次就是可能的内战,这个可能性不大,没朱棣带头都还算消停。问题最大的是北方防线解体后北方的人心不稳和蒙古入侵的问题。

ps:最好连养猪问题一起解决,不让后代会被坑死的。

2.迁都。明朝迁都是必然的,朱元璋就想迁都,还派朱标去西安、洛阳、开封考察。迁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稳住北方,同时还要放住北方来的入侵。很多人说首都北迁是昏招,然而从结果来看在南方才是问题。北方人心不稳的话稍有不慎就会大乱,特别是后来的北直隶,今天的京津冀地区。

杜牧《战论》评价河北(京津冀):「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珠玑苟无,岂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何以言之?夫河北者,俗俭风浑,淫巧不生,朴毅坚强,果于战耕。名城坚垒,{山各}薛相贯,高山大河,盘互交锁。加以土息健马,便于驰敌,是以出则胜,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亦犹大农之家,不待珠玑然后以为富也。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河北落到少数民族手里还是给了反贼都是灾难。这里自755年安史之乱后就实际独立了,之后就和中原分分合合最后一分为二,北部给了辽,但是这片土地被辽人占领后,使得辽国很快就从一个单一的游牧民族,转变成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文明经济体。其众多的汉人人口,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兵力。这就是辽国能成为「北朝」的实力基础

辽灭后是金,金朝把这里作为政治中心,元朝更是在这里建立了元大都。这里已经几百年没见过汉族统治者了,这地方能有多靠谱可说不准。

所以新首都要在北方、靠运河(这样可以控制南方)、周围比较富、还得有天险(开封的教训)。这些套下来基本上就是北平或洛阳,但两者都有优缺点,北京靠运河(元朝取直的),周围比较富,但离边境太近了;洛阳靠里一点,但基本上山河之险就是个样子,一旦出了问题八方来攻,而且运河已经断了,要重新疏浚。

3.蒙古。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你死我活,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保持鞑靼和瓦剌的制衡关系。

4.宝钞。这个基本上看过明史的都知道,打太祖就开始坑,甚至有学者说「大明宝钞"的崩溃,间接的促进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5.重文轻武。本来的明朝之所以到了正统后才开始重文轻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靖难、亲征蒙古分封了大量的武勋。而朱标面对的是开国武勋们被朱元璋玩残了,依明朝的情况,估计30年后重文轻武就成型了。

6.培养武将。朱元璋杀的武将实在太多了,朱标肯定要培养人才。

7.海禁。这个都明白

总结一下,站在当时人的角度看,朱标面对的是一个盛世:国库充盈、歌舞升平。然而却也是暗流涌动:北方民心不稳、西南土司不服王化、蒙古虎视眈眈、武将所剩无几、藩王或坐吃山空或蓄意谋反、宝钞制度开始摇摇欲坠。


支持,不过太子前半生也不好过哈,替老爹娃,还要和朝臣撕逼。


题主这个想法挺好的。

不过朱标最后英年早逝,你最后的结局岂不是要写成悲剧了。


我想写的还是明末穿越,一个明粉为了挽救大明朝,穿越到崇祯元年,力图凭借其知识改变历史,处于现代社会的一个研究穿越的科学家知道此举会导致时空错乱,打乱历史进程,很多历史事件,人物将不会出现,很可能这个世界都不会存在。所以他必须穿越回去阻止那个人。


朱标开局也不容易,你前期也是要帮你爸朱重八处理内政,随军的。


大明第一太子是你写的吗,哥


绝对支持,写朱允炆,朱允熥的小说都有,就是没有见写朱标或者朱雄英的,其实有本叫故宫密码的恐怖类小说就是以朱标为男主的,不过故事基本上和历史小说不怎么沾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