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各位师兄,善知识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希望大家作为参考。

其中,一位师兄指出:」题主慎思,你这个问题描述,的确极易误导大众。你会误导别人认为,「我」之所以如此不开心甚至郁闷痛苦,是因为一个外界环境造成的。「他说的很对,我问题没描述清,请大家注意。

还有一个我的心得吧,希望大家以我为鉴,不要犯我这样的错误。刚学佛法的人,有了一点感触,修行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心内也没有完全清净,却喜欢分享,」帮助别人「。这样的好心也不一定能干出好事儿来,以染浊心讲东讲西,越讲越毁。

题主的心得:如果有对「佛法」,「佛教」,有兴趣的朋友,刚开始学习,才懂得皮毛,不要到处按自己的理解说,这样越弄越差,觉得自己是好心,但是呢?如果真的想学,要自己脚踏实地的慢慢学,知道多少说多少,不要乱说话。我自己常常想效仿先贤,但是只是看到了只字片语,却到处说,这样实在不好,大家引以为鉴。更不要按自己的想法跟同学的人争辩,我错你对之心,万不可以有,我觉得要认真理解对方的合理性,然后再自己慢慢学习。说句严重的话,想我这样的做事儿,自己感觉是「慈悲」心,却做著破坏佛法的事儿,还会破坏「僧人」之间的和谐,我想生活中也是一样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想干的事儿,如何能随著对方意愿,把对方想完成的事儿,完成最好了,但是如果像我这样自以为好的做事儿,还引起争辩...请大家以我为鉴。

感恩大家,如果扰乱了各位师兄和善知识的清修,我真诚的道歉。

-------------以下是修改------------------

各位善知识,末学有一个问题,望各位能够帮我解答。

佛教中的离苦得乐中的「乐」是什么意思?

这个乐是世间的快乐吗?

是功成名就带来的成就感吗?

是影视,音乐带来的快乐吗?

是亲人,爱人之间的幸福瞬间吗?

如果上述都不是的话,佛经中的乐是什么呢?与上述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如何培养,如何获得佛一样的乐呢?

假如,我生活美满,事业有成,非常满足,那为什么又要追求佛经中的乐呢?

各位善知识,如果您回答中,涉及」六道轮回「,如果您亲眼得证,那您要说明,如果没有看到,就不要说。我这样说,并不是我不信「六道轮回」,而是我们要就自己的认知,理解思考这个问题,也避免给其他同学造成误解。


此提问及与描述,望题主慎思之。你这个问题描述,的确可能极易误导大众。你会误导别人认为,「我」之所以如此不开心甚至郁闷痛苦,是因为一个外界环境造成的。

而实际上,站世俗而言,人感觉不开心,并非因为外界环境,纯粹是因为自心不满足,或因为贪欲而攀缘,或因为执著观念导致的。

换言之,若人心的贪欲不能止息或舍离,执著观念不能放下,几世也不可能知足。所谓这山看那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高。古有成语,知足常乐,而不知足的心,乐从何起?

而你说的生活美满,是你的主观认为。你说的事业有成,也是你的主观认为。你说的非常满足,只是你用假想的主观认为,去设定你假想的自认为满足。你根本唔明,何为知足?

知足的是心,舍离贪欲与攀附的心,即是名知足。所以要修行佛法,学习布施波罗蜜多,亦即学习放下,舍离自心贪欲攀缘,从而名为止息烦恼诸苦。

站佛法言,不再滞留执著于自心观念,即是名离苦。若离苦,不是乐又是什么?

世间何来一个客观的「苦」或「乐」等著人承受?只是人心的一份体验感觉,叫观点(相)。假如滞留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著相。若滞留不舍,便成执著。著相或执著,就是苦的根源。

而佛法的究竟之乐,就是涅槃寂静,心不再起伏安住于无生,亦所谓,无苦有乐!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苦的止息[1],一般来讲「离苦」说得比较多,「离苦得乐」说得比较少。

感受分为三种: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离苦得乐」的乐,就是乐受:快乐的感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快乐感受、愉悦体验。简单粗暴的说:爽!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乐受我们都要追求。在佛教中,乐受可以详细分为两种:有杂染、有过患的欲乐[2],和没有过患的离欲之乐、清净之乐,即禅乐[3]

有过患的欲乐,代表性的就是吸毒获得的乐。据说吸毒爽,非常爽,但是吸毒以后会上瘾。世事无常,吸毒的爽快感受终究会消失,这时瘾会驱动你不止息的寻找新的毒品,试图获得更大的感官刺激;一旦毒瘾无法满足,你就苦逼了,就会感受抓心挠肝的苦,如同被放在火炉子里炙烤一样[4]。这个过程用标准的佛教概念解释:欲乐必然会产生渴爱,而渴爱是苦集。这就是有过患的欲乐,佛教不追求这种乐,而是用智慧洞察到欲乐的过患,然后舍断这种欲乐[5][6]

你题目中提到的这些世间的快乐,都是欲乐。

世事无常。功成名就终会雄图霸业转头空;影音盛宴终会听腻看腻;亲人爱人终会老病死,于是苦就来了,这就是欲乐的过患:只要你沉浸在这种乐中,你就会上瘾;但是因为无常,这种乐终究会消失[7];一旦这种乐消失,你就会不舍,就会形成烦恼和痛苦。这就是欲乐的过患,本质上跟吸毒同样结构[8]

但是禅乐跟欲乐的结构不同。禅乐的来源在于离欲,是一种甩掉了包袱的清爽感受。由于这种乐是离欲而形成的感受,所以是没有过患的。形象的说,欲乐是放在老鼠夹子上的乳酪,虽然好吃,但是是引发痛苦的诱饵;而禅乐是放在盘子里的乳酪,不会导致任何危险。当然,禅乐本身也是一种乐受,也会消失,消失后你也会不舍,会形成烦恼和苦,会让你渴望禅乐的再次出现。但是与欲乐不同的是,对禅乐的渴求,最终的结果是解脱[9]——这就是八正道中正精进的动力。

所以,标准的意义上讲,佛教追求的离苦得乐,并不是感官刺激的欲乐,而是因灭尽渴爱而形成禅乐。不过其实除了感受上的乐,还有一种被世尊称为乐的状态,就是灭尽。五取蕴就是苦,因此虽然诸行止息、一切灭尽后没有任何感受可言,但相对于在轮回中生生死死,无时无刻被苦集困扰,灭尽,就是终极的禅乐,没有之一[10]

参考

  1. ^从以前到现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灭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604.htm
  2. ^阿难!有这五种欲,哪五种呢?能被眼识知,令人想要的、可爱的、合意的、可爱样子的、伴随欲的、贪染的色……(中略)能被身识知,令人想要的、可爱的、合意的、可爱样子的、伴随欲的、贪染的所触,阿难!这些被称为五种欲。阿难!凡缘这五种欲生起的乐与喜悦,这被称为欲乐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071.htm
  3. ^……凡缘这五种欲生起的乐与喜悦,这被称为欲乐……有人可能这么说:『这是众生感受最高的乐与喜悦。』我不同意,那是什么原因呢?阿难!有比那种乐更胜、更妙的其它乐。阿难!什么是比那种乐更胜、更妙的其它乐呢?阿难!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阿难!这是比那种乐更胜、更妙的其它乐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071.htm
  4. ^欲如炭火坑而多苦、多绝望,在这里有更多过患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54.htm
  5. ^欲是少乐味的、多苦的、多愁的,在那里有更多过患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14.htm
  6. ^凡是无常的,在那里你应该舍断欲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910.htm
  7. ^比丘们!有三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是灭尽法、消散法、褪去法、灭法,哪三个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比丘们!这三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的,是灭尽法、消散法、褪去法、灭法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061.htm
  8. ^摩诃男!如果善男子这么奋起、辛勤、努力而得不到财富,他悲伤、疲累、悲泣、搥胸号哭,来到迷乱[而说]:『我的奋起是空虚的,我的努力是无结果的。』摩诃男!这被称为欲的过患,直接可见的苦蕴,欲为因、欲为因缘、因为欲之故,欲就是因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14.htm
  9. ^世尊解释欲乐、禅乐和解脱之乐的优劣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083.htm
  10. ^世尊解释为什么没有感受的灭尽是乐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072.htm


挚友 @desire caution 的解惑简洁清晰,以下略为补充:

1. 绝大部分人对「离苦得乐」这四字的理解本身就是不如法的。世人认为「苦」意味著不如意、不称心、不满足,「乐」意味著心想事成。站在这种对立概念下去理解苦和乐,不是佛法的本怀。

2. 绝大部分人把人生理解为「有苦有乐」,这种认知和意识根深蒂固到自心未曾如理思惟,就直接接受了「人生必然是苦乐参半」的现实或真理。

3. 绝大部分人由于误解了苦和乐的本质,导致人生皆趋向一条相同的路:尽全力争取幸福(情感、金钱、物质、人际关系、精神享受),尽全力避免一切损害(甚至包括死亡)。

4. 绝大部分人对「自我」的认同和保护,使得无论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身口意业),都是从「利益自我」出发,这个基点的牢固,佛经中有一句开示:「譬如人在山石上用水蘸笔作画,水迹须臾即干,此如同修行之心;山石如「自我」,万劫难摧。」


如果一个人不明白「一切现象的本质是无常」,那么自然会希求常住不变,或者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随己心意」,而一旦「乐」被认为是这种定义的话,那人生的意义就成为了「尽全力保住已经拥有的使之不逝去,并且同时希望获得更多和更好」。在佛法中,这被称为是「没有如实思惟和观察的颠倒妄想」,这就是苦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才是真的苦。

仅仅是「无常、苦和无我」的真谛也远未企及,又如何能知「常乐我净」的大般涅盘究竟解脱境界呢?

所以,真正抱有深切和真切愿望领悟人生实相的众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第一步如实理解「苦和乐」,而不是迫不及待站在被前半生意识浸染养成的固化思惟中下结论,作判断。

此乐非人间之欲乐,此乐是灭苦之乐、寂静之乐、无烦恼之乐、自在之乐、解脱之乐、事事无碍之乐、无上之乐、究竟之乐。

此乐是慈悲喜舍,此乐是圆满觉悟。


离苦,即是得乐,换句话说,没有烦恼和痛苦,才是快乐本身,也就是没有一个快乐可得。


问:佛教中的离苦得乐中的「乐」是什么意思?

答: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死后,由后世人将其言教辑录下来成为「sutra经」,再由后世人创立组织~佛教,经就是「路径」的意思。

所以,笔者首先将佛教改变成「佛法」来表达,这样就会比较尊师重道。

(按:2500多年前的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宗教自居)

言归正传.....

题主问及「离苦得乐」中的「乐」是什么意思?

一、首先反问,「离苦得乐」四字出自于何经文?请题主先帮忙找出来。

二、印象中,佛法大概没有界定什么叫「乐」。

三、佛法只有说出「八苦」。

无论任何人秉持什么宗教信仰,或者亳无信仰,如果对八苦完全没有理解,也不承认八苦乃一直构成对人类身心影响,再说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

《四圣谛》: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苦圣谛,就是说苦,故此,笔者现反问题主一句,阁下是否承认八苦的存在?

四圣谛就是教人明白苦,找出苦之根源,用方法将苦连根拔起,最后得到解脱。

笔者孤陋寡闻,并不知道所指的快乐是什么,佛经从来有界定快乐是什么吗?简直令人莫名其妙。

味、患、离

《阿含经》提及有三个字「味、患、离」:

味,是指「回味」,这味不存对立,不论愉快或愁苦,只要令心有所难以忘怀的黏著体验,就始终会生起「祸患」,故此,必须懂得「出离」,这是把心调伏「贪欲、憎恨、愚痴」的过程。

离,指不被牵制。

相,指由感知后所带来的观点,简称「际遇」。

亦即是「不住于相 / 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按:不住于相,出自《金刚经》)
  • 为了摆脱对表象际遇束缚,必先要明白宇宙万象的本质是「空」,因为世事的原貌是~「无生」,一切也是由心的错觉界别而成种种分别观念。
  • 空的特性,强名叫「空性」。「空」并非等于「没有」,空性和际遇其实是同一回事。
  • 「空」并非「际遇的「对立」。
  • 「际遇」并非「空的对立」。
  • 空不存在「二元对立」,一切二元对立在空也无法立足,就连空也不存在,因为只要执取「空」,就意味存在有另一个「不空」。

出离二元执著

如果面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使内心「很舒服」,那么说明心正执著另一个「不很舒服」的观点。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著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

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著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按:出离二元执著,出自《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内之「离二边」)

涅槃寂静?ānta? nir-vā?a?

nir-vā?a涅槃:止息烦恼苦彻底解脱,即是究竟解脱诸苦。

?āntam寂静:淡泊、安住不变动,即是不生起伏变化。

换言之,那就是彻底的大解脱。

  • 八苦就是执取观念下所产生之感受,「心外」没有独立另一个具体存在的苦乐来等待人类感受,佛法所指的苦,根源指执,故此不存在苦乐相对,一切也是自心执取不同观念而缔造的投影。
  • 离执就是离苦,彻底离执,就会得到彻底解脱~湼槃寂静。

既然佛经提及必须「出离二元执著」,为什么题主会著眼什么叫快乐?

根据所有佛经所指,苦的根源是执著,出离执著自然解脱诸苦,这个是什么状态呢?会不会就是题主想知道及人类所追寻的真正快乐呢?确实值得深思。

~《轻心》

~~~~~~~~~~~~~~~~~~~~~~~~~~~~~~~~~~~

轻心修行话

问:什么是客观的「功成名就、影视,音乐、亲人,爱人之间的幸福」?

答:回答具体的人一定会中阁下的陷阱,题主想把人推入一厢情愿之中吗?

情人眼里出西施,我眼中的西施跟你内心一样吗?

问:如何培养快乐?

答:阁下想怎样培养就怎样培养,A君的快乐跟B君的快乐一样吗,快乐只是一份能够体验幸福的能力,两人怎可以比较,又一厢情愿。

问:如何获得佛一样的乐呢?

答:契入涅槃寂静就可以了。

问:假如,我生活美满,事业有成,非常满足,那为什么又要追求佛经中的乐呢?

答:一厢情愿,谁叫你追求佛经中的快乐,佛经用支枪指向你吗?

对立面的陷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要跳出二元的框架,所以会发觉很多「不」成双成对。

如果破尽执著,就不再有苦,乐还成立吗?会否落地落笔打三更?

只要滞留在任何一个观念,就会产生苦。

正因为人类不断滞留在「对立面」,导致产生种种不称心的感受,说到底只是心作怪。世上外来,从来都不存在一个具体的苦乐等待人类来感受,一切也只是执取观念所缔造的投影,叫「妄」。

P.S 阁下认为「六道轮回」是死后的世界?勿自作聪明, 一厢情愿,切勿做井底之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