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有观,是初禅的内容。无觉无观是二禅修行的内容。觉,观是以前的翻译,玄奘大师后来将,觉,观翻译为寻,伺。四念处是禅修的初步,深化以后就是无觉,无观(二禅),再之后是,三禅,四禅等内容。


当年由印度来的僧人求那拔陀罗口诵,通晓梵语的汉僧宝云以笔录后再翻译为汉文。宝云的觉与观、其实就是寻与伺。觉与观,如果直接以文取义,这肯定要出问题了。这是翻译上的问题,知道其实不是觉与观就是了,所以就没有必要长篇大论去深究了。


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觉""观",更为准确的翻译是"寻""伺",关于"寻伺"的解释,可以查到很多不同解释方法,但我看到一本缅甸教禅修的书上,对"寻"的解释,大意是,出现散乱的念头又找寻回来。

我的理解,比如修安般,能专注的体察出息短,入息短......,但是时不时会出现一些散乱的念头,将这个对出入息的观察打乱,然后又要把观察出入息的状态"寻"回来。至于"伺",就是专注于对"念"的观察,一旦念头散乱了能及时察觉。

刚才打坐大约有两个小时,中间有一个几分钟的间歇休息,休息后的第二次打坐,我怀疑我有可能是进入了"无寻无伺"的二禅状态,打坐很多年了,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具体情况是,先修身念住,随时要观察自己的念头有没有被打乱,但坐著坐著,突然就感觉自己的念头是定住了,知道自己的念头很清晰,根本不担心自己的念头会被打乱,所以不需要再留意 念头是否散乱了,也就根本不存在把念头寻找回来的问题。

这个时候思维很清楚,心里面偶尔也会冒出一些想法或者白天生活中的情景,但只是一闪而过,马上就消散了,念头根本不会被带跑,定境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阿含经》上描绘的"无寻无伺"的二禅状态呢?还是自己因为增上慢而出现的错误理解能?还请各位善知识指教。


无觉无观,是让修行人离法执。这是小乘道修行人的通病。

这个概念在《金刚经》说的很透彻: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去法执非常重要。你好好参一参。


《相应部》庄春江翻译用「寻伺」,《杂阿含》对应的也是用「寻伺」。《中阿含》比较有个性,大多用了「觉观」,一小部分「寻伺」「觉观」混搭使用。

「无觉无观」是初禅至二禅的次第。按契经,寻伺为语业,无寻伺即是二禅的「圣默然」。按《清净道论》是说出初定后知道了寻伺为粗,更欲舍离,修至二禅。

四念住属37道品,是一种修行方法论(一种概括)。无寻伺应该属法念住。至于是定中起观还是定外起观,那是一直有争议的,于修行无益。

愿你安详自在。


应邀

佛法都是为了超越二元分别的方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