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众多佛教信徒喜欢对佛顶礼膜拜,并期盼佛能为他们消灾解难,但诸多佛经又阐明「无所住」等理念。佛教教义是让我们膜拜法力无边的佛吗?如果不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众多佛教信徒将信佛信成了膜拜一个「法力无边的神」的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也许可以解答你的疑问。

瞎堂慧远禅师你可能不知道是谁,但他的徒弟「济公」道济禅师你肯定听说过。

有一天,皇帝到下天竺寺(今杭州法镜寺),在路边看到一尊手捻数珠的的观音像,于是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陪同的僧人都无法回答,于是叫来了慧远禅师。

上曰:「众生有难,念观音救苦,观音手捻数珠,念个甚么?」远曰:「求人不如求己。」

现代人可能不太清楚,这句「求人不如求己」是有典故的: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诸」是「之于」的简写,慧远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隐含的意思就是「小人求人,君子求己」,各行其是而已,这句「小人」,不是骂人,而是实话,能力不够,只能是地位低下的小人,当然,小人也未必不能成长为君子,否则《大学》这本「大人之学」给谁学呢?

大人之学,是先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再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人之学既然是以修身为先,事在躬行,便只能求之于己,不能求之于人,但兼济天下的大人难道会不理睬小人的恳求吗?兼济天下的大人难道不济小人吗?众生与菩萨就是这样的关系,众生有求于菩萨,菩萨满众生所愿,他们都没错,一阴一阳之谓道,小人、君子,各行其是。

当小人开始修身的时候,小人就已经迈入大人的行列;当众生开始反求诸己、兼济天下的时候,众生便已踏入佛菩萨的境界。小人、君子,众生、菩萨,在此处贯通,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念转,小人即君子,众生即佛菩萨,求人即是求己,求己亦是求人,不住于求人,也不住于求己,不住小人地,不住君子位。否定求人,则住于不求人;否定求己,则住于不求己。既然无所住,求人又何妨?求己又何妨?这和所求之人是否神通广大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这样的道理不是我能解说的,我只是一个玩弄文字的小人,所以我其实想说,「膜拜」这个词来源于佛教,全称「南膜拜」,即「南无拜」,是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所以你在说「膜拜法力无边的佛」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种翻译腔:

「噢!向你致敬,觉悟者!我为你的法力无边而向你致敬!」

是的,先生,觉悟者是法力无边的,这也是他被称为「觉悟者」的原因,我们应当向他致敬,以换取他成为我们用来满足欲望的工具,这也是觉悟者所宣说的教义。是的,他所创造的教义就是让他本人成为我们的工具。


佛法是中道了义,空有不二,有时从真实处开显(真谛),有时顺众生根机施设权法(俗谛),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所以佛子应善会其义,不可执著一边,偏离中道。佛堪受人天大众礼拜不是没有原因的。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中言:【菩萨世世见佛若比丘僧来至扶迎为佛作礼。用是故。佛所行处诸天梵释阿须伦鬼神世间人民。莫不迎佛持头面著佛足者。】。由于菩萨生生世世礼拜恭敬佛陀以及僧团,才有自己成佛后受人天大众礼拜的果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必定相符。

礼佛不但能够折服自己的傲慢心,消除业障,所获之功德也不可限量。本经又云:【虚空尚可度。须弥山尚可称。海水尚可量。佛所作功德行累功德世说之不可称不可量。若有人至意念佛功德者。其福无量。况为作礼嗟叹者哉。

但是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对于佛法的义理并不了解,处于民间信仰的状态。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神佛不分,盲目膜拜的现象。在这些人心中,佛与那些保佑他们健康长寿,生活美满,发家致富的神明没有什么区别。总之拜了就会得到保佑,不拜恐怕遭到惩罚。如此心外求法,虽然也能获得福报,培植善根,但难免生死轮回。弥陀化身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中开示:【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从此处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诸佛出世之本怀。并不是仅仅让人断恶修善,受人天的福乐。因为这些不究竟,不能常住不灭,如石火电光,瞬间即逝。福报享尽,仍要入三恶道受苦。欲界色界的天人尚不能免除五衰相现,何况是凡人呢?

佛知道业障凡夫执著人我相,不解大乘空义,故于《金刚经》中破斥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为了破斥众生对于外相的执著,从而不了佛性本具,心外求法,与外道无别。但有些人看到佛这么说,又生起另外一种执著「不必拜佛念佛,那些都是著相」。佛因病施药,众生执药成病,不能解佛所说义,可悲可叹。

如果你想问什么原因导致了世人如此迷信颠倒,答案就是无明烦恼。譬如明镜久蒙尘垢,其用不得以彰显,凡夫也是如此,虽然本具与诸佛如来一样的佛性,但心怀邪见,不知不解佛言,自称信佛,实非「智信」,而是「迷信」。因此作为一名正信佛弟子,就要尽可能地深入经藏,明信祖论,并且依教奉行。倘若正见不立,茫茫荡荡,前路险不可言。正如莲宗十一祖省庵大师所言:【魔事之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愿与诸佛子共勉!


佛教教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拜佛的意义是:礼敬诸佛,向佛学习,自觉胜道,觉而不迷。


当你对于佛的理解是一个法力无边的神,付出金钱物质及时间与他换取解脱、换取庇佑、赐福,为满足自己名利情爱各种欲望烧香磕头念经持咒,甚至不供不敬就会得报应,供养念佛就能得升天的时候,你就离佛教的教义越来越远了。

当你发现佛陀只是一个年轻人乔达摩,他不是神灵的化现,也有生老病死,他在人生疾苦中寻求解脱,在不断的努力下发现了苦集灭道,无常、苦、无我,因此被人们称为解脱者,他教导人们实际的去发现和践行这离苦之道,放弃对于名利情爱诸多欲望贪婪的追逐,他教导十二缘起法而不是去盲目信命占卜祭祀持咒,当你完全了解乔达摩所说的法是什么,也就会感叹他的智慧,而发自内心的礼拜他,这样就是在佛法中。

为什么佛陀会变成现在这种被人膜拜的神?

首先,古代人很少有唯物思想,天地鬼神是古代人的认知局限,而乔达摩的法是一种隐无神论,主张无主宰无灵魂无至高神,他认为一些世间事物都不得不遵守宇宙规律,因此佛陀认为「法」是真理和世间真相,凌驾于一切之上。而对于没有唯物思想的人,并不能理解什么是世间规律这样的存在,在他们眼里一切客观事物的运作是由某种未知的主宰力量决定的,比已知神更强的只有更大的神,久而久之,佛陀的神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放在现在,真正客观了解佛法的也是寥若晨星,因为佛法的复杂远不是一两本经书就能理解的,在古代传播时,面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大众,说这种高深的哲学如同对牛弹琴,不如告诉他:「不要问,拜就完了。」

另外补充第三点,从古至今都不乏一些「有心之人」混入佛教中,有的是其他宗教信徒为了搞破坏的,有的是为谋求利益圈钱的。这些人也是佛教神化的幕后大推手。


如果单纯的只说关于佛教的膜拜,有些太片面了。中国历史上对于儒、道的膜拜人数也并不在少数,而到了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对佛教的膜拜人群要多于儒、道。而因为膜拜人群的人数太多,每个人膜拜的缘由也不同,大多数国人多是为了健康平安、金钱事业等方面,这部分人群对于佛教也是知之甚少;就像一个班级中,一个老师教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学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不能因为看到一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就直接评判老师不好,这样来说太过于武断和臆断了。

而对于学佛来说,每个人的因由不同、过程不同、接触法门、学习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见解也是不同。所以按释尊所讲,希望每个人的水平都是相近的,确实是不大可能,即使释尊在世时,这也是没能做到的。像孔子学生三千,才出七十二贤,恩泽后世,也出现过腐儒、犬儒这样的人群,所以学佛以自身的思维直接批判这样的现象,这样的方式并不会显得自身多有智慧,只是会彰显自身不懂方便,不明随宜教授之理。

我记得看一个小故事,大意是关于李世民问玄奘大师,碰到水平不好的小和尚,还需不需要礼敬,玄奘大师说也需要礼敬。这个故事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佛教徒给皇帝洗脑的故事,但深究起来,玄奘大师这段话讲的是学佛弟子应该如何待人,如何降伏自身习气,如果只是流于字面,那显然并没有触及深处。

关于礼拜这点,南怀瑾先生有篇文章,表述的确实很好—因我礼汝。

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真佛,就是拜一个木头,拜一块泥巴也罢,诚敬的一念专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我啊!佛说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

做人做事就是一个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讲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敬别人,恭敬别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所以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们正信。

任何的宗教徒,不管是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当你一看到塔庙,真正很诚恳无所求而拜佛,那一念的尊敬,就是佛境界。第二念就不是了,拜一下然后想想,唉哟我的香蕉放在这里蛮可惜,水果在这里恐怕烂了,庙上恐怕吃不完,最好分一点给我带回去,这第二念就不是佛了。……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你说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转去,后来对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著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在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道理必须要搞清楚。

所谓祷告是一种诚敬的心情,所谓天人合一,出于诚与敬的精神,作学问修养,随时随地都应该诚敬。《大学》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诚敬修养要做到我们中国文化所说的「不亏暗室」。孔子就是说自己天天做到这样,等于与鬼神相通,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第一点。

第二,普通的人,到了急难的时候,就去求神、拜佛、向上帝祷告。所谓:「垂老投僧,临时抱佛。」这就说人平日自以为很伟大,但一遇到大困难,或极度危险,就感觉到自己非常渺小无助,完全丧失自信心——「天呀!神呀!你要救我呀!」倘使这时仍能保持一分自信心,就需要高度的修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