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两次亡于异族,而明朝却亡于农民起义。


实际上,唐朝也经常以文制武。裴度、白敏中都以宰相之尊,上前线挂帅(还有一个房琯,不过这是打败仗的反面例子)。问题是裴度、白敏中都在第一线作战(裴度有一次还差点被嘴炮混功爱好者李光颜坑死),铁血强宋的文官像范仲淹、庞籍、韩琦,大都龟缩在后方。

当然宋朝也有被任命方面之寄又能冲锋的文官,比如王韶、章楶,不过这两人一般被当作武人。

宋主要两个问题,军队中分权过度,指挥混乱且互相掣肘;文官以怯懦为荣,不愿意亲临一线作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

宋代其实一直都有文士谈兵的风气,但始终被打压。比如张载从一个热血豪杰被范仲淹忽悠成了一个整天讲大道理的理学家。

大明虽然以文制武,轻武重文,那是瞧不起武人无学。文人上战场冲锋陷阵是非常受尊重的。

且明代的重文轻武,有趣地导致了武将往往习作诗词文章,展示文学,以显示自己并非不学无术;如戚继光、俞大猷、李如松,皆以能诗著称。

关于宋朝过度分权导致军事衰弱,详见本人另一个回答:

为啥李存勖各种大败契丹,宋朝就不行了??

www.zhihu.com图标

————————————————————————————————————————

开元末期,宰相李林甫以「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为理由,建议玄宗重用蕃将,进一步削减了文士出身官员的统兵机会。后来安史乱起,朝廷为了作战任务的需要,也改派有军事经验的武将取代某些由儒者担任的地方官职。例如,河东太守李麟,在任时甚有政声,但因安禄山的军队逼近,「朝廷以麟儒者,恐非御侮之用,乃以将军吕崇贲代还」。

儒者、文士不能处理军事的印象,似乎在玄宗朝晚期已然形成,上位者将统兵之任交付武臣成为趋势。

然而,「卿相统兵」毕竟是唐代长期的传统,肃宗即位后,仍任命有「文武才」的文臣统兵。至德年间(756~758),房琯和张镐先后以宰相的身份统兵作战,但两人皆未能立功。尤其是房琯亲自领军反攻长安,却大败于陈涛斜。当时人将此一挫败归咎于房琯所倚重的僚属李揖、刘秩等人是「儒家子,未尝习军旅之事」,似乎更加深了读书人无法处理军务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官更有理由独揽军事议题的发言权,压制文臣对于边防的建言

——————————————————

就此段材料而言,唐朝实有以文制武传统,且以文统武的时代,反而是军事上最辉煌的时期。


谢邀。

首先大明没有像大宋那样刻意的压制武将。

明朝前期武臣地位是比文臣更加尊贵的,从太祖太宗的太庙配享的大臣来看,除了姚广孝,都是武将配享太庙。而嘉靖九年,廖道南建议下还罢除了姚广孝的太庙配享,把姚广孝从太庙移到了大兴隆寺,当然了,后面把刘基又抬入太庙,但是位置也是最末,比不上各位武将。而且刘基不能把他当纯粹的的文臣看,虽然他是文臣,但是是开国唯三有爵位的文臣(另外两个是李善长,汪广洋)。大明惯例是文臣不封爵位,开国特例,以及后来封爵的文臣都是靠军功。除了徐有贞靠夺门之变获武功伯,杨善封兴济伯类似这种特例虽然有,但不久就被革除爵位没有世袭,基本上就不存在文人封爵的特殊情况了。

嘉靖九年,以廖道南言,罢姚广孝。十年,以刑部郎中李瑜议,进刘基,位次六王。

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诏曰:「可」。

而且这种配享不让文臣入选的做法更是让文人不满,乃至于提出抗议,天启元年李宗延要求文臣配享太庙都被拒绝,此时距离明初也有200多年,文臣仍然进不得太庙,真的是悲催。

天启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言:「前代文臣皆有从祀。我朝不宜独阙。」下礼部议,不行。

而在太祖年间,谥号更是武将特有,文臣不得谥。

国初赐予谥号,惟公侯伯都督,凡勋戚重臣有之。文臣有之,始于永乐年间,然得之亦鲜矣。

至建文谥王祎,成祖谥胡广,文臣始有谥。迨世宗则滥及方士,且加四字矣。

除此之外,开国武将大多都和朱元璋有姻亲关系,比如宁国公主嫁给了汝南侯梅思祖之从子梅殷,汝宁公主嫁给了吉安侯陆仲亨之子陆质,福清公主嫁给了凤翔侯张龙之子张麟,寿春公主嫁给了颍国公傅友德之子傅忠,而卫国公邓愈之女为秦王妃,魏国公徐达三女为燕王妃,代王妃和安王妃,宋国公冯胜之女为周王妃,定远侯王弼之女为楚王妃等等等等,明显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和开国武将刻意的多加联姻。

连宣宗都感慨,我大明对武将礼遇甚厚。

上曰:我国家待勋臣礼意尤厚,太祖皇帝开国功臣,太宗皇帝靖难功臣,子孙世袭其爵,年幼者给全俸养之。置武学,教之书史。稍长,俾习武艺。俟其成人,然后任以事,著为令典。

嘉靖年间文臣郑晓也感慨太祖对武臣之厚重于历朝历代。

昔西汉定元功十八人位次;东汉云台三十二人;唐凌烟二十四人;宋昭勋崇德十人,皆托褒扬于位貌而已。太祖之庙庭侑享,则以血食褒扬,其报答最重,其礼仪最隆矣。

国家为武将养儿子,免费提供教育还世袭爵位,还压制武将?不可能的,而以文制武的说法在明朝不太合理,应该改为文武相制,这实际上也不是太祖定下官制,而是后面逐渐演变而来的。

虽然太祖考虑到大都督府权势过重将其一分为五变为五军都督府,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兵权过于集中,但是给了兵部可趁之机,暗地里谋取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到了永乐年间使得五军都督府变成了一个空壳。

(明初)凡天下将士, 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征讨进止机宜皆属之。(洪武)十三年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见者以为品秩如其故者,而兵部阴移之,其权渐分矣。至永乐而尽归之兵部。所谓五都督者,不过守空名与虚数而已。

在中央五军都督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机构权力尽丧,这也就罢了,从永乐开始,在军事权力上大明真正实现了「三权分立」。

其一就是在各地设置总兵官的同时,一并设置了镇守内官,而在宣德年间又增加了镇守,巡抚文臣,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军事体系就形成了「武官,内官,文官」三个部分,为了实现相互制约,避免地方总兵官权力过大。

兵部权力的扩大,五军都督府的衰败,内官,文官,武官三权分立的形成,都在不同程度上的削弱的武将权力。这也是由于武将权力太大所致,但大明的目的也只是相互制约,也提不上说文臣真正压制了武将。

在永乐以后。地方三司政府(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完全被新逐渐形成的三堂机构(总兵官,镇守中官,巡抚文官)所代替,而巡抚则是三堂权力机构的中心,名义上的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在景泰以后逐渐制度化,地方化。这大概就是题主觉得大明以文制武的原因,因为巡抚是要压总兵官一头的,但是这两者之间属于平级关系,在大明,没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不受制约,包括巡抚,他和总兵官,镇守中官之间也是相互制约,而非他压制总兵官,总兵官却毫无反抗之力那种意思。

当然了,兵部总揽兵事,当然是各级武将的爹,你要说拿这个说大明以文制武,那我也没话说。

至于另一个让大家争议的就是总督是否是以文制武的体现,实际上总督和巡抚一样都是临时性差遣官职,一开始正统年间就是单纯的为了解决军事问题而在边疆设置总督,就和巡抚的产生一样,巡抚就是为了整治各地官吏腐败问题而出现,最后却变成了常设官职。说是刻意的以文制武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正统七年开始为了平定麓川让王骥总督云南军务,而后在边疆地区广设总督,如宣大总督,蓟辽总督等等,都是为了应对正统年间恶劣的军事情况。到了成化年间,边境设总督始为定制,并节制总兵官,巡抚,也不是单独针对总兵官,而是为了更好的应对边境局势。而总督和巡抚一样任用文官属于惯例,但也有特例,比如正德五年,太监张永总督宁夏军务,武宗不循惯例,不按常理出牌是正常事。

十年春,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侯蒋琬为总兵官,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而下,并听节制。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大明并没有刻意的有什么以文制武,相反,虽然从开国初期到后面武将权力不断削弱,也不是强行说用谁去压制谁,而是权力的相互制约。并且由于特殊情况的出现,某些临时性差遣官职地位上升,制度化以后,才显得武将没有多少权力。


宋朝是以文抑武

明朝是以文制武

一个是抑制

一个是制约

抑制,不正常

制约,很正常


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国防部长也都是文人啊

打仗时候享有最高统帅权力的总统也好主席也好书记也好总理也好,也都不是将军啊

问题就在于

你不要瞎指挥··················不要不懂装懂

是吧,宋代是文人抢功劳瞎指挥,输了贬官过几个月就官复原职了,武将是罪魁祸首杀了再说,赢了文人升官,武将家里狗长角恐怕有不轨之心赏他一个自尽吧···

明代太监监军虽然抢功劳但是不瞎指挥啊····

崇祯恢复太监监军的时候怎么说的,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结果你们···········


前边正打著呢,你堂堂总统打电话给前线:张班长,把你的机枪往前移动三十米····

李排长打著打著正想用机枪压制左边包抄过来的人呢,回头一看,我的机枪!我放这里这么大一挺机枪呢!!

对比下我们看主席的电报,很简单,大部分都是你这个月想办法消灭多少敌人,你这个月要拿下几个城市,具体怎么弄,你自己根据自己情况自己研究,我这里就提一个大概的方向···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

落第举子打的两个进士屁滚尿流

明朝末年要指望反贼李定国举人张煌言海寇朱成功,状元进士们是干好事干不了干坏事也干不了··

清朝末年同进士曾国藩举人左宗棠老农杨秀清···状元进士们还是干好事干不了干坏事也干不了··

其实这就是晏子说的,儒家的学问永远也学不完,汉唐时候你学完儒家还能学别的,到了后来儒家的学问越来越多,已经是你学儒家的学到最后,已经没时间学别的了······

清朝中期以后,进士去当官身边都带著一堆钱粮师爷刑名师爷··就是这个原因···当官都不会当了···

他自己是真的除了满嘴圣人言论那是什么都不会了···

但是好歹清朝的儒家还知道自己不会要带钱粮师爷刑名师爷···

宋代可真是就算我不会,那我也要亲自去指挥····


这是盛唐的版图。

这是挫宋的版图。

这是南怂的版图。

这是明的版图。

挫宋从版图就可以看得出来,国力有多弱,实力有多小,外交多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