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兩次亡於異族,而明朝卻亡於農民起義。


實際上,唐朝也經常以文制武。裴度、白敏中都以宰相之尊,上前線掛帥(還有一個房琯,不過這是打敗仗的反面例子)。問題是裴度、白敏中都在第一線作戰(裴度有一次還差點被嘴炮混功愛好者李光顏坑死),鐵血強宋的文官像范仲淹、龐籍、韓琦,大都龜縮在後方。

當然宋朝也有被任命方面之寄又能衝鋒的文官,比如王韶、章楶,不過這兩人一般被當作武人。

宋主要兩個問題,軍隊中分權過度,指揮混亂且互相掣肘;文官以怯懦為榮,不願意親臨一線作戰。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因勸讀《中庸》。

宋代其實一直都有文士談兵的風氣,但始終被打壓。比如張載從一個熱血豪傑被范仲淹忽悠成了一個整天講大道理的理學家。

大明雖然以文制武,輕武重文,那是瞧不起武人無學。文人上戰場衝鋒陷陣是非常受尊重的。

且明代的重文輕武,有趣地導致了武將往往習作詩詞文章,展示文學,以顯示自己並非不學無術;如戚繼光、俞大猷、李如松,皆以能詩著稱。

關於宋朝過度分權導致軍事衰弱,詳見本人另一個回答:

為啥李存勖各種大敗契丹,宋朝就不行了??

www.zhihu.com圖標

————————————————————————————————————————

開元末期,宰相李林甫以「文士為將,怯當矢石」為理由,建議玄宗重用蕃將,進一步削減了文士出身官員的統兵機會。後來安史亂起,朝廷為了作戰任務的需要,也改派有軍事經驗的武將取代某些由儒者擔任的地方官職。例如,河東太守李麟,在任時甚有政聲,但因安祿山的軍隊逼近,「朝廷以麟儒者,恐非禦侮之用,乃以將軍呂崇賁代還」。

儒者、文士不能處理軍事的印象,似乎在玄宗朝晚期已然形成,上位者將統兵之任交付武臣成為趨勢。

然而,「卿相統兵」畢竟是唐代長期的傳統,肅宗即位後,仍任命有「文武才」的文臣統兵。至德年間(756~758),房琯和張鎬先後以宰相的身份統兵作戰,但兩人皆未能立功。尤其是房琯親自領軍反攻長安,卻大敗於陳濤斜。當時人將此一挫敗歸咎於房琯所倚重的僚屬李揖、劉秩等人是「儒家子,未嘗習軍旅之事」,似乎更加深了讀書人無法處理軍務的印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官更有理由獨攬軍事議題的發言權,壓制文臣對於邊防的建言

——————————————————

就此段材料而言,唐朝實有以文制武傳統,且以文統武的時代,反而是軍事上最輝煌的時期。


謝邀。

首先大明沒有像大宋那樣刻意的壓制武將。

明朝前期武臣地位是比文臣更加尊貴的,從太祖太宗的太廟配享的大臣來看,除了姚廣孝,都是武將配享太廟。而嘉靖九年,廖道南建議下還罷除了姚廣孝的太廟配享,把姚廣孝從太廟移到了大興隆寺,當然了,後面把劉基又抬入太廟,但是位置也是最末,比不上各位武將。而且劉基不能把他當純粹的的文臣看,雖然他是文臣,但是是開國唯三有爵位的文臣(另外兩個是李善長,汪廣洋)。大明慣例是文臣不封爵位,開國特例,以及後來封爵的文臣都是靠軍功。除了徐有貞靠奪門之變獲武功伯,楊善封興濟伯類似這種特例雖然有,但不久就被革除爵位沒有世襲,基本上就不存在文人封爵的特殊情況了。

嘉靖九年,以廖道南言,罷姚廣孝。十年,以刑部郎中李瑜議,進劉基,位次六王。

嘉靖九年,世宗諭閣臣曰:「姚廣孝佐命嗣興,勞烈具有。顧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於是尚書李時偕大學士張璁、桂萼等議請移祀大興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詔曰:「可」。

而且這種配享不讓文臣入選的做法更是讓文人不滿,乃至於提出抗議,天啟元年李宗延要求文臣配享太廟都被拒絕,此時距離明初也有200多年,文臣仍然進不得太廟,真的是悲催。

天啟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言:「前代文臣皆有從祀。我朝不宜獨闕。」下禮部議,不行。

而在太祖年間,謚號更是武將特有,文臣不得謚。

國初賜予謚號,惟公侯伯都督,凡勛戚重臣有之。文臣有之,始於永樂年間,然得之亦鮮矣。

至建文謚王禕,成祖謚胡廣,文臣始有謚。迨世宗則濫及方士,且加四字矣。

除此之外,開國武將大多都和朱元璋有姻親關係,比如寧國公主嫁給了汝南侯梅思祖之從子梅殷,汝寧公主嫁給了吉安侯陸仲亨之子陸質,福清公主嫁給了鳳翔侯張龍之子張麟,壽春公主嫁給了潁國公傅友德之子傅忠,而衛國公鄧愈之女為秦王妃,魏國公徐達三女為燕王妃,代王妃和安王妃,宋國公馮勝之女為周王妃,定遠侯王弼之女為楚王妃等等等等,明顯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和開國武將刻意的多加聯姻。

連宣宗都感慨,我大明對武將禮遇甚厚。

上曰:我國家待勛臣禮意尤厚,太祖皇帝開國功臣,太宗皇帝靖難功臣,子孫世襲其爵,年幼者給全俸養之。置武學,教之書史。稍長,俾習武藝。俟其成人,然後任以事,著為令典。

嘉靖年間文臣鄭曉也感慨太祖對武臣之厚重於歷朝歷代。

昔西漢定元功十八人位次;東漢雲臺三十二人;唐凌煙二十四人;宋昭勛崇德十人,皆託褒揚於位貌而已。太祖之廟庭侑享,則以血食褒揚,其報答最重,其禮儀最隆矣。

國家為武將養兒子,免費提供教育還世襲爵位,還壓制武將?不可能的,而以文制武的說法在明朝不太合理,應該改為文武相制,這實際上也不是太祖定下官制,而是後面逐漸演變而來的。

雖然太祖考慮到大都督府權勢過重將其一分為五變為五軍都督府,實際上是為了避免兵權過於集中,但是給了兵部可趁之機,暗地裡謀取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到了永樂年間使得五軍都督府變成了一個空殼。

(明初)凡天下將士, 兵馬大數,蔭授,遷除,與徵討進止機宜皆屬之。(洪武)十三年分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見者以為品秩如其故者,而兵部陰移之,其權漸分矣。至永樂而盡歸之兵部。所謂五都督者,不過守空名與虛數而已。

在中央五軍都督府作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機構權力盡喪,這也就罷了,從永樂開始,在軍事權力上大明真正實現了「三權分立」。

其一就是在各地設置總兵官的同時,一併設置了鎮守內官,而在宣德年間又增加了鎮守,巡撫文臣,這樣一來地方上的軍事體系就形成了「武官,內官,文官」三個部分,為了實現相互制約,避免地方總兵官權力過大。

兵部權力的擴大,五軍都督府的衰敗,內官,文官,武官三權分立的形成,都在不同程度上的削弱的武將權力。這也是由於武將權力太大所致,但大明的目的也只是相互制約,也提不上說文臣真正壓制了武將。

在永樂以後。地方三司政府(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完全被新逐漸形成的三堂機構(總兵官,鎮守中官,巡撫文官)所代替,而巡撫則是三堂權力機構的中心,名義上的地方軍政最高長官,在景泰以後逐漸制度化,地方化。這大概就是題主覺得大明以文制武的原因,因為巡撫是要壓總兵官一頭的,但是這兩者之間屬於平級關係,在大明,沒有任何一種權力能夠不受制約,包括巡撫,他和總兵官,鎮守中官之間也是相互制約,而非他壓制總兵官,總兵官卻毫無反抗之力那種意思。

當然了,兵部總攬兵事,當然是各級武將的爹,你要說拿這個說大明以文制武,那我也沒話說。

至於另一個讓大家爭議的就是總督是否是以文制武的體現,實際上總督和巡撫一樣都是臨時性差遣官職,一開始正統年間就是單純的為瞭解決軍事問題而在邊疆設置總督,就和巡撫的產生一樣,巡撫就是為了整治各地官吏腐敗問題而出現,最後卻變成了常設官職。說是刻意的以文制武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正統七年開始為了平定麓川讓王驥總督雲南軍務,而後在邊疆地區廣設總督,如宣大總督,薊遼總督等等,都是為了應對正統年間惡劣的軍事情況。到了成化年間,邊境設總督始為定製,並節制總兵官,巡撫,也不是單獨針對總兵官,而是為了更好的應對邊境局勢。而總督和巡撫一樣任用文官屬於慣例,但也有特例,比如正德五年,太監張永總督寧夏軍務,武宗不循慣例,不按常理出牌是正常事。

十年春,廷議設總制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越提督軍務,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而下,並聽節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大明並沒有刻意的有什麼以文制武,相反,雖然從開國初期到後面武將權力不斷削弱,也不是強行說用誰去壓制誰,而是權力的相互制約。並且由於特殊情況的出現,某些臨時性差遣官職地位上升,制度化以後,才顯得武將沒有多少權力。


宋朝是以文抑武

明朝是以文制武

一個是抑制

一個是制約

抑制,不正常

制約,很正常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國防部長也都是文人啊

打仗時候享有最高統帥權力的總統也好主席也好書記也好總理也好,也都不是將軍啊

問題就在於

你不要瞎指揮··················不要不懂裝懂

是吧,宋代是文人搶功勞瞎指揮,輸了貶官過幾個月就官復原職了,武將是罪魁禍首殺了再說,贏了文人陞官,武將家裡狗長角恐怕有不軌之心賞他一個自盡吧···

明代太監監軍雖然搶功勞但是不瞎指揮啊····

崇禎恢復太監監軍的時候怎麼說的,朕御極之初,攝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結果你們···········


前邊正打著呢,你堂堂總統打電話給前線:張班長,把你的機槍往前移動三十米····

李排長打著打著正想用機槍壓制左邊包抄過來的人呢,回頭一看,我的機槍!我放這裡這麼大一挺機槍呢!!

對比下我們看主席的電報,很簡單,大部分都是你這個月想辦法消滅多少敵人,你這個月要拿下幾個城市,具體怎麼弄,你自己根據自己情況自己研究,我這裡就提一個大概的方向···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輩,猶自說兵機。

落第舉子打的兩個進士屁滾尿流

明朝末年要指望反賊李定國舉人張煌言海寇朱成功,狀元進士們是幹好事幹不了幹壞事也幹不了··

清朝末年同進士曾國藩舉人左宗棠老農楊秀清···狀元進士們還是幹好事幹不了幹壞事也幹不了··

其實這就是晏子說的,儒家的學問永遠也學不完,漢唐時候你學完儒家還能學別的,到了後來儒家的學問越來越多,已經是你學儒家的學到最後,已經沒時間學別的了······

清朝中期以後,進士去當官身邊都帶著一堆錢糧師爺刑名師爺··就是這個原因···當官都不會當了···

他自己是真的除了滿嘴聖人言論那是什麼都不會了···

但是好歹清朝的儒家還知道自己不會要帶錢糧師爺刑名師爺···

宋代可真是就算我不會,那我也要親自去指揮····


這是盛唐的版圖。

這是挫宋的版圖。

這是南慫的版圖。

這是明的版圖。

挫宋從版圖就可以看得出來,國力有多弱,實力有多小,外交多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