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五戒,也没受三皈依。

有人问我,她本人做的菜是否好吃。

我其实觉得不好吃,但回答她好吃。

第一问:我的回答说了谎,回答算造口业吗?

第二问:如果比丘做了同样的回答,算造口业吗?


算,业这个词其实是中性的,一切行为都是业

以后直接把work,做工,行为,这种词代入业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我的行为一定可以改变未来(甚至当下就可以改变),其实是个很正能量的观念

接著,确实是妄语,因为满足了两个条件:

1)心存欺骗

2)以各种方法使人明白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因冲动,没有仔细思考就说出

2)欲说此而误说成彼3)疯狂者4)心乱者

你可能满足第一第二个条件不构成破戒

比丘也算啊只要说话都算口业,他这样也是恶业,而且构成违犯,不过处于可悔范围内,应该是轻罪,只要像另一位比丘忏悔就行了,都不用麻烦僧团。

这里解释一下学处(sikkhāpada)和罪(āpatti)的区别。

学处相当于戒条,佛陀制订,弟子遵守。罪是由于持戒者有意无意违犯了学处犯的过错。

比如波罗夷的第二条是不与取,假设一个比丘企图偷他人贵重物品,一碰到就犯恶作,移动就粗罪,物品离开原处就波罗夷

因此对于同一学处,将会根据不同程度的违犯构成不同罪过,对于四条波罗夷戒,只有在满足所有违犯条件下才构成波罗夷罪,而且最高罪行就是波罗夷;若缺少一两项条件,则可能犯较轻的罪甚至不犯。

即使破戒也没什么,五戒的要求其实比世俗要求更高,对于在家人来说破戒重新受就行了。

戒律是为了不后悔,为了让心快乐制订的,你看现在你就造口业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痛苦了。

其实当下就可以灭掉这个痛苦,放下就行了。

妄语在比丘波罗提木叉中排在第五十条,你这种程度还要再减轻吧


首先,你学的什么佛?止观禅吗?摄心为戒吗?

如果只是佛教,那不叫学佛。而是迷信。

业,是你的心惦记什么,就来什么。

如果说出去能忘记,而且,一点都不纠结,还留下什么呢?

你现在惦记,而且记得深,就是业。有牵挂,有纠结,有东西放不下。这就是业。

业由心生。不是口造。


有吃的就好,比丘不于味贪,好吃不好吃当无分别,维持生存本能为了自己能够继续修行。

不应该说谎,不管善意还是不是善意。算犯口业,下回当不说不言,若执问,当说好吃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


「好吃」与「不好吃」之间,有那么多的选项,你只看了这两种?!

非黑即白?不是佛法不行,你是情商太低。


算(造口业)。

妄语。


算造口业,你心口不一,必造妄业,此事虽小,但用心是一,一心不二,起念不妄,才是真心,但凡人在各种环境中,不失真心,念念想续,不记前尘,事事相伴,一心一意,尽成其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