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佛法的人很多,不知道他们都大彻大悟了没有?


大彻大悟的人,应该没那么有空闲来跟我们这些凡夫争论。

心外求法,的确,就是外道。

许多人可能不了解佛陀所教佛法是有次第的,他们可能也不了解这法有个特色:缘自觉。

杂阿含215经[正闻本277经/佛光本217经](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

  佛告富留那:

  「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

  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

  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已}[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富留那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实修佛法熟练后的特色:

如杂阿含215经所说:

现见法:当下所见。

灭炽然:炽热(情绪等)展现的息灭。

不待时:不必等待几十世代,现法。

正向:趣向涅槃。

即此见:就是当下这观。

缘自觉:就是修练后自己当下就知道的现观法。

大半的人也不了解,在佛世时,并没有那么多的论述,那么多描述法的名词,却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学习名相或知见。

必要的名相或知见是须要的,但任何名相或知见若被执著,可能就落入文字障或所知障。

没什么读书的六祖大师了解佛法那么的深切。

单纯,可能是佛法学习时的一个重点。

如实法,佛陀临终前教导我们以四念住为住:

杂阿含607经[正闻本762经/佛光本621经](念处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学习如实法了吗?

如实知如实见身了吗?

如实知如实见受了吗?

末学曾在网上看到有师兄教导观苦的时候,这位师兄可能不了解什么是如实,应该学习的是如实知如实见苦,这位师兄却意味著转移掉这苦,他不知转移的对治只是世间法,「念住」于苦,也就是如实知如实见苦,才是佛陀教导的如实法。

我们要说那位师兄是外道吗?

他不是固意的。

正法的了解,真的须要先实修到正法,这世界上,几乎每个门派都认为自己的是正法,所以,学到正法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不论您相不相信,末学所学法门只希望有缘的人,能够学到正法,正法的基本功就是四念处,如实法。

如实知如实见五蕴,由一开始练习就如此。

有师兄认为一开始就练习觉观五蕴很难,末学自己的经验,正好是最正确最容易的次第。

觉知到自己走路时脚底皮肤的触觉有困难吗?那么重的体重,走路时,觉知到自己脚底的触觉是相当简单的。

末学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决定自己修行方向的劝力,如果您相信您可能如六祖般的不须太多的文字或知见,例如末学所学法门,只学习如实法的四念处,及苦集灭道,实修一段时间后有些基础,就较能了解如何是真修行。当然,任何方式都有它的方便性,我们都尊重。

每个还没正见的人,都可能是外道。

人人都有劝力决定她/他的修行路如何走。

末学祝福人人都能:缘自觉!


您错误地理解了心外求法的意思才会得到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种结论。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里自净其意是指善意与恶意,善意导致善行,恶意导致恶行。

所有善意与恶意都由心造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维摩经?佛国品?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法华玄义一?释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

一切众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诸众生,  悉住五蕴中。

诸蕴业为本,  诸业心为本,

心法犹如幻,  世间亦如是。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三十七菩提分里面的都是善心/善意。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都是善心/善意。

六度波罗蜜六种心都是善心/善意。

闻思修/戒定慧是善心/善意。

八正道是善心/善意。

不善心有

1.痴(moha):痴是无明(avijjā)的同义词。

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

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

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暗;

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āra,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应知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2、无惭(ahirīka):

特相是不厌恶身语恶行(或无耻于恶行);

作用是无耻地为恶;

现起是不退避于造恶;

近因是不尊重自己。

3、无愧(anottappa):

特相是不害怕恶行;

作用是无惧地为恶;

现起是不退避于造恶;

近因是不尊重他人。

4、掉举(uddhacca):

掉举(散乱)的特相是不平静,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

作用是令心不稳定,如风吹动旗幡;

现起是混乱;

近因是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5、贪(lobha):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著与执取。

其特相是执著目标;

作用是黏著目标,如肉黏著热锅;

现起是不能舍弃;

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

6、邪见:此见是指错见。

其特相是不明智(错误)地分析事物;

作用是错误地认为(行法是常、乐、我、净);

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

近因是不愿见圣者(ariya),等等。

7、慢(māna):

慢的特相是骄傲;

作用是自称自赞;

现起是虚荣;

近因是与见不相应的贪。它好比发了疯。

8、嗔(dosa):嗔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

其特相是凶恶残暴;

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

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

近因是(九或十种)嗔怒事(āghāta-vatthu)。

9、嫉妒(issā):

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

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

现起是厌恶/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

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10、悭吝 (macchariya):

其特相是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

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

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11、恶作(追悔,kukkucca):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

其特相是事后追悔;

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

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后悔;

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12、昏沉(thīna):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

其特相是缺乏精进;

作用是去除精进;

现起是心的消沉;

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无聊或怠惰。

13、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

其特相是不适业;

作用是闭塞(识门);

现起是昏昏欲睡;

近因与昏沉的一样。

昏沉与睡眠必定同时发生,且与精进对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则有如心所的病。这一对是五盖之一,由寻心所对治。

14、疑(vicikicchā):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学(以及对过去世、对未来世、对过去世与未来世、对缘起有疑心)。

其特相是怀疑;

作用是起动摇;

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

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

不知道善与不善就不能分别信心傲慢

不知道善与不善就不能分别的「大悲心(悲悯)」与「悲哀/悲伤

不知道善与不善就不能分别无分别心疑惑,漠视。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心外求法是指看见别人吃肉生起嗔恚心,看见别人杀鸡宰鸭开始咒骂人,看见远在天边的佛塔雪糕都会愤愤不平,这种才是外道。


瞎子打灯笼,虽然自己看不见,依然能够为他人照亮。


没错呀,没有彻悟见性的人,会随著物来判断。。。

但真见性则是知物物无别。

若未见性的人可以说他的修行经历,但若是指点人明心见性,那是绝不可能的。

争论佛法。。。桌子上有个苹果,你看到了,然后说这是个苹果。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就会发现看到的和说出来的,不是一回事。因为如果你是个英国人可能说,This is a apple。你是个中国人那就会说这是个苹果。因为说出来的时候就是认知,而看到的时候则是佛法。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也有那个很著名的,一切悉皆念法的公案。


仁清法师:佛法与外道的区别是什么?

佛法与其他宗教其他外道的区别标志是什么?外道和内典,『内典』也叫内道就是佛教。外道是心外求法。『外道』是一个中性词,是个名词而已。特别是当我们法师讲佛法和外道的时候,有一些从外道转过来的人听著似乎是不高兴,就老是认为佛教为什么还贬低人家。外道是中性词,绝对不是贬义词。

  外道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的修行者或者他们的理论。外道分外道的经典修法和直接的行持,也就是说法理和行持。释迦牟尼佛建立佛教的时候,古印度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为什么叫他们外道?他们种种的表现,种种的修持,包括他们所持有的理论,统统是心外求法。

  打个比方,有一种外道是修苦行的。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让自己的身体饱受痛苦,我们的土话叫自讨苦吃。比方说不穿衣服,不穿衣服暴晒到太阳底下。暴晒到太阳底下什么意思呢?是故意的给自己的身体带来痛苦,折磨自己。他们的那种理念说,有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他借由这个现有的假体,来故意的去吃苦,去自讨苦吃。以此达到消业的所谓的那种目的。所以他从身上去消业,这是心外求法。

  内典一般指的佛教。内典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五明』,通过五明,其中有一个『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和内明。这个内明实际就是真实的佛教的理论和修法。这个内典呢?它是指的理论,通过内典指导的一切的行持,实际是佛教的正确的行法。当然,但这个法一般都是法理和行持,两条腿走路。法理是树立正知见的过程,行持是实践、实修的过程。就等于释迦牟尼佛说放生能得长寿的福报、能得无病的福报、能解除一切冤结等等。法理上说了放生功德很多很多。可是怎么去放?它有一定的仪规。什么时候去放?那随我们的因缘是吧?正规的去放生那是一种行持。可是这种行持是怎么来的?是通过明白法理而进行,所以我们的一切修法都是在法理的指导下进行,这是必然要知道的。

  外道和佛法的唯一的标志是心外求法还是心内求法?经典上有一句话,说佛法『心为宗』。佛法的一切修持都是在改变心,这个心我们在修学过程中理解到,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一种法意和它的很多很多的内涵。心也可以用平常我们说的那个『识』来代替。心、意、识,这是唯识宗的词。心和意在这里不讲就说识。这个『识』是什么?就是一种认识,就是一种心态。所以佛法修证最终成佛,成的是什么?心态的转变升华和圆满,心的转变升华和圆满。

  从这个解释上我们回归到佛法心为宗。佛教和其他外道的区别唯一的标志是以心为修法的根本。而且它是由空性的理念指导修法和证得。佛法的修行和外道其他法门的修行证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空性的理念,空性的修法和空性的证果。空性的修法,比方我们诵《金刚经》诵《心经》,比方我们做禅观、止观,根据空性做对境,进行的止观,这都是空性的修法。空性的修法来自于空性的理念。通过空性理念的指导,通过空性修法的实践,最后证得空性的果位。这个果位一会咱们展开。

  ——摘自仁清法师《成佛的法华》

  更多请搜「仁清法师」


并没有什么外道与内道之分,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根器的人。而且不管什么道,都是借假修真,都是一种法门而已。


心是啥?

法是啥?

道是啥?

别试图回答,因为肯定是错的。

标准答案是「说不清」

既然都说不清,那还争个什么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