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神!大家好!请问念佛数量越多时间越长能完全熄灭贪嗔痴慢疑吗?谢谢!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

见无所有名为念佛

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

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

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

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 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

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 过出诸念。不可得念 是名念佛

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

无形无色 无缘无性。是名念佛

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就像你整天拿香去熏一件衣服一样,只要时间足够,衣服总会被染上香气的。


接近无限透明爷有引用过阿含经说念佛可以得涅槃, 所以这里就不引了. 南无宝胜如来 南无毗婆尸佛 南无波头摩胜如来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

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师。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即求师言: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师治已,随其磨时,珠色光明,映彻表里。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亦复如是。

文殊师利!譬如日轮,光明遍满,无有减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无有缺少,亦复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轮光!

文殊师利!我所说法,皆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说,亦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随顺正法,无错谬相。

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满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可以百度一下 海贤老和尚

不识字 师傅临终前告诉他念阿弥陀佛 一直念下去

所以他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九十几年,老和尚在自己一百十二岁的时候圆寂生西。

老实 听话 真干

老实宗


以前听过一段子:一生物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蚂蚱的耳朵长在腿上。他拍一下手,蚂蚱跳一下;再拍一下手,蚂蚱又跳一下;再拍一下手,蚂蚱又跳一下。然后他把蚂蚱的腿掰了,无论怎么拍手,蚂蚱都不跳了。所以他得出了结论:蚂蚱的耳朵的确长在腿上。

佛教的目的是灭苦,贪嗔痴是苦的根源和苦的本身,因此佛教的目的就是灭尽贪嗔痴[1];贪嗔痴的灭尽,就是涅槃[2]。贪嗔痴的体现是欲念和邪念,本质上是一种执取;执取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正见的缘故,在乐味产生时不能正知正念,攀著抓取而产生欲念和邪念[3]。而灭尽贪嗔痴,本质上就是切断这种执取,从而欲念和邪念不形成,自然也就不再遭受伴随著欲念和邪念共同形成的精神上的苦受,以及临终时因欲念和邪念形成的未来世[4]

世尊给出切断执取的方案是观察五取蕴的过患[5]。通过对五取蕴过患的观察,在乐味形成时不再会有执取现象,这被称之为厌离。所谓五取蕴的过患,就是五取蕴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6],如果对五取蕴有期待,那么就必然会形成苦。观察五取蕴的过患,本质上是通过观察五取蕴的集起和灭去来实践的:修行者在了知一切都是十二处的前提下[7],建立六思身的观察体系[8],当下的观察确认五蕴的集起和消散,最终得出一切的集法都是灭法、五蕴不是我、五蕴不是我的、我不拥有五蕴、渴爱必然伴随著苦、渴爱推动著五蕴生长形成五取蕴、五取蕴必然是苦的这些结论[9]

熄灭贪嗔痴,本质上是通过观察五取蕴的集起、灭去、乐味、过患和厌离后,因遍知四圣谛而无明和渴爱被灭。如果修行者能够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了知五蕴的过患,那么贪嗔痴被灭尽,涅槃被了知,我们称其为生已灭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10]

达到贪嗔痴的灭尽,只有以上一条路,佛和声闻阿罗汉都是因遍知四圣谛而成就[11]。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能遍知五取蕴的集灭味患离,那么贪嗔痴是不可能灭尽的[12];如果你遍知了五取蕴的集灭味患离,那么贪嗔痴灭尽是必然现象。

念佛,这种行为本身与观察五取蕴的集灭味患离没直接关系。即使一个念佛的修行者灭尽了贪嗔痴,那么起作用的并不是念佛这种行为,而是对五取蕴的观察。所以念佛未必能灭尽贪嗔痴,而灭尽贪嗔痴也未必念佛。事实上,在经藏中没有一位阿罗汉是念佛念出来的,而大多数人念佛的目的也不是灭尽贪嗔痴,因为贪嗔痴灭尽,不会有未来世形成,这是与他们期待结果不符合的。

参考

  1. ^舍利弗谈贪嗔痴的灭尽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20.htm
  2. ^世尊以贪嗔痴灭尽定义涅槃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479.htm
  3. ^乐味、渴爱、执取、苦之间的关系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26.htm
  4. ^世尊描述正念正知的修行者临死前的体验并确认其不再有未来世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22.htm
  5. ^世尊谈论乐味、渴爱、过患三者的关系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23.htm
  6. ^世尊以四大为例给出乐味、过患和厌离的标准定义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87.htm
  7. ^十二处是一切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874.htm
  8. ^以六思身观察苦集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14.htm
  9. ^世尊对一位比丘开示无常、苦、无我,使该比丘法眼净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908.htm
  10. ^世尊谈集灭味患离与解脱的关系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479.htm
  11. ^世尊谈集灭味患离和无上正等正觉的关系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480.htm
  12. ^舍利弗谈集灭味患离的了知与无明的关系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649.htm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