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但虚空和空性(觉性)不一样。虚空不能随缘示显,空性(觉性)能随缘示显。比如说,我们能见一切事物,就是空性(觉性)的示显。没有事物空性不显,没有空性事物不显。可能你会认为这种显现只是意识的作用,不是空性,但意识也是空性的转相,意识会断灭,空性不会有生灭。你看我们从入胎到成长到老死,我们形态会变化,而空性从来不变。即使三世,六道轮回,形像会变,但空性同样会随缘示显。对空性的认知不重要,就佛法来说,将此受染污的如来藏,依空性慧从而成就清净之转依,才是根本。即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转烦恼为菩提。

佛在打比方的时候啊,曾经将虚空比喻为真空,但是虚空是不是真空啊?虚空不是真空,虚空也是由我们的心所变现出来的有形有相之色法。它有什么相啊?很空旷通达,是不是啊?真空连空相都没有,一定要搞明白。所以我看有些法师在解释真空的时候来讲,竟把虚空说为真空。我们要当心啊!竟有一位全世界很有名气的法师,我大概是四年前在厦门看他讲,他在讲《六祖坛经》的时候,就是把虚空解释为真空。佛为什么把虚空比喻为真空呢?虽然虚空也是色法,可是在与其它色法相比较,虚空比喻为真空,最适合是不是?它就是有这个特点。

所以在这里,五蕴皆空的「空」,应该解释为真空;也就是说佛在《楞严经》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五蕴皆空」是不是就是讲「性色真空」啊?性受真空、性想真空、性水很空、性X真空;X是表无量法呀。真空真空,当下就是一个真空,就是一个真性。所以「五蕴皆空」当下是不是「阿弥陀佛」啊?真空就是「阿」,「五蕴」是不是就是「弥陀」啊?「五蕴皆空」当下是不是就是「如是我闻」呐?「空」就是「如」,「五蕴」就是「是」,「五蕴皆空」当下就是「如来」。「五蕴」就是「来」,「空」就是「如」。你见到这个真空,你见到「五蕴皆空」,你就是如来,你不懂得五蕴真空,你是什么?啊?你是「如来藏cáng」啊,是不是?这个如来就藏在五蕴里,明白吗?五蕴就藏在那个「如」里,是不是?

果真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了以后啊,我跟你们讲:你会感到一切经典都是无聊,连《法华经》《楞严经》都是无聊。因为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讲来讲去都是一句废话,是不是?这是真的。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你读十部经、八部经、一百部经就感到趾高气扬——「我读了三藏十二部经」——有这种念头的人都是些佛呆子,一个都没有读懂。你把经读懂了以后,什么经都不想读。换句话来讲,你讲的一切话、做的一切事都是经。泥巴经、瓦块经、风经、雨经、大米经、白面经、戒指经、耳环经,哪一本经不是《心经》?不是『如来藏』啊?!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吗?万法皆是平等。当你在讲:「哎呀,这部经真好,真好啊」,那你没有把佛法读懂。你拿出个泥巴块来:「哎呀,这个茶杯、这个如来藏真好啊!」,你这叫把经读懂了。明白吗?佛出世就是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越是真理越简单,现在反而给一些歪门邪道跟炒股票一样,把它炒得玄玄密密、莫名其妙。

越是真理越简单,真理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要告诉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环境的来龙去脉。明白这个道理,你时时事事处处得大自在。时时、事事、处处——走在路上,睡在床上,坐在舞厅里,坐在酒吧里,你知道一切都是你一个念所变现。这就叫「五蕴皆空」,明白吗?时时、事事、处处都是五蕴皆空。这个时间是不是空的?这可不是虚空啊,有些人把这个空啊:「哎呀,都是空,你看破放下,都是假的」,这是断灭空。你放下干什么?「我要度他。」你看破了放下的同时就要把它提起来,懂不懂?你这个时候提起叫放下,放下就叫提起,否则你提起是执著,你的放下是搞断灭空。

所以,不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你很容易含糊啊!甚至还自以为自己会修行;自以为勇猛精进;「你看我做了多少多少事情……」自以为有什么道行,没有!不闻到『如来藏』道理的人,大言:「你看,我什么都不管,我什么都放下,你看什么事也没有」,这都是些断灭空。大乘菩萨道不是这样,看破放下的同时大做佛事,行善断恶,引导一切众生共修无上大法,明白吗?注意这个法很妙啊!《心经》呢,也不妨是按照分别法来讲,所以仍然把它分别为五蕴和真空。


感觉像庄子寓言故事,虚空等于如来,够狠够简洁。但是,古人不知道虚空也是一种物质,虚空也会扭曲变形甚至消失,文殊师利菩萨若是知道这个原理,还会用虚空比喻如来吗?不是比喻,他说,虚空即如来。

佛告文殊。

菩萨欲学斯经典者。则当信解虚空之门。

又问世尊。

何谓虚空

佛告文殊。

其虚空者则谓虚无。无有尘污 无恚害心。亦不忽忘。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污 无害 亦无忽忘。犹如虚空。

不成布施 不具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永无所及。

如是文殊。一切诸法不成施戒忍进寂慧。犹如虚空。

以是之故无解无除。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解无除 犹如虚空。

有所行者无所造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则无所行 亦无造证。

犹如虚空无有暗冥亦无明耀。诸法如是。无暗无明犹如虚空。旷然无际不可捉持。

诸法如是。普无齐限。不可捉持犹如虚空。

无有正路亦无邪径。诸法如是无路无径。亦无邪正犹如虚空。

不建立身 离诸漏行。不学声闻。不志缘觉。不著诸佛。

无上大乘诸法如是。不学声闻缘觉大乘。犹如虚空。

无有思想 无所分别。诸法如是。无有妄想亦无分别。

犹如虚空无举无下 无进无怠。诸法如是。无进无怠犹如虚空。

无应不应 无双无只。诸法如是。无应不应 亦无双只。

犹如虚空。普照众生 无能尘污令不净者。诸法如是。至于灭度 永无尘污。

以是之故 不可灭除。无能移去 犹如虚空。无所建立亦无所住。不动不摇 无处所故。

佛告文殊。

菩萨大士解诸众生无有住处。不当观察见有处所。逮致本际。不动不摇 无住无不住。

佛言。

如是。文殊师利。彼法自然。其欲得见如来至真。则为邪见。其邪见者求入正见。

其正见者是为泥洹。非大德果 无大功勋。

其至泥洹 非大德果。无功勋已则世众祐。

其世众祐。则于众祐无所希望。

其于众祐无希望已。即能具足虚静之慧。

已具静慧 则能速成无所从生法忍。


佛说大乘同性经:虚空是菩提。

菩提非空性也?一切法皆是空性,不是空性是什么?法界全是空性,缘起性空。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

尔时,善住意天子语文殊师利童子言:「文殊师利,今共仁者,到如来所见于如来,见如来已礼拜赞叹,供养恭敬如法问难。」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汝莫分别取如来行。」

  天子问言:「文殊师利,如来何处?」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即此前头有如来住。」

  天子问言:「若有如来,我何不见?」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若汝一切见则见彼如来。」

  天子问言:「文殊师利,仁者云何作如是说,即此前头有如来住?」

  文殊师利问言:「天子,于意云何?今于汝前有何物耶?」

  天子答言:「有虚空界。」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来者即是虚空界。何以故?以虚空界于一切法悉平等故。如是虚空即是如来,如是如来即是虚空,虚空、如来不二不异。如是,天子,欲见如来当如是观,如实际知,非有少物可分别取。」

楞严经:性觉真空,性空真觉,周遍法界,清净本然。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