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元璋

第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老朱当然有陵寝,只是不在北京罢了。他的陵寝位于南京的钟山上,叫「孝陵」,如果去旅游,可与中山陵、美龄宫、灵谷寺一起游览,买个套票啥的。老朱葬在这个地方,主要还是跟明帝国的首都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帝王陵寝都建在国都附近,方便后人安保、送葬、祭祀等等等等,像西汉的五陵原,东汉的北邙山,北宋的巩义皇陵,莫不如此。朱元璋自洪武元年开始,就把都城放在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当时元朝还没有灭亡,北方还没有拿下;等到全国统一,老朱有了迁都打算,派皇太子朱标考察关中,没想到朱标刚回南京,汇报完了工作,就英年早逝了。朱元璋的计划受挫,加之年过六旬,时日无多,遂搁置了迁都之议。

即使朱元璋下定决心迁都,恐怕也不会葬在钟山以外的其他地方了,因为他的老伴已经长眠孝陵十几年了。洪武十五年,与朱元璋相濡以沫的马皇后不幸去世,当年九月,葬入离皇宫不远的钟山,「孝陵」这个名称,也是在当时确定的:以孝治天下。后来清朝入关,第一座陵寝也叫孝陵,是顺治皇帝的。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过世后,安葬在孝陵主体建筑的东侧,举案齐眉的亡妻,生前最器重的太子,都埋在钟山,风烛残年的朱元璋没有理由再造一座陵寝,将两人迁葬过去。洪武三十一年,嗣皇帝朱允炆将爷爷风光大葬,封闭了孝陵玄宫,从此再也没有人打开过。

之后的五百多年里,明孝陵成为历代政治人物发挥的舞台。建文末年,朱棣打到南京城下,先不进城,而是拜谒自己的父亲,彰显孝心。永乐十一年,神功圣德碑亭建成,朱棣把父皇的丰功伟绩都写在巨大的石碑之上,不看内容,只看外观,就感觉非常的震撼,的确是有心了。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拜谒明孝陵,并派专人保护,以笼络江南汉人之心;洪秀全攻下南京,跑到明孝陵痛哭流涕,说自己来晚了,一定要杀尽清妖,恢复汉人江山;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也曾谒孝陵,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与朱元璋的有相似之处。虽然这些人祭拜孝陵的目的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但都是来谒陵的,不是毁陵的,孝陵地宫的安全客观上有了保障,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挖开。

2、朱允炆

第二个就是可怜的朱允炆,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好歹还有人给他收尸安葬;建文皇帝被叔叔篡了位,最后连死活都说不清楚。建文帝登基之初,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削藩,燕王朱棣不愿意束手就擒,干脆发动了叛乱,几年后,终于打到南京城下。没想到破城之日,皇宫突然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说烧死了,还有人说逃亡了。朱棣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把一具烧焦的尸体认定为朱允炆,并按照天子之礼安葬。既然安葬了,陵墓在哪?没有人知道,连明朝皇帝自己都搞不清楚,两百多年后,崇祯皇帝想要祭祀朱允炆,问来问去,也不知道陵墓在哪。可能就是个官样文章,实际上随便找个地方埋了。

由于政治原因,建文皇帝失去了权力,和亡国差不多,更不可能有什么皇陵了。朱棣派人明察暗访,千方百计想要得知朱允炆的下落,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便是去海外打探朱允炆的消息。朱棣驾崩后十几年,民间突然跳出一个和尚,说自己是建文皇帝,要求朝廷好吃好喝好招待;是真还是假?朝廷就派官员调查,据悉,这位老和尚已经九十多岁了,隐姓埋名半辈子,就想在有生之年公开身份,颐养天年。可惜调查人员很快就识破了,他绝对是个冒牌货,为什么?即使朱允炆还活著,也只有六十多岁,不会年过九旬的。消息报给朝廷,朝廷下令将冒牌货抓到监狱,同谋的十几个和尚,全部发配辽东戍边。历史没学好,连小命都搭进去了。

朱棣夺了大位,决定把首都迁到北平,这里是他的老巢,也是明帝国对付蒙古骑兵的前沿阵地。但是有许多官员不愿意迁都,感觉还是南京好,没必要折腾。为了体现迁都决心,朱棣下令在昌平黄土山脚下修建陵寝,这个地方东西北三面都是山,南边是开阔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个难得地的风水宝地。离北京城也不远,空间较大,不仅朱棣可以葬在这个地方,后世子孙同样可以。于是就把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把自己的夫人徐皇后埋葬在这里,形成祖制。后代子孙效仿先帝,在周围修建陵寝,新修了十二座,规模上除了朱棣的长陵,就数嘉靖的永陵与万历的定陵最雄伟了,他们恰好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

3、朱祁钰

第三个是明代宗朱祁钰,他和建文帝朱允炆一样,最终失去权力,没有资格入葬皇陵。清算他的人是自己的哥哥,当过两次皇帝的明英宗朱祁镇。本来皇位说什么也轮不到朱祁钰,正统十四年瓦剌的入侵彻底改变了命运,朱祁镇率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全军覆没,本人也被瓦剌俘虏,为了挽救大明社稷,朱祁钰登基称帝,重用于谦,挫败了蒙古人的进攻。事成之后,把哥哥迎回北京。

既然当上了皇帝,自然不愿意放弃权力。朱祁镇返京后,被弟弟囚禁在南宫,没有人身自由,经费也严重不足,吃得不好,穿的也不好,无奈之下,皇后做些女工送到市场上卖,换些小钱。从小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朱祁镇哪里受到了,天天担惊受怕、惴惴不安,本以为回到北京,日子没有以前好过,起码是太上皇,差不到哪里去,结果呢,就是个被判了无期徒刑的政治犯,还不如在蒙古人那里待遇好!囚徒生涯一过就是七年,朱祁镇恨死了弟弟,却又无可奈何。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活不了多久了,太子朱见济早亡,偌大的帝国,不知道该由谁执掌。关键时刻,石亨等人发动政变,将朱祁镇迎出,重新立为皇帝。朱祁钰废为郕王,在绝望中死去。怎么安葬弟弟呢?埋在他生前选好的陵址里?想得美!难解心头之恨!下令将朱祁钰葬在西山。若干年后,人们只能在十三陵找到明英宗的裕陵,却看不到明代宗朱祁钰的万年吉地。成者王侯败者寇,体现的淋漓尽致。

十六位皇帝,十三座陵寝,表面上是建筑的多寡,背后却可以反映大明国策的调整,统治阶层内部权力的倾轧。十三陵其实只有十二座是明朝修建的,崇祯皇帝的思陵是李自成和满清朝廷替他修的,当时为了笼络人心,把田贵妃的墓道打开,将朱由检与周皇后的棺材殡入。名义上是皇家的陵寝,实际上远远比不上他的祖先们。亡国之君,也不能奢求太多,有一块葬身之地就相当不错了。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请在微信、微博搜索「时拾史事」关注我们。


1.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自然也葬在南京附近(今明孝陵),不会葬在千里之外的北京。

2.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因削藩失败被叛军攻入首都南京,生死不知,自然不会葬入皇陵,更别说葬在北京皇陵(今十三陵)。

从叛军首领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开始,明朝皇帝(不含南明)基本都葬在北京了(例外的那位明睿宗是追尊的,不在16帝之列,葬在湖北钟祥,是为明显陵)。

3.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临危受命,是为景泰帝。景泰帝在于谦的辅佐下保住了北京,迎回了明英宗。景泰帝在位七年,被明英宗一党政变推翻,史称「夺门之变」。景泰帝被废,死后以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今西山景泰陵)。景泰帝在位时于北京皇陵区(今十三陵)为自己修建的陵寝被明英宗废弃。后来的后来,在位一月的明光宗朱常洛突然死亡,来不及新建陵寝,废弃一百多年的「景泰废陵」被重新修葺启用,是为明庆陵(今十三陵之一)。

所以,16-3是为十三陵。

19.11.30更新:

说到明朝皇陵,总说十三陵和明孝陵。其实,明朝皇陵大江南北还是不少的。

北京市:

(昌平区)明十三陵:就是上面所说的16-3。

(海淀区)西山景泰陵:埋的是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年号景泰),初以亲王礼下葬,后按皇陵规制予以扩修,但与标准的皇陵还是有差异。

江苏省:

(南京市)明孝陵:开国皇帝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长眠于此。

(南京市)明东陵(懿文太子陵):位于孝陵以东。明兴宗康皇帝(追尊)朱标之墓。朱标,朱元璋长子,朱允炆之父,未及继位早逝,谥号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后追尊,朱棣叛乱成功后废除其庙号和皇帝谥号,仍称懿文太子。

(盱眙县)明祖陵:明德祖玄皇帝(追尊)朱百六夫妻(朱元璋高祖父母)、明懿祖恒皇帝(追尊)朱四九夫妻(朱元璋曾祖父母)的衣冠冢;明熙祖裕皇帝(追尊)朱初一夫妻(朱元璋祖父母)的衣冠冢和实际埋葬地(尸骨未动,另起衣冠冢)。

安徽省:

(凤阳县)明皇陵:明仁祖淳皇帝(追尊)朱五四夫妻(朱元璋父母)之陵及朱元璋兄嫂葬地。

湖北省:

(钟祥市)明显陵:明睿宗献皇帝(追尊)朱祐杬(明世宗父亲)之陵。明世宗,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帝以藩王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显陵原为亲王陵,嘉靖即位后进行改扩建,使其符合皇陵规制。

19.11.30更新: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朱允炆的陵。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般的说法就是四个字——不知所踪。而根据《明太宗实录》(明太宗即明成祖,明世宗改尊)记载,宫中火起,朱棣派人救火,找出一具尸体,据说像是皇帝,但已无法分辨。于是,朱棣以「天子礼」葬了那具尸体。那么,既然是「天子礼」,按说建文帝朱允炆也算是有皇陵了,就算那具尸体不是朱允炆的,但好歹顶的是朱允炆的名字。而怪就怪在,从明初一直到今天,没有人也没有任何记载知道这个「建文陵」在哪里!

(完)

一张图表看懂明清皇陵京东去购买?


这个问题稍微百度一下就能知道的,非要问,既然问了,就简单的回答一下;

16个皇帝13座帝陵,还差3个是太祖朱元璋,惠宗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

1、朱元璋埋在南京,

2、朱允炆由于靖难之役后失踪,

3、景泰帝稍微复杂点,在英宗朱祁镇被俘后被迫登基,参与北京守卫战,后英宗回京,把他视为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降为郕王,后因病去世,按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十六个皇帝中,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景帝朱祁钰两人没有陵墓。


另外3个,一个是朱元璋,明初首都是南京,朱元璋就葬在了南京城外,而不是北京。

第二个朱允炆,兵败失踪。

第三个明代宗,被明英宗废为王爷,死后葬在自己的王陵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