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印象中的那套整齐划一的「五等爵」制度,其实(严格而言)并未在周代出现过。而到了曹魏末、西晋初时真正确立「五等爵」制度后,倒是大体上长期实行了下去。

中国的「五等爵」制度,最初实际上是儒家对(他们自己理想中的)周代诸侯等级制度的一种臆想——虽则(同周代实际相关情况相较)在名词上颇有一些互通之处,但就具体制度而言,却并不是一回事儿。

「五等爵」制度的第一次实践尝试,乃是在两汉之间的(王莽的)「新朝」。随后到了曹魏末、西晋初时被真正确立起来,即所谓「开建五等」。之后,除明代等少数时期外,「五等爵」制度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既然「五等爵」制度实行了这么久,大家又为何会觉得子爵、男爵比较少见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人所知道的古代历史人物实在太少,往往集中于相当有名的人物。而历史上的子、男二爵,虽然在数量上相比同一朝代的公、侯、伯恐怕还要更多些,但在名气上一般就大大不如了【1】。于是国人产生「子爵、男爵比较少见」的印象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注1:如唐太宗时的宰相里,既有名气较大的郑国公魏征(国公)、河南郡开国公褚遂良(郡公)等人,也有不太为人所知的江陵县开国子岑文本(县子)、清苑县开国男刘洎(县男)等人。


许多名臣都是子爵或男爵。

南北朝男爵:龙城县男贺拔尔头(贺拔允、贺拔岳、贺拔胜的祖父,子龙城县男贺拔度拔)广宗县男潘永(北齐假黄钺、太师、大司马、尚书令、河东郡王潘乐的父亲)美阳县男柳虬(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山北县男王子直(西魏黄门侍郎、大都督)安弥县男蔡泽(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怀宁郡公蔡佑弟)

子爵:

泰昌县子崔挺(隋大将军、汲郡公崔猷祖父)容城县子卢柔(西魏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义阳县子王纮(北齐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金乡县子郑孝穆(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少司空)龙门县子薛善(北周少傅)西安县子寇俊(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清河县子赵肃(北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澄城县子裴邃(不是南朝梁的裴邃,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澄城县公裴文举的父亲)长乐县子皇甫璠(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万年县子柳桧(北周民部尚书、清河县公柳庆兄,美阳县男柳虬弟)

隋朝子爵:遂宁县子杨达(武则天的外祖父,父亲杨绍是隋文帝杨坚的族兄)唐朝男爵:平恩县男许圉师(唐高宗朝宰相)南城县男王敬直(父唐太宗朝宰相王珪)信都县男窦静(唐代史官,父窦抗,北周太仆窦善之孙,隋朝洛州总管窦荣定之子,太穆皇后族兄。子信都县男窦逵)姑臧县男李玄道(隋唐时期文学家)

汾阴县男薛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丰城县男姚思廉(唐朝史学家)临沂县男颜相时(颜师古之弟)余杭县男顾胤(唐朝史学家)清苑县男刘洎(唐太宗朝宰相)安平县男崔液(中书令崔湜弟,唐朝状元)乐安县男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扶阳县男韦挺(黄门侍郎,宰相韦待价父)长安县男杨纂(户部尚书)任城县男刘易从(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刘审礼子)

博陵县男阎立本(唐高宗朝宰相,唐朝画家)

寿陵县男柳亨(散骑常侍、光禄少卿)河东县男柳奭(唐高宗朝宰相)乐昌县男李淳风(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正平县男裴光庭(唐玄宗朝宰相)东莞县男徐有功(司仆少卿,时人论日:今有功断狱,天下无冤枉人)临淮县男刘祎之(武后朝宰相)巨鹿县男魏玄同(武后朝宰相)博昌县男韦思谦(武后朝宰相)清水县男李元纮(唐玄宗朝宰相)

济南县男解琬(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右武卫大将军)

魏县男毕构(户部尚书)荥阳县男郑惟忠(礼部尚书)北海县男王志愔(刑部尚书)宿预县男王同晊(太子左庶子,子宿预县男、礼部尚书王丘)长山县男韩伦(左卫率,孙长山县男、黄门侍郎韩思复)范阳县男张廷珪(金紫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建安县男殷闻礼(太子中舍人,子建安县男、光禄卿、上柱国殷令名)太谷县男王海宾(左金吾大将军、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唐朝名将王忠嗣之父)韦城县男韦坚(刑部尚书)

沂水县男颜𫖳(河东士曹,颜真卿次子)

南阳县男张建封(检校左仆射、检校礼部尚书)建安县男杜元颖(唐穆宗朝宰相,杜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孙)子爵:江陵县子岑文本(唐太宗朝宰相)安平县子李百药(唐朝史学家)琅邪县子颜师古(唐朝儒学家、经学家、史学家)曲阜县子孔颖达(唐朝儒学家)安喜县子崔涤(中书令崔湜弟)魏县子崔神庆(礼部侍郎)

天水县子赵道兴(左金吾卫大将军,隋右武候大将军赵才之子)

扶阳县子韦承庆(武后朝宰相,父为宰相韦思谦)谯县子娄师德(武后朝宰相)清河县子崔融(司礼少卿)高平县子徐彦伯(工部侍郎、右散骑常侍)武威县子李杰(卫尉少卿、河南尹)宜阳县子韩休(唐玄宗朝宰相)长城县子徐齐庄长垣县子吴兢(唐朝著名史学家,撰写《贞观政要》)建安县子殷仲容(麟台丞、通议大夫)

许昌县子元载(唐代宗朝宰相)

颍川县子陈少游(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代:男爵:天水县男赵弘殷(检校司徒,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的父亲)明朝子男不置。清朝子爵:一等子祖泽润(固山额真、兵部右参政,祖大寿长子)一等子祖泽洪(祖大寿之子)一等子叶臣(镶红旗都统)一等子王进宝(奋威将军、陕西提督)一等子马光远(正黄、镶黄两旗固山额真)一等子范文程(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一等子德参济旺(一等昂邦章京)一等子许定国一等子锡喇一等子伍弥特·哈岱一等子布尔喀图一等子范时捷(陕西巡抚、陕甘提督)一等子左梦庚(固山额真)一等子札木素(内大臣)三等子夏成德(三等昂邦章京)三等子张存仁(兵部尚书)男爵:一等男刘铭传(兵部尚书、台湾巡抚)一等男孙思克(振武将军、甘肃提督)一等男叶名琛(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三等男安达理(副都统)

南北朝很多子爵、男爵,而且进爵不是按照公侯伯子男依次进爵的。

比如李渊的岳父窦毅,最开始就是奉高县子,然后进爵为侯爵,随后进爵安武县公,改封永安县公,北周时期进爵为神武郡公,唐初追赠杞国公。


爵位不是从周朝开始的,至少五帝时代就有了。例如舜帝把尧的子孙封为王爵,并划了封地。但是那时是不是五等爵位就不知道了,那时的历史材料太少了。

到了商朝,历史材料就比较多了,与爵位有关的材料也多。例如周文王就是伯爵。但是那个时候究竟有几等爵位,是哪几等爵位,目前仍然不清楚。

目前流传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朝的周武王没称帝,称的是王,比帝低一级,所以周朝之前的王爵就要顺降一级,称公爵,公爵成为周朝最高爵位。当然其它的爵位也都要顺降一级。

我一直怀疑周朝之前,起码是商朝,爵位也是五等,即为王公侯伯子。到了周朝,由于天子称王,王就不是爵位了,这样爵位就少了一等。为了补足五等,就在最后补了男爵。

至于子爵男爵在历史上出现得少,是因为他们没有名气地位,在历史上的影响小,绝大多数不能出现在史书里。比方说,部队里排长班长比司令多多了,可是某一次战役,我们只知道司令,不知道排长班长。


公侯伯子男是周礼啊。最出名的子爵就是楚国国君了啊,中原贵族拿他们当蛮夷,欺负人。再小的都在混战中被吞并了啊,史书中哪还有记录。

再往后礼坏乐崩,就各有各的论法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