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人印象中的那套整齊劃一的「五等爵」制度,其實(嚴格而言)並未在周代出現過。而到了曹魏末、西晉初時真正確立「五等爵」制度後,倒是大體上長期實行了下去。

中國的「五等爵」制度,最初實際上是儒家對(他們自己理想中的)周代諸侯等級制度的一種臆想——雖則(同周代實際相關情況相較)在名詞上頗有一些互通之處,但就具體制度而言,卻並不是一回事兒。

「五等爵」制度的第一次實踐嘗試,乃是在兩漢之間的(王莽的)「新朝」。隨後到了曹魏末、西晉初時被真正確立起來,即所謂「開建五等」。之後,除明代等少數時期外,「五等爵」制度一直都是中國古代爵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既然「五等爵」制度實行了這麼久,大家又為何會覺得子爵、男爵比較少見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國人所知道的古代歷史人物實在太少,往往集中於相當有名的人物。而歷史上的子、男二爵,雖然在數量上相比同一朝代的公、侯、伯恐怕還要更多些,但在名氣上一般就大大不如了【1】。於是國人產生「子爵、男爵比較少見」的印象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注1:如唐太宗時的宰相里,既有名氣較大的鄭國公魏徵(國公)、河南郡開國公褚遂良(郡公)等人,也有不太為人所知的江陵縣開國子岑文本(縣子)、清苑縣開國男劉洎(縣男)等人。


許多名臣都是子爵或男爵。

南北朝男爵:龍城縣男賀拔爾頭(賀拔允、賀拔嶽、賀拔勝的祖父,子龍城縣男賀拔度拔)廣宗縣男潘永(北齊假黃鉞、太師、大司馬、尚書令、河東郡王潘樂的父親)美陽縣男柳虯(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山北縣男王子直(西魏黃門侍郎、大都督)安彌縣男蔡澤(北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懷寧郡公蔡佑弟)

子爵:

泰昌縣子崔挺(隋大將軍、汲郡公崔猷祖父)容城縣子盧柔(西魏開府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義陽縣子王紘(北齊散騎常侍、開府儀同三司)金鄉縣子鄭孝穆(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少司空)龍門縣子薛善(北周少傅)西安縣子寇俊(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清河縣子趙肅(北周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澄城縣子裴邃(不是南朝梁的裴邃,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澄城縣公裴文舉的父親)長樂縣子皇甫璠(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萬年縣子柳檜(北周民部尚書、清河縣公柳慶兄,美陽縣男柳虯弟)

隋朝子爵:遂寧縣子楊達(武則天的外祖父,父親楊紹是隋文帝楊堅的族兄)唐朝男爵:平恩縣男許圉師(唐高宗朝宰相)南城縣男王敬直(父唐太宗朝宰相王珪)信都縣男竇靜(唐代史官,父竇抗,北周太僕竇善之孫,隋朝洛州總管竇榮定之子,太穆皇后族兄。子信都縣男竇逵)姑臧縣男李玄道(隋唐時期文學家)

汾陰縣男薛收(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豐城縣男姚思廉(唐朝史學家)臨沂縣男顏相時(顏師古之弟)餘杭縣男顧胤(唐朝史學家)清苑縣男劉洎(唐太宗朝宰相)安平縣男崔液(中書令崔湜弟,唐朝狀元)樂安縣男孫伏伽(唐初大臣,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扶陽縣男韋挺(黃門侍郎,宰相韋待價父)長安縣男楊纂(戶部尚書)任城縣男劉易從(工部尚書、檢校左衛大將軍劉審禮子)

博陵縣男閻立本(唐高宗朝宰相,唐朝畫家)

壽陵縣男柳亨(散騎常侍、光祿少卿)河東縣男柳奭(唐高宗朝宰相)樂昌縣男李淳風(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家學者)正平縣男裴光庭(唐玄宗朝宰相)東莞縣男徐有功(司僕少卿,時人論日:今有功斷獄,天下無冤枉人)臨淮縣男劉禕之(武后朝宰相)鉅鹿縣男魏玄同(武后朝宰相)博昌縣男韋思謙(武后朝宰相)清水縣男李元紘(唐玄宗朝宰相)

濟南縣男解琬(金紫光祿大夫、左散騎常侍、右武衛大將軍)

魏縣男畢構(戶部尚書)滎陽縣男鄭惟忠(禮部尚書)北海縣男王志愔(刑部尚書)宿預縣男王同晊(太子左庶子,子宿預縣男、禮部尚書王丘)長山縣男韓倫(左衛率,孫長山縣男、黃門侍郎韓思復)範陽縣男張廷珪(金紫光祿大夫、黃門侍郎)建安縣男殷聞禮(太子中舍人,子建安縣男、光祿卿、上柱國殷令名)太谷縣男王海賓(左金吾大將軍、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唐朝名將王忠嗣之父)韋城縣男韋堅(刑部尚書)

沂水縣男顏頵(河東士曹,顏真卿次子)

南陽縣男張建封(檢校左僕射、檢校禮部尚書)建安縣男杜元穎(唐穆宗朝宰相,杜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孫)子爵:江陵縣子岑文本(唐太宗朝宰相)安平縣子李百葯(唐朝史學家)琅邪縣子顏師古(唐朝儒學家、經學家、史學家)曲阜縣子孔穎達(唐朝儒學家)安喜縣子崔滌(中書令崔湜弟)魏縣子崔神慶(禮部侍郎)

天水縣子趙道興(左金吾衛大將軍,隋右武候大將軍趙才之子)

扶陽縣子韋承慶(武后朝宰相,父為宰相韋思謙)譙縣子婁師德(武后朝宰相)清河縣子崔融(司禮少卿)高平縣子徐彥伯(工部侍郎、右散騎常侍)武威縣子李傑(衛尉少卿、河南尹)宜陽縣子韓休(唐玄宗朝宰相)長城縣子徐齊莊長垣縣子吳兢(唐朝著名史學家,撰寫《貞觀政要》)建安縣子殷仲容(麟臺丞、通議大夫)

許昌縣子元載(唐代宗朝宰相)

潁川縣子陳少遊(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五代:男爵:天水縣男趙弘殷(檢校司徒,宋太祖趙匡胤與宋太宗趙光義的父親)明朝子男不置。清朝子爵:一等子祖澤潤(固山額真、兵部右參政,祖大壽長子)一等子祖澤洪(祖大壽之子)一等子葉臣(鑲紅旗都統)一等子王進寶(奮威將軍、陝西提督)一等子馬光遠(正黃、鑲黃兩旗固山額真)一等子范文程(祕書院大學士、議政大臣)一等子德參濟旺(一等昂邦章京)一等子許定國一等子錫喇一等子伍彌特·哈岱一等子布爾喀圖一等子範時捷(陝西巡撫、陝甘提督)一等子左夢庚(固山額真)一等子札木素(內大臣)三等子夏成德(三等昂邦章京)三等子張存仁(兵部尚書)男爵:一等男劉銘傳(兵部尚書、臺灣巡撫)一等男孫思克(振武將軍、甘肅提督)一等男葉名琛(體仁閣大學士、兩廣總督)三等男安達理(副都統)

南北朝很多子爵、男爵,而且進爵不是按照公侯伯子男依次進爵的。

比如李淵的岳父竇毅,最開始就是奉高縣子,然後進爵為侯爵,隨後進爵安武縣公,改封永安縣公,北周時期進爵為神武郡公,唐初追贈杞國公。


爵位不是從周朝開始的,至少五帝時代就有了。例如舜帝把堯的子孫封為王爵,並劃了封地。但是那時是不是五等爵位就不知道了,那時的歷史材料太少了。

到了商朝,歷史材料就比較多了,與爵位有關的材料也多。例如周文王就是伯爵。但是那個時候究竟有幾等爵位,是哪幾等爵位,目前仍然不清楚。

目前流傳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是從周朝開始的。周朝的周武王沒稱帝,稱的是王,比帝低一級,所以周朝之前的王爵就要順降一級,稱公爵,公爵成為周朝最高爵位。當然其它的爵位也都要順降一級。

我一直懷疑周朝之前,起碼是商朝,爵位也是五等,即為王公侯伯子。到了周朝,由於天子稱王,王就不是爵位了,這樣爵位就少了一等。為了補足五等,就在最後補了男爵。

至於子爵男爵在歷史上出現得少,是因為他們沒有名氣地位,在歷史上的影響小,絕大多數不能出現在史書裏。比方說,部隊裏排長班長比司令多多了,可是某一次戰役,我們只知道司令,不知道排長班長。


公侯伯子男是周禮啊。最出名的子爵就是楚國國君了啊,中原貴族拿他們當蠻夷,欺負人。再小的都在混戰中被吞併了啊,史書中哪還有記錄。

再往後禮壞樂崩,就各有各的論法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