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中公教育的公共科目部分,到「儒家经典和重要思想」的最后,说到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这种思想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用这套理论在教育著一代代知识分子,实现『政教合一』的目的」

这句话没看懂,其中的「封建思想的核心」是否定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意思吗?


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是属于封建时期儒家思想核心,这个定义是准确的。

我先说一下它被列为封建思想的原因,讲清楚了原因,再说为什么书中小节说他在毒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个问题就基本算是答全了。

首先说其封建迷信,是因为修齐与治平之间,以今日之角度看,根本没有必然联系。(但这个角度正如答主 @石肖 所说,是从客观角度出发的,并没有在此作为贬义。只不过 @石肖 也只说了一半,书中小节部分对封建思想毒害古代知识分子的结论主张也是从客观角度所出发的。所以还是提出了迷信封建糙粕,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的客观批评之声。我们慢慢讲。)

首先,修齐客观上讲,与社会治平能力无法呈现对立统一。

举几个例子:

去年,我们中国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矛盾特征开始转型,主要表现在人民因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而形成的新型社会矛盾。

而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向贫困地区提供修齐政务服务,那么那里就会怎么样?

沸腾!

咕嘟嘟还冒泡的那种……

为什么?

修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所以修齐可治平这个逻辑被证伪。

同样的,你向当今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提供修齐政务服务,都将被证伪,这样做在任何地区都无法达到治平的目的。

再反过来讨论,治平的方法是不是一定要讲修齐?

不要!

修齐替伊拉克挡不住美国。

替伊朗挡不住以色列。

替巴基斯坦挡不住印度。

所以修齐方能治平被证伪,还不止是如今才被证伪的,比五四(运动)还早时期就已被证伪了。它槽点满满被列为了封建糟粕。

那么不讲修齐能不能?

能!

也不能!

可见修齐与治平无本质联系。

在首先能保证政务有治平能力,足够解决当前形势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条下,你仍可以讲修齐,也可以讲廉洁、奉公、守法、爱民等。一主一次必须要分清楚。

假如你治平能力本质不足,却认为修齐能力可以代表治平能力,那对现代社会又有何意义?

但即便于此……修齐若只讲修齐,不去与治平扯上关系,那它的情操就丰满到爆表了。所以……在现代社会,应当适时的把这一理论拆开了讲。

并且儒学爱好者们也不要认为当今社会能在实用上证伪修齐与治平之间的关系,他就存在真伪。

并不!

修齐治平之间是具有双向逻辑特征,延伸在外又涉及甚广,以我目前的水平是吃不到这个鸡的。那么我此时就在想了,是不是放下手机先开一局再更………

——————

呃,算了,还是言归正传先……

第二点,封建糟粕是以什么形式毒害中国的知识分子?

答案在教育!

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的主张,在提出时,是为了准确处理当代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而建立起来的主张。(正在假说阶段)假如能被有力证实,那么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的出现便有了自洽性。

但一个对社会有著正确认识的政府机关,为何会形成后期封建形势的制度固化?

答案就在前一个例子里面。

我们说去年,中国新时期社会矛盾特征遇到过一次转型期,其实并不只有这一次。甚至在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时期,都会遭遇转型期阵痛。

在这个时间段,能依据「四个坚持」(引1)而提出治理主张的政府,无论它使用任何奇葩的方式,都不能被定性为封建糙粕思想。

但是,中国古代史,就是这么令人遗憾!

官僚阶级抱守老旧主张,他们从信念上讲,实是畏惧新时期社会矛盾对官僚地位形成的公平挑战。并选择采取从教育出发,限制为社会的应用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知识分子之「知识」二字的范围!以此为手段,是社会无法进步甚至产生退化,进而达成社会主要矛盾固化甚至简单化的目的。如此便高枕了……

(呃脑子疼,我可能不够能力去思考后面这层关系)

而这一手段不得不说也是有效的………但完全不遵从「四个坚持」的结论形式,(这句话不奇葩,古代是没有四个坚持,但不妨碍它产生等同于四个坚持的精神主张,看完四个坚持就明白为什么我这样讲)」所以违背了当今实用哲学的价值观。故而被列为糙粕。

但另一个方面呢,也间接的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那便是中国古代,官僚对社会发展节奏与社会矛盾转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愚昧无知,也许真的在思想上对这一关系具有准确并深刻的认识的!

他们的手段不得不说是有效的。也不能排除是对问题有目处理的结果。

所以说,古代儒家的官僚们,不是吃干饭的。若说本事那也是令人足以惊叹。但是身为儒家的继承者,我相信「孔老二圣」若能见到他们,那绝对是人一双,刀四把,砍死大不孝……

—————

引1:

四个坚持: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权利合法性)

2,人民福祉最大化。(马哲中最精辟的精神信仰之一)

3,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马哲中最精辟的精神信仰之一)

4,提出符合现代化的治理主张。(以今之道,驭今之有)

—————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四个坚持1是权利,2,3是进步精神,4是时代性。

就怕货比货,与古代中国相比,古代官僚不惜利用教育洗脑的方式保证1的存在。尤其在遭受异族征服的情况下,仍带领全国同胞去保持「一个坚持」不动摇,其行为以今日之观点看,甚可与汉奸同罪!所以迷信封建糙粕,真的对现代化社会来说,是有害的。

完。


华夏从秦朝以后不是封建社会,儒家掌握文化霸权恰恰是在非封建社会中,儒家被独尊是因为它迎合了皇帝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求。

儒家的平天下理想不是封建理想而是反封建理想,这一理想产生自诸侯混战,终止于大一统。

儒家思想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是由于它通过道德专断建立起了对皇帝的无道理服从,它通过类比家庭而不是理性分析将遵从皇帝变成了人的天赋义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说是四件事,相关而不是因果关系。中庸例为脉络很是让人不解。内圣外王又是把完全无关的两件事硬扯到一起。

做事和做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儒家却认为,把人做好了就能成事,这应该是儒家思想最大最根本的毛病。

一个厨师的菜好不好吃跟他的道德品质毫无关系,但儒家文化普遍不这么认为。我们现在看新闻联播还是有这种儒思想。所有事业有成的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知乎也很肯定这一点,批评一个上位者喜欢用四个字,德不配位。

把道德高尚者推举上位,是儒家正统,把教化与政治强行捆绑,就是所谓政教合一的封建思想。然而做好人有个屁用,还得会做事。

做人和做事是两条平行线,一个人的品质和他的事业不存在因果关系。一个高尚的人与一个有能力的人之间不能划等号,一个有良心的医生教师不等于一个优秀的医生或教师。

修身与齐家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齐家与治国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治国与平天下之间才有因果关系。

儒家认为,身修而后家齐,意思是只有老实人才能找到女朋友。家齐而后国治,意思是单身的人一定做不成事业。国治而后天下平倒是很有可能,没有集结足够势力显然不能明明德于天下。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与他是否信仰上帝无关,与他是不是一个好人也无关。正所谓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还是唯物主义最可靠。


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却不是「封建」思想,而是民主思想。内圣外王说的是人修身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便可以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王。这里面包含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包含了限制权力的思想,包含了敬天爱民的思想,这些都是实行民主的必要条件。

如何做到内圣外王呢,《大学》阐述了具体的步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朱熹和王阳明对如何格物致知都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儒学的思想体系。

封建制度本质是世袭制度,是民是王是拼爹决定的,和人的修养毫无关系,内圣外王就成为空话。在民主制度,谁是王由人民选举产生,内圣外王才会成为现实。内圣外王是对虞舜大同社会思想的继承,在近代孙中山以大同思想阐发了三民主义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建立新中国,内圣外王才再一次可以得到实现。可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前面两个失传了,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是还是有人知道的,论语里都写的清清楚楚,是一切的基础。

格物致知。

君子,到一个阶段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人,解释也没有用。


资本经济是扩张,农耕文明你让它扩张也没意思嘛


就没人提那年代的家指卿大夫封地的么……有国有家指的就是有封地啊……管住自己,管个地区,管个国家,管个天下,没毛病

回答下楼主,封建什么的只是客观状态描述,没什么批评的意思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