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悉达多的慈言善语(五)ˍ

2017-10-24_10.35.0203.JPG

 

 

            「人有亡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𫓧也;颜色,窃𫓧也;言语,窃𫓧也………」ˍ《列子》说符篇

                 (有个人掉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家小孩偷走的。他暗中观察这小孩走路的样子,十足像是个会偷他斧头的人。看他五官表情,就像是个小扒手。听他言词语论,更像是偷鸡摸狗之辈。总之无论这小孩的一切言行举止,无不像是个会偷他斧头的人。

                不久之后这个人到自己在山谷的农地耕种,在荒草间忽然发现了他那把遗失已久的斧头。第二日当他再碰到邻家小孩时,动静之间却丝毫再也感觉不出,他会是个小偷的样子了。)

2017-10-24_09.22.49.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怎么会差这么多呢?难道这不是同样的一个小孩吗?难不成我们眼中观看的世界,都只是在回馈我们的所思、反映我们的所想而来的吗?

                看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滤镜,人们总是透过这滤镜不断去想像、猜测、包装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结果就像瞎子摸象那般自以为是。我们看见的世界,不见得就是真实的世界,往往就只是自己想像的产物。原来我们所体验的世界,不仅来自于对事物的觉知,也来自自己的想法与期待。我们都活在自己建构的幻化世界中,所以我们都是迷惘的众生。也就是这个缘故,所以佛陀一再叮咛我们「莫以我见为真实」,也就是希望我们别被自己的心灵滤镜所蒙蔽。

2017-10-24_10.34.56.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佛教之所以被视为一种「心的科学」,不是没有原因的。早期佛教对心灵的探讨,始终是它整个思想的重心。佛教认为人类一切的存有,包含著「色、受、想、行、识」五蕴。有意思的是这其中对外在物质性的探讨只有「色」蕴一途,但是对内在精神性的探讨,却包含著感受(受)、想法(想)、冲动(行)、意识(识)四蕴。由此可见佛陀对内在心识的探讨有多重视了。也就是原始佛教对心识探讨的侧重,所以接下来的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唯识系统,更是一头栽进这个议题。他们探讨内在心灵的内容包括~

                1. 心识是一还是多?

                2. 心识如果是多的话,能否同时兴起?

                3. 离心是否还有心所?

                等等………

2017-10-24_10.49.5905.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有关心识的深入探讨,我们还是留给那些有「识」之士。我有时不免会庆幸汉传佛教有禅宗的出现,因此现在让我们学学禅宗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不倚仗语言、文字的传承,端赖个人的明心见性而成为一位觉悟者。),看能不能藉著几则故事背后的意涵,而来思索一下「心」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当然!如果能够因此而「明心见性」(注一)的话,那真是托天之福。

2017-10-24_10.41.2604.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有一位名叫信重的武士,来向白隐慧鹤禅师请教。

                他问: 「这世界真的有地狱与天堂的存在吗?」

                白隐回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信重答:「我是一名武士。」

                「你真是一名武士?我怀疑到底有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这个样子的保镳?我看你的外表更像是个乞丐才对!」

                武士听了非常愤怒,右手稳稳握住剑柄就要拔出。

                禅师继续刺激他:「呦!原来你还有一把剑喔!不过我看它未免也太钝了吧,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再也止不住心中的怒火,终于拔刀准备砍向白隐。

                突然禅师大喝: 「地狱之门因此打开!」

                武士一听方知刚才言词都只是为了撩拨它的怒火,于是赶紧收剑并向禅师鞠躬致歉。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禅师说

                是善?是恶?一念而已,而天堂、地狱就隐身在那一念之间。

2017-10-24_12.37.1806.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庄子 外篇 山木》里有一则市南先生告诉鲁国君侯的故事~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有个人驾著小船在河道之上,此时上游漂来了一艘空船,结果跟他的船发生擦撞。这个时候就算这个人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他应该也不至于会对一艘空船生气吧! 但是如果来船之上有人乘坐的话,一般人的反应都会赶快呼叫对方撑开船只,以免碰撞。一出声没回应、再出声又不理,等到第三次开口时,那必定是恶言相向了。先前不怒而现在怒,那是因为刚刚船是空的,而现在却是乘坐有人。所以一个人如果可以空心来面对世事,不为外在人、事,物的起伏而动念,那就没人可以伤害他了。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2017-10-24_13.50.4707.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当禅宗六祖慧能接下五祖所传衣钵之后,即听从五祖弘忍建议,携带衣钵隐名埋姓潜往南方。十四年后直到高宗仪凤元年(西元676年)慧能~

   「……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吃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ˍ《六祖坛经》 行由品 第一

 

                ……慧能来到广州的法性寺,那时轮到住持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刚好有风吹动旗幡,于是一位僧人就说:「有风在动耶!」

                另一位僧人却辩:「是旗幡在动!」

                结果两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此时慧能在旁听了只好进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两位的心在动!」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我心不殇;世界无恙!

 

 

2017-10-24_14.53.1514.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ˍ(南传)法句经 第一 双品

                世界如心所呈现!我们认为世界是怎么样,世界就会以我们所想那般呈现。因此当我们以不正确的心、语、行为时,那痛苦就会跟随我们,就像车轮跟著拉车的牛一样。

                世界如心所呈现!我们认为世界是怎么样,世界就会以我们所想那般呈现。因此当我们从事正确的心、语、行为时,那快乐就会跟随我们,就像影子跟随我们身体那般。

 

2017-10-24_14.49.5713.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原来世界会如心所呈现!看来我们的心理习气主导了我们的生命经验,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与其他众生。难怪乐观的人总是能够看见事物的美好,而悲观的人尽是活在秋风秋雨当中。另外愤怒的人;碰到的却都是不公不义。

                而佛法就是一种心的调御方法!心调好了;人就到岸。心调不好;一辈子乱。 让我们从佛法中学习以平常心看待世间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仅仅专注并融入当下的美好!并让心念安住于清静的觉醒中,外不受情景所惑,内不受情绪所乱。

 

                注一:明心见性_内心沉静不随外境杂乱而杂乱,不随外物污染而污染。并安住于清静的觉醒中。

 

2017-10-24_14.26.1912.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2017-10-24_14.16.0408.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2017-10-24_14.26.1711.JPG

2017/10/24摄于四川  黑水  达古冰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