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一部流行极为普遍的大乘经典,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
而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直破人心认假成真的执迷,开启般若空的智慧观。

 中尊.jpg法鼓山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5.jpg

46.jpg

47.jpg

48.jpg

49.jpg

50.jpg

                           

                                                  


 

可曾想像过从179亿公里远外的太空,转身回头看看地球是怎样光景?1977年美国太空总署NASA发射了航海家一号,已在太空中漫游三十五年,如今已经抵达太阳系的边缘。日前NASA发布航海家一号,从179亿公里外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中的蓝色星球,在浩瀚的宇宙里,看起来渺小有如一粒沙尘。

这不但颠覆一般人对地球的印象,也如同《金刚经》所说:「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说世界是一合相,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今天我们在地球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在179亿公里外的因缘下,所呈现的却是一粒沙尘,这道理人人都懂,但透过科学照片呈现,仍令人惊艳不已。

能断一切烦恼

《金刚经》自鸠摩罗什翻译为汉文后,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尤其禅宗五祖弘忍及六祖惠能的弘扬,使得《金刚经》成为禅宗学人的日常诵读课本。到了宋代,出家众的考试中,还有《金刚经》一科,由此可见《金刚经》所受到的重视。即使今天仍是佛教徒喜欢读诵的经典,就连知识分子也都喜欢阅读,美学大师蒋勋就把《金刚经》当作每天晨起静修时念诵的早课,他说:「每天的念诵带给我平静喜悦,是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刻。」

尽管如此,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文字虽简练优美,却足以提举般若学的纲要,在阅读上并不容易理解,加上名相之繁杂,叙述之反复,都使得《金刚经》如万丈高墙,让人不得其门而入。

佛法讲缘起法,认为世间一切现象具有不断变动的无常本质,凡意识所能够感受、构造的一切,都叫作「假名」,在《金刚经》中则被称作「相」。但是人们顽固地执著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口、意三业,并受三业的牵引、拖累而烦恼不断。

而《金刚经》主要讲述的空性,就是要破除这些烦恼,经中大量使用「非相」、「非法」等句子否定世间一切,就是要人离相、不住于相。如同圣严法师在《金刚经讲记》一书中所说:「心有所住,即离无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无上菩提之心。」唯有不执著这些「相」才能体验真理,真正得到自由。

不过,知识上的道理不等于现实生活,众生普遍被相所绑缚,对于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难免要生起疑惑,就连佛陀自己在《金刚经》里都要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片言只语也能受用无穷

不只经文要义难以置信,经文呈现方式也令人难懂。凡读过《金刚经》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对于经文的主要精神还能理解,但细读下去,对于每个细节的叙述则不甚了解,甚至感到矛盾、困惑,看似否定一切,又不尽如此。经中多次把「法」、「非法」,「相」、「非相」列举,如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等等,反复的言论,不只一般初学者困惑,在《金刚经》初译时期,南北朝高僧还将该经视为在义理上有严重缺点的「不了义经」。

「这就是《金刚经》的特色,它虽阐扬空性,但绝非对『有』的简单否定。」法鼓山国际发展处监院果见法师强调,把《金刚经》的「非法」、「非相」简单地解释为「不存在」或者「空无」是不准确的,那将连因缘果报等世间真理都彻底毁坏。

法师指出《金刚经》的否定是站在超越的立场上进行否定:「如果你以为《金刚经》否定这,那你就陷入圈套;但如果你以为,《金刚经》不是在否定这,当念头一起,你又陷入另一个圈套。」果见法师笑说经文里充满著很多的圈套,往往提供了新的概念,马上又打破那个概念,透过不断反复的思辨,突显出一切法的无常、无定性,只有不断的超越、放下、不执著,才能领会个中妙义。

喜读《金刚经》的华梵大学佛教学系系主任李治华,也笑说自己一开始对经文似懂非懂,但读《金刚经》就像与佛陀及须菩提两位大师学习,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

除了高深的奥义,要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般若智慧?也是一般人对《金刚经》的疑惑。关于《金刚经》的实践方式,经文提到只要受持读诵经文,并为他人解说,其福德不可限量,甚至又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乃至四句偈等」即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无量。

活用般若智慧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代,就有一流派以念诵为主,讲求《金刚经》消灾、解厄的功能,当时的开善智藏收录了念诵《金刚经》感应经验的集子。而宋代宗镜禅师所著的《销释金刚经科仪》,还是一部专供佛门法会时,信众唱诵、礼拜的本子。

然而光是受持读诵,是无法满足那些喜欢《金刚经》义理,想要把金刚般若智慧运用在生活之中的人。那么除了受持读诵,还有什么实践方式?

「把《金刚经》当作工具书、字典那样,遇到问题就拿出来翻一翻,那恐怕是著相。」把读《金刚经》当做每天习惯,国科会主委朱敬一笑说从没想过怎么在生活中用《金刚经》,但常常能有所体会。有一次他与教育界开会,忽然对《金刚经》的「不住相布施」,有所省悟,他提出:「所有办教育的人不就应该是要『不住相布施』吗?」指出教育是百年大计,虽然看不到百年后的成效,但仍要努力。若只著眼在升学的好坏,未来学生的成就,除了窄化教育的功能,也著了相。

与朱敬一相反,李治华反而是有烦恼时一定会读《金刚经》,而且还要多读几遍,久了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虽不同,但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发现《金刚经》的实践没有一定准则。

美国航运钜子,创立美国佛教会的沈家桢居士,在《金刚经研究》一书中解释《金刚经》的受持读诵,为经文的实践做了注解,他认为「受」就是接受,是比了解要更进一步,不但了解道理还要生起了信心,诚心接受。「持」是「持久」,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换句话说,就是真正彻底了解《金刚经》的般若智慧,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重点不在什么方法,而是体悟到的般若智慧有多少。

时时观照空性

个性积极的沈家桢居士过去对于《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产生疑惑:「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没有永久性的存在和价值,那么人为什么要努力、要奋斗、要争取上进呢?」直到1989年再看《金刚经》时恍然大悟:为什么佛陀在大彻大悟后,仍和常人一样过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的生活?

他发现之前是理论上去认识《金刚经》,而把「空」错误解读成消极态度,他说:「我不再烦心这是虚妄呢?还是真实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所教住』。住什么『所教』呢?『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他形容此后的他是虚妄与真实的统一,更感念佛陀纵使了解世间一切终究虚妄无常,却仍发心度众、不住相布施的宏愿。

「《金刚经》的修行方式,我觉得就是提醒你随时在生活中观照空性。」果见法师表示「空」不是真有一个境界让你可以离开这日常生活,而是在五浊恶世中体验当下不断变化的空性。「你还是有色声香味触法,当你了解这世界一切没有真实不变,就不会被这变化所牵引、影响。」

这等功力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但透过佛法熏习,戒律的持定,渐渐地去松动根深柢固的执著,渐渐降低心中对「有」的依赖。过去圣严法师在讲解《金刚经》时虽说经文难懂、生活难行,但仍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经文勉励大众遇到困难,要用《金刚经》提醒自己,出离烦恼,消融瞋恨。

《金刚经》开启般若智慧,要人离相,不住于相,这让人想起9月9日法鼓山所举办的「2012关怀生命奖颁奖典礼」,不论是获得「个人智慧奖」中央大学教授陈攸华,还是获得「团体大愿奖」阳光社会福利基金会里的口友、伤友,每一位获奖者在遭遇挫折时,一定也有过困惑、怨叹的时刻,但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自省,他们不再被过去所捆绑,反而能超越伤痛转而为更多的大众服务,他们虽未必读过《金刚经》,但他们的行谊,无疑是为「不住相」留下最佳注解。

 

(摘录自《人生350期:解开《金刚经》智慧方程式》)

《金刚经》讲记【全集】圣严师父经典讲座 提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mThBXx164

佛经听诵网站:http://www.lihansj.com/index.php?s=/Scripture/index/lmid/295

经文来源:感恩灵鹫山佛教教团教育网提供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