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厂卫制度,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用来监查文武百官的一个工具。他们直接归皇帝领导,他们不需要经过朝廷的司法部门,可以直接抓人,杀人。这个对朝廷的文武百官的威慑力非常大,所以整个明朝没有发生权臣超越皇权的现象。

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的,最高首领直接归皇帝领导。锦衣卫的成员什么样的人都有,有政府官员,有军人,有侍卫,有农民,有生意人,甚至还有奴仆。他们遍布与各行各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处在他们的监控之下。洪武年间的几个大案,都是有锦衣卫直接参与的。后来他为了让子孙顺利接班,就废除了锦衣卫制度。

建文帝的时候,没有厂卫制度,文武管员处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里。后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他就马上恢复了锦衣卫制度,他是夺来的皇位,感觉到不太安全,后来又创建了东厂,来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东厂一般由司礼监管辖,由秉笔太监总管。东厂的权势一般在锦衣卫之上。东厂制度一直存在,直到明朝灭亡。

西厂创立于明朝成化年前间,成化皇帝朱见深本身皇位来之不易,再加上他经常疑神疑鬼。后来他让亲信太监汪直创立了西厂,西厂的权力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到了正德年间又创立了内行厂,由太监刘瑾统领,内行厂的权力超过了东西厂和锦衣卫。后来随著刘瑾的倒台,大臣的反对,内行厂和西厂也被废除了。但东厂和锦衣卫一直存在。

厂卫制度是明朝社会特有的制度,他是最高统治者用来监察百官的一个手段。


出身草根的皇帝朱元璋,对待普通百姓要比官员和蔼亲热得多,因为他对平民及平民生活有著深刻的切身体会。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划分通俗来说,到了明代,主要为「皇帝及勋贵——士人——平民」 组成,这是一个大致划分,其中士人承担著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力非同小可,而士人之中,坐堂问道的官僚集团又是主要阶层,他们几乎占据著大明朝的所有「关节」,即或是在朱元璋时代,所谓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无时无刻不存在。

这与宋朝之后文官集团的崛起有很大的直接关系。这是大明朝开国之初的一些基本背景,这个背景是要说明,整整大明一朝,文官集团对于大明的朝政,都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崇祯亡国的时候说,文官欺瞒,人可皆诛,大意是指明朝的文官集团因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导致朝政大夏倾覆,是为「一害」。但是这种说法也欠妥,因为在文官集团内部,也有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义,励精图治者,比如张居正,比如海瑞。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及侍卫。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设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锦衣卫的首领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亲信的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实质上,锦衣卫已经绕过三法司,行使了三法司部分之权。

明朝朱元璋时代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等,锦衣卫参与其中侦缉,很是活跃,也可以说,这几大案件,都有锦衣卫的功劳。

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呢?

一是朱元璋因为文官集团产生了不信任。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的内斗让朱元璋对文官集团产生了不信任,锦衣卫的首领是武将,他需要用武将老制衡文官集团。

二是提高行政效率。皇帝们都喜欢大权独揽,如果很多事政事交由部门文官去办,效率就会低很多,锦衣卫办事直接向皇帝负责,效率大大提升。

三是加大反腐力度。众所周知,朱元璋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而反腐需要一个由他直接领导的部门来落实或者监督很重要,于是,锦衣卫便应运而生。

洪武二十年,按照朱元璋的说法,是因为锦衣卫有人借机滥用职权,制造冤狱,故解散锦衣卫,并将锦衣卫刑具焚毁,所押犯人交由三法司审理定案。朱元璋此举一是为太子朱标铺路,想来也是让锦衣卫成为「背锅侠」,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毛骧惹众怒被朱元璋杀就是案例,因为是他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

但是锦衣卫对于皇帝来说是个好东西,他是皇帝的一只耳。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儿朱允炆的江山,遂恢复锦衣卫。但是到了永乐18年,朱棣组建东厂,由宦官太监充当首领,属于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位在锦衣卫之上,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棣设置东厂的原因,一是因为锦衣卫属于外官武将领导的机构,朱棣因为是夺取侄儿的江山,有些得位不正的嫌疑,外官有所非议。所以朱棣用太监,因为太监是身边人,重新组建这么一个机构,便于自己刺探外官情报,对发对自己的人施以主动权。二是文官集团。总是要提文官集团,本来,朱棣夺取江山后,对朱允炆身边的文官们毫不手软,但是总免不了文官们也对他得位不正的非议,西厂不仅仅纠察锦衣卫,还纠察百官臣民,是将特务机构推升到另一个高度。三是因为信任度。在靖难之役中,太监在情报工作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朱棣的首肯,在他看来,建立一个更为高级的机构,让太监充任领导,更让人放心。

按说,有了这两个机构,应该没事了吧。可是到了成化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又在东厂之外,增设一个西厂,权在东厂与锦衣卫之上,侦缉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京外地区,直接向皇帝负责,太监汪直提督西厂。若说东厂的设置还能说得过去,可是又设西厂,层层设置事权几乎相同的机构,到底目的何在呢?

朱见深的父辈们可能对他产生过心理上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后,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废除,直到夺门之变,朱见深又才坐上太子之位,想必在此过程中,朱见深的感受颇深,在深宫大院之中,除了常年陪伴自己左右的万贵妃和太监汪直,朱见深没有人可以信任。

此外,在朱元璋和朱棣时代,因为他们的铁腕手段,文官集团虽然有内斗,但是还不敢造次,到了朱见深这里,文官集团开始逐步壮大,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文官集团将王振拉下马后,又将朱祁珏推上皇位,后文官集团的一派又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镇又拉回来了,文官集团在这两次「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锦衣卫和东厂频繁与文官集团勾连,形成统一的利益联盟,这是让朱见深最为忌惮的事。为此,成化十三年,朱见深组建西厂,由他最信任的太监汪直提督,用以纠察百官臣民及锦衣卫和东厂。

当西厂走向文官集团的时候,内厂又出。明朝中后期的大多数皇帝,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与文官集团抗争,锦衣卫、东西厂包括后来的内厂,都是这种抗争的必然结果。


厂卫是明朝的特产,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由皇帝直接控制,是镇压文武官员的统治工具,不用经过各级司法机关,可绕过一切法律手续,抓人、审讯、处置、屠杀均可,捏造罪名也是小意思,有明一朝,厂卫机构地位特殊,权势远超其它机关,君臣关系最紧张、恶劣就是明朝,明亡时崇祯写下「诸臣之误朕也」,与厂卫制度有直接关系。

东厂由朱棣设立,一般由宦官二号人物统领,称为东厂提督太监。

锦衣卫是洪武15年,朱元璋设立的,由亲信武官担任要职,本来是一种军队组织,专门保护朱元璋出行、警卫等安全问题的,有时为了治安问题也干点缉拿的活儿,朱元璋当皇帝什么事都要管,需要侦缉逮捕要通过司法机关,速度慢,程度繁琐,慢慢就让锦衣卫直接参与,朱元璋用起来非常顺手,时常让锦衣卫侦察外面情况,特别是官员的活动,在允许锦衣卫设立监狱后,其特殊的地位体现出来,诏狱的掌管,将锦衣卫权势推上顶点,朱元璋屠杀勋贵时,都是锦衣卫鹰犬办理的。

马顺,明英宗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堂上被文官殴打致死。

东厂和锦衣卫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本质不一样,对于篡位的朱棣来说,锦衣卫是服务于皇帝的,但不是服务于自己的,朱棣登帝位后,也屠杀了很多建文遗臣,比如黄子澄、齐泰、练子宁、卓敬、景清等,发现锦衣卫这个旧有的机构和官员间关系丝缕万千,存在殉情舞弊的情况;且锦衣卫也是外官,署衙在宫廷之外,不方便;而在这场政变和清洗中,宫廷中不受待见的宦官出了大力气,立下大功,宦官是身残之人,无后无牵挂,宦官就在宫廷之内,用起来非常方便,于是在永乐18年,朱棣下定决定,设立东厂,由宦官担任要职,其理由是「内外相制」,署衙就在东安门外,挨著皇城根,有事宦官跑步就能进宫。

明宪宗于成化13年,从东厂和锦衣卫抽调人手增设西厂,由太监汪直统领。

东厂和锦衣卫并存后,有时会争权,更多的是互相渗透,多数上层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党羽,乌泱泱一片,勾结成风,还是那句话,厂卫是服务于皇帝的,但不是服务于自己的,西厂的设立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事件的推动,明宪宗登帝位后,发现厂卫权势很大,与朝臣内部斗争激烈,自己并不能对厂卫进行有效控制,有一次竟然让一个名叫李子龙的妖道混到皇宫企图杀自己,宪宗觉得现在的厂承不可信任,于是让亲信太监汪直,重新选拔厂卫人员,于是汪直在锦衣卫和东厂里挑选可靠人员,成立为宪宗服务的「西厂」。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目的就是监察百官,并直接听命于皇帝,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跟科道官,六部给事中不同,虽然都是监察作用,但是朱元璋恨贪官,怕那些科道官御史们也堕落了,于是搞了个锦衣卫直接听命皇帝,有事向皇帝报告。

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事实上朱棣的成功跟太监的谍报工作是分不开的,朱棣觉得太监离自己最近用起来也顺手,于是搞了个东厂,用于监视百官,也是直接听命于皇帝并且独立的部门,前期的锦衣卫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东厂的老大厂工可是皇帝最亲近的人,是内臣,而锦衣卫的老大毕竟是外臣,时间一长,锦衣卫的地位逐渐衰落而成为东厂的附庸!

而在东厂之外,成化年间,太监汪直又搞了个西厂,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西厂可以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后来刘瑾又搞了个听命自己的内厂,其实跟之前的西厂差不多,也是短暂性的。

而锦衣卫和东厂的存在一直延续到了明亡,其实不管锦衣卫也好,东西厂内厂也好,都是特务机关,相互之间的不信任,造成了各种各种特务机关的,同时也是为了集权,为了掌控百官而衍生出来的寄生虫罢了!


谢谢邀请!

不管是锦衣卫东厂与西厂,都简称为厂卫,是明代设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获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特务机构。执掌这些机构的人,随意抓人,以权谋私,滥用私刑刑讯逼供,杀人如麻,被当时臣民认为「一入狱门,十九无生」。那为什么有了锦衣卫和东厂,还要西厂呢?下面就谈谈他们的形成原因。

一、锦衣卫 锦衣卫原来是皇帝的亲军侍卫队,开始叫鸾司,不过是皇帝掌理仪仗的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才被改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统属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约一千五百人。卫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管卫中刑和军匠事务,北镇抚司传门奉皇帝命令查办的各种案件,就是人们所说的「诏狱」。

由于镇抚司对审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辱,颠倒是非,弄得怨声载道。1387年(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为了平息民愤,下令烧毁卫中特制的刑具,将全部狱囚送刑部议罪,并业诏令以后内外诏狱,都要交三法司审讯,以减少冤狱。但是,朱元璋对他的臣下总是猜忌的,曾多次私访或者借助锦衣卫都校尉进行密探。

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明宪宗给北镇抚司颁发印信,规定所理诏狱,必须立即向皇帝奏报,一切直接向皇帝负责,卫使不得干预。因而更提高了北镇司的特权。

二、东厂 1420年(永乐十八年),成祖迁都北京,立即在东安门北(现在的东厂胡同)设立东厂,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 不能及时把实际情况直接向他汇报,于是特命他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从此由太监提督东厂,就成了明代特设的制度。

有了东厂,太监就有了随意逮捕、刑讯朝野臣民的特权。为了平衡厂和卫的权势,朱棣一面令东厂所有的人员,由锦衣卫调充,同时又赋予提督东厂的太监,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力,使厂卫互相倚赖,彼此制约,不敢有违朱棣的意旨,成为他实行特务统治的工具。

东厂的提督大部分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这样,太监不仅是皇帝的代言人,又可在内阁票拟的文件上「批红」,成了皇帝的代笔人,这样就足够左右朝政了。加上东厂随意缉捕臣民,掌握任意杀赦特权的特务衙门,给太监揽权、专政害民广开方便之门。明熹宗天启时(1621-1627年),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兼领东厂,厂卫罪恶,发展到了极点,惨绝人寰。明代厂卫之祸与宦官专政相始相终,直到明朝灭亡才告结束。

三、西厂 明成化初年,宪宗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又别设西厂,令太监汪直提督。西上所辖缇骑比东厂还多一倍,自京师内外到大河南北,缇骑到处寻衅生事,就是亲王府也难幸免。大凡民问斗鸡骂狗一类琐事,也在他们缉拿拷索之列,搞到民心惶惶,不可终日。1482年(成化十八年),曾关闭西厂。

1506年(正德元年)武宗即位,宦官刘瑾专权,要恢复西厂,并命丘聚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场厂。就两个人同是刘瑾党徒,但两厂争夺权势激烈,到处作恶。除了东厂、西厂之外,刘瑾要建立一个「内行厂」,由他们直接指挥,权力更大,连东、西厂都受他们监督。还规定凡是「罪犯」进厂,无论罪名大小,一概都要受杖责,先打皮开肉绽,然后永远充军到边塞,或戴枷发遣,重枷重达150斤,令人发指!官史军民被残酷迫害致死者有数千人。

总而言之,不广是锦衣卫,还是东、西厂,它都是依附于皇帝的权力,假私于太监之手,残害官史军民、臣民百姓,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的。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侍卫机构,由皇家卫队发展而来,洪武十五年由朱元璋设置。东厂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设置,成员多为身边太监。西厂由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设置,太监负责,成员从锦衣卫组成。以上三个机构合称厂卫,是明朝皇帝为了加强统治在不同时期设置的特务机构。

一、锦衣卫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流浪街头,残酷的环境逼迫他养成了多疑猜忌的性格。当上皇帝后对皇权的欲望更加强烈,再加上经常有大臣犯事,所以他对朝中大臣不放心,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护卫宫廷的卫队改称锦衣卫,充当皇帝耳目,听命于皇帝一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务活动。如果发现有官员的不轨行为,即刻就会被锦衣卫捉拿问话,严重者则会被廷杖致死。

二、东厂

等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由于是通过武力镇压夺得皇位,并不得人心,所以他神经紧绷。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己控制的强有力的机构。因为锦衣卫之前忠于朱元璋,他觉得并不一定会忠心于自己,使用起来会不方便。于是朱棣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锦衣卫之外另设了一个由宦官组成的侦察缉拿组织,称为「东缉事厂」,由于其办事机构位于东安门,所以俗称东厂。东厂的职能是镇压反对势力。

三、西厂

到了明宪宗时期,由于他害怕别人谋杀他,同时为了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设立了由太监任主管、锦衣卫为成员的"西缉事厂"。权利在锦衣卫和东厂之上。活动范围也比东厂要广。

以上三个特务机构合称为厂卫,都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皇帝,自然要换一批人,换一批忠于当朝皇帝的人,于是就有了三个不同的机构,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当朝皇帝加强皇权统治的特务机构。他们受皇帝直接领导,独立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开展工作。

总之,明朝皇帝出于专制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必须要在朝廷官僚机构之外另设一股属于自己的势力,供自己使用。


对于这个问题,朝史暮想打算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西厂创建的原因。

古代的很多强力机关的创立和改组,除了政治上的需求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和皇帝个人情感喜好和生活经历有关。

创建西厂的皇帝是明宪宗朱见深。历史上,史书对明宪宗的很多记录,给人的观感就是懦弱,无能,朝局混乱。其实这种表述是片面和不够客观的。

朱见深上台后,给于谦平反,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平定了荆襄流民暴动这一百年顽疾,两次大破建州女真,镇压了两广湖南广西等地少数民族暴乱,保持了对蒙古的高压态势,你说这样的皇帝真能懦弱万能?

朱见深之所以创建西厂,其实是源于儿时的恐惧和对原先情报系统的不信任。

这要从他儿时的悲惨经历说起。父亲朱祁镇亲征瓦剌,最后搞了一个「土木之变」,当了瓦剌人的肉票。之后就是自己叔叔朱祁钰上台。朱祁镇好不容易回国后,又长期遭受了朱祁钰的软禁。而作为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两次被废立太子,其生活境遇可想而知。

最后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复辟。而「夺门之变」的成功,很大程度是上归结于朱祁镇瞒过了朱祁钰串联了大批军队和情报系统的官员,并且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

当时的朱见深已经懂事了,他自然知道父亲咸鱼翻身,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出了多少力。现在朱见深自己上台了,他怎么会不考虑到这么一个「不安定」因素给自己的皇位是不是会带来威胁。

事实上,朱见深通过汪直创办的西厂,其职权范围之广,行事风格之老辣,人员编制之巨,已经远远超越了老派特务机关东厂和锦衣卫了。这些背后,如果没有朱见深的全力支持,你当锦衣卫和东厂都是吃干饭的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解释为什么朱见深要创建西厂。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我也来说说印象吧。好多年没看书了,看了也记不住,只留下点印象。

明代军队是卫所制的,一卫好像是一个师多的士兵数,或者两个师,记不准了。但是一个师好像人少了点,是吧,我记得师的概念是比较近代提出来的,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古代一个师的人数,战斗力差点意思。天津卫的意思就是天津附近驻扎这样一支军队。

锦衣卫再怎么著也是一个卫。

但是这个卫紧跟著皇帝,情况就有点特殊,因为直接帮皇帝办事,凌驾于法律之上嘛,很好理解。我记得好几本书里都写到,锦衣卫的指挥使骄横跋扈,对高品级的官员也颐指气使甚至打骂。

朱元璋后来也发现了大家对锦衣卫不满,而且刺儿头都修理得差不多了,于是鸟尽弓藏,撤销了锦衣卫,当众烧毁了锦衣卫的刑具什么的,以示决心。

朱棣上位过程很侥幸,牌面大亏,拼著命梭哈一把,孤军深入,居然赢了。所以朱棣即位初期非常谨慎,掌握全国军队的过程也很艰辛。后人猜想他也怕舆论不好控制,建文帝要是没死,哪怕是有冒充的蹦出来振臂一呼,全国勤王,不好办,至少又是一锅粥。所以朱棣组织了多重手段,控制舆论控制人,这就又要用到特务机构,于是锦衣卫被恢复。

锦衣卫还是军队编制的,东厂的头目则直接就是太监。朱棣的意思很明确,要特务机构完全忠于他本人,还是太监跟自己最亲。

中国历史上太监和外戚轮番作乱是常态,皇帝的心态是认为老婆家的亲属没有根基,要靠自己,太监是自己的同居密友,可靠,而且也要靠自己,依赖我的人一定是要维护我,这些人在政治上才最过硬,不重用不是傻b吗?

于是东厂凌驾于锦衣卫之上。反正都在司法体系以外,谁高谁低都要看皇帝的心气。

西厂的成立就无聊了,意思还是这个意思,属于人事调整。只不过这时候换了皇帝,我忘了叫什么,只记得是被抓了俘虏的,换回来,又夺门那个。这时候又乱糟糟,又要用到特务。事情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内涵差不多。

再后来厂卫合并了,因为意义一样嘛,人事变动并不能改变本质,调整完毕就是一回事了,于是合并。

在环境不乱糟糟的时候,皇帝其实也不愿意厂卫太过嚣张。历代国人都朴素地认为统治术需要下面的人基本平衡地对立。他们和睦相处不行,自己不稳;他们一方过强不行,养兽成患。就得让他们势均力敌地斗来斗去,自己愉快地长期保持伟光正,位置稳固,工作也轻松。你想想你们公司,你们办公室,很多领导都是这样,手段不同罢了。

特务政治看似凶狠,但终究是服务于独裁者的,它不是长久之计。从长远的眼光看来,从中得利的人最终都是受害者。厂卫的人下场好的不多,都在皇帝的权术玩弄之下,清军入关,朱家后人几乎被赶尽杀绝,幸存者只能是改名换姓远走他乡,朱元璋朱棣应该也不愿意看到人头滚滚的后果。但是也不好说,路易十几也说过: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所以可能皇帝也不一定在乎以后会怎么样,顶层设计只能调整成这样了,难道放弃独裁吗!


锦衣卫成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是搜集军政情报的机构,起初主要用于监视百官起反贪的作用,属于特务机构,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后来朱元璋想了想这样一个恐怖部门,万一以后被心怀不轨之人掌控了也不是个事情,再加上为了给太子朱标顺利继位做准备,在洪武二十年,大笔一挥就将锦衣卫废除了。

成祖朱棣登基以后,因为是赶走侄子建文帝而登上的皇位,当时朝廷内外风雨飘摇统治极其不稳定,朱棣又想起锦衣卫的好用之处,下诏恢复锦衣卫,但是用了一段时间以后,锦衣卫好用是好用,但是锦衣卫监视百官收集情报牵扯太多,万一被心怀不轨的人利用起来造反也是后果不堪设想,朱棣面临著他老子朱元璋时候的难题,当然朱元璋选择的是狠心废除,朱棣却是不舍得,想出一个高招那就是设立东厂,东厂是一个国家特务情报机关,与锦衣卫的职务范围高度重合,不仅可以分权锦衣卫,与锦衣卫两方面对比完善情报,更重要的是可以监视锦衣卫。锦衣卫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东厂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宦官担任,都是皇帝亲信之人担任,当然以古代的帝王心术,不可能完完全全相信一个人,不可能一棵树上吊死,像收集情报监视百官这种关键部门,当然是要再成立一个部门用以监视牵制。西厂的成立更是照猫画虎,于明宪宗时代成立主要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比之锦衣卫、东厂更加全面更加权力大,甚至可以监视锦衣卫和东厂,也有监视牵制的作用。

明武宗正德年间还有一个内行厂,权力更大更变态,侦缉的范围比之锦衣卫、东厂、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甚至还可以监视这三个特务机构,最后形成锦衣卫监视百官,东厂监视百官和锦衣卫,西厂监视更全面甚至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百官和锦衣卫、东厂、西厂,最后皇帝直接掌控监督三厂一卫,构成一套完整的特务体系。

当然西厂在明宪宗时代只开了短短五年后被撤销,明武宗正德元年复开,五年后被撤销,从此以后彻底消失。内行厂也是成立于明武宗正德元年,五年后与西厂一般被撤销,西厂与内行厂可以说是两大短命机构。锦衣卫与东厂倒是一直随著明亡而消失。ps:锦衣卫还在清朝存在了一年,顺治二年被撤销。

东西厂的成立,一方面为了完善对比情报,更加全面的侦查。一方面还有分权牵制监视锦衣卫的作用。有明一代,锦衣卫既要听命于皇帝,还要受制于宦官,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合称为厂卫,为宦官所掌控。

至于为何锦衣卫要受制于宦官势力的东厂,主要在于锦衣卫虽然是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但是东厂更是由皇帝亲信宦官担任,宦官太监就在皇官大内侍候皇帝,联系起来方便用起来更加顺手,相比之下与皇帝更加亲密,所以锦衣卫要受制于宦官。

锦衣卫也好,东厂也罢,都是明朝皇帝加强中央集权之下的产物,锦衣卫刚开始不错,但是一家独大难免有威胁皇权的时候,就创造出另一个特务机构东厂分权以制衡罢了。


因为根本就不应该设置东厂。东厂本身就是多此一举的错误,结果一错再错又想设西厂监督东厂,这等于是在做梦,他们只会同流合污而已。

本来让太监去监督锦衣卫,这已经就是个昏招了!又让太监去监督太监,这就是犯二了!!。

当时亲军督卫府出现的问题是滥用职权,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可惜明朝想到的办法不是内部疏通,而是简单粗暴的从外部去堵!。效果有目共睹,越来越问题越严重,从一个滥用职权的部门变成了三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