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廠衛制度,是明朝的最高統治者,用來監查文武百官的一個工具。他們直接歸皇帝領導,他們不需要經過朝廷的司法部門,可以直接抓人,殺人。這個對朝廷的文武百官的威懾力非常大,所以整個明朝沒有發生權臣超越皇權的現象。

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創立的,最高首領直接歸皇帝領導。錦衣衛的成員什麼樣的人都有,有政府官員,有軍人,有侍衛,有農民,有生意人,甚至還有奴僕。他們遍佈與各行各業,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處在他們的監控之下。洪武年間的幾個大案,都是有錦衣衛直接參與的。後來他為了讓子孫順利接班,就廢除了錦衣衛制度。

建文帝的時候,沒有廠衛制度,文武管員處在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裏。後來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他就馬上恢復了錦衣衛制度,他是奪來的皇位,感覺到不太安全,後來又創建了東廠,來加強對文武百官的控制。東廠一般由司禮監管轄,由秉筆太監總管。東廠的權勢一般在錦衣衛之上。東廠制度一直存在,直到明朝滅亡。

西廠創立於明朝成化年前間,成化皇帝朱見深本身皇位來之不易,再加上他經常疑神疑鬼。後來他讓親信太監汪直創立了西廠,西廠的權力在東廠和錦衣衛之上。到了正德年間又創立了內行廠,由太監劉瑾統領,內行廠的權力超過了東西廠和錦衣衛。後來隨著劉瑾的倒臺,大臣的反對,內行廠和西廠也被廢除了。但東廠和錦衣衛一直存在。

廠衛制度是明朝社會特有的制度,他是最高統治者用來監察百官的一個手段。


出身草根的皇帝朱元璋,對待普通百姓要比官員和藹親熱得多,因為他對平民及平民生活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中國古代社會的階層劃分通俗來說,到了明代,主要為「皇帝及勛貴——士人——平民」 組成,這是一個大致劃分,其中士人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力非同小可,而士人之中,坐堂問道的官僚集團又是主要階層,他們幾乎佔據著大明朝的所有「關節」,即或是在朱元璋時代,所謂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之間的明爭暗鬥無時無刻不存在。

這與宋朝之後文官集團的崛起有很大的直接關係。這是大明朝開國之初的一些基本背景,這個背景是要說明,整整大明一朝,文官集團對於大明的朝政,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崇禎亡國的時候說,文官欺瞞,人可皆誅,大意是指明朝的文官集團因為缺乏有效的約束,導致朝政大夏傾覆,是為「一害」。但是這種說法也欠妥,因為在文官集團內部,也有一心一意為了國家大義,勵精圖治者,比如張居正,比如海瑞。

錦衣衛的前身是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為「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的儀仗及侍衛。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銷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設置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的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錦衣衛的首領為指揮使,一般由皇帝親信的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錦衣衛下設南北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實質上,錦衣衛已經繞過三法司,行使了三法司部分之權。

明朝朱元璋時代的胡惟庸案,藍玉案等,錦衣衛參與其中偵緝,很是活躍,也可以說,這幾大案件,都有錦衣衛的功勞。

朱元璋為什麼要設立錦衣衛呢?

一是朱元璋因為文官集團產生了不信任。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的內鬥讓朱元璋對文官集團產生了不信任,錦衣衛的首領是武將,他需要用武將老制衡文官集團。

二是提高行政效率。皇帝們都喜歡大權獨攬,如果很多事政事交由部門文官去辦,效率就會低很多,錦衣衛辦事直接向皇帝負責,效率大大提升。

三是加大反腐力度。眾所周知,朱元璋絕對是中國歷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而反腐需要一個由他直接領導的部門來落實或者監督很重要,於是,錦衣衛便應運而生。

洪武二十年,按照朱元璋的說法,是因為錦衣衛有人藉機濫用職權,製造冤獄,故解散錦衣衛,並將錦衣衛刑具焚毀,所押犯人交由三法司審理定案。朱元璋此舉一是為太子朱標鋪路,想來也是讓錦衣衛成為「背鍋俠」,錦衣衛第一任指揮使毛驤惹眾怒被朱元璋殺就是案例,因為是他製造了胡惟庸死後的牽連大案。

但是錦衣衛對於皇帝來說是個好東西,他是皇帝的一隻耳。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兒朱允炆的江山,遂恢復錦衣衛。但是到了永樂18年,朱棣組建東廠,由宦官太監充當首領,屬於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祕密警察機關,位在錦衣衛之上,直接向皇帝負責。

朱棣設置東廠的原因,一是因為錦衣衛屬於外官武將領導的機構,朱棣因為是奪取侄兒的江山,有些得位不正的嫌疑,外官有所非議。所以朱棣用太監,因為太監是身邊人,重新組建這麼一個機構,便於自己刺探外官情報,對發對自己的人施以主動權。二是文官集團。總是要提文官集團,本來,朱棣奪取江山後,對朱允炆身邊的文官們毫不手軟,但是總免不了文官們也對他得位不正的非議,西廠不僅僅糾察錦衣衛,還糾察百官臣民,是將特務機構推升到另一個高度。三是因為信任度。在靖難之役中,太監在情報工作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朱棣的首肯,在他看來,建立一個更為高級的機構,讓太監充任領導,更讓人放心。

按說,有了這兩個機構,應該沒事了吧。可是到了成化十三年,明憲宗朱見深又在東廠之外,增設一個西廠,權在東廠與錦衣衛之上,偵緝範圍進一步擴大到京外地區,直接向皇帝負責,太監汪直提督西廠。若說東廠的設置還能說得過去,可是又設西廠,層層設置事權幾乎相同的機構,到底目的何在呢?

朱見深的父輩們可能對他產生過心理上的影響。土木堡之變後,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廢除,直到奪門之變,朱見深又才坐上太子之位,想必在此過程中,朱見深的感受頗深,在深宮大院之中,除了常年陪伴自己左右的萬貴妃和太監汪直,朱見深沒有人可以信任。

此外,在朱元璋和朱棣時代,因為他們的鐵腕手段,文官集團雖然有內鬥,但是還不敢造次,到了朱見深這裡,文官集團開始逐步壯大,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文官集團將王振拉下馬後,又將朱祁珏推上皇位,後文官集團的一派又發動奪門之變,將朱祁鎮又拉回來了,文官集團在這兩次「運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錦衣衛和東廠頻繁與文官集團勾連,形成統一的利益聯盟,這是讓朱見深最為忌憚的事。為此,成化十三年,朱見深組建西廠,由他最信任的太監汪直提督,用以糾察百官臣民及錦衣衛和東廠。

當西廠走向文官集團的時候,內廠又出。明朝中後期的大多數皇帝,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與文官集團抗爭,錦衣衛、東西廠包括後來的內廠,都是這種抗爭的必然結果。


廠衛是明朝的特產,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由皇帝直接控制,是鎮壓文武官員的統治工具,不用經過各級司法機關,可繞過一切法律手續,抓人、審訊、處置、屠殺均可,捏造罪名也是小意思,有明一朝,廠衛機構地位特殊,權勢遠超其它機關,君臣關係最緊張、惡劣就是明朝,明亡時崇禎寫下「諸臣之誤朕也」,與廠衛制度有直接關係。

東廠由朱棣設立,一般由宦官二號人物統領,稱為東廠提督太監。

錦衣衛是洪武15年,朱元璋設立的,由親信武官擔任要職,本來是一種軍隊組織,專門保護朱元璋出行、警衛等安全問題的,有時為了治安問題也幹點緝拿的活兒,朱元璋當皇帝什麼事都要管,需要偵緝逮捕要通過司法機關,速度慢,程度繁瑣,慢慢就讓錦衣衛直接參與,朱元璋用起來非常順手,時常讓錦衣衛偵察外面情況,特別是官員的活動,在允許錦衣衛設立監獄後,其特殊的地位體現出來,詔獄的掌管,將錦衣衛權勢推上頂點,朱元璋屠殺勛貴時,都是錦衣衛鷹犬辦理的。

馬順,明英宗時期的錦衣衛指揮使,在朝堂上被文官毆打致死。

東廠和錦衣衛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本質不一樣,對於篡位的朱棣來說,錦衣衛是服務於皇帝的,但不是服務於自己的,朱棣登帝位後,也屠殺了很多建文遺臣,比如黃子澄、齊泰、練子寧、卓敬、景清等,發現錦衣衛這箇舊有的機構和官員間關係絲縷萬千,存在殉情舞弊的情況;且錦衣衛也是外官,署衙在宮廷之外,不方便;而在這場政變和清洗中,宮廷中不受待見的宦官出了大力氣,立下大功,宦官是身殘之人,無後無牽掛,宦官就在宮廷之內,用起來非常方便,於是在永樂18年,朱棣下定決定,設立東廠,由宦官擔任要職,其理由是「內外相制」,署衙就在東安門外,挨著皇城根,有事宦官跑步就能進宮。

明憲宗於成化13年,從東廠和錦衣衛抽調人手增設西廠,由太監汪直統領。

東廠和錦衣衛並存後,有時會爭權,更多的是互相滲透,多數上層要麼是親戚,要麼是黨羽,烏泱泱一片,勾結成風,還是那句話,廠衛是服務於皇帝的,但不是服務於自己的,西廠的設立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事件的推動,明憲宗登帝位後,發現廠衛權勢很大,與朝臣內部鬥爭激烈,自己並不能對廠衛進行有效控制,有一次竟然讓一個名叫李子龍的妖道混到皇宮企圖殺自己,憲宗覺得現在的廠承不可信任,於是讓親信太監汪直,重新選拔廠衛人員,於是汪直在錦衣衛和東廠裏挑選可靠人員,成立為憲宗服務的「西廠」。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的目的就是監察百官,並直接聽命於皇帝,是一個獨立的部門,跟科道官,六部給事中不同,雖然都是監察作用,但是朱元璋恨貪官,怕那些科道官御史們也墮落了,於是搞了個錦衣衛直接聽命皇帝,有事向皇帝報告。

後來朱棣造反成功,事實上朱棣的成功跟太監的諜報工作是分不開的,朱棣覺得太監離自己最近用起來也順手,於是搞了個東廠,用於監視百官,也是直接聽命於皇帝並且獨立的部門,前期的錦衣衛是非常厲害的,但是東廠的老大廠工可是皇帝最親近的人,是內臣,而錦衣衛的老大畢竟是外臣,時間一長,錦衣衛的地位逐漸衰落而成為東廠的附庸!

而在東廠之外,成化年間,太監汪直又搞了個西廠,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西廠可以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後來劉瑾又搞了個聽命自己的內廠,其實跟之前的西廠差不多,也是短暫性的。

而錦衣衛和東廠的存在一直延續到了明亡,其實不管錦衣衛也好,東西廠內廠也好,都是特務機關,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造成了各種各種特務機關的,同時也是為了集權,為了掌控百官而衍生出來的寄生蟲罷了!


謝謝邀請!

不管是錦衣衛東廠與西廠,都簡稱為廠衛,是明代設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辦理刑獲衙門之外執掌「詔獄」特務機構。執掌這些機構的人,隨意抓人,以權謀私,濫用私刑刑訊逼供,殺人如麻,被當時臣民認為「一入獄門,十九無生」。那為什麼有了錦衣衛和東廠,還要西廠呢?下面就談談他們的形成原因。

一、錦衣衛 錦衣衛原來是皇帝的親軍侍衛隊,開始叫鸞司,不過是皇帝掌理儀仗的機構。1382年(洪武十五年),才被改為「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設指揮使一人,統屬有將軍、力士、校尉等官卒約一千五百人。衛屬機構有南、北鎮撫司。南鎮撫司管衛中刑和軍匠事務,北鎮撫司傳門奉皇帝命令查辦的各種案件,就是人們所說的「詔獄」。

由於鎮撫司對審犯人,嚴刑逼供,非法凌辱,顛倒是非,弄得怨聲載道。1387年(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為了平息民憤,下令燒毀衛中特製的刑具,將全部獄囚送刑部議罪,並業詔令以後內外詔獄,都要交三法司審訊,以減少冤獄。但是,朱元璋對他的臣下總是猜忌的,曾多次私訪或者藉助錦衣衛都校尉進行密探。

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明憲宗給北鎮撫司頒發印信,規定所理詔獄,必須立即向皇帝奏報,一切直接向皇帝負責,衛使不得幹預。因而更提高了北鎮司的特權。

二、東廠 1420年(永樂十八年),成祖遷都北京,立即在東安門北(現在的東廠衚衕)設立東廠,專門刺探臣民「謀逆妖言、大奸大惡」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 不能及時把實際情況直接向他彙報,於是特命他的親信太監做東廠的提督。從此由太監提督東廠,就成了明代特設的制度。

有了東廠,太監就有了隨意逮捕、刑訊朝野臣民的特權。為了平衡廠和衛的權勢,朱棣一面令東廠所有的人員,由錦衣衛調充,同時又賦予提督東廠的太監,有監視錦衣衛的權力,使廠衛互相倚賴,彼此制約,不敢有違朱棣的意旨,成為他實行特務統治的工具。

東廠的提督大部分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這樣,太監不僅是皇帝的代言人,又可在內閣票擬的文件上「批紅」,成了皇帝的代筆人,這樣就足夠左右朝政了。加上東廠隨意緝捕臣民,掌握任意殺赦特權的特務衙門,給太監攬權、專政害民廣開方便之門。明熹宗天啟時(1621-1627年),魏忠賢以司禮秉筆太監兼領東廠,廠衛罪惡,發展到了極點,慘絕人寰。明代廠衛之禍與宦官專政相始相終,直到明朝滅亡才告結束。

三、西廠 明成化初年,憲宗為了加強特務統治,又別設西廠,令太監汪直提督。西上所轄緹騎比東廠還多一倍,自京師內外到大河南北,緹騎到處尋釁生事,就是親王府也難倖免。大凡民問鬥雞罵狗一類瑣事,也在他們緝拿拷索之列,搞到民心惶惶,不可終日。1482年(成化十八年),曾關閉西廠。

1506年(正德元年)武宗即位,宦官劉瑾專權,要恢復西廠,並命丘聚掌東廠,谷大用掌西場廠。就兩個人同是劉瑾黨徒,但兩廠爭奪權勢激烈,到處作惡。除了東廠、西廠之外,劉瑾要建立一個「內行廠」,由他們直接指揮,權力更大,連東、西廠都受他們監督。還規定凡是「罪犯」進廠,無論罪名大小,一概都要受杖責,先打皮開肉綻,然後永遠充軍到邊塞,或戴枷發遣,重枷重達150斤,令人髮指!官史軍民被殘酷迫害致死者有數千人。

總而言之,不廣是錦衣衛,還是東、西廠,它都是依附於皇帝的權力,假私於太監之手,殘害官史軍民、臣民百姓,草菅人命、無惡不作的。


錦衣衛是明朝皇帝的侍衛機構,由皇家衛隊發展而來,洪武十五年由朱元璋設置。東廠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八年設置,成員多為身邊太監。西廠由明憲宗於成化十三年設置,太監負責,成員從錦衣衛組成。以上三個機構合稱廠衛,是明朝皇帝為了加強統治在不同時期設置的特務機構。

一、錦衣衛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流浪街頭,殘酷的環境逼迫他養成了多疑猜忌的性格。當上皇帝後對皇權的慾望更加強烈,再加上經常有大臣犯事,所以他對朝中大臣不放心,為了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負責護衛宮廷的衛隊改稱錦衣衛,充當皇帝耳目,聽命於皇帝一人,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特務活動。如果發現有官員的不軌行為,即刻就會被錦衣衛捉拿問話,嚴重者則會被廷杖致死。

二、東廠

等到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由於是通過武力鎮壓奪得皇位,並不得人心,所以他神經緊繃。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屬於自己控制的強有力的機構。因為錦衣衛之前忠於朱元璋,他覺得並不一定會忠心於自己,使用起來會不方便。於是朱棣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錦衣衛之外另設了一個由宦官組成的偵察緝拿組織,稱為「東緝事廠」,由於其辦事機構位於東安門,所以俗稱東廠。東廠的職能是鎮壓反對勢力。

三、西廠

到了明憲宗時期,由於他害怕別人謀殺他,同時為了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設立了由太監任主管、錦衣衛為成員的"西緝事廠"。權利在錦衣衛和東廠之上。活動範圍也比東廠要廣。

以上三個特務機構合稱為廠衛,都是明代特務政治機構,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皇帝,自然要換一批人,換一批忠於當朝皇帝的人,於是就有了三個不同的機構,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當朝皇帝加強皇權統治的特務機構。他們受皇帝直接領導,獨立於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開展工作。

總之,明朝皇帝出於專制統治、加強皇權的需要,必須要在朝廷官僚機構之外另設一股屬於自己的勢力,供自己使用。


對於這個問題,朝史暮想打算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西廠創建的原因。

古代的很多強力機關的創立和改組,除了政治上的需求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和皇帝個人情感喜好和生活經歷有關。

創建西廠的皇帝是明憲宗朱見深。歷史上,史書對明憲宗的很多記錄,給人的觀感就是懦弱,無能,朝局混亂。其實這種表述是片面和不夠客觀的。

朱見深上臺後,給於謙平反,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平定了荊襄流民暴動這一百年頑疾,兩次大破建州女真,鎮壓了兩廣湖南廣西等地少數民族暴亂,保持了對蒙古的高壓態勢,你說這樣的皇帝真能懦弱萬能?

朱見深之所以創建西廠,其實是源於兒時的恐懼和對原先情報系統的不信任。

這要從他兒時的悲慘經歷說起。父親朱祁鎮親徵瓦剌,最後搞了一個「土木之變」,當了瓦剌人的肉票。之後就是自己叔叔朱祁鈺上臺。朱祁鎮好不容易回國後,又長期遭受了朱祁鈺的軟禁。而作為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兩次被廢立太子,其生活境遇可想而知。

最後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復闢。而「奪門之變」的成功,很大程度是上歸結於朱祁鎮瞞過了朱祁鈺串聯了大批軍隊和情報系統的官員,並且得到了這些人的支持。

當時的朱見深已經懂事了,他自然知道父親鹹魚翻身,錦衣衛和東廠的人出了多少力。現在朱見深自己上臺了,他怎麼會不考慮到這麼一個「不安定」因素給自己的皇位是不是會帶來威脅。

事實上,朱見深通過汪直創辦的西廠,其職權範圍之廣,行事風格之老辣,人員編製之巨,已經遠遠超越了老派特務機關東廠和錦衣衛了。這些背後,如果沒有朱見深的全力支持,你當錦衣衛和東廠都是喫乾飯的嗎?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也能解釋為什麼朱見深要創建西廠。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我也來說說印象吧。好多年沒看書了,看了也記不住,只留下點印象。

明代軍隊是衛所制的,一衛好像是一個師多的士兵數,或者兩個師,記不準了。但是一個師好像人少了點,是吧,我記得師的概念是比較近代提出來的,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古代一個師的人數,戰鬥力差點意思。天津衛的意思就是天津附近駐紮這樣一支軍隊。

錦衣衛再怎麼著也是一個衛。

但是這個衛緊跟著皇帝,情況就有點特殊,因為直接幫皇帝辦事,凌駕於法律之上嘛,很好理解。我記得好幾本書裏都寫到,錦衣衛的指揮使驕橫跋扈,對高品級的官員也頤指氣使甚至打罵。

朱元璋後來也發現了大家對錦衣衛不滿,而且刺兒頭都修理得差不多了,於是鳥盡弓藏,撤銷了錦衣衛,當眾燒毀了錦衣衛的刑具什麼的,以示決心。

朱棣上位過程很僥倖,牌面大虧,拼著命梭哈一把,孤軍深入,居然贏了。所以朱棣即位初期非常謹慎,掌握全國軍隊的過程也很艱辛。後人猜想他也怕輿論不好控制,建文帝要是沒死,哪怕是有冒充的蹦出來振臂一呼,全國勤王,不好辦,至少又是一鍋粥。所以朱棣組織了多重手段,控制輿論控制人,這就又要用到特務機構,於是錦衣衛被恢復。

錦衣衛還是軍隊編製的,東廠的頭目則直接就是太監。朱棣的意思很明確,要特務機構完全忠於他本人,還是太監跟自己最親。

中國歷史上太監和外戚輪番作亂是常態,皇帝的心態是認為老婆家的親屬沒有根基,要靠自己,太監是自己的同居密友,可靠,而且也要靠自己,依賴我的人一定是要維護我,這些人在政治上才最過硬,不重用不是傻b嗎?

於是東廠凌駕於錦衣衛之上。反正都在司法體系以外,誰高誰低都要看皇帝的心氣。

西廠的成立就無聊了,意思還是這個意思,屬於人事調整。只不過這時候換了皇帝,我忘了叫什麼,只記得是被抓了俘虜的,換回來,又奪門那個。這時候又亂糟糟,又要用到特務。事情具體情況有所不同,內涵差不多。

再後來廠衛合併了,因為意義一樣嘛,人事變動並不能改變本質,調整完畢就是一回事了,於是合併。

在環境不亂糟糟的時候,皇帝其實也不願意廠衛太過囂張。歷代國人都樸素地認為統治術需要下面的人基本平衡地對立。他們和睦相處不行,自己不穩;他們一方過強不行,養獸成患。就得讓他們勢均力敵地鬥來鬥去,自己愉快地長期保持偉光正,位置穩固,工作也輕鬆。你想想你們公司,你們辦公室,很多領導都是這樣,手段不同罷了。

特務政治看似兇狠,但終究是服務於獨裁者的,它不是長久之計。從長遠的眼光看來,從中得利的人最終都是受害者。廠衛的人下場好的不多,都在皇帝的權術玩弄之下,清軍入關,朱家後人幾乎被趕盡殺絕,倖存者只能是改名換姓遠走他鄉,朱元璋朱棣應該也不願意看到人頭滾滾的後果。但是也不好說,路易十幾也說過: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所以可能皇帝也不一定在乎以後會怎麼樣,頂層設計只能調整成這樣了,難道放棄獨裁嗎!


錦衣衛成立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是蒐集軍政情報的機構,起初主要用於監視百官起反貪的作用,屬於特務機構,為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後來朱元璋想了想這樣一個恐怖部門,萬一以後被心懷不軌之人掌控了也不是個事情,再加上為了給太子朱標順利繼位做準備,在洪武二十年,大筆一揮就將錦衣衛廢除了。

成祖朱棣登基以後,因為是趕走侄子建文帝而登上的皇位,當時朝廷內外風雨飄搖統治極其不穩定,朱棣又想起錦衣衛的好用之處,下詔恢復錦衣衛,但是用了一段時間以後,錦衣衛好用是好用,但是錦衣衛監視百官收集情報牽扯太多,萬一被心懷不軌的人利用起來造反也是後果不堪設想,朱棣面臨著他老子朱元璋時候的難題,當然朱元璋選擇的是狠心廢除,朱棣卻是不捨得,想出一個高招那就是設立東廠,東廠是一個國家特務情報機關,與錦衣衛的職務範圍高度重合,不僅可以分權錦衣衛,與錦衣衛兩方面對比完善情報,更重要的是可以監視錦衣衛。錦衣衛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武將擔任,東廠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宦官擔任,都是皇帝親信之人擔任,當然以古代的帝王心術,不可能完完全全相信一個人,不可能一棵樹上弔死,像收集情報監視百官這種關鍵部門,當然是要再成立一個部門用以監視牽制。西廠的成立更是照貓畫虎,於明憲宗時代成立主要為了加強特務統治,比之錦衣衛、東廠更加全面更加權力大,甚至可以監視錦衣衛和東廠,也有監視牽制的作用。

明武宗正德年間還有一個內行廠,權力更大更變態,偵緝的範圍比之錦衣衛、東廠、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甚至還可以監視這三個特務機構,最後形成錦衣衛監視百官,東廠監視百官和錦衣衛,西廠監視更全面甚至有時還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百官和錦衣衛、東廠、西廠,最後皇帝直接掌控監督三廠一衛,構成一套完整的特務體系。

當然西廠在明憲宗時代只開了短短五年後被撤銷,明武宗正德元年復開,五年後被撤銷,從此以後徹底消失。內行廠也是成立於明武宗正德元年,五年後與西廠一般被撤銷,西廠與內行廠可以說是兩大短命機構。錦衣衛與東廠倒是一直隨著明亡而消失。ps:錦衣衛還在清朝存在了一年,順治二年被撤銷。

東西廠的成立,一方面為了完善對比情報,更加全面的偵查。一方面還有分權牽制監視錦衣衛的作用。有明一代,錦衣衛既要聽命於皇帝,還要受制於宦官,錦衣衛與東廠、西廠、內行廠合稱為廠衛,為宦官所掌控。

至於為何錦衣衛要受制於宦官勢力的東廠,主要在於錦衣衛雖然是由皇帝親信武將擔任,但是東廠更是由皇帝親信宦官擔任,宦官太監就在皇官大內侍候皇帝,聯繫起來方便用起來更加順手,相比之下與皇帝更加親密,所以錦衣衛要受制於宦官。

錦衣衛也好,東廠也罷,都是明朝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之下的產物,錦衣衛剛開始不錯,但是一家獨大難免有威脅皇權的時候,就創造出另一個特務機構東廠分權以制衡罷了。


因為根本就不應該設置東廠。東廠本身就是多此一舉的錯誤,結果一錯再錯又想設西廠監督東廠,這等於是在做夢,他們只會同流合污而已。

本來讓太監去監督錦衣衛,這已經就是個昏招了!又讓太監去監督太監,這就是犯二了!!。

當時親軍督衛府出現的問題是濫用職權,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可惜明朝想到的辦法不是內部疏通,而是簡單粗暴的從外部去堵!。效果有目共睹,越來越問題越嚴重,從一個濫用職權的部門變成了三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