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一生两次入值军机处。

后世难见情由,留下诸多猜测。

事实上,清朝末年,舆论已开始流传:左宗棠之所以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呆不长久,是因为他不能适应“办公室政治”。

真相到底怎样?

一代名臣左宗棠,也不适应“办公室政治”?

两任军机的经过

左宗棠第一次担任军机大臣,在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八日,即1881年2月26日。

当时,他的职权是以军机大臣官衔在总理衙门行走,兼管理兵部事务。

担任军机大臣期间,左宗棠就解决国家水利、外交大事多次上奏,遗憾大多被驳回。

无力办成事,左宗棠心气不畅。加之年事已高,两足浮肿,双耳重听,他数次请假。

到这年10月28日,朝廷补授他两江总督兼充办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左宗棠第二次担任军机大臣,在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五日,即1884年6月18日。

这年5月3日,东南海防告急,左宗棠到京5天后,朝廷再次任命他为军机大臣。

考虑到左宗棠已经72岁高龄,朝廷加恩“毋庸常川入值”,也就是不用坐班,国家有紧要事朝廷再“预备传问”。

左宗棠的具体职事是管理军机处“神机营”事务,也就是分管皇家禁卫军。

到同年9月7日,因东南海防告急,朝廷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福建军务。

左宗棠两次入值军机,到底因何情由?

进京路上,左宗棠“失宠”

左宗棠像诸葛亮一样,不但性格上“一生唯谨慎”,而且事先掐指算好的“锦囊妙计”也多。

他第一次入值军机处,跟他事先谨慎的打算,有一定关系。

曾国藩去世那年(1872),两江总督由谁担任,成了官场敏感话题。左宗棠正督师甘肃,功劳迭著,自然是第一人选。但他又不可能抽身,因此故意以突兀的语气跟军机处报告说,两江总督之任,自己没法前去。

他早10年便埋下伏笔。

左宗棠又是一个特别能够把准时机的人。

翻看左宗棠为官之后的奏折,他从1862年担任浙江巡抚单独奏事起,不间断地在向朝廷保举官员、保举部下,人数过千,几乎就没有过不成功的案例。原因是,左宗棠每次都趁军事胜利的时机保举人。因为有他本人过硬的人品与超强的能力作担保,朝廷接到喜报,往往对保举对象给予名位,不讨价还价。

但好日子就要结束。1881年左宗棠离开新疆,以“朝廷顾问”身份进京。他试图抓住最后机会,申请朝廷为前云贵总督贺长龄立庙祭祀,意外遭遇慈禧太后否定与批评。

一代名臣左宗棠,也不适应“办公室政治”?

这是左宗棠为官以来在申请、保举方面为数仅见的一次受挫,他第一次感到“鸟尽弓藏”。

从进入国家权力最高机关,虽身居皇城,但他郁郁中发现,帝国暮气深重,自己正在走进漩涡。

怎么摆脱窘境?

为官不甘心做“花瓶官员”

起初,左宗棠试图通过提出新的方案,把握朝廷事权、来改变帝国腐败且低效的官僚体系。

他刚到北京,便上奏朝廷,要求会同李鸿章修北京水利。

没想到,朝廷批示“留中”。既不批准同意,也不否定建议。

左宗棠尴尬了。他瞬间醒悟过来,在地方凡奏事必应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回想20多年来,左宗棠征战中国东西,先后主政闽浙、陕甘,对帝国痼疾已经洞若观火。他清楚,如果不运用手段革除痼疾,帝国疾患将入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身为朝廷重臣,个人名节已经与朝廷俱为一体,他不可能采取“鸵鸟政策”。

在军机处,左宗棠奏事权列第三。这对从1852年起就习惯了做一把手的他,只有权力之名而无权力之实,身心俱累。

他早年说过:

“鄙人二十年来所尝留心,自信必可称职者,惟知县一官。同知较知县则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实非素愿。知府则近民而民不之亲,近官而官不禀畏。官职愈大,责任愈重,而报称为难,不可为也。此上惟督抚握一省大权,殊可展布,此又非一蹴所能得者。”

军机大臣正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左宗棠不愿再在朝堂上当“花瓶”、做摆设。

左宗棠寒士出身,帝国官场没有背景,也缺乏“朋党”支撑。也因此,他不求在生名声,特别看重死后名声。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他清楚,如果没有办出过硬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事,名声在后世事实上是支撑不住的。

四年前,他已经封侯,这是一个去世后需要的荣誉标签。

军机大臣好歹也是死后需要的一个身份标签。

左宗棠年轻时仰慕陶澍、林则徐,两位前辈都曾做过两江总督。他想在两江总督位置上做事,一则依靠两江富庶,可以多办实事,这些在自己去世后全是支撑名声的实绩;二则后世会将他与陶澍、林则徐相提并论,完成为官一大心愿。

左宗棠毕生擅长沟通,他懂得运用心智,以连续多次请假的方式,让慈禧感觉出他想外放的心意。

这是他得以出任两江总督的一大原因。

待人讲究技巧与方法

第二次入值军机,则完全在左宗棠预料之外。

左宗棠原本想终老于两江任上,在“老糊涂”之前退休,以全名节。

但“抗法援越”之事,不是他事先可以推算出来的;何况,军事时期,朝廷人事更换更具备随机性。左氏本愿,并不想回军机处。曾国藩因“天津教案”差点晚节不保,他引以为戒。

后世将左宗棠两次出入军机处,解释成他因性格不能容人,与一班军机同僚合不来,不能适应“办公室政治”。

这些都是表象。

事实上,左宗棠的容人之量,在晚清之世堪称稀有。

左宗棠手下什么性格的人都有。有刘松山那样性格、才能比较全面的人;有刘锦棠那样一头冲的人;有张曜那样孔武有力的纠纠之人;有杨昌浚那样近乎好好先生的人;有谭嗣同父亲谭继洵那样保守懦弱的人。

如果真是性格不能容物,左宗棠只能做指挥几千上万人的将军,无法做上十万人的军事统帅。

左宗棠毕生信奉“以术运经、以术载道”。作为帝国高官,左宗棠跟多数官员最大的区别,他懂得通过技巧与方法,将四书五经中的“道”,运用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即使时势所限身处泥潭,他也能运用手段与方法,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而不被时势迁就,随波逐流。

文:徐志频


相关阅读:

一代名臣左宗棠,也不适应“办公室政治”?

《左宗棠:家书抵万金》

从跨越32载的160封家书,揭开晚清一代名臣修齐治平心路历程,著名作家唐浩明亲笔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推荐,左宗棠嫡长玄孙提供大量珍贵图片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