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晚清时期的成败兴衰也就在瞬息之间,并没有达到后人所讲的那种满清失败是必然,这里不是为满清歌功颂德,而是根据真实的事实进行说明。

所谓的晚清中兴名臣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藩主持干掉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上海牵头创建江南制造局

左宗棠参加平灭太平天国,又平定陕甘回变和阿古柏在新疆的入侵,创办福州船政局。

李鸿章参加平灭太平天国,平灭捻军,参与创建江南制造局,创办北洋海军。

张之洞牵头打赢中法战争,创建汉阳铁厂。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

晚清时期清朝难得出现了20年没有严重内忧外患的平稳期

晚清时期,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解决了棘手的内忧问题。清政府先后平灭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后来又平定陕甘回变和阿古柏在新疆的入侵,1884年张之洞牵头,冯子材给力有在镇南关击败法国,打赢了中法战争,同时洋务运动蓬勃开展,江南制造局、汉阳铁厂、开滦矿务局等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被兴建起来,晚清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

中国近代工业代表的江南制造局

而在外患方面,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都没有遭遇特别严重的外部危机,其中相对来说严重的一个是沙俄支持的阿古柏入侵中国,并且侵占我国伊犁地区的事件,阿古柏被左宗棠击败,而伊犁的大部分地区也被清朝通过外交手段收回,此后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统治,另外一个就是法国对越南及我国广西的入侵,这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击败后,想来中国找场子,结果在镇南关被冯子材击败,难得清政府赢得了一场外战的胜利。

晚清时的国际环境相对来说有利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国际环境,对于清朝还是很有利的。

英国镇压了印度殖民地的民族大起义,随后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于印度的统治,代之以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80年代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苏丹又爆发了马赫迪大起义,英国政府穷于应付;

沙俄正在与土耳其继续进行俄土战争,同时因为巴尔干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激烈矛盾,而自身的问题也不少,国内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普鲁士在谋求德国统一,与法国发生普法战争,并击败法国,随后德国和法国成为世仇。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将德国视为生死大敌。

普法战争中的炮兵

义大利则利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机会,由撒丁王国勉强完成了国家统一。

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爆发其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内战,伤亡惨重。

与清朝洋务运动几乎同时期的日本正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后,开始了明治维新,短期内与清朝还算和睦相处,但是两国同处东亚,实际上正在彼此竞争状态,所以日本将是清朝最大的敌人。

导致清朝最终衰落,原因在于日本

无意于为腐败的满清的背书,但是晚清时期清朝绝对有机会不被彻底的滑向深渊。19世纪70年代,清朝加强了对属国朝鲜的控制,当时年轻的袁世凯和张謇在朝鲜,已经将李氏朝鲜王朝牢牢地控制,甚至一度将朝鲜国王李熙的老爹大院君抓回国内,袁世凯和张骞向满清朝廷上述将朝鲜王国直接化为清朝行省,而大院君甚至也向满请朝廷上书,要求朝鲜举国内附,可是满清政府没有同意,不过清朝也仿照列强旧例在朝鲜的汉城、釜山、仁川开辟了自己的租界。后来在朝鲜王国掌握大权的袁世凯又在挫败了日本策划的政变,击杀了很多参与政变的朝鲜人和日本人,所以后来日本深恨袁世凯。

韩国仁川的唐人街曾经是清朝在朝鲜的租界之一

而李鸿章主导的淮军近代化,大大的提升了淮军的装备水平,昔日依靠大刀长矛清军此时已经鸟枪换炮,同时当时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总体实力也超过日本。

到时清朝的大臣忘记了祖先那句「先下手为强」那句话。

1886年成军一年多的北洋海军出访日本长崎港,北洋海军的势力对日本人形成了极大的震慑,而随后由于北洋海军水兵与长崎的日本人发生冲突,当时北洋海军装备亚洲仅有的巡洋舰定远舰和镇远舰,纷纷将炮口对准日本长崎港目标,十足来了一把炮舰外交。

而当时北洋舰队聘请的顾问琅威理建议李鸿章立即对日宣战,将正在发展中的日本海军摧毁,而且当时北洋海军完全具备这样的实力,可是李鸿章没有这样做,机会稍纵即逝,而此事极大的刺激了日本人神经,此后日本大力发展海军,在甲午战争开展前,虽然纸面实力上日本已经仍然不如中国,但实际上由于日本的舰船更加新,所以实际战力已经超过清朝。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满清万劫不复

结果就是1894年中日在朝鲜发生冲突后,日本袭击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致使当时船上装备精良的淮军精锐1100多人遇难,随后中日正式爆发甲午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则是清朝的惨败。

甲午战争之后的清朝万劫不复:

清朝帝和后之间矛盾激化。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由于甲午危机引发的维新变法导致矛盾彻底激化,先是光绪帝试图变法图强,并进一步夺取最高权力,而慈禧则直接囚禁光绪帝,然后砍杀维新派,随后因为仇恨西方列强对于光绪帝的支持,转而日趋保守,最后导致了1900年向全世界宣战的丑剧,亲手埋葬清王朝。

列强开始瓜分中国狂潮。甲午战争战争后,清朝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的虚弱和不堪一击,然后沙俄强租旅顺,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威海卫、德国强租胶州湾,甚至在欧洲都是打酱油角色的义大利都要租借浙江的三门湾。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而在李鸿章的淮军彻底覆灭之后,清朝重新组建武卫军,结果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华再次被打得稀巴烂,而后清朝再次组建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为样板在全国组建新军。而到了1911年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反戈一击,到了1912年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也将炮口对准了清朝,清朝在自己亲手新军的喊杀声中灰飞烟灭。


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已经出现了危机的征兆,由康熙开启的盛世开始衰落,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长期的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危机,人口爆炸式增长给社会经济和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增长还导致了人才过剩,接受教育参加科举的人数以百万计,而科举的名额并没有什么变化,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大量读书人无法进入仕途,形成了对政府持续性的批判群体;二是传统王朝循环模式下必然出现的严重危机,主要表现为政府控制力的下降,官僚系统的腐败,带来了官民之间的紧张冲突,其表现的典型就是和珅为首的贪腐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已经面临严重的危机,诸如社会游民群体的扩大,盗匪丛生,各种兄弟组织和宗教门派不断壮大,如三合会、哥老会、白莲教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的冲击,清政府也面临崩溃的边缘。

鸦片战争带来了西方的冲击,催化了帝国内部本就非常严重的危机,导致了太平天国、捻军、回乱等社会危机,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正是西方的冲击为清政府的革新提供了条件,才有了曾左李胡等汉族地主精英集团的崛起,才有了洋务的兴办,为中国带来了第一波工业化,也正是利用这一成果,利用西方的帮助,帝国才成功的解决了内部的动乱,延续了帝国的生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治中兴是符合当时的事实的。

从传统的角度,同治中兴可谓是名副其实,但是,帝国面临的不仅是传统的情势,更有西方的冲击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的冲击给帝国带来的危机远不是传统的内部叛乱相比的,甲午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一系列变化,超过了帝国政府的应对能力,最终被各个阶层所抛弃,只能以衰落结局。

所以说这些中兴名臣已经做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的很好了,只不过面对的问题太严重,最终无力回天,不能简单的用成败来论断。


腐朽的帝制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发展,积重难返的清政府你再努力也没用,中国严重落后,就像马车一样,无论你驾车的人技术再好,用再好的马,追不上汽车。清政府就是那个马车,只有马车换汽车才行。这么说能听懂吧?挺简单明了生动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