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晚清時期的成敗興衰也就在瞬息之間,並沒有達到後人所講的那種滿清失敗是必然,這裡不是為滿清歌功頌德,而是根據真實的事實進行說明。

所謂的晚清中興名臣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曾國藩主持幹掉了太平天國起義,後來在上海牽頭創建江南製造局

左宗棠參加平滅太平天國,又平定陝甘回變和阿古柏在新疆的入侵,創辦福州船政局。

李鴻章參加平滅太平天國,平滅捻軍,參與創建江南製造局,創辦北洋海軍。

張之洞牽頭打贏中法戰爭,創建漢陽鐵廠。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

晚清時期清朝難得出現了20年沒有嚴重內憂外患的平穩期

晚清時期,花費九牛二虎之力解決了棘手的內憂問題。清政府先後平滅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後來又平定陝甘回變和阿古柏在新疆的入侵,1884年張之洞牽頭,馮子材給力有在鎮南關擊敗法國,打贏了中法戰爭,同時洋務運動蓬勃開展,江南製造局、漢陽鐵廠、開灤礦務局等一大批近代工業企業被興建起來,晚清出現了難得的中興局面。

中國近代工業代表的江南製造局

而在外患方面,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一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朝都沒有遭遇特別嚴重的外部危機,其中相對來說嚴重的一個是沙俄支持的阿古柏入侵中國,並且侵佔我國伊犁地區的事件,阿古柏被左宗棠擊敗,而伊犁的大部分地區也被清朝通過外交手段收回,此後新疆建立行省加強了統治,另外一個就是法國對越南及我國廣西的入侵,這是法國在普法戰爭中被德國擊敗後,想來中國找場子,結果在鎮南關被馮子材擊敗,難得清政府贏得了一場外戰的勝利。

晚清時的國際環境相對來說有利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國際環境,對於清朝還是很有利的。

英國鎮壓了印度殖民地的民族大起義,隨後英國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對於印度的統治,代之以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80年代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蘇丹又爆發了馬赫迪大起義,英國政府窮於應付;

沙俄正在與土耳其繼續進行俄土戰爭,同時因為巴爾幹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激烈矛盾,而自身的問題也不少,國內進行了農奴制改革;

普魯士在謀求德國統一,與法國發生普法戰爭,並擊敗法國,隨後德國和法國成為世仇。

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將德國視為生死大敵。

普法戰爭中的炮兵

義大利則利用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機會,由撒丁王國勉強完成了國家統一。

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爆發其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內戰,傷亡慘重。

與清朝洋務運動幾乎同時期的日本正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後,開始了明治維新,短期內與清朝還算和睦相處,但是兩國同處東亞,實際上正在彼此競爭狀態,所以日本將是清朝最大的敵人。

導致清朝最終衰落,原因在於日本

無意於為腐敗的滿清的背書,但是晚清時期清朝絕對有機會不被徹底的滑向深淵。19世紀70年代,清朝加強了對屬國朝鮮的控制,當時年輕的袁世凱和張謇在朝鮮,已經將李氏朝鮮王朝牢牢地控制,甚至一度將朝鮮國王李熙的老爹大院君抓回國內,袁世凱和張騫向滿清朝廷上述將朝鮮王國直接化為清朝行省,而大院君甚至也向滿請朝廷上書,要求朝鮮舉國內附,可是滿清政府沒有同意,不過清朝也仿照列強舊例在朝鮮的漢城、釜山、仁川開闢了自己的租界。後來在朝鮮王國掌握大權的袁世凱又在挫敗了日本策劃的政變,擊殺了很多參與政變的朝鮮人和日本人,所以後來日本深恨袁世凱。

韓國仁川的唐人街曾經是清朝在朝鮮的租界之一

而李鴻章主導的淮軍近代化,大大的提升了淮軍的裝備水平,昔日依靠大刀長矛清軍此時已經鳥槍換炮,同時當時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後,總體實力也超過日本。

到時清朝的大臣忘記了祖先那句「先下手為強」那句話。

1886年成軍一年多的北洋海軍出訪日本長崎港,北洋海軍的勢力對日本人形成了極大的震懾,而隨後由於北洋海軍水兵與長崎的日本人發生衝突,當時北洋海軍裝備亞洲僅有的巡洋艦定遠艦和鎮遠艦,紛紛將炮口對準日本長崎港目標,十足來了一把炮艦外交。

而當時北洋艦隊聘請的顧問琅威理建議李鴻章立即對日宣戰,將正在發展中的日本海軍摧毀,而且當時北洋海軍完全具備這樣的實力,可是李鴻章沒有這樣做,機會稍縱即逝,而此事極大的刺激了日本人神經,此後日本大力發展海軍,在甲午戰爭開展前,雖然紙面實力上日本已經仍然不如中國,但實際上由於日本的艦船更加新,所以實際戰力已經超過清朝。

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滿清萬劫不復

結果就是1894年中日在朝鮮發生衝突後,日本襲擊清朝的運兵船「高升號」,致使當時船上裝備精良的淮軍精銳1100多人遇難,隨後中日正式爆發甲午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則是清朝的慘敗。

甲午戰爭之後的清朝萬劫不復:

清朝帝和後之間矛盾激化。光緒帝和慈禧太后之間由於甲午危機引發的維新變法導致矛盾徹底激化,先是光緒帝試圖變法圖強,並進一步奪取最高權力,而慈禧則直接囚禁光緒帝,然後砍殺維新派,隨後因為仇恨西方列強對於光緒帝的支持,轉而日趨保守,最後導致了1900年向全世界宣戰的醜劇,親手埋葬清王朝。

列強開始瓜分中國狂潮。甲午戰爭戰爭後,清朝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的虛弱和不堪一擊,然後沙俄強租旅順,法國強租廣州灣、英國強租威海衛、德國強租膠州灣,甚至在歐洲都是打醬油角色的義大利都要租借浙江的三門灣。

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而在李鴻章的淮軍徹底覆滅之後,清朝重新組建武衛軍,結果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華再次被打得稀巴爛,而後清朝再次組建以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和張之洞的湖北新軍為樣板在全國組建新軍。而到了1911年湖北新軍發動武昌起義反戈一擊,到了1912年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也將炮口對準了清朝,清朝在自己親手新軍的喊殺聲中灰飛煙滅。


清朝在鴉片戰爭前,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已經出現了危機的徵兆,由康熙開啟的盛世開始衰落,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長期的人口增長帶來的社會經濟危機,人口爆炸式增長給社會經濟和治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人口增長還導致了人才過剩,接受教育參加科舉的人數以百萬計,而科舉的名額並沒有什麼變化,兩者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張力,大量讀書人無法進入仕途,形成了對政府持續性的批判羣體;二是傳統王朝循環模式下必然出現的嚴重危機,主要表現為政府控制力的下降,官僚系統的腐敗,帶來了官民之間的緊張衝突,其表現的典型就是和珅為首的貪腐羣體。

在這種情況下,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已經面臨嚴重的危機,諸如社會遊民羣體的擴大,盜匪叢生,各種兄弟組織和宗教門派不斷壯大,如三合會、哥老會、白蓮教等。可以說,如果沒有西方的衝擊,清政府也面臨崩潰的邊緣。

鴉片戰爭帶來了西方的衝擊,催化了帝國內部本就非常嚴重的危機,導致了太平天國、捻軍、回亂等社會危機,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正是西方的衝擊為清政府的革新提供了條件,纔有了曾左李胡等漢族地主精英集團的崛起,纔有了洋務的興辦,為中國帶來了第一波工業化,也正是利用這一成果,利用西方的幫助,帝國才成功的解決了內部的動亂,延續了帝國的生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同治中興是符合當時的事實的。

從傳統的角度,同治中興可謂是名副其實,但是,帝國面臨的不僅是傳統的情勢,更有西方的衝擊這一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西方的衝擊給帝國帶來的危機遠不是傳統的內部叛亂相比的,甲午戰後,國際國內形勢的一系列變化,超過了帝國政府的應對能力,最終被各個階層所拋棄,只能以衰落結局。

所以說這些中興名臣已經做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的很好了,只不過面對的問題太嚴重,最終無力迴天,不能簡單的用成敗來論斷。


腐朽的帝制已經不能適應國際發展,積重難返的清政府你再努力也沒用,中國嚴重落後,就像馬車一樣,無論你駕車的人技術再好,用再好的馬,追不上汽車。清政府就是那個馬車,只有馬車換汽車纔行。這麼說能聽懂吧?挺簡單明瞭生動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