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老铁邀请。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清朝要美化明朝。答案很明显,大清宣称是明朝的继承者,那么就必须要利用明朝给自己找合法性。除了保护原明朝知识分子以及地主阶级的利益之外,再就是通过编纂《明史》来为自己找合法性。

清朝对于明朝的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明朝必须光明伟大正确,简称光伟正,哪怕是说假话也要把明朝夸出花。清修明史当中,对明朝的美化可谓是不遗余力,比如,清朝用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句话来赞美明朝,如果了解历史就知道这是在放屁。那么清朝为什么要美化明朝?这就牵扯出了第二个逻辑。

第二、黑化李自成。从明末文人笔记来看,李自成专门吃大户,尤其是那些鱼肉百姓的猪子猪孙以及土豪劣绅,并且把他们的财产、粮食退还给老百姓,唯一得缺德事就是烧人家房子来扩军;同时,李自成饮食不求鲜美,衣帽不求华贵,同士卒同甘共苦。这种形象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当初工农红军的形象。

但是根据第一个逻辑,也就是明朝无限好。既然明朝无限好,那么为何李自成要造反?清朝提供的解释是李自成坏,不做安安饿殍,尤效奋臂螳螂。所以,第二个逻辑和第一个逻辑就要引出第三个逻辑。

第三、李自成坏,起兵谋反,逼死君父,天怒人怨,大清兴兵入关,吊民伐罪。所以,所有的逻辑到了这里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论证清朝取代明朝的合法性。

所以,明朝必须要被美化,这一点也是康熙和乾隆看的非常清楚的,所以明朝被清朝给捧上了天。

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朱棣诛方孝孺十族的破事,这点在万斯同《明史稿》上是写的很清楚的。

结婚康熙审稿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点,立即指示明史稿把这事抹掉,给朱四遮住,所以,《明史》当中诛十族就被隐了,被一笔带过。

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

同时被康熙抹去的还有朱四迫害建文忠臣的光辉历史。

第二个例子是吴瑾当官的事。陆深的《溪山余话》是这样写的:皇上,吴瑾是色目人,让他去甘肃那是让人笑话。

然后到了《明史》就是吴瑾坚辞不受。毕竟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怎么能干这么小家子的时候。话说吴瑾最后还为明朝尽了忠,只能说这个忠诚太廉价了。

这只是两个例子,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明初四大案、洪武文字狱、明英宗天子叫国门、弘治沉溺享乐、正德玩打仗、嘉靖沉迷修仙、万历不上朝、天启做木匠活以及崇祯没担当小心眼的事是能隐则隐,隐不了就给一笔带过,再加上文人在行文当中的无下线美化,就成了今天的《明史》。

所以明朝本来就黑,根本不用清朝去抹,因为明朝的黑材料基本上是罄竹难书,绝波无尽。而且清朝是一边美化明朝一边销毁有关明朝的黑材料,这就使得不少历史事件资料不全,往往需要查阅朝鲜的历史档案以及地方史志才能搞清楚。

所以我有时候也很纳闷,清朝为何要对明朝这么厚道。

全文完


谢邀,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明史.神宗本纪》记载: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这句话直接把明亡责任甩锅给万历皇帝。实际上:明朝灭亡诸多原因,绝非三大征、怠政、争国本等单方面的。

他们打得一手好牌,把崇祯塑造成圣君,入关是为圣君报仇。


满清其实并没有抹黑大明皇帝的必要,他们甚至还在拚命吹嘘大明的皇帝,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心态。

具体的鼓吹有哪些呢?

朱元璋当年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立朝之初就对多地百姓举起屠刀,许多地方的家谱都记录过这些事情,但是明史里对此美化成了「王师」。

某位在位几天的明朝皇帝,没啥可写的,那也要写上一句天妒英才。。。

这种态度堪称跪舔了。。。


对谋朝篡位滥杀忠臣的朱棣大肆美化了,清编明史里面朱棣除了篡位以外几乎变成了和鲜卑族皇帝唐太宗一样的完美皇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