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老鐵邀請。

我們先說說為什麼清朝要美化明朝。答案很明顯,大清宣稱是明朝的繼承者,那麼就必須要利用明朝給自己找合法性。除了保護原明朝知識分子以及地主階級的利益之外,再就是通過編纂《明史》來為自己找合法性。

清朝對於明朝的邏輯是這樣的:

第一、明朝必須光明偉大正確,簡稱光偉正,哪怕是說假話也要把明朝誇出花。清修明史當中,對明朝的美化可謂是不遺餘力,比如,清朝用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句話來讚美明朝,如果瞭解歷史就知道這是在放屁。那麼清朝為什麼要美化明朝?這就牽扯出了第二個邏輯。

第二、黑化李自成。從明末文人筆記來看,李自成專門喫大戶,尤其是那些魚肉百姓的豬子豬孫以及土豪劣紳,並且把他們的財產、糧食退還給老百姓,唯一得缺德事就是燒人家房子來擴軍;同時,李自成飲食不求鮮美,衣帽不求華貴,同士卒同甘共苦。這種形象是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當初工農紅軍的形象。

但是根據第一個邏輯,也就是明朝無限好。既然明朝無限好,那麼為何李自成要造反?清朝提供的解釋是李自成壞,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所以,第二個邏輯和第一個邏輯就要引出第三個邏輯。

第三、李自成壞,起兵謀反,逼死君父,天怒人怨,大清興兵入關,弔民伐罪。所以,所有的邏輯到了這裡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論證清朝取代明朝的合法性。

所以,明朝必須要被美化,這一點也是康熙和乾隆看的非常清楚的,所以明朝被清朝給捧上了天。

我們可以看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朱棣誅方孝孺十族的破事,這點在萬斯同《明史稿》上是寫的很清楚的。

結婚康熙審稿的時候發現了這一點,立即指示明史稿把這事抹掉,給朱四遮住,所以,《明史》當中誅十族就被隱了,被一筆帶過。

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

同時被康熙抹去的還有朱四迫害建文忠臣的光輝歷史。

第二個例子是吳瑾當官的事。陸深的《溪山餘話》是這樣寫的:皇上,吳瑾是色目人,讓他去甘肅那是讓人笑話。

然後到了《明史》就是吳瑾堅辭不受。畢竟大明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怎麼能幹這麼小家子的時候。話說吳瑾最後還為明朝盡了忠,只能說這個忠誠太廉價了。

這只是兩個例子,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說明初四大案、洪武文字獄、明英宗天子叫國門、弘治沉溺享樂、正德玩打仗、嘉靖沉迷修仙、萬曆不上朝、天啟做木匠活以及崇禎沒擔當小心眼的事是能隱則隱,隱不了就給一筆帶過,再加上文人在行文當中的無下線美化,就成了今天的《明史》。

所以明朝本來就黑,根本不用清朝去抹,因為明朝的黑材料基本上是罄竹難書,絕波無盡。而且清朝是一邊美化明朝一邊銷毀有關明朝的黑材料,這就使得不少歷史事件資料不全,往往需要查閱朝鮮的歷史檔案以及地方史志才能搞清楚。

所以我有時候也很納悶,清朝為何要對明朝這麼厚道。

全文完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明史.神宗本紀》記載:

「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這句話直接把明亡責任甩鍋給萬曆皇帝。實際上:明朝滅亡諸多原因,絕非三大徵、怠政、爭國本等單方面的。

他們打得一手好牌,把崇禎塑造成聖君,入關是為聖君報仇。


滿清其實並沒有抹黑大明皇帝的必要,他們甚至還在拚命吹噓大明的皇帝,這是一種很有趣的心態。

具體的鼓吹有哪些呢?

朱元璋當年可不是什麼善男信女,立朝之初就對多地百姓舉起屠刀,許多地方的家譜都記錄過這些事情,但是明史裏對此美化成了「王師」。

某位在位幾天的明朝皇帝,沒啥可寫的,那也要寫上一句天妒英才。。。

這種態度堪稱跪舔了。。。


對謀朝篡位濫殺忠臣的朱棣大肆美化了,清編明史裡面朱棣除了篡位以外幾乎變成了和鮮卑族皇帝唐太宗一樣的完美皇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